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高考工廠」在邪路上越走越遠

[複製鏈接]

6483

主題

6581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136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SHOWERDI 發表於 2014-6-16 11:1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一年一度的高考過去后,熱門的有關高考的話題仍不絕於耳。最牛「高考工廠」就是其中熱門中的熱門話題。之所以熱門,那或許是在這「工廠」中走出的學生和家長對此「廠」的感激之情蔓延開來,使將要來的學生和家長對此「廠」也寄有深切的厚望,而前面的「學長」讓這厚望變成了信心,變成了「板上釘釘」的事情。於是,這熱門不斷地熱起來,還將不斷地熱下去。若說這「工廠」出來的都是人才,而人才由「工廠」來生產算是進步還是什麼呢?

  其實,對最牛「高考工廠」的介紹有中央電視台的功勞。那中央電視台的熱播節目,什麼「舌尖上的中國」曾從某種角度推介出了這最牛「高考工廠」的其中一個,毛坦廠中學。雖然它是一個說吃的節目,卻讓大家在高考前看到了那中學的輝煌與別樣。吃反倒在其次了。至於忘記「舌尖」沒有那是沒有調查而說不清的事情。有人揣測,這裡面是不是有什麼貓膩不好說呀。在下倒是以為,我國到處有貓膩,這有點貓膩也很正常。但有一點能肯定,酒香不怕巷子深。深山裡的中學能躋身最牛之一,確實牛大了。因為我國藏在深山裡的中學並非一兩所。記得還是幾十年前服役時,搞拉練曾到過的深山中看到一所按現在的標準來衡量也屬建設的很不錯的中學。也就是說,我國因人口分布的原因,在深山裡一定會有很多中學的。只是能成為最牛的之一可就這毛坦廠中學一所啊。大家可能會問,牛也許是公認的,但究竟牛在哪,能講清嗎?僅一個「高考工廠」的「桂冠」能說明「牛」的問題嗎?

  看了一個介紹,這最牛「高考工廠」有三,除了那個「舌尖上」介紹的毛坦廠中學之外,還有黃崗中學、衡水中學。其主要「牛」在考上大學的比率極高,「牛」在考上重點大學的比率極高。據說那個什麼衡水中學包攬了清華、北大在河北省百分之八十的名額;2013年河北省文科、理科狀元均出自衡水中學,所以被譽為「高考工廠」。

  但這「最牛」帶來的一些問題讓某些教育學者開始擔憂起來。這不僅有高考成本上漲的問題,不僅有催促大家都在搶分而背離了原本教育宗旨的問題。使學堂變成工廠,使教育變成搶分大戰,這既有點類似競技體育,也有點類似企業競爭。此外,既然是「工廠」生產,它一定依附某個產業。過去都說教育產生了某種依附產業,而現在看,依附教育倒不如說是依附高考。寒窗十二載或者十載根本不在學到了什麼,而在考成個什麼。依附高考這個產業的本質是圍著高考轉。看看大家都把教育的注意力放在了高考上,似乎教育是以高考為核心的,是以高考為業的。教育是手段,高考是目的。那三個「高考工廠」告訴我們的就是這個真理!考上大學,考上重點大學是硬道理。況且它還是新的經濟增長點!那是名利雙收的。既是個人的名利雙收,也是地方經濟的雙收,還是高考產業的雙收。但是,教育學者們最擔憂的是,「人才」被以高考為核心畸型化了。而高校則被玩卷子的高手壟斷。玩卷子的當然決非泛泛之輩,卷子玩好了自然是能上重點大學。可都成了玩卷子的,我國難道只需要玩卷子的人才嗎?如果我國只有玩卷子的人才,最終造成的結果恐怕不是我國某領域缺人才,而是大部分領域缺人才!

  當然,這「最牛」還帶來了教育成本的上漲。改革開放后,我國教育逐漸形成了金字塔的形狀,整體形象越來越尖。底座越來越大,尖越來越小。全國遠不止三所這種「高考工廠」。各地的中學都在向這三所學校看齊。近千萬考生都瞄向了「高考工廠」或「高考工廠」的目標,目的只有一個,都希望現在或將來能成為玩卷子的高手。而把學堂變成工廠把教育變成搶分大戰,真正背離的卻不是教育的宗旨,而是現代社會發展要求的宗旨。換句話,教育是跟著社會傾向走的,「學而優則仕」,決定著「高考工廠」的興衰,而不是反過來。也就是說,玩卷子的高手們實際上是被「學而優則仕」牽著走的。可以肯定的說,將來,這些玩卷子的高手們完全會轉戰考公戰場,而這一戰場才是所有高考動力的來源。至於大家能學到點什麼,能為國家創新搞出點什麼名堂,玩卷子的高手們可能考慮的並不太多。

  說到這,大概是涉及到教育改革了。我國教育是要培養人才呢還是要培養玩卷子的高手?這答案是很明確的。可改革的結果始終走不上正軌,或者說還是走到了另外的方向。於是,教育改革自高考恢復以來就一直在喊,一直在改,一直也不令人滿意。這導致一些人拿中國的事和外國比。理由就是要與世界接軌,或者說白了,是與西方接軌。在他們眼裡西方就是世界,世界就是西方。但他們也沒有遂願,始終沒有接上,也根本不可能接上。「學而優則仕」的要求與西方社會的要求不同決定了教育接軌是不可能實現的任務。幾千年來,或者說自老夫子被奉為教育鼻祖以來,「學而優則仕」就決定著一切。而教育也不再是能學到點什麼,而是能不能考上什麼。所以,教育的內容很自然地轉向了固定的模式,變成了八股式的。過去是這樣,現在還是這樣。今天我國教育的內容雖然比封建王朝豐富了許多,試題也千變萬化,但本質卻沒有變,還是八股式的。八股讓我們得到些什麼呢?有人曾就明清兩朝的狀元與這兩朝的名人做過一個對比,結果狀元們全都出局了,史書上並沒有留下什麼。不是他們不想留下點東西,實在是無東西可留。可見,越是頂尖的玩卷子高手,越容易成為庸碌之輩。有人會說,那是封建王朝的事,現代中國不會如此。會不會這樣,我們可通過某些統計來印證一下。有人曾對高考恢復以來考上科技大學少年班的學生們進行過調查,發現其絕大多數的天才表現早早就消失殆盡,江郎才盡成為主要特徵。有人把這種現象歸結為揠苗助長的結果。其實不是,是「玩卷子」引導的結果。「玩卷子」的高手們離開了卷子很多東西就玩不轉了,他們的天才主要表現在卷子上,這是少年班的學生們存在的主要問題。當然,很多人都會說,清華、北大的學生們不是這樣的。這也許說不太清。但從國家給他們的付出與他們的貢獻對照衡量其它學生的情況,他們是不是比其它的學生強些也是很難說清的,沒有一個完整的統計誰也說不清。當然,在下不是否認我國教育出來的學生全都不行。在下想說的是,他們走上社會需要改變的太多。以至於這種太多的改變讓我們對教育的效費比產生很大的疑問。不知有人統計過沒有,我國的大學生們有百分之多少走上社會參加工作或自謀生路是和自己所學專業一致或近似的?似乎一致的太少了,這能說明問題吧!我國教育的浪費也許比貪官的浪費更大?

  「高考工廠」是不是在邪路上越走越遠呢?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6 08:2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