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楊連寧:李克強說出了貨幣雙發的秘密?(圖)

[複製鏈接]

4795

主題

4842

帖子

7096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96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吃貨一號 發表於 2014-5-17 15:2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李克強訪非時談到中國巨額的外匯儲備實際上是國家的一個沉重負擔,總算露出了「克強經濟學」的崢嶸:「我這裡也坦率地說,比較多的外匯儲備已經是我們很大的負擔,因為它要變成本國的基礎貨幣,會影響通貨膨脹。」

  之所以說李總理偶吐真言,是他暴露出我國貨幣雙發的崢嶸天象:「對中國來說,真正的泡沫的是貨幣雙發。如果沒有貨幣雙發,什麼泡沫都沒有,通脹是因為貨幣引起的」(任志強語)。

  不同於油畫,你知道一幅國畫,靠揭紙能揭開兩幅出來。「從一條牛身上剝下兩張皮來」(列寧語),歷來被稱為是賺錢的高招。老百姓省錢的高招是一分錢掰成兩半花,能以權力轉化為資本的我國政府,則有更高的賺錢高招,就是把一種貨幣印出兩套錢來。所謂貨幣雙發,是指我國政府用印鈔購匯的手法,把一筆錢變成了兩筆錢。——克強經濟學終於說出了皇帝沒穿衣服的真相。

  對於印鈔購匯的真相,央行一直百般狡辯,說強制結匯是不得不被動投放貨幣,是基於人民幣變相的「美元本位」。

  但謊言一戳就破:強制結匯也罷,美元本位也罷,底線都是要用真金白銀購物,而不能空手套白狼!「用真金白銀購物已成為中國人從事交易活動最起碼的要求和道德底線,政府也不能例外。政府入市購匯,必須受其預算收入的硬約束,用真金白銀,而不能靠央行的基礎貨幣」(周其仁語)。

  誰都知道,以外匯占款名義的印錢購匯,其實是政府在空手套白狼,多複印了一套人民幣,用於國內發債、償債,用於國內高投資的。

  印鈔就是發債,多印鈔又可以償債。政府購匯原本是沒有錢的,沒有錢卻要徵購美元,就要印發一套本幣來強制徵購外幣。這樣一來,印錢購匯,就是按照一筆又一筆美元的比價,複印出了一筆又一筆本幣。每一筆美元,都被複印出一筆本幣。這樣一來,一筆錢變成了兩筆錢,對內對外都可以償債:強征來的外匯,足夠清償任何外債;複印出的本幣,也足夠沖抵任何內債。

  「央行不斷大手買入外匯,在積存全球第一大國家外匯儲備的同時,也把等價的人民幣基礎貨幣注入商業銀行。······中國貨幣運動的兩個圈圈,連到一起才實現了貨幣供給的驚人增長。······中國特色的貨幣創造,就是行政權力甚至一紙公文,就可以直接創造貨幣」(周其仁語)。

  你看到國內的貨幣發行,是被印錢購匯的強制結匯支配的,貨幣發行被印錢購匯牽著鼻子走的。外匯與本幣這兩者捆綁在一起,結匯與發鈔這兩者合二為一,似乎是國內紙幣超發的謎底。

  真的謎底是這樣嗎?不是!如果央行只是花錢買進外匯,每買進1美元花出去7元人民幣的話,那就沒有什麼謎底:7隻羊換回1頭牛,有得有失的保值交易有什麼謎?假如本幣7:1兌換外幣,如同7隻羊換回1頭牛,那還有什麼稀奇?謎底不在這裡,謎底不在本幣7:1兌外幣上,謎底是在本幣0:1兌外幣上的。

  央行本來沒有錢,卻能空手套來牛——每印發7元人民幣就能換回1美元。也就是說,購匯的那7隻羊不是自己養大的,是開動印鈔機印出來的,買回來的這頭牛卻是別人養大的。結匯與發鈔合二為一之後,你看到本幣與外幣反倒一分為二了:1頭牛剝出了兩張皮,1美元剝出了7元人民幣,像是劉謙手下一頭牛變成了兩頭牛一樣。總之,牛是買回家裡了,可印出來的7隻羊也留在了國內,不是一張貨幣變成了兩張嗎?

  總之,以羊換牛不是外匯占款的謎底,空手套牛才是其謎底。換言之,外匯占款占的不是已流通貨幣的保有量(M0),而是初始貨幣的增發量(M2)。央行用印出來的7隻羊換回1頭牛,那7隻羊是3D列印出來的。顯然,正是這種印鈔購匯的魔術手法,製造了人民幣的超發與透支。

  外匯儲備的本義只是指各國央行持有的外幣而已。我國美元太多、黃金太少的儲備失衡,表明人民幣的幣值是維繫在美元幣值上的,而不是維繫在黃金本值上。但美元卻是依賴黃金作為幣值儲備的,因而這又表明,人民幣仍是在隔山打牛。國際通行的外匯儲備規模,一般是一國3個月的進口用匯就足夠了。照此規模,中國有6至 8千億美元外匯儲備也就夠用了。但我國的外匯儲備卻水漫金山,比正常規模膨脹出5倍;水漫金山,閑錢溢出國門,大都借給美國人花了。

