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為什麼100分孩子更不自信?(轉)

[複製鏈接]

4406

主題

4492

帖子

6230

積分

三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623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周日返校的時候,明明忽然趴到媽媽懷裡開始嚎啕大哭,大家都以為明明受了欺負,可結果只是因為走得太急忘了帶周三美術課用的素描紙。還有三天的時間,媽媽承諾第二天給她送來,他不依不饒的說不行;明明媽媽又打電話多方協調,找了兩個朋友給明明送紙,明明還是不踏實的大哭不止;明明媽媽只好再給明爸打電話,讓他立刻送過來。

  明明從嚎啕轉為抽泣只五分鐘,忽然看了下時間又開始痛哭流涕,媽媽面對哭了半小時、寢食不安的明明無可奈何地問:「不是說好了,爸爸一會兒就給你送過來嗎?怎麼又哭?」

  明明哽咽:「上學晚了,老師在黑板上寫題我怕自己寫不完,得不了一百分,就不是第一名了····」

  即便是哭了半個小時耽擱了一會兒,但這時候才6:40,仍屬於返校的規定時間6:30-7:00前段,不是第一名,也是名列前茅。一個剛剛八歲的孩子哭的梨花帶雨、愁容不展,僅僅是因為自己做的準備不夠完美,少帶了一張紙,然後又因為自己等著這一張紙,影響了可能開始的小測驗···這樣的多米諾式連鎖反應讓我覺得很不解:明明為什麼對自己要求如此苛刻?

  明明媽媽卻欣慰的力薦育兒心得,她認為這個女兒的上進心自己最大的驕傲:「我們每個周五放學回家立刻練習兩小時鋼琴,然後我做飯,她做作業,吃完晚飯繼續練琴一小時才能睡覺;周六上午到語文數學補習班三小時學習,周六下午到鋼琴和聲樂特長班兩小時學習,晚上回家繼續做作業;周日上午兩小時英語,下午一個半小時舞蹈,然後回家洗澡、寫周記、再練兩小時鋼琴···」

  我驚呆的張大嘴:「這樣的學習量孩子能適應嗎?」

  明明媽媽渾然不覺而或是不以為然的繼續侃侃:「她早就習慣了!我們從四歲半就開始這樣規律的生活,孩子就要讓她有好的學習習慣,讓她把學習跟吃飯睡覺一樣養成習慣,我們每個月只看一次電影,還是英文版的,這對她提高英語有很大好處···」

  「四歲半···?有必要這麼早就開始學習嗎?」

  「是!讓她提前接觸了,她才能有自信!就比如現在的語文、數學輔導班吧,我們提前一周把下一周課程都學完考完試了,下周她上課就都會了,老師提問她能舉手回答有利於他自信心的提升,而且再學一遍她掌握就很紮實了!」

  我不得不承認她的家庭教育理念非常適應社會大環境,面對應試教育,明明媽媽完全配合學校老師的工作,老師喜歡成績優異、聽話乖巧的明明,學校也非常認同明明媽媽的教育方式。

  「明明現在上進心強,也很自律,不允許自己有一點兒做不到的,就比如學鋼琴這件事吧,每周要是練不熟,周六不用老師檢查,一走進琴房就啪嗒啪嗒掉淚了,根本用不著大人去批評教育講什麼大道理,她就知道自己應該做的更好···」

  明明媽媽後邊說什麼我也沒有聽進去,我只是為這樣的學習節奏捏了一把汗,就好比是職場中的彼得原理:「在一個等級制度中,每個職工趨向於上升到他所不能勝任的地位」。孩子的哭泣真的是因為她能夠做的更好?或許是因為她已經儘力,但是面對層出不窮的施壓無能為力吧。

  在職場中,每一個員工由於在原有職位上工作成績表現好(勝任),就將被提升到更高一級職位;其後,如果繼續勝任則將進一步被提升,直至到達他所不能勝任的職位。

  在學校這個小社會中亦是如此:我們要求孩子上課認真聽講、下課遵守秩序,做題迅速準確、還要細心檢查;尊敬師長懂禮貌、還能團結同學、樂於助人品質高;成績出類拔萃,還要精通幾項特長···十全十美的孩子,被貼上十佳、三好的標籤作為榜樣供人仰視;此後老師和家長對他的要求也水漲船高,越來越難以抵達,「你是好孩子,你怎麼能犯錯誤?」這個緊箍咒在明明這類好孩子頭上揮之不去:「是啊,每一件事我都我只能比別人好,不能讓別人看笑話,不能給父母丟臉,不能辜負老師的期望,我只能贏不能輸···」

  從此學習的目的不是因為對知識的渴求、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它成了一種攀比的工具。當孩子被揠苗助長似的教育一級一級推進到完美一百分時,你真的認為孩子可以自信的就勝任他所處位置了嗎?這個學校、家長多方打造的完美角色也許讓她更加不自信,他會隨時擔心這個岌岌可危的高台被後來者搶去;擔心自己稍有不慎,表現不盡如人意出現瑕疵使老師和媽媽失望;甚至敏感的擔心著周圍同學的風吹草動都是針對她的敵意···

  社會教育環境我們改變不了,必須要適應才能物競天擇,但是盲目跟風追求成績,把孩子推到一個她所不及的高度,又不免草率,如何達到彼得高地卻又不至於扭曲學習的本質目的?

