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屈原「並無此人」之說因何而起(圖)

[複製鏈接]

633

主題

913

帖子

4153

積分

一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415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心向祖國 發表於 2014-6-19 12:0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心向祖國 於 2014-6-19 12:11 編輯

2014-5-30 08:50    皇甫仁

  

  湖北秭歸屈原故里的屈原塑像  (圖源網路)

  屈原否定論」大辯論的思考

  端午節來臨,國人自然懷念起屈原。屈原,是中國人書里、紙上、戲里、心中的一個典範,一塊豐碑。然而,三十年前,我國竟為屈原有無其人展開過一場學術大辯論,而且至今並未煙消雲散。

  挑起這場學術辯論的,是兩個日本人。1983年,《重慶師範學報》上刊登了日本三澤玲爾的《屈原問題考辨》,他不僅否認了屈原的作品,並否定了屈原其人的存在。而且,早在1977年,日本稻田耕一郎在日本發表《屈原否定論之系譜》一文,就首次使用了「屈原否定論」一說。他認為,屈原否定論是晚期「疑古」風潮息息相關的幾位中國學者的觀點論說,同時又認為,「否定論」見解又太極端,可以說走到了楚辭學的邊緣地帶了。應該說,其觀點誠摯中肯、實事求是。三澤玲爾的文章發表后,馬上引起了學界內的廣泛爭議,學者們對稻田耕與三澤先生的觀點進行了口誅筆伐。至此,「屈原否定論」才被正式提上了學術爭論的範圍。

  其實,追根溯源,「屈原否定論」確如稻田耕一郎所言,是我國晚期「疑古」風潮中幾位中國學者的觀點論說。上世紀初,廖季平先生標新立異提出是否確有屈原其人的觀點,胡適先生與其弟子何天行又否認屈原為《楚辭》諸篇作家。建國初,近人朱東潤先生沿襲胡適說法,作四篇論文探討屈原問題。

  廖季平,清末至民國時期學者、思想家。廖季平一生治經學,融合古今中外多種學說,形成一套獨特的經學理論體系,在中國學術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他晚年愈變愈玄,附會離奇,多遭學者批評。其治學常暴露牽強附會之缺點,成為近代歷史上的經學畸人。廖氏51歲以後撰文雲《楚辭》為秦始皇博士所作,又以「屈原沒有這個人」等語驚人。

  如果說,廖氏之說影響甚微,那麼,胡適與其弟子何天行的研究卻使「屈原否定論」漸起濫觴。上世紀20年代初,胡適發《讀楚辭》一文,認為歷史上的屈原與現實屈原有異,除了《離騷》與《九章》部分,其餘作品都是漢儒附會「君臣大義」所作。尤其是30年代何天行的《楚辭新考》,成為了「屈原否定論」的代表之作。何天行持論的第一個依據是,據《屈原列傳》末所言「至孝昭時,列為九卿」判斷:司馬遷不可能記下自己死後漢昭帝時的歷史,因而《屈原列傳》屬偽作。第二個依據是,《屈原列傳》所說的「屈原」,既有那樣的地位和功績,為什麼《史記·楚世家》中竟不提「屈原」?第三個依據是,金人王若虛曾指出《屈原列傳》中有二字意重複。第四個依據是,梁玉繩《史記志疑》曾指出《屈原列傳》有文義不相續之處。第五個依據是,劉知幾稱太初以前《史記》采《世本》、《國語》、《戰國策》、《楚漢春秋》等書之間,沒有屈原的影子。第六個依據是,《屈原列傳》中屈原所說的「秦虎狼之國,不可信」兩句話,在《史記·楚世家》中是昭睢的話,在《戰國策》里又是蘇秦和楚懷王說的話。綜上所述,何先生便斷定《屈原列傳》是偽作,因而屈原這個人也就並不存在了。不同於廖氏,胡適與何氏思路清晰、發言廣博,故後世多有學者,因襲其說。建國之後,朱東潤先生亦有過「屈原否定論」之說,但朱先生疑屈原亦始自《史記·屈原列傳》,許多觀點不出何氏窠臼。

  與此同時,日本學者的「屈原否定論」也不容忽視。日本對包括楚辭在內中國古典文學素有研究,20世紀50年伊始,日本幾位學者自成一家之言,先後提出了自己對於屈原人物的理解。他們的主要觀點,大致是認為:《離騷》、《哀郢》均非屈原的自作,從內容和表現方面可以找到糾正的證據。在南方的楚國,有一些歌唱悲愁的「長唄」,與屈原傳說相結合,集中在屈原這個人物身上,而成為今日之《離騷》的。在《楚辭》中有一部分,難以全都被解釋為同屈原有關係;《離騷》全詩押韻不連貫。《離騷》源自迎春儀式的民族歌謠,《天問》是歷代巫者口頭流傳逐漸形成的祭祀歌謠,最後為劉安所作。這些學者廣泛採用了上世紀源自於西方的文化人類學、民俗學、神話原型批評等理論,可以說,日本的「屈原否定論」攜帶著西方思想基因。