  朱鎔基在任時極其珍視外匯儲備的增長,但他從來沒有把外匯儲備當成政府的財政盈餘來對待;譬如他2003年說:「去年(指2002年)國家財政很困難,財政部早已做好收支平衡,快到年底時,突然蹦出來一筆收入,有407億元,主要就是外匯儲備的收益。我決定這筆錢先不要用了,把它全部撥入全國社會保障基金。」(朱鎔基語)

  為什麼朱鎔基這樣做?因為他知道外匯儲備不是政府的錢,必須取之於民、用之於民。

  為什麼全世界絕大多數國家都是儲匯於民的?因為儲匯於民是自由匯兌的必然結果。譬如「以海外投資與貿易立國」的美國,美元的自由匯兌使得官方儲匯不抵民間儲匯的1/10。又如「從貿易立國到投資立國」的日本,日元的自由匯兌使得官民儲匯的比率大約是1:3。又如「出口導向」的德國,高額貿易順差之下,政府卻沒有積累起高額的外匯儲備。為什麼?因為其貨幣是自由匯兌的。所以,有自由匯兌的制度,就有藏匯於民的結局;一定要儲匯於國,就只能靠強制徵購。要想政府儲匯,就只能強制收繳。

  表面上看,我國的巨額外匯是出於外匯珍貴,多賺多盈餘的偏愛。其實,外匯盈餘在政府而不是盈餘在民間,完全是政府大吃特吃霸王餐的惡果——所謂國家負擔沉重,正是政府權力通吃之後消化不了鬧胃痛,「吃不了兜著走」的惡果。

  我國之所以能夠躍升為世界最大貿易與資本的「雙順差」國與最大外匯儲備國,正是政府貪婪偏好與國有管制經濟制度實質不變的產物——「持匯意願強烈」的政府強制購匯,吃霸王餐跟白吃午餐是一樣的,才是貨幣雙發、通脹嚴重的崢嶸天象!

  外匯儲備到底是誰的錢,到底是姓官還是姓民,到底該花在誰身上?外幣起始於創匯人,是國內千千萬萬企業或個人用實實在在的商品、能源、資源以及環境代價換來的,足以證明外匯本是老百姓的錢。老百姓的外匯被政府強征、搶購了去,是否就變成了政府的錢呢?沒有!為什麼?因為購匯用款用的仍是老百姓的錢。換言之,通脹是全民加稅,印鈔需全民還債,政府沉重的負擔實際上是轉嫁給全民的!

  易綱(外管局長)承認為了購買3·3萬億美元外匯儲備,央行已發行了約23·29萬億人民幣。但要否認這些購匯用款是政府印的錢,易綱就只能說購匯用款是政府借來的,是政府的負債:「購匯所使用的本幣資金直接來源於中央銀行的負債,反映為中央銀行負債的增加。外匯儲備不同於財政盈餘資金,是中央銀行在外匯市場購匯形成,在中央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上對應著本幣負債。免費使用外匯儲備,性質上相當於中央銀行隨意印鈔票,無節制地擴大貨幣發行,會造成通貨膨脹等嚴重後果。」

  易綱承認外匯儲備是一筆欠債,承認這是「央行對全社會負債」,其實,也就是承認了印鈔需全民還債,通脹是全民加稅,承認了巨額外匯終歸是「老百姓的血汗錢」。

  表面上看,巨額外匯儲備是政府37年來「獎出限進」(獎勵出口、限制進口)的政策偏好製造了「雙順差」的碩果,其實,它是政府強制購匯、包攬儲匯的管制經濟制度貫通65年不變的惡果。

  為什麼不變?因為政府的食利自肥的自利性傾向不變:強制結匯對於政府無本萬利,好處多多。印錢購匯給了政府超限發鈔、擴充庫銀的充分理由,徵購外幣給了政府收繳民財、食利自肥的便利管道。滿世界找找,恐怕很難找到比徵購外幣更充足的收繳民財理由,比外匯占款更便利的印錢發鈔管道啦!印錢購匯成為一筆永遠也不必償還的借貸,你想想,白吃的午餐誰不願多多益善呢?

  用美元做人民幣的發鈔抵押物,本是個無奈的選擇。把發鈔計入負債也言之有理;問題是購匯與發鈔合二而一就錯了,原本一頭牛剝出了兩張皮來,一筆錢複印成了兩筆錢——購匯用款到底是借的還是印的,這問題絕不能搗糨糊,必須打破砂鍋問到底。

  為什麼?因為央行「買」外幣的本幣是借的還是印的,兩個答案之間的區別大了去了。倘若買外幣的錢是借的,央行只是從別處借錢買了此處的貨物,人民幣「池子」 里的總量沒變,沒有通貨膨脹,也就沒有通脹的受益人和受害人。但倘若錢是印的。後果則大不一樣——購匯用款是憑空印出來的錢,人民幣的池子里就水漫金山啦。發鈔的政府成了通脹的唯一受益者,全民就全成了受害者啦。

  為什麼?因為「加印紙幣,製造通脹,就是偷錢,就是偷老百姓的錢!」(許小年語)可怕不?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5 06:1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