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人民日報: 蘇州如何延續「活的古城」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14-5-17 05:0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新鮮人 於 2014-5-17 05:54 編輯

人民網-人民日報    2013年11月08日10:08  
  
    一座古城,踱過歲月流光,記錄的不止是城市肌理,更維繫著文化血脈。可惜,現代化車輪呼嘯而過,大拆大建式的舊城改造,讓不少珍貴的歷史名城日漸凋零,令人扼腕。

    也有佼佼者,比如蘇州。這座始建於公元前514年的城市,至今保留著當年的框架和格局,昔日姑蘇的「水陸棋盤」風采依然。14.2平方公里的古城裡,生活著近22萬人口。不能大規模搬遷,又要過現代化生活,古今碰撞的矛盾該如何化解?

    蘇州用「整體保護」與「活態保護」的概念,尋找古城保護與民生保障的平衡點。如今蘇州古城保護工作已進入第三輪,本報記者日前探訪這座「活的古城」。
                                                                                                                                      ——編者
    不變

    護城河隔開兩個蘇州,古城留存舊有格局風貌,未遭「現代吞噬」

    相傳,蘇州城的第一位設計師是伍子胥。

    走過了2500多年的光陰,這座城市仍然保留著當年的框架和格局。

    古城外圍,約16公里長的護城河圍繞;內里,三橫三直為骨幹的水系縱橫貫通,54個前街后河的街坊、大小水巷和600多條街巷依然是舊時格局。幾座古塔,還是城內製高點。任何現代建築,在視界上都不能超過塔去,最高樓房至今仍不得超過7層、24米。

    蘇州市民都知道,有兩個蘇州。古蘇州靜靜在此,新蘇州一東一西,建在古城外。淺淺一道護城河,隔開了古代神韻與現代精彩:古城內,臨街商鋪,沿河人家,依舊粉牆黛瓦;古城外,建築鱗次櫛比,有「東方之門」之稱的大樓映在金雞湖面。

    相形之下,許多城市的古迹已被現代建築包圍:半截殘牆,旁邊立交橋上車輛呼嘯;幾處亭台,在高樓大廈映襯下,毫不起眼。名勝散落在城市中,已經不復整體風貌。

    蘇州市住建局副局長邱曉翔說,蘇州古城保護,做得最突出的就是總格局不變、總風貌不變。「蘇州的園林、重點文物、文化遺產,保護得都挺好,還在重點地段規劃了很多歷史街區,建築風格和城市特徵也在延續,沒有千城一面,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文化風俗繼續發揚,沒有被現代化吞噬掉。」

    在蘇州老政協委員、地方志老專家徐剛毅心中,除了整體保護,活態保護也很珍貴。「古城是個有現代居民繁衍的城市,在時光中自然地生長、變化,同時得到保護。這是活的保護,不是死的。」
    走上白居易任刺史時修下的山塘,從閶門到虎丘,一路人家枕河。當地小阿妹說,你要夏天來,駕小船一直漂下去,會看到沿街人家打樁入水,撐出間水閣來,「搖椅一架,蒲扇一把,逍遙呢!」
    黃昏漫步平江路老街,掛著相機的遊客信步閑逛,本地居民騎著電動車往來,車筐里裝著蔥蒜和菜。有姑娘穿著戲服,招徠遊客到戲樓聽崑曲,也有老阿姨擎著收音機,河邊聽評彈。

    夕陽草樹,尋常巷陌,熙熙攘攘,確是人間煙火地。

    兩全

    釐清保護與民生的界限,維持老建築的功能性,實現「活的保護」

    畢竟是現代人,不是偶爾過來旅遊,而是整日住在這古城裡,真沒有不便嗎?

    記者拐進平江路一位老阿姨的家裡。68歲的阿姨名叫錢杏珍,和兒子一起住在背街的小巷裡。外面看,風貌還是老民居;裡頭,基礎生活設施已然現代化。「前幾年確實有這個問題。洗澡、上廁所,都不方便,那時候小河邊常見刷馬桶的。」

    整體性保護,不等於不動一磚一瓦,更不等於讓老百姓按古人那樣生活。蘇州文保專家和官員,無不在強調這一點。「上世紀90年代,蘇州還有10萬隻馬桶。」邱曉翔說,「當時我們的目標是,可不能讓居民拎著馬桶進新世紀!」

    徐剛毅說,兼顧民生有時候就是保護。由於歷史原因,許多老房子甚至是具有重要文物價值的古建築,變成了大雜院。「不搬遷、不修葺,時間長了不就等於破壞嗎?」

    然而,改善民生是求改變,保護古迹是求不變,這個鋼絲不好走。「要釐清界限,總的格局和風貌是紅線,決不能變;重點文物、園林等,保護修葺,維持不變;街坊改造,也要堅決避免大拆大建,」邱曉翔說,原則是「重點保護、合理保留、普遍改善、局部改造」。

    這條界限,既有一系列地方性法規來約束——蘇州先後頒布了園林保護管理條例、古建築保護條例、歷史文化名城名鎮保護辦法等;也有合理體制來保障——蘇州把幾個古城城區和緩衝區合併起來,成立了姑蘇區,它還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區,一個機構,兩套牌子,既是一級政府,又是管委會。

