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最美的十首古典愛情詩詞點評(二)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七、《雁邱詞》元好問

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歡樂趣,離別苦,就中更有痴兒女。君應有語,渺萬裡層雲,千山暮雪,隻影向誰去。橫汾路,寂寞當年簫鼓,荒煙依舊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風雨。天也妒,未信與,鶯兒燕子俱黃土。千秋萬古,為留待騷人,狂歌痛飲,來訪雁邱處。

【譯文】天啊!請問世間的各位,愛情究竟是什麼,竟會令這兩隻飛雁以生死來相對待?南飛北歸遙遠的路程都比翼雙飛,任它多少的冬寒夏暑,依舊恩愛相依為命。比翼雙飛雖然快樂,但離別才真的是楚痛難受。眼前的這一刻,才知道這痴情的雙雁竟比人間痴情的男女還更是痴情!相依相伴,形影不離的情侶已逝,真情的雁兒心裡應該知道,此去,自己形孤影單,萬里前程路渺茫,每年寒暑,飛萬里越千山,晨風暮雪,失去一生的至愛,形單影隻,即使苟且活下去又有什麼意義呢?在這汾水一帶,當年本是漢武帝巡幸遊樂的地方,每當武帝出巡,總是簫鼓喧天,棹歌四起,山鳴谷應,何等熱鬧,而今天卻四處冷煙衰草,一派蕭條冷落。漢武帝已死了,招魂已經無濟於事;女山神因思君枉自悲啼,而死者卻不會再歸來了!雙飛雁生死相許的深情連上天也嫉妒,殉情的大雁決不會和一般的鶯兒燕子一樣,死後化為一抔塵土。將會留得生前身後名,與世長存。千秋萬古后,也會有像我和我的朋友們一樣的「鍾於情」的騷人墨客,來尋訪這小小的雁丘墳,縱情高歌,盡情的喝酒,來祭奠這一對愛侶的亡靈。

當年,元好問去并州赴試,途中遇到一個捕雁者。這個捕雁者告訴元好問今天遇到的一件奇事:他今天設網捕雁,捕得一隻,但一隻脫網而逃。豈料脫網之雁並不飛走,而是在他上空盤旋一陣,然後投地而死。元好問看看捕雁者手中的兩隻雁,一時心緒難平。便花錢買下這兩隻雁,接著把它們葬在汾河岸邊,壘上石頭做為記號,號曰「雁邱」,並作《雁邱詞》。

這是一首詠物詞。在詞前有小序說「太和五年乙丑歲,赴試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獲一雁,殺之矣。其脫網者悲鳴不能去,竟自投地死。』予因買得之,葬之汾水之上,累石為識,號曰雁邱。時同行者多為賦詩,予亦有《雁邱詞》。」

這就是說,大雁殉情的事強烈的震撼了他,所以在詞的開篇,便陡發奇問,破空而來。作者本要詠雁,卻從「世間」落筆,以人擬雁,賦予雁情以超越自然的意義,想象極為新奇。也為下文寫雁的殉情預做張本;古人認為,情至極處,「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死相許」是何等極致的深情!

遙想雙雁,「天南地北」冬天南下越冬而春天北歸,「幾回寒暑」中雙宿雙飛,相依為命,一往情深。既有歡樂的團聚,又有離別的辛酸,但沒有任何力量可以把它們分開。而「網羅驚破雙棲夢」后,愛侶已逝,安能獨活!於是「脫網者」痛下決心追隨於九泉之下,「自投地死」。

過片以後,作者又藉助周圍景物襯託大雁殉情后的凄苦。在孤雁長眠之處,當年漢武帝渡汾河祀汾陰的時候,簫鼓喧鬧,棹歌四起;而今平林漠漠,荒煙如織,簫鼓聲絕,一派蕭索。古與今,人與雁,更加感到鴻雁殉情的凄烈。但是死者不能復生,招魂無濟於事,山鬼也枉自悲鳴,在這裡,作者把寫景與寫情融為一體,更增加了悲劇氣氛。

