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大學三篇之三:大學與社會的距離——新的趨勢

[複製鏈接]

6167

主題

6227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164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WANTti 發表於 2014-6-27 15:0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上一篇里我提到的Andrew Abbott教授根據他的統計得出一個結論:大學所學的專業與今後的就業沒有必然關聯。我想從這裡入手,來討論大學與社會的關係。第一個層面當然還是學生最關注的所謂學以致用,今後進入社會後的前途問題。我有一個朋友,在大學期間是一個活躍分子,卻不見容於校方,只好中途輟學,現在在做一個民間大學的校長。他的傳奇經歷毋須多述,他說的這段話倒讓我感慨良多:「聽一些大學生提問,所問各異,實則類似,即現實與理想的矛盾。但以我的接觸,很多大學生所談論的現實,都建立在父母熏陶傳授和自我想象放大的基礎上,少有真正體驗生活、認識社會帶來的。父輩的經驗不足為憑,自己的想象放大亦無必要,還是放下恐懼去切身體驗為妙。」

  這位朋友經歷獨特,其懇切之言,也呼應了前兩篇我所論的大學的多樣化精神及自由開放靈魂。我從來不會號召學生以某人為榜樣,因為每一個人的道路都應該是獨一無二、不可複製的。大學長期奉行的僵化規訓和單一管制思路,導致大學與社會之間越來越同質化,無以體現大學與社會之間的力量制衡及及大學相對於社會的獨特優勢。正是基於這一緣由,許多學生才對今後走向社會充滿恐懼,自廢武功,一心只想找個鐵飯碗。有些奇怪的是,很多人卻因此反過來指責學生適應社會難的原因主要在於大學教育與社會實踐的脫節。就如我前文所言,工具主義甚囂塵上、理想主義如此稀缺的中國大學,那種抱怨教育純粹性和理想化之危害的聲音卻不絕於耳,沒有什麼比這更弔詭的事情。

  社會惡習對大學心靈的戕害,從學生實習的反應就能看出來。幾年前,有學生從派出所實習歸來,問其心得體會,洋洋自得答曰:最大的收穫是學會了好幾種捆人的辦法。如今倒很少有學生這麼明目張膽炫耀了,但不少學生回味感嘆的仍然是對金錢地位的羨慕嫉妒恨,說起權力關係學一套套如數家珍。短短一兩個月的步入社會,就可以完全顛覆大學四年對於法治正義理念的苦心經營,讓人不禁苦笑這到底是法學教育的成功還是失敗。答案也許只是,這些東西學生在大學期間也許早就耳濡目染了,或者更乾脆地說,學生對這些東西其實是充滿悟性的,比學什麼都來得快,還用得著大學里專門教專門學嗎?那麼,回過頭來,大學到底是幹什麼的?大學何為?

  這些現狀反映出大學教育的真正危機以及捍衛大學自主教育的緊迫性。我們的教育所提供的理想、信念、良知和原則,並沒有紮根於個體的生命,學生面對社會腐化的力量,往往難以抗拒,甚至主動擁抱。所以,大學教育一定不只停留於那個有形物理空間中的四年集中時光,而應是每個人自覺的、自主的、自我的、終身的教育,時時知道自己的不足,不斷追尋永恆的真道。這種教育應以個體的生命見證,強勁挺拔地介入社會,影響社會。不是和社會一起變矮,而要讓社會隨你,隨千千萬萬不同的你們一起變高。

  這個意義上的大學教育,也必然是一種公民教育。它不需要培養精緻的利己主義者,表面個個精明,實則互害墮落。它的使命就是培養人格健全的新公民、好公民。青年學子,總會有各種困惑。但我發現很多學生跟我交流的時候,總喜歡問一些過於宏大、與個體生命和社會關懷都不搭界的問題,比如來就問人生的意義是什麼?中國向何處去?這些問題我當然是無法回答的。提問的方式反映了生命教育和公民教育的缺失。大學理想總是對具體社會問題的回應,並在從小事做起的公民行動中尋求有效的改造方案。大學的教育不僅要紮根生命,而且要紮根社會,以尊重禮讓、責任理性、同情互助等公共精神來塑造社會的面貌,使社會不再是叢林或散沙,而是在個性尊嚴自治合作基礎上形成的真正的共同體——生命的共同體。唯有將教育的視角從個人、家庭、社區逐漸擴展,才有可能培育真正的愛國情懷。

  在我辭職事件期間,有兩種反應很有意味。一是《環球時報》的一個評論旗幟鮮明地說,要把自由知識分子趕出大學。這種論調是典型的泛政治化思維,把大學這片教育凈土當成了意識形態的政治陣地。我對這種立場所反映出來的對大學自由思想管控打壓的趨勢一則以憂,因為其結果是敗壞了大學的自由獨立的風氣,致使校園學術氛圍凋敝,沒了追求真理的熱情與活力;官場陋習大行其道,從上到下瀰漫著弄虛作假和犬儒主義。大學的精氣神都難以尋覓,甚至遠遠落後於時代和社會發展的潮流。以防範警惕的政治心態來治理大學,怎能實現「大學復興承載家國之夢」的歷史使命呢?

  然而,我對上述大學精神扭曲式微的狀況也一則以喜,理由在於我辭職時看到的另一種反應,那就是不少投身於民間教育和公民社會的有識之士所言的:中國的希望在教育;教育的希望在民間。把大學作為體制內的一個機構加強控制,使大學中人逐漸喪失獨立思考的銳氣能力,逐步走向固步自封抱殘守缺,反倒使民間教育、自下而上的教育、更加多樣化的教育、滲透於社會生活各領域各層面的教育,有了蓬勃發展的機遇,並且事實上這種發展趨勢早已到來並充滿活力。酒吧、書店、餐館、社區、車站各個地方,網路在線、語音視頻、微博微信各個平台,都在拓展著教育的邊界,也證明大學教育沒有圍牆、沒有邊界。更重要的意義在於,這種教育景觀正在衝擊改變著傳統大學那種權威主義的、集權管制的、自上而下的、規模生產的教育模式,而走向分散化的、個性化的、反權威的、多維度的,以求知者內在需要為主導的教育嘗試,這才是多元自由開放平等的教育舞台,頻繁的互動、深度的交流與創新的可能隨時發生,隨處顯現。

  我們正在面臨一場偉大而激動人心的教育革命,我們要做的就是積極參與到這一潮流中來。這是我追尋的大學夢、教育夢和Caption的夢,其核心在於睜眼看世界,一人提一盞燈,照亮自己,也照亮未來。

活著就要用力的笑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8 07:5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