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食草男孩」不可承受的500萬善款之重!

[複製鏈接]

9622

主題

9699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370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jiankang001 發表於 2014-6-26 09:5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楊耕身

廣西14歲男孩楊六斤成為近期輿論的焦點。他在六歲的時候,父親去世,母親改嫁,他自己獨自一個人吃草一樣的野菜,靠去水庫撈魚和上樹掏鳥蛋補充營養,在山裡艱難、頑強而又樂觀的生活。此事一經報道便引發關注,六斤被接到深圳免費讀書,收到社會各界的捐款達500多萬元。不過在近日,楊六斤的堂哥、廣西德峨鎮政府以及原學校校長趕到深圳,要求將楊六斤帶回廣西,給出的理由是,他已經是公眾人物,同時還有幾十萬的善款也需要六斤回去處理。其堂哥楊取林表示,六斤要回原校考試,以後去留完全尊重六斤意願。

不論先前那個在六年中孤獨生長的「事實孤兒」曾經怎樣被遺忘,但現在這個一夜之間坐擁500萬巨款的小男孩,卻成為所有人都需要直面的事實。然而問題在於,當潮湧的愛心成就了楊六斤式的傳說之時,我們卻發現,我們所有人似乎都沒有準備好要去接受它,適應它。

首先當然是當地政府。我感到疑惑的是,為什麼楊六斤必須回到廣西才能處理善款?至於說回原學校考試,就更像一個借口,難道在深圳就不能完成義務教育?儘管來自央視的報道,試圖打消人們對於當地政府帶回楊六斤的質疑,比如「當地政府和堂哥跟深圳康橋學校溝通的十分順利和愉快」,也表示楊六斤「情緒蠻穩定,挺開心的」。不過現在看來,要僅憑此來消除質疑似乎並不容易。

事實上,同樣關注此事的《南方都市報》給出另一種說法,「已喜歡上深圳生活的楊六斤流乾眼淚,一再掙扎,還是被帶回了廣西。」《深圳都市報》也同樣寫道,楊六斤表示不願回去,而康橋書院的老師也不想讓他走,雙方一度僵持,協調兩天後,書院最終同意廣西來人將他帶走。而在《南方都市報》最新報道中,康橋學校校長仍表示,楊六斤「在廣西孤單一個人不合適,不贊成他回去」。

許多網友都無法相信,當地政府別無它圖。這自然是一種陳見,暫時並無依據。但儘管如此,當地政府顯然也並沒有準備好來適應這個「500萬男孩」。一個事實是,當他們將楊六斤像英雄一樣搶回之時,作為對先前那個「吃草男孩」負有監管之責的政府部門,並沒有向公眾表明他們過去在責任承擔方面的疏失。這恰恰映襯出一種不合時宜的嫌貧愛富的心態與做法,也就難免讓人有所疑慮。另外,假如政府仍舊如此嫌貧愛害,我們又能怎樣期待更多的楊六斤得到制度的平等呵護?

同樣未能準備好接受這個「500萬男孩」的,還有我們社會的救助機制。據報道所說,目前所有的善款都是直接進入到楊六斤個人賬戶,銀行卡和密碼都是由他們自己掌握,也就是他和監護人一起決定,沒有任何第三方機構的介入。從報道來看,「表示願意辭職照顧他未來的生活」,並表態「決不亂用捐款」的楊六斤的堂哥,儼然充當起了監護人的角色。雖然是在巨款之下,我們仍然可以不對堂哥有所懷疑,但假如他真的動了什麼心思,我們可有辦法監管?而與此同時,是將有限的愛心資源集中用於一個楊六斤,還不普惠於更多的楊六斤,亦是必須考慮的社會救助問題。

也許,最需要適應的還是楊六斤自己。他能獲得受心捐助,無疑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但在另一方面,他畢竟仍是一個14歲的少年,而且「其知識水平遠遠達不到該年級學生應有的水平」,因此他將如何打理或對待那從天而降的巨款,顯然並不容易,而這樣一筆巨款最終到底將有益還是有害於他的成長,現在似乎也很難得出判斷。從某種角度說,我倒寧願楊六斤仍是那個吃野菜的小男孩,而不是現在這個背著500萬善款的「公共人物」。貧窮與艱辛,至少是一種真實,而一夜之間彷彿中了彩票一樣的命運轉折,這樣的虛無感對一個人的改變,卻有各種可能。

愛心固然可貴,但必須明白是,對於那個「吃草男孩」而言,他真正需要的,可能並不多,僅僅是一個基本的兒童權利保障罷了。顯然在這方面,全社會都同樣沒有準備好來適應它。如果說,這個社會曾經容忍這個小男孩在六年中像野草一樣艱難地生長,那麼我們也必將看到,懷揣500萬現金的楊六斤以另一方式繼續艱難地生長。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1 14:5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