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廣西記者的慈善作假可以原諒嗎?

[複製鏈接]

6609

主題

6901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193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COSLATER 發表於 2014-6-29 15:5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文/馬慶雲

  廣西孤兒楊六斤因為廣西當地媒體的報道,而獲得超過五百萬元人民幣的慈善捐款,此事隨著楊六斤到深圳學習進而被當地政府和電視台記者及其親屬接回廣西,而引起媒體的極大關注。大家關注的重點,均在於,為何這個孤兒這麼多年沒人管,而即將獲得五百多萬元捐款之後,便成為多方爭搶的對象?然而,南方都市報的記者卻另闢蹊徑,親自前往楊六斤小朋友的老家進行實地探訪,進而發現了很多「意外」。

  根據今天的《南方都市報》相關報道來看,至少有以下幾點,與廣西記者的報道不一致。第一,楊六斤小朋友並非獨自生活數年,而是剛剛與堂哥分開數天,其一直在堂哥家居住。第二,楊六斤小朋友是享受到了當地政府的慈善政策的,且周一至周五寄宿在學校。第三,廣西記者所謂的吃一種近乎草的有苦味的野菜,在當地一直被當做家常菜來吃,不足為奇。

  從《南方都市報》發布此調查新聞到筆者寫這篇博客為止,廣西記者方面並未對此事進行任何回應。當然,無論都市報方面,還是廣西記者方面,我均認為,兩者的出發點都是好的,一個試圖還原最接近事實的真相,一個雖然不求真相但卻求對楊六斤小朋友的救助最大化。在肯定他們彼此的出發點都是善意的之後,我們不妨思考以下問題。

  廣西方面的記者,為什麼要使勁地為楊六斤小朋友哭窮呢?筆者曾參與過河北方面的一些山區慈善行活動。早先的這些向太行山區送溫暖的活動,大家都以為山區必然是窮困無邊的,但當志願者們到了那些地方之後卻發現,其實他們並非如我們想想的那樣窮困潦倒,只是沒有過上富裕生活罷了。但是,這就面臨了一個如何報道的問題。我舉一個例子。

  太行山區裡邊有個村子,孩子考上了石家莊的某所重點大學,學費是4500元,生活費是每學期1500元,合計6000元。當地的一位老師找到河北方面的慈善行動者,讓我們報道此事,說孩子家庭困難,上不起學了。可當志願者們到了實地考察之後發現,孩子家裡邊,只能說是略窮,但並非是窮困潦倒。要是使勁湊6000塊錢,還是可以的,賣掉院子裡邊的一頭牲口,再把一垛的玉米糶了,應該不成問題。但是,問題來了,牲口是用來耕種的,糧食還得供給家裡的活人吃喝。怎麼報道?

  你實話實說,這家有糧食、有牲口,父母也能勞作,但就是缺上大學的錢。那些可能捐錢的人,就會少之又少。他們可能心裡邊也在嘀咕,還有牲口糧食呢,幹嘛贊助他啊。某報的老記者就「陰損」一些,直接說,對這些東西要視而不見,要製造點悲慘的窮困故事,然後就能辦好事了。果不其然,報道的時候,變為了父親身體不好,母親常年吃藥,家裡一貧如洗,大家一定要踴躍相助。慈善捐款算是忽悠上來了,但這畢竟是忽悠的,有良知的慈善行動者們不齒。

  我相信,廣西楊六斤小朋友之於當地媒體記者的事情,跟我所經歷的這些事情差不太多。你如實地說,楊六斤小朋友每周五天享受學校和當地政府與慈善機構的寄宿政策,剩下的兩天回村裡到堂哥家過日子,時不時的有魚蝦自己捉著吃,還有你們城裡人農家樂才能吃到的野菜……這麼報道,誰還會捐錢呢?到底是媒體錯了,還是我們大家都錯了呢?

  城市裡邊的「丐幫」也有這麼一句口號,叫做,越慘乞討的越多。報道慈善,其實也有比慘的意思,誰越慘,誰就被捐助的越多。慈善者們,也有這麼個心態,你慘了,我動容了,才捐助你,才使勁捐助你。廣西的媒體記者,實際上是抓住了慈善者的這層心理,所以使勁報道慘狀,甚至於不惜製造悲慘謊言。

  製造悲慘謊言帶來的,正是楊六斤小朋友超過自身真實所需的巨額捐款數字。在楊六斤小朋友需要被自助的問題上,我沒有任何疑問。從我們發現楊六斤,到他結束學業,這段時間,均需要而且可以接受我們的捐助。但是有一點,我們的慈善一直沒有注意到:捐助需要有一個適可為止的度,需要設定上限。

  拿楊六斤小朋友的例子來說,假設他可以完成大學學業,還有十年上下的時間。這十年裡邊,每年拿出兩萬到三萬來,即可完成基本的日常生活需求。也就是說,這位小朋友需要接受的捐助上限,應該封頂在三十萬上下。過猶不及,是一句古話。慈善者愛心對獨獨的一個孩子泛濫,實際上是對其他需要捐助的孩子的怠慢與傷害。

  因此,慈善的上限機制很重要。同時,廣西的例子,也實實在在地說明了另一個問題,慈善成為一鎚子買賣,而非一個長效機制。對楊六斤小朋友的慈善,僅以一次捐款行為為結束,看似圓滿成功,實則不負責任。我更傾向於細水長流的慈善。比如,這位小朋友小學階段需要大家捐助些錢物,那中學階段呢?能否有愛心人士捐助些家庭關懷進來?楊六斤小朋友上學的城鎮家庭能獻一下愛心,讓孩子有家的感覺?等到他上大學了,大學所在的城市,能否也找到類似的家庭呢?這個長效機制,尤為重要。我們現在搞慈善,經常弄一鎚子買賣,就是捐錢。這種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實乃是對慈善的某種扼殺。

  在此事件之後,我們著急譴責各方,包括新聞造假的廣西方面的記者,其實對中國整個慈善大環境的改善,並沒有多少好處。我們不如仔細思考一下,是否應該建立一種上限封頂的慈善捐款和慈善長效機制。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7 09:2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