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張志坤:「歐洲是化解西方阻力最現實的突破口」嗎

[複製鏈接]

6167

主題

6227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164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WANTti 發表於 2014-6-29 16:4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WANTti 於 2014-6-29 16:46 編輯

  中國崛起所面臨最大的外部挑戰是什麼?如何化解這一挑戰?這大概是當今中國社會最具要害意義的重大問題,上至聖賢智囊,下逮凡夫俗子,莫不為此而殫精竭慮、絞盡腦汁,說實話,對此任何人都不會簡單地給出答案,哪怕孫武重生、孔明再世,也不敢遽然就下結論。

  但是,一貫能給出「妙計」《環球時報》對此卻有高招。6月16日,該報題為《歐洲不是西方的末尾,而是前哨》宣告說,「『西方』構成了中國崛起的最大戰略挑戰,而歐洲是化解西方阻力最現實的突破口」。這也就是說,中國已經找到化解西方戰略阻力的突破口並正在實行突破,因為李克強總理即將訪問英國並且還要簽署300億美元的大單,這證明,中國的戰略突破是現在進行時。

  為了強化「歐洲是化解西方阻力最現實的突破口」這一立論,該社評著重舉出了幾下幾個方面的論據。

  其一,中國與歐洲的關係「相對最好」

  該社評認為,在中國與西方世界的關係中,中國與歐洲主要國家的關係是「相對最好關係」,具體表述是,「中國同歐洲主要國家的關係也的確是迄今中國同西方的『相對最好關係』」。顯然,這是歐洲成為中國戰略突破口的基礎條件之一。

  其二,歐洲儘管不喜歡中國,但是它「識時務」

  歐洲能讓中國的突破得逞嗎?中國人都知道,歐洲國家雖都不大,但心眼卻都不小,可謂老謀深算,很難對付。對此,《環球時報》的社評很有信心,原因是「歐洲人現在不太可能『喜歡』中國,但他們是識時務的,會追求更符合歐洲利益的中歐關係,而在抒發情緒上適可而止」。這樣一來,中國的突破就具備了另一個重要的基礎條件:歐洲是能夠予以配合的。

  其三,中國可以塑造歐洲了

  歐洲將怎樣被中國所突破呢?具體的辦法就是現在中國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塑造」歐洲,用該社評的話說就是「今天的中歐在相互塑造」;憑什麼說中國可以塑造歐洲呢?因為在中歐關係中,中國的「主導性逐漸增強」,並且還能對歐洲的執政者「產生一定的強制性」,更重要的是,「就國家關係來說,中國應當說獲得了主動」,已經有了「威懾力」,等等。這樣一來,歐洲就不得不不被中國牽著鼻子走,被中國所「突破」了。

  中國崛起的戰略阻力就要如此這般地被化解、被突破嗎?

  坦率地說,筆者以為,「西方」構成了中國崛起的最大戰略挑戰這一戰略判斷是完全正確的,但是,把西方的一部分歐洲說成是中國「化解西方阻力最現實的突破口」則大謬不然。

  第一,歐洲與中國的關係錯綜複雜,所謂中國與歐洲的關係「相對最好」,彼此已經「互相塑造」之類,這等樂觀的判斷,實際上在所難言。

  第二,即或《歐洲不是西方的末尾,而是前哨》一文所開列的樂觀的判斷都是真的,但也並不能因此得出歐洲就是中國「化解西方阻力最現實的突破口」這樣的結論,二者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繫。

  第三,退一步說,即使歐洲果然因為上述原因成為中國「化解西方阻力最現實的突破口」,但中國能否因此就得以「化解」來自西方的戰略挑戰,也在所難言。或者直白地說,中國崛起發展所面臨的挑戰,不會因為歐洲這個「突破口」而歸於湮滅。

  正因為如此,所以筆者以為,所謂「歐洲是化解西方阻力最現實的突破口」一說,純屬胡說八道。這種胡說所體現的,不過是一些中國人始終脫離不了西方的窠臼,始終在西方戰略體系內徘徊的靈魂悲哀,不過是從「波音」到「空客」來回搖擺的一種反映,是一種「得病亂投醫」式的戰略盲目。