  一、端正學習的目標分層實施,保有持久的樂趣與潛力。

  彼得原理把員工分成三級:勝任、適度勝任以及不勝任。

  我們對孩子也應該有個客觀的評價,哪一些科目是孩子擅長的(勝任),哪一些稍有難度,付出努力也可以完成的(適度勝任),還有哪些是難以企及的(不勝任)。

  1、做擅長的事情可以增強孩子的自信,因此目標的第一層級就是保有這種領先,鼓勵孩子做擅長的事情。有些家長說:兜兜漫畫已經畫的很好了,不用再浪費這麼多時間在擅長的事情上,應該讓兜兜把這時間利用好,省出來去學習肯定是100分了。我並不贊成,馬太效應有一句話:強者恆強,弱者恆弱,用在這裡比較貼切。

  應該允許孩子保有並且發揚自己最擅長的一面。這對他其他方面的培養奠定了正態的心理基礎。

  2、稍有難度的學科需要老師及家長有耐心、恆心打持久戰的同時,做好細分階段性計劃,分期給予孩子評價獎勵,不要讓「別人家的孩子」成為假想敵。什麼「別人的孩子都考出來7級了,你和人家一起學的怎麼才5級?」 這種話不要說。對於孩子來說最好的目標不是觸手可得,不是遙不可及,而且跳一下能碰到的。讓孩子能看得見目標、跳一下能觸碰到,才有慾望、有激情去爭取。每一階段跟自己的前一階段做個縱向對比,不要讓橫向對比成為孩子的負擔,長期與同伴處於競爭關係不利於孩子性格的健康。

  3、遙不可及而或不切實際的目標及時放棄,放棄短板孩子才能有方向感。。沒有孩子是十全十美的全才,家長必須面對現實,兜兜的小身板,我能強求她運動會跑個第一名嗎?那麼其他的媽媽又怎能要求孩子門門功課100分,琴棋書畫樣樣精?畢竟時間和能力是有限的。

  二、成功的階梯永無止境,適可而止量力而行。

  縱向:不要在每一個各生長階段都企圖奪取第一名。

  橫向:不能強求孩子成為全才,在各領域都佔一席之地。

  針對第一名的孩子更快樂自信這句話我舉個反例:

  兜兜是一個97分的孩子,上了兩年學,所有課程期中期末考試都是97分,不溫不火的成績和不疾不徐的性格讓老師很無語,這次期中考試前班主任陳老師作動員工作:「兜兜,你能細心檢查一下嗎?不用多了,就1分,考98分,你想要什麼老師給你買什麼?!」

  兜兜說:「我很想要,但是我做不到98分。」

  老師問:「為什麼呢?」

  兜兜:「因為我不想給自己那麼大壓力」。

  結果,這次期中考試兜兜很意外考了99分。同樣意外的還有明明,這個始終100分的孩子,意外的也考了99分,雖然是同樣的99,待遇天壤之別也是意料之中,媽媽說「你就不能細心點?考完試就不知道檢查?」老師說「明明最近學習成績不穩定,有些浮躁,這麼簡單的題不應該錯」···

  你覺得哪一個孩子的處境會讓她充滿快樂與自信的成長?

  曾擔任中國科技大學校長的我國著名化學家朱清時曾經打過這樣一個比方:「在我老家,小時候種水稻不施化肥,單產四五百斤。後來實施科學重點,開始上化肥,單產提高到五六百斤。但是幾年之後,產量就不再增長。並且一些土地由於施肥過度而土壤板結,不能再種水稻了。」

  孩子就像一塊未開墾的田地,施肥要總體有度、循序漸進,過早對孩子施壓,中學階段難免後繼無力,成為強弩之末。

  三、關注孩子成績的同時,關心孩子的心理。

  明明總是考100分,但她並不是一個滿分的孩子:

  1、上體育課接力跳大繩,別人跳不過去她輕蔑一笑,而她自己跳不過去時,哇哇大哭著找老師:「XXX故意拿繩子絆我!」——推卸責任、嫉妒心強

  2、課間十分鐘,別的同學都聚在一起玩,她莫名其妙的大發脾氣,抓住一個同學的手,哭喊著要把她拖走:「你們搶走我的朋友!我去告老師!」——不能融入群體、依附上級強勢製造壓力。

  3、上課回答錯了問題,明明會低頭惡狠狠的掃視周圍同學對她的表情,如果有人在笑,她將記恨的肆意報復——下一次這個同學回答錯了,她一定變本加厲。——心理壓力大、抵禦挫折能力差

  ······

  100分的孩子總是得到家長和老師更多的關心和呵護。他們背負這沉重的期待和負擔,為了滿足家長、老師、同學甚至自己的期許,容不得自己有半點閃失。相反,沒有受到那麼多關注的97分孩子,家庭與學校空間相對寬鬆,他們自主能力強,不害怕犯錯,並且寬容的面對別人的錯誤,對於事物脈絡的把握就更為清晰,這些品質比100分的榮耀更加持久,也更加實用。

  四、全方位檢視自己,再去要求孩子

  彼得反轉原理很有意思:下屬的不勝任很多時候是由於上司的不勝任引發的。在家庭教育中,一個家長的不恰當要求與評判,勢必影響孩子的發展方向與方式。

  孩子一生下來就不是一張白紙,他是帶著父母遺傳基因的差異體。樂樂身手敏捷體能耐力都好,運動會自然是她的舞台;兜兜痴迷繪畫無師自通,牆報手工屢屢獲獎也是無可厚非;單看這些結果,那些事事想爭先的家長可能會不服氣,他們學了練了,我們孩子沒學當然不一樣!那你知道樂樂媽媽就是運動員嗎?你知道兜兜姥爺考大學的時候就是學美術的特長生嗎?你知道我因為熱愛學了十年國畫嗎?雖然不能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兒會打洞這麼必然的聯繫,但是遺傳基因和家庭氛圍潛移默化的影響很難抗拒,更難逆轉。

  教育孩子不是強壓的過程,而是動態適應的過程,跟隨孩子的創造力激發孩子的潛能,將長輩的「拉動」,與孩子自我的「推動」有效結合,才能避免排隊木偶的出現。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3 11:5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