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美國最成功的共產社會是如何建成的

[複製鏈接]

7176

主題

7333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249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本帖最後由 鳥兒不早起 於 2014-6-20 09:43 編輯

  真正的共產社會有很多苛刻標準和要求,這不但使得這種社會理想實踐很難存續,甚至很難出現真正的共產社會,而美國胡特人不但成功做到這一點,並且成為全球人口擴張最快的人群,他們何以能如此?

  共產主義是20世紀影響最大的社會實驗,推動這場實驗的人,曾為它披上哲學、經濟學和社會學的外衣,這讓它看起來頗為現代,然而,這些外衣所包裹的意識形態和社會理想——平等、互助、分享、財產共有——卻遠不是現代的,至少在基督教世界,它有著古老的淵源,只不過早先它所披戴的,通常是宗教和神學的外衣。

  15世紀晚期,印刷機讓鄉下窮秀才們[1]也能直接讀到聖經了,宗教改革隨之風起雲湧,大小教派遍地開花,其中半數以上都有著共產主義傾向,在此後的四個世紀里,許多教派將它們的社會理想付諸實踐,創立了各種形式的共產社區,而空曠肥沃且遠離世俗舊政權的新大陸,恰好為這些社會實驗提供了理想條件。

  然而隨著歷次工業革命的推進,市場日益發達,特別是鐵路和城市化的發展,這些共產社會大都沒有經受住現代市場社會的高度流動性所帶來的衝擊,到上世紀初已紛紛衰敗、瓦解或者變質,比如一度頗成氣候的震顫派(Shakers)[2]曾在美國建立了20多個共產社區,但存續至今的只有緬因州的薩巴斯代湖(Sabbathday Lake)村,該村在2009年已只剩三個人。

  不過,它們中有一個成功抵禦了工業革命和現代化的衝擊,再洗禮派(Anabaptists)的一個分支胡特爾人(Hutterites),在四百多年中始終維持著共產制度,除傢具和少量日用品外,一切財產共有,生產由集體安排,生活資料統一分配,吃飯在公共食堂,三歲以上即開始接受集體教育,作息舉止服飾髮型皆有嚴格規定,整齊劃一。

  胡特爾社會不僅維持了下來,而且非常興旺,在過去幾代已成為全球人口增長最快的社群,從1870年代遷居北美時的四百多人增長到了2010年的四萬多人(這還沒算上流失到主流社會的人口);這是一個難得的實驗案例,清晰而純粹,考察學習一下它的成功經驗,或許有助於解釋為何其他實驗都失敗了,也可以幫助我們理解現代主流社會為何是我們所見到的樣子。

   【排除誘惑】

  人類只要保有探索、創造和模仿的自由,其需求便永無止境,因而資源永遠是稀缺的,所有現代共產實驗都從物質極大豐富、各取所需的許諾開始,卻無一例外以提倡艱苦樸素、批判資產階級腐朽生活方式而告終,在資源稀缺的前提下,平等只能通過向下對齊而實現,供需只能藉助對探索和創造的壓制而得以平衡。

  為此,胡特爾社會禁止一切奢侈消費,採取極端避世的姿態,以種種規定排除外部誘惑:遠離外人,集中居住,禁止收音機、電視、唱片和網路,整個社區只有一部公共電話,電腦只能在工作場合使用,教育全部在社區內進行,且到九年級為止,除了極少量零花錢,個人很少有可支配現金,而且消費項目受教規嚴格限制。

    【關閉潘多拉之盒】

  知識、好奇心和反思是開啟潘朵拉之盒的禍首,想得越多,越難以忍受沉悶單調一成不變的樸素生活,所有胡特爾人都只受過初中教育,也很少接觸現代媒體,幾百年的封閉離世生活已讓他們習慣於只做不想,連神學思考也早已停止,面對年輕人提問,長老們只會重複教條,從不解釋為什麼,只告訴你該怎麼做。

  對外部信息的隔膜也體現在他們的語言上,胡特爾人至今仍以其發源地的德語蒂羅爾方言為母語;思想的停止也可從另一點看出:他們所保存的作為其精神指南的宗教典籍,由另一種古老德語寫成,如今的胡特爾人已很難讀懂,但他們並不介意,只管念誦就行了。