詞的最後,是作者對殉情鴻雁的禮讚,他說鴻雁之死,其境界之高,上天也會嫉妒,雖不能說重於泰山,也不能跟鶯兒燕子之死一樣同歸黃土了事。它的美名將「千秋萬古」,被後來的騷人歌詠傳頌。

全詞行文並不複雜,而行文騰挪多變,用事實回答了什麼是至情,寄人生哲理於淡悟之外。元老夫子在為殉情於他面前的兩隻大雁寫下這首詞時,不會想到它成了現在男女失戀時的自我慰籍之語。經過金庸先生的引用,更是廣為人知,看到痴男怨女的總代表李莫愁毅然跳進火坑時,夫復何語?愛情真是一個火坑?不管怎樣,要感謝那兩隻大雁,感謝它們引出了這首經典的問情妙詞!

八、《江城子》蘇軾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譯文】十年來我們人鬼殊途,縱然不去刻意想念,亦是難以相忘。你的墳墓孤單地立在千里之外,又有誰能同你聊起那凄涼的日子。即使我們現在能夠相見,你大概也認不出我了吧,我已然塵土滿面,鬢如寒霜。昨夜清冷的夢境中我突然回到了故鄉,而你還坐在小窗前梳妝打扮。你我縱有千言萬語,相對時卻只是默默無言,唯有涕淚千行。想來那年年讓我肝腸寸斷的地方,也就是你那明月映照,松樹相陪的墳墓所在的小山崗吧。

這首詞是蘇軾為懷念亡妻王弗而作,時熙寧八年正月二十日,蘇軾剛到密州任知州。王弗,四川青神縣鄉貢進士王方之女,年方十六,與十九歲的蘇軾成婚。王弗聰明沉靜,知書達禮,剛嫁給蘇軾時,未曾說自己讀過書。婚後,每當蘇軾讀書時,她便陪伴在側,終日不去;蘇軾偶有遺忘,她便從旁提醒。蘇軾問她其它書,她都約略知道。王弗對蘇軾關懷備至,二人情深意篤,恩愛有加。蘇軾與朝中權貴不和,外任多年,悒鬱不得志,夜中夢見亡妻,凄楚哀惋,於是寫下這篇著名的悼亡詞。

王弗卒於宋英宗治平二年四川眉山故里柳溝山,又名老翁山,距蘇洵夫婦墓西北八步。蘇軾兄弟曾在父母墓旁遍植松樹,「老翁山下玉淵回,手植青松三萬栽」。雖十年過去,他對王弗依舊一往情深,哀思深摯。詞的上片寫自己對亡妻的無限懷念和人世滄桑的悲戚。起句寫十年裡,雙方生死隔絕,即使不特意思量,往昔的深情仍難以忘懷。「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對亡妻的哀思,對仕途波折的愁苦,相距千里,無處訴說,道出了內心深處的悲愴之情。十年來,顛沛流離,歷經憂患,自己已是「塵滿面,鬢如霜」。想象著即使相逢,妻子也認不出自己了。明明是作者對亡妻思念深切,偏偏說自己變化太大,妻子已認不出自己,把現實中對妻子的懷念和個人遭遇的哀傷交融,既寫出了千里孤墳的凄涼,也寫出了生者人世的辛酸。

下片以「夜來幽夢忽還鄉」句過渡,寫夢境相逢的情景。作者選取妻子生前閨房生活的細節來描寫。凸現妻子臨窗而坐,對鏡梳妝的場境,表現了昔日夫妻和睦幸福的生活,也反襯出如今「無處話凄涼」的悲傷。驀然相逢,「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酸甜苦辣霎時湧上心頭,相互在這默默無言中傾訴十年的痛苦。夢中醒來,作者仍抑制不住內心的哀痛。清冷的明月,短短的山岡,幽幽的松林,相象著那裡就是妻子思念自己而痛斷柔腸的地方。作者巧妙地推己及人,以想象妻子在那凄清冷落的地方想念自己,襯托出自己對亡妻永不能忘的深摯感情。

