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距離地球6光年的巴納德星不適合宇宙生命(圖)

[複製鏈接]

633

主題

913

帖子

4153

積分

一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415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心向祖國 發表於 2014-7-1 19:3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14年07月01日 01:40

  來源:外星探索網

  據媒體報道,最近數個國際天文學家小組在探索適合人類居住的系外行星時對紅矮星進行了分析,認為在這種M型主序星並不會膨脹成紅巨星,進而摧毀內側軌道的行星,而且有著相對較低的溫度和緩慢的核聚變,這也意味著更長的壽命。在任何一顆恆星周圍都存在以地球生命為基準的「可居住區」,這裡的溫度可使得液態水存在於行星表面。

  

  如果行星軌道介於可居住區與恆星之間,那麼水分就會被高溫蒸發掉,反之若遠離可居住區水分就會被凍結。距離恆星太近或者太遠對於尋找液態水而言都是極端的軌道環境,只有適合的溫度才能滿足液態水的存在。因此,在恆星周圍可居住帶上尋找岩質行星是天文學家和天體生物學家的興趣所在,這些體積相對巨型氣態行星而言較小的岩質世界能滿足液態水的存在,進而也可能存在外星生命。

  太陽系內的可居住帶範圍最遠端可達到火星軌道,這裡的軌道環境較冷,而最近端為金星軌道附近,這裡的溫度條件較熱。諸如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開普勒系外行星探測器以及陸基望遠鏡陣列都在尋找真正適合居住的行星世界。雖然我們定義的恆星可居住區具有較大的範圍,而且在宇宙的尺度上可能相當普遍,但迄今只有我們居住的地球適合生命。因此,科學家們開始尋找特徵接近地球的行星,通過軌道望遠鏡的觀測,最終我們可能掌握一些關於系外行星世界的線索。

  在我們的宇宙中尋找具有潛在外星生命的行星強大驅使動力為發現「地球2.0」行星的信號,此外科學家們也對發現另一個適合人類居住的行星系統充滿了好奇。如果尋找到這樣的行星系統,那麼對於未來的星際航行而言也就尋找到了一個非常有價值的航行目的地。從這點出發,「地球2.0」行星也將成為人類文明的第一個外星殖民地。

  早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由英國星際學會發起的建造一艘巨大的宇宙飛船對另一個恆星系統進行快速探測,科學家們設想的探索目的地為巴納德星,這顆恆星位於蛇夫座,距離地球只有6光年左右。由於使用了聚變發動機為動力系統,這艘星際宇宙飛船隻需要花五十年就能抵達巴納德星。這個計劃被命名為「代達羅斯」計劃,探索巴納德星從宇宙大尺度上看,可以認為是位於太陽系的後院,這是距離地球第二近的恆星系統,最近的恆星為南門二,即半人馬座α星。

  

  但來自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天文學家們認為巴納德星可能並不是最理想的探索目標,很可能是一個毫無生機的恆星系統。對巴納德星的研究項目由伯克利分校的天文學家池恩(Jieun Choi)主導,該研究小組通過多普勒測量技術分析了248顆目標恆星,對恆星內側軌道的系外行星世界進行引力分析。這些觀測數據來自1987年至2012年凱克天文台的觀測。不幸的是,通過天文學家小組的分析結果,巴納德星可居住帶上似乎並不存在適合人類居住的行星世界,沒有類似與地球這樣的岩質行星環境。

  幾十年來,人們認為巴納德星存在一個或者多個系外行星系統,其質量大於木星。來自荷蘭的天文學家彼得·范德坎普(Peter van de Kamp)自1938年起就開始研究恆星周圍的行星世界,通過天體測量研究發現在巴納德星周圍軌道上存在較大質量的系外行星。根據最新的天體多普勒技術觀測數據,科學家們並不只排除了巴納德星周圍軌道上存在大質量天體的可能性,而且也質疑在這顆紅矮星周圍的可居住區內能否存在較小質量的行星。因此,從這項研究的結果上看,巴納德星可能不會是最佳的星際度假計劃的目的地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6 19:5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