    【鄧巴數】

  財產共有、集體生產和資源共享這些核心特徵,決定了共產社會是一種特殊的互惠型社會,而互惠關係的維持,需要一種全面而無孔不入的社會監督機制來執行社會規範,為此,要麼建立奧威爾式的警察國家,要麼由社會成員相互監督,後者要求所有社會成員相互熟識,從而使得個人的一舉一動都處於社會輿論的約束之下。

  進化人類學家羅賓·鄧巴(Robin Dunbar)指出,基於人類的認知局限,這樣的監督機制只有在規模小於150[3]人的小社會才可能實現,鄧巴在說明這一點時,舉的一個例子正是胡特爾,胡特爾社區的規模在60-140人,每當人口接近上限時,就像細胞分裂那樣均分為二,這一機制確保了其規模始終維持熟人小社會的水平。

    【親選擇】

  和一般互惠型社會不同的是,共產社會的平等原則還需要其成員表現出強烈利他性(strong reciprocity),而不僅僅是互惠利他(reciprocalaltruism),即,要求他們即便在沒有預期回報的情況下也願意為他人做出犧牲;經驗表明,沒有特殊動機的情況下,這是很難做到的,而親選擇(kin selection)恰好提供了這樣的動機:假如幫助對象是近親,人們就比較容易表現出強利他行為。

  胡特爾正是以父系家族為構成基礎的親屬社會,每個社區由十來個擴展家庭組成,包含少則一兩個多則四五個姓氏;北美胡特爾人一共只有18個姓氏 (現存14個),不與外人通婚,所以每個社區都是少數幾個有著長期通婚關係的家族的合作群體;親選擇無疑起到了減少衝突、強化合作互惠的作用。

  相比之下,震顫派過於進步,廢除了婚姻與家庭,實行獨身禁慾主義,禁止性生活和生育,於是就失去了血緣紐帶對社區的凝聚作用。

    【避免等級化】

  共產制度的一大困境是,既要貫徹平等共享原則,同時其共產和集體性質又需要一個中央權力機構來組織生產和實施分配,可是權力組織一旦建立,平等就很難維持了,掌權者總是會為革命事業而多啃雞腿,而一旦出現等級分化,艱苦樸素平等共享的倫理原則就成了空話,遊戲重點又回到爭權奪利和努力向上爬,於是社會規範也自然會圍繞資源與權力競爭而重建。

  胡特爾人將社區規模限制在鄧巴數之下的做法,在維繫社會規範的同時也避免了等級分化,社區之間沒有更高層權力機構,社區內由六位長老組成決策機構,下設十來位奶牛長、家禽長之類的業務主管,這就確保了每個父系家族都有幾位長老,每個擴展家庭都至少有一位業務主管。

  這樣一來,地位分化只發生在性別和年齡段之間,每位男性在其盛年期都有望擔任某個職位,如果他表現出一些進取心和領導能力,也很可能成為長老,不會出現某個人既有野心又有能力卻得不到機會施展的情況,而後者正是社會不滿和政治衝突的主要來源。

  重要的是,在一舉一動都處於眾人監視之下的熟人社會中,如此輕微的地位分化不會導致生活水平上的差距,當上主管和長老唯一的好處是少干點體力活,這不足以為爭權奪利提供激勵。

    【壓力釋放口】

  在這種價值觀整齊劃一,行動上一切聽指揮,生活上無處不被注視的社會,必定會有一些不滿分子,尤其是年輕人,把他們強留在社會中,只會帶來衝突和危險;假如這種社會是奧威爾式的,解決方案便是定期大清洗,但胡特爾不是極權社會,他們是絕對和平主義者,他們的解決方案是去留自便。

  這與再洗禮派的核心教義有關:他們不承認對未成年人的洗禮,認為接受洗禮加入教會的決定必須由心智成熟健全的成年人在經過慎重考慮之後才能做出 [4],胡特爾人通常在19-22歲之間接受洗禮,從而獲得社區完全成員資格,並承擔起遵守全部規範的責任,而在次之前,他可以選擇推遲入教或者離開,即便在入教之後,他也隨時可以退出,只是後者會被視為叛教而遭忌避(shunning),而前者只是被當作普通外人對待。