  在1983年《重慶師範學院》翻譯並重刊了稻田耕一郎《屈原否定論之系譜》與三澤玲爾的《屈原問題考辨》后,引起了我國學界內的廣泛爭議。1983年8月,遼寧師範學院於大連舉辦了「屈原學術研討大會」。會後,學界內蔚然興起批駁「屈原否定論」的風尚。次年端午,學界又在成都四川師範學院舉辦了「屈原問題學術討論會」。1984年6月19日,《光明日報》專門刊載《成都屈原問題學術討論會批駁「屈原否定說」》,在全國範圍內擴大了這次會議的要旨精神。1989年12月,《楚辭研究與爭鳴》由團結出版社出版,收錄了1984年會議后中日雙方商榷研討屈原問題的論文共計20篇,明確了屈原在《史記》中不可動搖的形象。及至此時,這場爭論方意興闌珊地裊裊收音。

  

  秭歸屈原故里古風依舊

  作為史學門外漢,壓根沒有資格對這場學術爭論說三道四,但讀了一些有關資料后,卻有兩點思考。

  其一,論證須科學,結論要謹慎。在「屈原否定論」之爭中,有學者對何天行所論逐一加以駁辯。第一點,關於「至孝昭時,列為九卿」一句,這是在傳抄刊刻中誤入正文的情況,「在古籍中是所在多有,不足為奇的」。第二點,關於《史記·楚世家》中不提屈原,認為此說大誤,《史記·楚世家》不僅提到了屈原,而且對屈原的身份、政治活動、社會關係均有所記載。第三、四點,關於《屈原列傳》有字意重複和不相續之處,認為這是古籍的脫簡、錯簡和輾轉傳抄的毛病。第五點,關於太初以前《史記》采《世本》、《國語》、《戰國策》、《楚漢春秋》等書中沒有屈原的影子,認為《楚漢春秋》記事起始之年早於屈原去世60年,《戰國策》並非一部完整的歷史著作。第六點,關於屈原所說「秦虎狼之國,不可信」,認為「此二語極平常,本不妨二人皆言之」。說實話,讀了爭辯雙方兩種說法后,我都感到迷惑不解,說服力不強。最不解的是,《史記·楚世家》是明擺著的一本史書,然而學者們的「讀法」卻如此迥異,其間玄妙何在?!歷史事實的論證方法是多樣的,但基本的方法只有一條——證據。在史學研究中,切忌用以偏蓋全、主觀臆斷、假設推理的方法,更切忌好做驚人之語和妄下結論。

    其二,學術無禁區,環境需寬容。始發於1983年的這場參與者頗多、歷時七年之久甚至出了三車著作的辯論,是首次跨民族、跨文化、具有廣泛影響力的一次文化討論。這場辯論氣象恢弘、意義深遠,繁榮了中外學術交流。同時,它吹響了「文革」結束后,中國文學研究在世界文學範圍內的先鋒號角。然而,可能與當時文藝界剛剛解凍,尚有曉寒的時局有關,在這場辯論中,一些人以「階級鬥爭」的眼光審視胡適屈原說、評價日本屈原論,還帶有濃厚的政治色彩。有的學人缺乏實物的旁徵博引,有的三番五次引用前人論據,固步不前;有的學人則所辯非所疑,只憑藉一腔熱情惜誦致愍、發奮抒情,言之無物。故此,一部分辯論著述也就難成其說,對於解決辯論中存在的大量疑點是不充分的。學術歸學術,要寬容對待對屈原及其作品的正常研討。

    上世紀的「屈原否定論」的辯論迄今已近三十載,但對「否定論」的討論仍然局限在一家之言中。當今,「屈原否定論」的一些問題依舊如令人如鯁在喉,如「屈原」為什麼不見於先秦典籍,又如何解釋《史記·屈原列傳》篡義過多等等。但我們相信,隨著新的出土文物的發現與楚辭學研究方法的轉變,這些令人坐如針氈的話題將會迎刃而解。如1977年安徽阜陽雙古堆一號漢墓出土《離騷》與《涉江》殘簡,可以輕而易舉駁倒公元前165年劉安作《離騷》的結論了。期待專家學者以真正的科學態度給我們一個真實清晰的結論,更期待30年前這場大辯論給學術界一個深刻而長久的啟示。收藏分享邀請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4 13:2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