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留學生真的能助美中兩國加深彼此了解嗎?

[複製鏈接]

7176

主題

7333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249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近些年來,中國學生來美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數和增長速度都達到了令人吃驚的程度,這種現象給未來美中關係的發展帶來了令人遐想的空間:出國留學能讓中國學生得到美國文化的第一手信息,這種在美的經歷,有助於中國學生增強共同的利益感以及合作視野,這對中國未來的外交政策以及與世界主要大國之間形成良好的合作關係,會有很大幫助。相信不會有太多人反對這個觀點,但現實真的是這樣嗎?

  中國學生的尷尬:不動感情的教育

  據日本《外交學者》(The Diplomat)網站20日報道,國際教育協會(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的報告顯示,2012/2013學年,中國在美留學生的數量超過23.5萬人,較上一年度增長21%,這使得中國連續四年成為來美留學頭號來源國。這些學生中有將近一半學習商業或工程,加上數學和自然科學,人數達到三分之二。不過,這些科目往往不受其他國際學生歡迎,更不用說美國學生,以2011/2012學年為例,僅有16%的美國學生拿到這些科目的學士學位。

  當然,學科並不能決定海外留學的特徵,但不得不承認的是,中國留學生存在著普遍的問題:較少的課堂參與課外活動,很少與美國人交朋友,比例甚至低於與其他外國學生,而這些在美國學生看來,是大學生活不可分割的元素。如果中國學生不能汲取更廣泛的美國經驗,他們很難真正最大化地理解美國。

  鑒於中國來美學生人數的激增也就數年而已,想要很快融入美國社會也不太現實,更何況是中美兩個文化差異巨大的國家。但這並不能成為中國留學生不積極全面認識美國的借口,加之國際留學生人數眾多,各個學校很難兼顧這些學生的文化適應問題。中國留學生來美愈多,這些學校衡量成功的標準就愈功利化,很多學生自費全額來美留學,這也使得美國學校更加在意他們帶來的「收入」,而且中國學生也更願意和自己的同胞在一起,因為,那樣更容易相處。這種情況不改變,中國的年輕人能不能理解美國,還是未知。

  漢語是未來?還很遙遠

  教育交流是雙向的。與中國留學生大量湧入美國相比,美國年輕人卻沒有表現出相應的趨勢,這就使得美國的下一代如何很好地理解中國人成為疑問。2011/2012學年,僅有略超過1.5萬名美國學生赴華留學,較上一年僅增加不到2%,是美國赴義大利學習人數的一半。而就是這一群體中,也僅有2200人是為了拿到學位,更大的一部分人是去教授英語。

  人們都在談論漢語將成為下一個國際語言,但公平地說,目前根本沒有多少美國人追求漢語課程的學位。現代語言協會(The 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的最新調查顯示,儘管美國人學些漢語的興趣有所增加,但他們對日語、義大利語、德語、法語以及西班牙語的興趣更濃厚,學習的人也更多。況且這些語言中除了日語,都不用花費很大力氣就能掌握。

  奧巴馬政府推行的「十萬強計劃」(把在中國留學的美國學生人數大幅度增加到10萬人),雖然能向中國派遣更多的美國人學習漢語,可以糾正這種不平衡,但以這樣低的水平為起點,可以料想等到這一計劃產生影響,得需要多少年了。漢語是未來,但一定是「遙遠的」,而且是「可能的」未來。

  海歸如何流動 至關重要

  與上述問題相對應的還有,龐大的中國海歸們的前景問題。與出國相比,他們身後的變化發展太大了。加州大學博士研究生孫偉(Wei Sun,音譯)就舉例說,與那些沒有出國的人相比,海歸們進入創投業的成功率並不太高,因為在中國一個人的成功,太多地依賴個人關係網的建立。

  更重要的是,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海歸們可能面臨更激烈的競爭。中國勞動力市場對任何專業的畢業生都很嚴苛,而雇傭者並不太願意雇傭更加具有專業技能的人才,因為不需要。去年《華爾街日報》的報道就稱,調查顯示,年齡在21到25歲的中國大學畢業生的失業率四倍於小學輟學的人,這說明中國並沒有創造足夠多的高技術工作。

  此外,清華大學2010年的調查也顯示,三分之一的中國大學畢業生更傾向於進入國企,另外三分之一傾向於為政府工作,只有11%的人表示願意創業。這與其他國家形成鮮明對比:世界銀行發布的「經商環境報告」顯示,就創辦企業的靈活度而言,美國排名全球20位,中國香港、中國台灣表現更好,分別位於第5和第17位,而中國大陸僅僅位列第158。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去年會有創紀錄的152萬人參加公務員考試了。

  很少有人將海歸們面臨的尷尬與促進中美的相互理解聯繫起來,但實際情況就是如此。1996年至2011年間,只有三分之一的留學生選擇返回中國,而中國台灣和韓國,這一數字要低得多。且受教育程度越高,這種現象就越明顯。他們不回國的原因很簡單:回去也是無用武之地。這背後的職業選擇問題可能多種多樣,但不能否認的是,即使美國大學為中國培養了能在世界上發聲的一代人,中國自己內部也無法接納。

  不過好在加強合作已經成為了中美雙方的頭等大事,這也使得雙方願意花費時間和精力,通過培養年輕人看到未來積極的變化。但這一過程可能需要很多年,這就需要雙方的學生們能夠更深地理解對方的文化,並將其理解的東西應用於自己的國家,雖然任重道遠,但可喜的是,中美雙方已經上路。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4 07:2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