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後由 奧之細道 於 2014-5-22 14:22 編輯
民國元年(1912)元旦,中華民國成立,推舉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但在袁世凱的操弄下,孫中山在三月就辭去臨時大總統職務,讓位給袁世凱,因袁拒不往南京就任,南京臨時政府不得不於四月遷往北京。當時的教育總長為蔡元培。應該說,無論是袁世凱還是蔡元培,對語言統一問題都十分重視,於是新時代新政府的語言統一議題緊鑼密鼓地開張起來。
民國元年(1912)1月3日,臨時大總統孫文在南京組織臨時政府,任命蔡元培為教育總長。1月9日,教育部在南京成立,1月19日正式啟用教育部印信。2月13日,孫文向臨時參議院提交辭臨時大總統咨文,並推薦袁世凱繼任臨時大總統。2月15日,臨時參議院同意孫文咨文。3月10日,袁世凱在北京宣誓就任臨時大總統,仍任命蔡元培為教育總長。蔡元培屢向袁世凱辭職,未蒙允可,只得在4月24日在北京就任教育總長。當時的教育部在清廷學部舊署(鐵匠衚衕)辦公,派定十八人接收前學部事務。新政府教育部的行政機構有普通教育司、專門教育司、實業教育司、社會教育司、禮教司、蒙疆教育司、總務廳等幾個部門。教育部成立伊始,就將國語統一會列為教育部特設機關, 歸教育總長監督,事務方面則由專門教育司執掌。這樣,國語統一的事項就很快被提上議事日程了。
1912年7月10日,教育部於北京召集臨時教育會議,承繼宣統三年(1911)通過的「統一國語辦法案」,討論語言統一問題。8月7日,臨時教育會議通過採用注音字母案,議決改「注音」為 「切音」。12月,教育部依此議決案,並根據1912年8月臨時大總統公布的參議院議決修正教育部官制之第八條第七項「關於國語統一會事項」,制定公布讀音統一會章程八條,並於部里設立籌備處,聘吳敬恆為主任。其時蔡元培早已離任南去,范源濂繼任教育總長。對於教育部官制第八條規定的由專門教育司職掌國語統一事宜,當時王照聞之即為不悅,謂議行拼音字一事,乃為普及白話教育之用,應屬社會教育司管;由專門教育司職掌此事,是將普及教育列入了專門的韻學範圍,將下里巴人弄成了陽春白雪。他向津門嚴修談及 「讀音統一會」的會名,嚴修也有同感,謂: 「此以『讀』書之『音』注相號召也,與我輩倡行此事之原意迥為兩事;君之赴會,效果殊未可知」。嚴修預料到王照與其所忌憚的「士林」之間,必有一場惡戰,且可能落敗下風。當吳敬恆將 「草定讀音統一會進行程序」寄發所聘之會員時,王照立加評語曰:「虛玄荒謬」。還沒開會呢,王照對此會就已是骨鯁在喉,牢騷滿腹。
讀音統一會章程第三條 「會員組織」規定,教育部延聘專家若干名,無定額;然後各省代表兩名,由各地行政長官選派;另外還有蒙藏代表各一名,由在京蒙藏機關選派;華僑代表一名,由華僑聯合會選派。章程第四條「會員資格」規定,會員必須是精通音韻,精通小學,通一兩種以上外語和諳多處方言者。當時根據這些規定選派出來的會員共有八十人,其中教育部延聘專家三十餘人,部派員十餘人,然後是各省代表。會員的省籍大致如下:
江蘇十七人: 吳敬恆、陳懋治、汪榮寶、顧實、華南圭、陸爾奎、邢島、楊曾誥、董瑞椿、王隺、白振民、朱炎、謝冰、胡雨人、黃中強、伍達、朱孔彰(安徽代表)
浙江九人: 胡以魯、杜亞泉、汪怡安、馬裕藻、錢稻孫、許壽裳、楊麴、陳浚、朱希祖
直隸八人:王照、王璞、馬體乾、劉繼善、張謹、王修德、王儀型、陳恩榮湖南四人:舒之鎏、周明珂、李維藩、陳遂意
福建四人:盧憨章、蔡璋、林志、陳宗蕃
廣東四人:鄭藻裳、羅贊勤、陳延驥、楊耀焜(華僑代表)
湖北三人:嚴正煒、陳曾、李明哲
四川三人:廖平、蔣言詩、王錫恩
廣西三人:王鸞翔、蒙啟謨、朱資生
山東二人:張重光、隋延瑞
山西二人:杜曜箕、藍承榮
河南二人:陳雲路、李元勛
陝西二人:李良材、高樹基
甘肅二人:水梓、楊漢公
安徽二人:洪逵、程良楷
江西二人:高鯤南、徐秀均
奉天二人:李維楨、張德純
吉林二人:烏澤聲、王樹聲
黑龍江二人:趙仲仁、劉澍田
雲南一人:夏瑞庚
貴州一人:姚華
新疆一人:蔣舉清
蒙古一人:汪海清
籍貫不明者一人:孫鴻哲
會員名單蔚為壯觀,皆一時之選。不過當時軍閥割據,軍閥老粗們又大多不予重視,連會員的路費都不願意掏,所以有的省只送一個來應數,有的省直至閉會都未送代表。就連北京邊上的、袁世凱曾為總督的直隸省也不積極,於開會後十天竟然還未派送代表,王照屢次致電催促,直隸總督馮國璋仍以難得其人為推諉,讓王照代擇,王照因此將門人王璞推為會員。直隸派送的另一名代表則於會議開了二十天余后才派來赴會。
王照對會員籍貫的多寡不均也口出怨言,謂 「蘇浙兩省佔了二十五人,無錫一縣即佔五人」(實際上沒那麼多),他知道會員省籍的比例,關係到此後的國音命運。會前王照即滿腹牢騷,這就埋下了會上南北戰爭的導火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