  但是,如果以為這種胡說一點意義都沒有,也是有失公允的。筆者以為,這樣的胡說也還是有一點好處的,它至少有這樣一種積極意義,就是它能夠促使人們去認真思考,在當前的戰略環境下中國化解西方挑戰的突破口究竟在哪裡,這也是有相當積極意義的一件大事。

  


  附:歐洲不是西方的末尾,而是前哨

  李克強總理今天前往歐洲,參加中英總理年度會晤,並正式訪問英國和希臘。與習近平主席今年3月訪歐相呼應,李克強此行再次彰顯了中國對歐洲的高度重視。歐盟是中國第一大貿易夥伴,歐洲大約佔了「西方」這一政治文化概念的一半內容,這一切讓歐洲不言自重。

  中國社會對歐洲的態度相對於國家戰略,顯得更加分散。一方面,中國人對歐洲文化的崇尚根深蒂固,常把歐洲老牌資本主義社會的風貌看成「貴族文化」的典範。另一方面,國人中「俯視歐洲」的情緒開始有針對性地出現,它往往是因為受到歐洲對華不當行為的刺激,並且受到因中國崛起中歐力量對比持續變化的鼓舞。

  總體看,中國公眾對歐洲的關注度近年有所下降,對歐興趣在向文化和消費領域集中,中國同歐洲大國無論關係順利或是齟齬,後者對中國的直接政治影響或衝擊都不再像過去那樣強烈。這或許會讓一些歐洲人感到失落,但這也為雙方長期「君子之交」創造了穩定條件。

  中歐關係在一定程度上證明國家之間的確「遠有遠的好處」。中國崛起引發的地緣政治矛盾大多集中在周邊,在世界主要力量中,中歐相處應是相對輕鬆的。相對於中歐那些臨時性爭吵,雙方各自都面臨更加急迫且長期的挑戰

  中美關係受到政治分歧和地緣政治競爭的混合擾亂,其中地緣因素越來越突出。中日關係就更不用說了。歐洲人也會把歐洲衰落的一部分原因記在中國頭上,但這種「怨恨」對塑造中歐關係的實際參與並不多,歐洲人現在不太可能「喜歡」中國,但他們是識時務的,會追求更符合歐洲利益的中歐關係,而在抒發情緒上適可而止。

  中國更應跳出「情緒」。要看到,「西方」構成了中國崛起的最大戰略挑戰,而歐洲是化解西方阻力最現實的突破口。從這個意義上說,歐洲不是西方的末尾,而是西方的前哨。儘管這種合作的內在結構和評價環境很容易受到臨時性因素的衝擊。

  20世紀的世界大國之間或者抱團或者敵對,21世紀新興大國的崛起從根本上改變了這一過於簡單的模式,中國同每一個大國的交往都同20世紀人們熟悉的大國關係有所不同。同歐洲大國我們有時候很「親密」,有時又因具體摩擦急劇轉冷,這種搖擺很可能是某種戰略關係定型的前期過渡。

  中歐的合作和摩擦雖然長期交織,但前者的主導性逐漸增強,對於經常交替變換的歐洲執政者來說,它會產生一定的強制性。中國和歐洲互搏實力,也在「鬥心眼」,但中國如今的戰略高度和視野都超越了歐洲國家,我們應能把中歐合作和衝突的性質都看得更清楚,也做得更加遊刃有餘。

  中國在同英法德「輪盤轉」的摩擦中,逐漸練就了外交層面的成熟。就國家關係來說,中國應當說獲得了主動。但中歐價值觀衝突的根源依舊,今後仍有可能發作。

  中國還很難在一個具體對歐衝突中取得壓倒性勝利,但我們的執著已經產生威懾力,歐洲人漸漸清楚了同中國鬧彆扭的代價大於他們的收益。中國人或許不應太著急,歐洲仍有點「軸」,我們需坦然處之。中歐關係是充滿歷史刻度的,它再清楚不過地記錄了這個世界的變遷。而且,今天的中歐在相互塑造,一方向另一方一邊倒施加影響的時代結束

活著就要用力的笑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6 13:5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