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伊戰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謊言始末

[複製鏈接]

6609

主題

6901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193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COSLATER 發表於 2014-6-22 16:1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03年夏日的某一天,伊拉克戰爭大規模戰鬥剛消停。

  一個美國政府的特派小組,潛入伊拉克。

  該小組主要由各個領域的武器專家組成,包括翻譯在內,陣容超過1000人,領隊是前聯合國核武調查官員戴維·凱。

  這些人是去幹什麼呢?他們的使命是在伊拉克各地使用各色高新科技儀器進行地毯式搜索,為的是找到WMD,也就是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找不到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找到「擬」製作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證據,也行啊。

  令這些人「遺憾」的是,沒有,真沒有。

  三四個月後,這個戴維·凱向美國國會提交了一份初步報告,「稱他所帶領的小組在伊拉克沒有找到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其實,他多少有些揣著明白裝糊塗。他後來突然辭去這個特派領頭人的職務,辭職時,對外界公開說,「伊拉克沒有任何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他也認為在伊拉克戰爭以前,伊拉克也沒有這些武器」。(CNN相關報道)

  戴維·凱很懂江湖規矩,一邊辭職,一邊為布希開脫,說是美國情報部門不給力,情報部門的信息有問題。

  這個凱半途退出后,美國武器核查專家查爾斯·迪爾費爾接過手,繼續帶領人在伊拉克挖地三尺,N個月後,迪爾費爾提交了一份厚達1500多頁的調查報告。報告七彎八繞,但明確提到:伊拉克於1992在聯合國監督下銷毀生化武器后,再也未曾涉足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領域。

  面對這個鼻青臉腫的現實,迪爾費爾的筆杆子在撰寫結論時,其遣詞造句可謂費盡心機,最終借用了詩人筆法:「當美國發動對伊入侵戰爭時,薩達姆的武器計劃早已化成了一個希望和一個夢」。

  可憐的海珊,打死了也一定沒有想過,自己會終結於一場虛無縹緲的「希望和夢」。

  與戴維·凱不太一樣,在伊拉克戰爭前夕,迪爾費爾曾對外打包票:「薩達姆肯定在發展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其實,回顧起來,在伊戰的輿論預熱方面,除了像迪爾費爾那樣的「專家」的信口開河,主流媒體的「戰前宣傳」對公眾的殺傷力要大得多。

  《紐約時報》在美國入侵伊拉克前,推出過一系列頭版報道,聲稱自己擁有獨家,大肆渲染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其中,最重磅的報道出自一個叫JudithMiller,即朱迪思·米勒的名記。

  這個曾經因為中東報道獲得過普利策新聞獎的女記者「神通廣大」,曾經在2002年9月推出過一篇頭條報道,稱美國截獲了運往伊拉克的金屬管,米勒援引不願透露姓名的「美國官員」和「美國情報專家」的話,稱伊拉克用這些金屬管來「增強其核原料儲備」,並稱「伊拉克近幾個月正在全球範圍內採購核原料來製造原子彈」。

  隨後,賴斯、鮑威爾和拉姆斯菲爾德都相繼出現在電視上,說,你看,朱迪思·米勒都說了,伊拉克正在全球範圍內採購核原料來製造原子彈……

  後來,《紐約時報》還刊登過米勒寫的報道《一位伊拉克科學家斷言非法武器保存到戰爭前夜》(紐約時報報道原文:IllicitArms Kept Till Eve of War, an Iraqi Scientist Is Said to Assert),報道中白紙黑字稱,「已經在伊拉克找到了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這篇文章也被廣泛引用,世界各地都在口口相傳,說那什麼找到了,找到了哈,「紐約時報」都發了……

  紐約時報的一名資深編輯後來回顧說:那些報道「屬於輕信之辭,大多數被不恰當地過分突出在頭版上,而且使用令人呼吸加重的大字標題」。

  直到2004年5月30日,《紐約時報》才為伊拉克戰爭前的作為道歉,承認「有關伊拉克罪證的報道存在重大失誤」,不應淪為「狡猾政治目的」的工具云云。

  或許,你會問,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這麼一個牽強的出師理由為何也能瞞天過海?

  嗨,我看你一定是忘了,美國第一次收拾伊拉克的1991年海灣戰爭,那出兵理由,可比這個戲劇多了,牽強多了,一樣把老百姓騙得團團轉:

  1990年10月10日,15歲的姑娘娜依麗Nayirah,一個科威特的小護士,在CNN提供的「來自巴格達的實況轉播」節目中,聲淚俱下痛訴伊拉克人滅絕人性。

  後來,娜依麗,身份是——科威特「阿爾·阿丹」醫院的志願者,向美國國會的人權委員會官員哭訴——「伊拉克士兵不是人啊!他們入侵科威特城時,衝進我所在產科病房,把還在保育箱里的早產嬰兒抱出來,統統扔到地板上,任由那些可憐蟲一一凍死。然後,把保育器運回伊拉克。」

  「有多少個?」

  「我看到的就有15個啊……」

  CNN緊接著在報道中披露,一共有312個嬰兒被如此滅口!當天,有關「 育嬰箱慘案」的報道在全球700多家電視台播出。

  這一「重磅新聞」隨後在美國播出整整仨月,總統老布希先後六次就「娜依麗的哭訴」發表電視講話,那些當爸當媽的觀眾誰受得了——有調查稱,有5300多萬美國人觀看過報道后,支持對伊動武。

  再後來呢?海灣戰爭結束三年後,人們才發現,這是徹頭徹尾的炮製新聞!那個在美國國會一把鼻涕一把淚的「娜依麗護士」,竟然是科威特駐美大使薩迪·納塞爾的女兒!

  正是 CNN聯手美國最大的一家公關公司,導演了這場「電影」,正是那家公關公司的副總裁手把手教會了「娜依麗」如何哭訴表演,演得比真的還真。

  據事後調查,有人為此支付了至少1800萬美金的好處費。

  現在再追問是真是假已然不重要,CNN們已經完成了他們的使命——

  慫恿美國持續了38天的空中襲擊,幹掉了伊拉克20000人,傷了80000人,活捉170000人……   

  那麼,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被證實是謊言以來,伊拉克又怎一個亂字了得?(小布希 切尼最終於2004年10月初承認伊拉克沒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見報道)

  即使在ISIS出來攻城屠戮之前,伊拉克每個月發生的暴力衝突也超過1200起。

  伊戰十年,美軍陣亡人數近4500人,而當前,平均每個月都有700到800伊拉克平民拋屍街頭(前聯合國駐伊拉克特使提供的數字)。

  有時候,你不得不佩服西方政客,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在殘酷的事實面前,仍能一番曲里拐彎,侃得你甚至理不清事情的是非。

  比如,當年堅稱伊拉克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英國首相布萊爾,不顧史上規模最大的百萬人反戰遊行,強行推動英軍出兵伊拉克,面對當前伊拉克的極度危險的境地,他冒出來了。

  他不是來道歉的,他也沒好再提什麼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他在英國SKY電視台是這樣說的: 伊拉克當前危機應該歸咎於西方國家沒有及時干預敘利亞。極端武裝人員在敘利亞衝突中獲得戰鬥經驗,並建立基地,可以越境進入伊拉克發動襲擊……

  他還說了些別的,但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信了。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8 02:0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