    釐清之後,慢慢改變。據介紹,古城東西主幹道幹將路以北,以傳統民居為主體的建築得到有效保護;幹將路以南,多層住宅小區經過整治后,也能較好體現傳統風格。

    活態保護的關鍵,就是維持老建築的功能性,別把整座城博物館化。「穿在身上的旗袍,才是活著的旗袍呀。」錢杏珍說。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沙發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14-5-17 05:54 | 只看該作者
   更新

    古城並非僵化不能動,需要不斷新陳代謝,適當修複利於維繫形態

    除了改善民生的現實需求,蘇州的文保人士認為,在古城保護上,「不改變」的認識不可以僵化

    「古建築也是有壽命的,如同人得病要治,不修不行,尤其是磚木為主的建築。不要說一點不能動,過一定時間就得修,不修就沒了!」徐剛毅說。

    蘇州園林和綠化管理局規劃管理處副處長張亞君提供的材料顯示,拙政園、留園、滄浪亭、獅子林等一批著名園林都是上世紀60年代中期先後修復的,後來經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的批准,作為古典園林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聞名中外的寒山寺,也是在那個時期修復的。

    一旦修復,文物的原真性如何保障?徐剛毅說,這在文物保護領域確有不同看法。有種觀點是,壞了就由它壞,做成遺址公園,若想新修,另起爐灶。「我覺得要視具體情況而定。蘇州城在南宋被金兵一把火燒了,太平天國時期又毀於戰火,李鴻章如果不重修,也就沒有今日的蘇州城了。如果今天搞塌就讓它塌,後人恐怕只能看到工業園區的蘇州,還能看得到小橋流水的蘇州嗎?」在他看來,古城要恪守住「格局和風貌不變」這條生命線,適當流變。

   「園林的修繕要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和『修舊如舊』的原則。」張亞君說。從上世紀80年代起,得到國務院批複的蘇州城市總體規劃中提出,每年修復一座古典園林。這些年來,對散落在古城內外的園林群體的大量修復,使古城的基本形態得到完好保存。

    邱曉翔反對一種所謂的新造,「如果是另外新造的仿古建築,就別標一個古建築的名號。」他推崇吳良鏞先生的「有機更新」理論:保證舊城格局的完整,限制建築的高度、使城市依舊平鋪式展開,把古城看做是有機的生命體,需要不斷地新陳代謝,但改進尺度不能太大,小規模緩緩更新。

    活用

    沒必要全搞成博物館,引入商業開發須恪守紅線,讓古城自然生長

    理念上要兼顧民生和保護,做起來,沒那麼容易。邱曉翔掰著手指列舉政府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的歷次嘗試。在改善民生上,成效和困難並存。

    上世紀90年代, 為了讓老宅進入現代生活,搞過試點。當時叫「古宅新居」項目,解決三桶一煤問題,改造出獨立廚房獨立衛生間、50平方米的使用面積。當時政府出資1/3,單位拿1/3,個人拿1/3,改造了上千平方米,但遇到資金瓶頸,加上產權狀況複雜,推廣速度慢了下來。

    後來,搞傳統街坊的保護與更新,確立了5個歷史街區,完整地保護了10個街坊,又碰上了資金不能平衡的問題。

    徐剛毅介紹,2012年,蘇州成立了文旅集團,試圖運用商業手段,解決保護利用的資金難題。「老房子修復,要遷出一些居民,必須得先有安置房,地段還不能太遠,從二三十平方米置換五六十平方米,房管局做了七八處,財力就跟不上了。」

    可要想商業化運作,必然要允許開發和利用。「不要對商業開發過於敏感。只要我們定下紅線,什麼地方絕對不能動,什麼地方必須先維修維護才能用,維修時必須用什麼樣的材料等,這些定好了,他用來營利,不干擾保護啊!」徐剛毅說,「比如一家紡織廠搬遷后,廠房租給會所,做成園林式的,風貌與周邊環境融合,廠內有道遺跡牆,妥善護住不能動,這怎麼不好?」

    古城的有機保護,必須解決一個「怎麼用」的問題。徐剛毅認為,全部搞成博物館,看似最公益,但資金上無法實現,也無必要。「誰都能用,但不能拿走、破壞。」邱曉翔也贊同。

    據了解,古城還面臨著各類公共設施過於集中、人口容量過密、私房改建、公房修繕修復以及城中村、老新村改造等諸多問題。由於古城交通流量的迅速增加、停車設施缺乏、輕軌建設和交通網路調整、大型設施外遷等帶來的變化,給古城保護和更新工作帶來新挑戰。

    「我們擋不住歷史的腳步。」邱曉翔說,「城市在自然生長、變化,我們可以儘力延緩、保留其歷史風貌,讓其平滑過渡,但不能幻想凍結改變。」 (李智勇)
(責編:王莉萍、蔡峻)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3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14-5-18 22:10 | 只看該作者
人民日報為什麼老報道蘇州!!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8 01:5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