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習李對英國一拒一迎之間傳遞明確但不明顯的信號

[複製鏈接]

6483

主題

6581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136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SHOWERDI 發表於 2014-6-19 10:4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6月16日,李克強總理乘專機抵達倫敦,開始對英國進行正式訪問。這是中國總理在三年內的首次訪英,同時也是新一屆中國領導人的首次訪英。對比此前習主席訪問歐洲,三過英國而不入,李總理的出訪,多少帶有點破冰的意思。

  與此同時,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破格接見,也顯示出了這一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對於中國的重視。只是,在這前後一拒一迎之間,總理訪英究竟傳遞出怎樣的信號呢?

  先來看訪英給我們帶來了什麼。總理的訪英帶去高鐵,帶去核電技術,在尖端技術領域進行合作、出口,在高等教育、節能減排技術、醫療管理系統、醫藥等等方面的需求,以及重要的人民幣離岸中心的設置,可以說,以英國作為最老資歷的資本主義國家,其任何一個領域的對華開放,都將具有極強的示範作用。而這些都是中國所需要的。

  但放在複雜的國際形勢中,此次訪英背後的外交大戰或許遠比經濟合作更有看頭。

  就在近月,奧巴馬訪問日本、韓國、菲律賓和馬來西亞,此時在中國南海問題上,菲律賓和越南正給我們製造麻煩。以往美國至少還在口頭上「不明確支持誰」,現在罕見的表態支持菲律賓和越南。日本甚至加大對菲律賓的軍事援助。本來還算平靜的亞洲突然之間變得劍拔弩張,即使我們相信不至於引發區域性戰爭,但很顯然,美國正在加快了重返亞洲的步伐。

  美國在亞洲確實有著重大的戰略意義,只是實力大大的美國要重返亞洲可並沒有那麼容易,畢竟美國離亞洲相差幾萬里遠,它根本不是亞洲國家。過去爭奪亞洲參與的朝鮮戰爭或者越南戰爭,都是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奧巴馬最近在西點軍校明確表態美國還要領導世界至少一百年,但不知道這種話的底氣何來?美國雖然強大,但美國國內本身有不可調和的因素:就拿金融危機后,美國的經濟來看,雖然經濟好轉,但全球駐軍、應付近期捲土重來的伊拉克、阿富汗敵情,巨額支出早就讓奧巴馬政府在預算上捉襟見肘。又如何還有預算和精力在亞洲精心布局呢?

  有意思的是,此時的俄羅斯正因烏克蘭問題與西方陣營格格不入,目光逐漸轉向東方中國,普京總統更是親赴上海高調參加亞信峰會。與此同時,中國國內也需面對愈演愈烈的恐怖襲擊和各類分裂主義勢力的挑釁。

  這些國際關係營造了近幾十年來最大的世界秩序變革情緒,不一樣的是,中國正是這次錯綜複雜多邊關係中的全方位的當事方。這個時候,中國有必要向世界闡述自己的國際立場,講述自己在這場國際格局中的利益和底線。況且中國正經歷著國內經濟發展的大好時機,沒有必要因為其它事而失去經濟發展的最好時機。

  這個時候的英國就是個重要的棋子。

  美國在意識形態上和中國無法調和,但英國可不一定。雖然英國已經在實力上落後於德國了,跟中國的經貿重要性上也不如歐盟其它國家了,但英國具備獨特性:作為一個老牌的發達國家,英國畢竟是美國最重要的盟友,對美國的國際政策至少有重大的影響力。此時中國能交好於英國,說不定也能大大削弱美國對中國形成的大大的包圍圈。況且,英國至少還是安理會的常務理事國,也是歐盟重要成員。這些都是英國的老牌資本主義籌碼。

  有意思的是,英國此時正需要中國,中國又有何理由拒絕呢?從此前卡梅倫的訪華再到這次女王的接見,傳達出的信號是——你可來了。英國需要中國,這是毋庸置疑的。從經濟上說次貸危機中英國閃了腰,但其後的復甦之快讓人咋舌,2014年一季度,甚至創下了六年來經濟增速的新高。這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因為其非歐元區的定位免去了歐債危機的影響,另一方面,則與中國的支持直接相關。

  去年中英雙邊貿易首次突破700億美元,創下了歷史新高,而近兩年來,中國對英投資更是達到了130億美元——超過了過去三十年的投資總和。去年,吉利 1104萬英鎊收購英國錳銅控股、江蘇三胞集團4.8億英鎊併購芙萊莎連鎖、工行收購南非標準銀行位於倫敦的大宗商品業務——中國資本正在加速的湧向英國。而同時,作為國內最成功的商人,王健林和宗慶后開始積極布局英國市場,李嘉誠也已經掌控了英國30%的電力供應、25%的天然氣供應和大約7%人口的供水。

  可以說,恰恰是有著中國資本的支撐,英國順利的走出了金融危機泥潭並且活得很滋潤。穩住了中國,就穩住了英國未來五年的經濟發展。

  英國需要中國,中國同樣需要英國,這在一開始就說了。那既然中英合作是這麼你情我願的事情,為什麼不早點到訪呢?

  我們想,這裡面又包含著中英關係的特殊性。對比中美、中歐關係,中英在國際上的定位更加微妙。一方面英國本身也處於歐盟和美國之間搖擺不定的位置,這種搖擺不定,恰恰是利益權衡的體現,同時,這種權衡也為「中國合伙人」的出現提供了契機。另一方面,從國際局勢上,中英兩國的意識形態衝突明顯弱於中美。

  但與此同時,因為兩國的綜合實力更加接近,中國對於英國的意識形態衝突更加缺乏耐心。而英國作為資本主義國家的老資歷,又習慣性的端著高傲的架子不放,卡梅倫一方面想搞好中英關係,另一方面卻不理會中國政府的嚴正抗議對達賴喇嘛奉為上賓,實際上成為了矛盾的英國最好的註解。

  英國是矛盾的,同時又是逐利的,這種唯利主義恰恰可以從其常年搖擺於美歐之間的牆頭草性格中窺見一斑。

  於是,恰恰是與這種國家之間的交往,才更加需要技巧。中國有句老話,叫「漫天要價著地還錢」,回到中英關係的方面,習主席訪歐時對於英國的繞道而過,一方面是體現出對於當時受訪歐盟方面歐元區的支持,另一方面也是在壓低英國方面的身價。前有卡梅倫訪華,後有習主席的過而不入,中國對英外交方面的漫天要價或者說威壓就此告一段落。而之後,李克強總理訪英,一方面破冰,另一方面帶著實惠過去,「我們來談一談合作的問題」——這就是「著地還錢」了。

  類似的案例在過去中歐交往中,並不鮮見。一個有趣的例子,是在08年金融危機爆發后,美國曾經向中國拋出G2繡球,想要藉此穩固太平洋地區的控制權。於是中國面臨選擇——中歐還是中美,歐元還是美元,G2還是多極?當時北京的處理方式或許很有意思,先靠近美國提升地位,緊接著對薩科齊見達賴提出抗議,取消參加歐盟峰會。這一步棋直接帶來的是歐盟在IMF投票權問題和人民幣作為未來可能的硬通貨的地位問題做出了讓步。此後,北京公開表示了對G2的沒興趣——中歐關係修成正果。 可以說,大國外交絕不像老百姓所謂的「心誠則靈」,這其中包含了眾多的博弈因素。中國的外交智慧也恰恰體現於其中。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 23:3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