  去留自便的做法,短期效果是讓不滿者離開從而釋放社會壓力、消除潛在衝突源,在長期則起著篩選作用,不斷剔除其性格與胡特爾社會不相容的成員。

  對社會規範的不滿和對權威的挑戰最集中的表現是青春期躁動,對此胡特爾人也有應對機制,在15歲離開學校到接受洗禮之前這幾年,年輕人被視為未成熟不懂事而豁免了遵守某些規範的責任,比如喝酒、抽煙、打牌、去附近鎮上玩,只要不太過分就會得到容忍。

    【實用主義】

  任何社會運動最初都由一群理想主義者領導,而一旦開始真正動手建立組織、展開行動、創建社會,理想主義者就會逐漸被實用主義者所取代,否則運動很快就會失敗,但這一替代過程未必順利,許多教派會面臨一個矛盾:一方面需要保持理想主義色彩以便不斷吸納狂熱分子去傳教,但同時組織的維繫和運營需要它轉向實用主義。

  一個教派若主要依靠傳教和吸納新教徒而發展壯大,就很難完成實用主義轉型,因而組織和制度很難穩定下來,理想主義者都有自己的想法,而且非常狂熱而堅定,很容易爭吵不休卻拿不出可行方案。

  胡特爾人沒這問題,因為他們不傳教,發展壯大全靠子宮,所以幾代人之後,理想主義者便消失殆盡,他們也沒有職業教士,牧師由社區長老充任,通常對神學毫無興趣,也讀不懂多少經典,教義在他們眼裡不過是一套沿襲已久的行為規範。

    【接納新技術】

  胡特爾的實用主義也體現在他們對待現代技術的態度上,儘管在消費、穿著和生活方式上非常簡樸而守舊,並盡量杜絕媒體、娛樂、奢侈品等外部誘惑,但他們並不拒絕新技術,只要有助於提高生產率,會毫不猶豫加以採納。

  積極採納新技術,加上勞動力成本低,胡特爾人經營的集體農場在北美極具競爭力,也正因此才能讓他們維持了極高的生育率(1950-80年代高峰期人口年增長率達4.12%),並不斷買入土地建立新社區;他們的高增長率,也得益於對現代醫療技術的接受。

    【暫時解除的人口壓力】

  社會壓力最根本的來源是人口壓力,但在胡特爾人遷居北美后的一百多年裡,這一壓力暫時解除了,所以我們才會看到每18年翻一番的極限增長率,北美大平原廣袤空曠肥沃而又廉價的土地,為胡特爾這樣勤勞節儉而又自甘寂寞的農場經營者提供了極為理想的環境,那裡的自然條件與他們遷往北美前所在的烏克蘭也很相似,20世紀的城市化浪潮吸走大量農民更為他們騰出了發展空間。

  實際上,直到1950年代現代化大型農場興起在美國之前,胡特爾集體農場比美國的傳統家庭農場更具規模優勢,所以在1980年代之前的一個世紀中,他們的人口和社區數量都是在毫無壓力的條件下迅速膨脹,避免了資源稀缺性轉變為社會內部的壓力和衝突,直到80年代,大型農場帶來的土地價格上漲才開始讓胡特爾人感覺到壓力,也正是從那時起,生育率開始顯著下降;假如地價繼續上揚,人口壓力持續提高,胡特爾模式是否能夠繼續存在下去,還不好說。

  【自由環境】

  儘管胡特爾人奉行離世隔絕的教條,但他們的成功離不開所在大社會提供的優越條件,若沒有現代醫療,就算放開了生,也不會有這麼高的增長率,若沒有現代市場可出售其農產品,他們頂多能夠過上勉強自足的生活而無法擴張,若不採納現代農業設備,他們的農場也不可能盈利從而為獲取新土地而積累資金。

  更重要的是文化和制度環境,胡特爾奉行的絕對和平主義讓他們放棄了自衛能力,若不是身處北美大平原這樣文化寬容、社會壓力寬鬆、民風淳樸和善的社會,將難以自保,若沒有現代司法體系所提供的普遍安全保障,甚至可能被滅掉。

  像再洗禮派這樣拒絕融入主流社會、拒服兵役、抵制義務教育、拒絕醫保和社會福利的非主流小教派,是絕大多數政府所無法容忍的,只有在美國和加拿大這樣寬容而自由的社會,他們才找到了容身之所,並且興旺發達。

  胡特爾的故事告訴我們,在一個自由社會,你甚至可以實現共產主義理想。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2 13:0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