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自然》:IPCC最新報告啟示改進氣候變化經濟模型

[複製鏈接]

7812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光明大使

Rank: 6Rank: 6

積分
2606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小辣辣 發表於 2014-6-16 06:1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來源:中國科學網 2014年04月09日 10:18

[導讀]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發布了關於氣候變化對人類和生態系統影響的最新報告。
  原標題 《自然》文章:IPCC最新報告引發的思考 改進氣候變化經濟模型勢在必行

  所有的文獻和數據都表明,社會成本模型低估了氣候變化的危害。

  

  [align="center"]今年早些時候,洪水使英國部分地區陷入停頓。[align="center"]圖片來源:Danny Lawson

  3月31日,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發布了關於氣候變化對人類和生態系統影響的最新報告。報告詳細闡述了迄今為止氣候變化產生的影響、氣候變化的未來風險以及為了降低風險而採取有效行動的機會。

  去年,受美國政府委託,一個跨部門聯合工作組曾利用3種主要經濟模型估算出,現在每排放1噸二氧化碳將給未來造成37美元的損失。這裡的「碳社會成本」是指為了減少碳排放而給未來造成的損失以及社會在當下為減排政策所付出的成本。

  政府、機構和公司根據這些評估決定投放多少資金用於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在美國,2010年的一項評估使得政府對新車實施更嚴格的化石燃料補貼標準。此後,總統奧巴馬的氣候政策指出,政府將於明年為燃煤發電廠設立溫室氣體排放限值。加拿大、墨西哥、英國、法國、德國、挪威一直利用類似的數據制定監管決策,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也以此為依據發放化石燃料補貼。

  然而,碳社會成本衡量基準卻正在遭到猛烈攻擊。實業集團、政治家——包括美國眾議院能源和商業委員會的領導人以及一些專業學者表示,不確定因素使得這些評估失去效力。

  《自然》雜誌指出,一些法律、氣候科學和經濟學專家認為,當前針對碳社會成本的估算對政策制定起到很大作用,儘管其具有很大不確定性。主要經濟模型都指向同一個方向:氣候變化將造成實質性經濟損失,因此立即採取行動減少排放是非常必要的。由於模型忽略了幾個和氣候變化相關的主要風險,諸如社會動蕩和破壞經濟增長的突發事件,這些模型有可能低估了未來的損失。

  相反,氣候經濟模型需要進一步擴大,包括更廣泛的社會和經濟影響。很多空白需要填補,諸如發展中國家在經濟上的響應,對極端氣候所造成的損失的評估。現在,只有美國和歐洲的一小部分科學家專門從事這類模型研究。學界急需囊括更多研究人員的更大範圍的項目以探索更多領域,弄清更多現象,更好地估計碳社會成本並為決策者提供指導。

 
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

7812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光明大使

Rank: 6Rank: 6

積分
26065
沙發
 樓主| 小辣辣 發表於 2014-6-16 06:12 | 只看該作者
 社會成本

  目前的模型旨在整合對溫室氣體排放成本的估計並制定出減排措施。首先,模型將經濟與人口增長以及由此導致的排放物轉化為大氣成分和全球平均氣溫的變化。之後,該模型利用損失函數研究全球氣溫變化(包括其產生的影響,諸如海平面上升,颶風發生頻率、農業生產率、生態系統功能上的變化)所造成的經濟成本。最後,模型用現在的貨幣價值來衡量未來的損失。

  這種不確定性來自很多方面,例如:二氧化碳濃度變化會對氣候造成什麼樣的影響?氣候系統的正、負反饋循環,不同社會經濟狀況下排放量的增長率;損失函數的完整性和準確性(尤其是在災難性損失、衝突、天氣易變性、經濟增長的反饋等方面);未來幾代人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用於把未來損失轉化為現值美元的經濟折現率。

  2013年的美國分析報告採用了最近年份的3個長期模型:FUND 3.8、DICE 2010和PAGE 09。每個模型適用於不同的氣候和經濟狀況,以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溫室氣體排放導致全球氣溫較工業化前水平上升了2攝氏度,每個模型都估計了由此造成的大規模經濟損失(儘管存在處理方法的不同和不確定因素)。2010年,在美國分析報告成形后,有兩個名為ENVISAGE和CRED的模型作出了和上述3個模型類似的預測。分析報告預計(基於這樣的假設:用現在的貨幣價值估量未來的損失),2020年,每排放1噸二氧化碳所產生的社會成本約為12~64美元(43美元為中心值)。

  更大的損失

  基於4種原因,氣候變化造成的未來損失可能會更高,首先,歷史上溫度變化的影響表明,社會和經濟可能比這些模型預測的要更「不堪一擊」;和平均氣溫的變化相比,天氣的易變性更容易造成危害,尤其是對農作物生長和糧食安全。例如,超過某一特定氣溫后,一些作物的產量會大幅度下降。

  第二,模型忽視了氣候變化對勞動生產率、生產率增長、資本存量(包括建築和基礎設施)價值的負面影響。其年增長率的降低可能對全球經濟造成更深遠持久的影響,而3個主要模型僅強調了靜態的年度經濟產量的損失。從中期和長期的角度看,增長減緩帶來的複合效應之一將是人類福利的顯著減少。此外,模型沒有考慮到氣候變化可能引發戰爭、政變、社會瓦解及經濟危機的風險。

  第三,模型假設人們對生態系統的價值將保持不變。當一件商品變得稀有,其價值自然而然會增加。在沙漠中,水變得格外寶貴。在一次洪災中,乾燥的土地是非常珍貴的。由於氣候變化的負面效應,生態系統提供的「服務」很可能越來越少,氣候變化對未來生態系統的破壞程度遠超這些模型的預測。

  第四,美國分析報告用現在的貨幣價值衡量未來損失時,假定貼現率不變。然而,這種影響具有高度不確定性且發生在遙遠的未來,經濟學家認為隨著時間的流逝,貼現率將不斷下降。未來的貼現率將顯著低於2013年分析報告中使用的數據。這種方法會高估氣候變化所造成的長期損失,進而高估碳社會成本。

  不可否認的是,未來的科技發展將使社會能更好地應對氣候變化。但所有的文獻和參數都表明,社會成本模型低估了氣候變化的危害。

  更好的模型

  接下來該怎麼做?《自然》雜誌認為,建模者、科學家、環境經濟學家必須衝破瓶頸,攜手共進,填補研究領域的空白,彌補模型局限性。

  發展中國家的氣候熱點區域就是一塊研究空白,因為這些地區的經濟反饋不能通過發達國家的數據推測得出。極端溫度的影響也是不確定的。目前預測損失的模型,都將升溫幅度設定在3攝氏度以內。然而,如果沒有緩解措施,IPCC預測,到本世紀末,全球變暖的幅度將超過4攝氏度。這種氣候變化將超出人類經驗所能認知的境界。如果到了22世紀,這種情況仍未得到抑制,氣候變暖將使得地球上的一部分地區在炎熱的夏季不再適宜居住。

  研究人員應經常調整模型使其跟上科學發展的步伐。研究者通常會測試模型對新參數的敏感性。但是在一些結構和案例中,模型的校準方法還停留在20世紀90年代——此時最初的模型才剛出現。

  IPCC報告有助於設置針對氣候的研究日程。第五次評估報告展示了到目前為止人類所取得的進步。科學家需要確保,第六次評估報告再向前邁出實質性的一步。通過不斷完善對碳社會成本的估計,IPCC將更好地履行其職責:指導全世界如何更好地應對氣候變化這一逐漸逼近的威脅。(段歆涔)

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
回復 支持 1 反對 0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5 05:4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