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客觀看待中俄關係歷史得失

[複製鏈接]

6483

主題

6581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136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SHOWERDI 發表於 2014-6-23 11:3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普京總統訪華、中俄聯合軍演、雙方簽署落實以天然氣世紀合同為代表的一批大型合作項目把近兩年日趨緊密的中俄關係推向了一個新高度,中俄社會上的某些異議聲浪也隨之而起,有的網路文章甚至提出了這樣的斷言——「每次中俄友好結盟的下場就是中國喪權辱國」,並且在讀者中造成了一定影響。然而,歷史果真如此?只要冷靜客觀審視歷史,不難發現這種論斷不能成立。

  與清朝極盛時期版圖相比,我們確實有1/4陸地領土喪失要記在俄羅斯/蘇聯賬下,但我國失地並非發生在與俄羅斯交好結盟時期,而是發生在相互比較敵視的時期,無論是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割讓黑龍江流域,還是民國時期外蒙古「獨立」,都是如此。即使清朝時期新疆西部領土割讓沙俄,也在很大程度上是同治年間叛亂和阿古柏入侵的結果,而且當時在談判失地條約期間一度出現左宗棠部和俄軍對峙的局面。相反,在與俄羅斯和睦或結盟的時候,我們每次都受益頗多: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中俄簽署《尼布楚條約》后,中俄保持友好關係約一個半世紀,直至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穆拉維約夫就任東西伯利亞總督后開始侵擾黑龍江北岸為止。在此期間,中國北疆切切實實享受到了和平與恰克圖互市的繁榮,只是由於在此期間中國產業結構停滯而俄羅斯不斷提升,以至於中國貿易商品結構不斷惡化,從最初的大量出口紡織製成品變成只有茶葉和土產出口,大量進口製成品,以至於成為俄國毛呢最大出口市場。

  不僅如此,通過締結《尼布楚條約》與俄羅斯睦鄰,清朝在對付準噶爾的60餘年鬥爭中贏得了重大戰略優勢,在與準噶爾第一次直接交手之前就通過「其次伐交」一舉消除了準噶爾與俄羅斯結盟對抗清朝的可能,準噶爾北疆還要不斷承受來自俄羅斯的蠶食壓力。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索額圖赴俄談判之時,正值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與土謝圖汗被準噶爾部噶爾丹擊敗而南奔投靠清朝;《尼布楚條約》締結翌年,噶爾丹就大舉犯邊,在烏蘭布通之戰中被御駕親征的康熙帝擊敗。經過從漠北到雪域高原的大範圍角逐較量,乾隆二十年(1755年)格登山之戰清軍擊敗達瓦齊,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擊敗阿睦爾撒納,徹底平定準噶爾。如果沒有《尼布楚條約》和雍正五年(1727年)《布連斯奇條約》實現與俄羅斯建立戰略性睦鄰關係,平定準噶爾的戰爭恐怕還要晚一二十年才能結束。對於俄羅斯而言,與中國清朝建立戰略性睦鄰關係,也讓《尼布楚條約》簽約當年親政的彼得大帝及其後繼者們得以集中精力應對西面的瑞典、土耳其、波蘭等勁敵,實現了俄羅斯帝國的跨越式發展。

  同治回亂時期,清朝與俄羅斯關係相對穩定,保障了左宗棠出關平定阿古柏的糧食供給。新疆失地中最要害之處當數伊犁,是在同治回亂背景下俄羅斯佔領的,左宗棠消滅阿古柏之後,俄國只交還了小半個伊犁。客觀說來,在那個天下大亂的時期,俄軍消滅盤踞伊犁的叛匪而佔領伊犁,固然是懷有渾水摸魚侵吞領土之意,但事實上無論是對當地孑遺的漢、滿、錫伯等族人民,還是對當地普通穆斯林居民,都大大改善了他們的處境,因為無論沙俄統治如何嚴厲,其文明程度都是伊犁叛匪的伊斯蘭教法統治所不可比擬的。

  抗戰前夕,中華民國政府與蘇聯和解,蘇聯成為我國抗戰前期唯一的外部軍事援助來源;在法國政府迫於日本壓力切斷滇越鐵路、英國也中斷滇緬公路運輸之際,蘇聯一度成為大後方唯一的外貿通道。至於外蒙古,早在北洋軍閥與蘇俄敵對時就已經落入蘇俄控制之下,其「獨立」實在不能算作抗戰前夕中蘇和解的後果。

  新中國成立后,美蘇全球性冷戰、美國在新中國成立前夕就開始對華貿易禁運的現實決定了「一邊倒」是我國當時外交政策唯一可行的選擇,建立在抗美援朝勝利基礎上的「一邊倒」外交政策也為我國贏得了全面啟動工業化的機會。縱覽世界工業化史,當時蘇聯那種「手把手」式的對華技術轉讓和人才培養力度當屬孤例,這一點不因後來赫魯曉夫與我國交惡而掩蓋。

  因此,歷史上與俄和睦、結盟並沒有惡化中國當時的處境,而是改善了。至於在中俄交好結盟關係結束之後會不會吃虧,主要取決於我們自身的實力和意志。左宗棠能夠收復新疆,索回伊犁,靠的是徐學功石河之戰擊敗俄軍的勝利,以及左宗棠大軍面對阿古柏侵略軍時表現出來的戰鬥力;美國在雅爾塔會議出賣中國權益和外蒙古「獨立」,原因是國軍在豫湘桂戰役中一觸即潰失地千里;中蘇交惡后中國能夠堅持獨立自主,基礎是我們已經初步建立的工業基礎、黨和政府強大的組織動員能力,以及毛澤東主席堅強的領導。現在,中俄綜合國力對比可能正處於《尼布楚條約》以來最有利於中國的狀態,2012年中國GDP(82270億美元)等於俄羅斯(20220億美元)的4倍多(引自國際貨幣基金組織WEO資料庫),現在優勢進一步拉大,我國幾乎所有民用製造業都領先於俄羅斯,落後於俄羅斯的製造業主要只有部分軍工產品。在這種狀態下與俄羅斯走近,國人實在不必太缺乏自信。我們要做的只是準確判斷自己當前和未來一段時期的最大利益之所在,並決定能夠為此付出的代價,畢竟任何合作只有互利才能持久。

  除了潛力巨大的經貿合作利益之外,無論是冷戰後初期還是現在,中俄拉近關係都帶有濃重的「抱團取暖」色彩,相當程度上系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壓力所致。而且,現在這種近乎結盟但不是結盟的中俄關係除了應對美國壓力之外,還有三大共同戰略利益:共同維護二戰結果不容顛覆;俄羅斯不摻和南海事務,以免虛耗國力;在中亞聯手對付伊斯蘭極端主義、恐怖主義、分裂主義「三股勢力」。全球氣候變暖意味著原來無需多少兵力防守的俄羅斯北冰洋沿岸現在要開始布防了。2013年12月10日,俄羅斯總統普京參加國防部擴大會議時就指示國防部增加俄羅斯在北極的軍事存在,「投入特別精力,在北極部署基礎設施和軍事部隊」,以維護國家利益和安全,要求2014年完成北極地區新部隊和軍事分支的組建工作。在這種情況下,中俄合作,深化雙邊關係,有利於避免俄方因為擔心顧此失彼而下決心從中亞抽身,致使我們不得不獨立承受西疆三股勢力膨脹的衝擊。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8 14:2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