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大學三篇之二:大學教育的自由與開放

[複製鏈接]

6167

主題

6227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164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WANTti 發表於 2014-6-27 15:0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清華大學前校長梅貽琦曾說過一句經典名言:「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他對大學的這番界定,至今仍然是許多中國大學難以企及的標桿。但我認為,梅校長對大學的界定還可更進一步。大學之大,其實也不只在於大師,根本還在於其自由與開放的氣度。如果說多樣化是大學精神的核心,那麼自由與開放就是大學教育的靈魂。沒有自由開放的平台,教師們就不可能追隨自己的興趣,充分閑暇地思考,不受束縛地追求真理。當大學的教師只能受制於評審、課題、獎項等體制化的評價標準時,他們就只能成為教書匠和偽大師。

  但我說的自由與開放的重點還不在此,其重點在於大學教育中以學生為主體而形成的自由交流的教學風氣。在這個意義上,教師的角色必須予以重新定位。教師當然要以大師的標準來要求自己,其專業研究越紮實,其思維方法越獨到,其視野判斷越深邃,對學生就會有更加正面的影響。但這還不夠,而且可能是危險的,因為「大師形象」往往會被自己、體制和學生樹為真理的化身,而這是我在討論大學多樣性精神時就非常警惕的。就教師與學生的關係而言,教師的言傳身教,著書立說,都不過是為了輔助學生的成長。學生才是主角。用蘇格拉底的話說,教師只能充當靈魂的助產士,他與學生的詰問辯難,並不意味著自己就是最聰明或最正確的;而他的學識與方法,也不過是激發學生成長的指引或工具而已。

  是的,我提到了蘇格拉底。他與東方的孔子,都是自由開放式教育的典範。《會飲》中的蘇格拉底,在與年輕人飲酒歡宴間,便完成一場生動有力的教學實踐。這樣平等而其樂融融的場景是我嚮往和實踐的,儘管我早已戒酒了;我也因此很敬佩那個哈佛教授,他與來自不同背景的幾名學生圍桌而坐,抽著雪茄煙斗,討論了一學期的弗洛伊德與路易斯。那才叫真正的「熏陶」,儘管我並不抽煙。《論語》里的孔夫子也是這樣。他雖然比蘇格拉底要平和慈祥得多,但在與學生交往中也是真情自由揮灑。他從來不會有對禮義仁智信等做僵化的定義,而是因材施教,在具體語境中啟發開導學生。這就是自由教育的精髓,如李政道回憶的那樣,西南聯大的學生不是一個模子培養出來的,每個學生就是一粒種子,而教育,要配合這樣的個性來實施。

  蘇格拉底和孔子的教育也是開放的教育,他們把遇到的人,無論賢愚;面臨的問題,無論難易;所在的任何地方,無論大街,還是法庭,都當做了實施教育的舞台。今天的大學,雖然已經成為建制化的機構,但這種開放性精神是仍然是彌足珍貴的。在我看來,大學本就應該沒有圍牆,尤其是精神的圍牆;大學教育也早該超越課堂和講堂,超越那種先生教學生學的方式。教育體現在大學生活的每個細節中。我期待我們的學生也能拿出睡懶覺看黃片打遊戲的激情,將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投入到對真理的熱愛、對責任的擔當、對創新的著迷、對人格的完善當中。

  我在大學里也一向身體力行地實踐著自由開放的教育主旨。課堂內外經常性地與學生自由互動、平等辯駁自不用說。宣布不參評教授職稱,我公開撰文,接受訪談,目的在於激活對大學學術制度的討論;讀書會,我創新形式,微博公布內容,歡迎關心公共理性的校外人員參與其中,當讀書活動受到阻礙,配合抗爭過程,我前後撰寫了六篇文字,不厭其煩與學生交流其初衷、意義及其背後的學術尊嚴;被迫辭職,我發表公開信長文,不僅敘說個人遭遇,更是在對大學體制的一些問題進行描述和反思。最重要的是,這次辭職事件所引發的全國範圍的母校學生校友的激烈論戰,我認為是自己作為大學教師開展的最為精彩最有意義的一堂課。在所有這些事件中,我自己的言說、行動和選擇不一定就是正確的,有很多可供探討批判之處,但能將之轉化為教學案例(包括這三篇反思大學教育的回應性文本),以此推動的多元自由開放的教育理念,這是我倍感欣慰的地方。

  我得再次強調,自由開放式教育意味著學生才是大學真正的主人。大學生要把自己作為有獨立思考判斷能力的成年主體來看待,從奴性的觀念窠臼中解放出來。周其仁教授十多年前就講過,美國的年輕人在車庫、地下室里勤奮創業,我們的年輕人卻在地下室、出租屋裡勤奮備考。我舉這個例子,不是為了臨淵羨魚,或者提倡大學期間就盲目創業,而是為了退而結網,讓我們認識到正是在強調自由開放多元的大學體制下,才能一波又一波湧現出喬布斯、比爾蓋茨、扎克伯格這樣的不循規蹈矩引領科技和商業進步的精英。

  自由開放的教育,還意味著對大學教育的理解,也要從服務於政治、服務於市場等外在目標中解脫出來。正如我在前一篇所指出的那樣,大學的服務功能是自然之事,本不必刻意強調。關鍵在於,如何服務得更善更好。大學只有保持自主自治的精神,只有具備自由開放的靈魂,才能更好地服務於人類進步的需要。在這個意義上,自由的教育,意味著師生要不計功利成敗地追求真理,就像王小波所舉的那位老師所言:「我現在所教的數學,你們也許一生都用不到,但我還要教,因為這些知識是好的,應該讓你們知道。」

  也是在這個意義上,我服膺芝加哥大學社會學系Andrew Abbott教授對教育的看法:教育沒有目的,目的就是教育本身,因為教育是好的。教育使人獲得了自由,讓我們擁有從固定觀念跳出並反觀自身的能力。通過教育,我們培養了一種熱愛自由的思維方式和習慣,從而不斷賦予人生和事物新的意義。教育使人的心靈變得更寬廣,使人們有勇氣面對未來的不確定生活的挑戰,自由地判斷和抉擇,自由地創造可能的幸福,而不是把命運交給偶然和強力。總之,為了自由而偉大的夢想,請忘記教育本身的工具主義目的。

活著就要用力的笑

0

主題

13

帖子

38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38
沙發
雲之顛 發表於 2014-6-27 16:43 | 只看該作者
我覺得教育得有目的,目的就是把人教育好,讓人做好一個人,這是教育應該發揮的功能。
世界需要正義的力量!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7 13:1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