這首詞將夢境與現實交融而為一體,濃郁的情思與率直的筆法相互映襯,既是悼亡,也是傷時,把哀思與自嘆融和,情真意切,哀惋欲絕,讀之催人淚下。

九、《離思》元稹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譯文】經歷過滄海之水的波瀾壯闊,就不會再被別處的水所吸引。陶醉過巫山之雲的夢幻,別處的風景就不稱之為雲雨了。雖常在花叢里穿行,我卻沒有心思欣賞花朵,一半是因為自己已經修道,一半是因為心裡只有你。這首再延伸一些近一步的解釋是說。痴迷在你愛的大海里,陶醉在你的夢幻里,我就不會再對其它女人感興趣。愛你沒有人比得上你,你是最好的。你走之後也沒有人能代替你,其他女人再美我沒心思去愛,因為心裡只有一個你。

此為悼念亡妻韋叢之作。詩人運用「索物以托情」的比興手法,以精警的詞句,讚美了夫妻之間的恩愛,表達了對韋叢的忠貞與懷念之情。

首二句「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是從《孟子。盡心》篇「觀於海者難為水,游於聖人之門者難為言」變化而來的。兩處用比相近,但《孟子》是明喻,以「觀於海」比喻「游於聖人之門」,喻意顯明;而這兩句則是暗喻,喻意並不明顯。滄海無比深廣,因而使別處的水相形見絀。巫山有朝雲峰,下臨長江,雲蒸霞蔚。據宋玉《高唐賦序》說,其云為神女所化,上屬於天,下入於淵,茂如松榯,美若嬌姬。因而,相形之下,別處的雲就黯然失色了。「滄海」、「巫山」,是世間至大至美的形象,詩人引以為喻,從字面上看是說經歷過「滄海」、「巫山」,對別處的水和雲就難以看上眼了,實則是用來隱喻他們夫妻之間的感情有如滄海之水和巫山之雲,其深廣和美好是世間無與倫比的,因而除愛妻之外,再沒有能使自己動情的女子了。

「難為水」、「不是雲」,情語也。這固然是元稹對妻子的偏愛之詞,但象他們那樣的夫妻感情,也確乎是很少有的。元稹在《遣悲懷》詩中有生動描述。因而第三句說自己信步經過「花叢」,懶於顧視,表示他對女色絕無眷戀之心了。

第四句即承上說明「懶回顧」的原因。既然對亡妻如此情深,這裡為什麼卻說「半緣修道半緣君」呢?元稹生平「身委《逍遙篇》,心付《頭陀經》」,是尊佛奉道的。另外,這裡的「修道」,也可以理解為專心於品德學問的修養。然而,尊佛奉道也好,修身治學也好,對元稹來說,都不過是心失所愛、悲傷無法解脫的一種感情上的寄託。「半緣修道」和「半緣君」所表達的憂思之情是一致的,而且,說「半緣修道」更覺含意深沉。清代秦朝釪《消寒詩話》以為,悼亡而曰「半緣君」,是薄情的表現,未免太不了解詩人的苦衷了。

元稹這首絕句,不但取譬極高,抒情強烈,而且用筆極妙。前兩句以極至的比喻寫懷舊悼亡之情,「滄海」、「巫山」,詞意豪壯,有悲歌傳響、江河奔騰之勢。後面,「懶回顧」、「半緣君」,頓使語勢舒緩下來,轉為曲婉深沉的抒情。張弛自如,變化有致,形成一種跌宕起伏的旋律。而就全詩情調而言,它言情而不庸俗,瑰麗而不浮艷,悲壯而不低沉,創造了唐人悼亡絕句中的絕勝境界。「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二句尤其為人稱誦。

元稹是唐代著名的詩人,他的詩歌數量很多,他把自己的詩分為古諷、樂諷、古體、新題樂府、律詩、艷詩等十類。這首《離思》(五首之一)屬於艷詩。所謂「艷詩」,即寫男女之間愛情的詩。在作者十類詩中,這類寫得比較好。而這首《離思》詩,尤其寫得一往情深,熾熱動人,具有獨到的藝術特色。在描寫愛情題材的古典詩詞中,亦堪稱名篇佳作.
這首詩最突出的特色,就是採用巧比曲喻的手法,淋漓盡致地表達了主人公對已經失去的心上人的深深戀情。它接連用水、用雲、用花比人,寫得曲折委婉,含而不露,意境深遠,耐人尋味。
全詩僅四句,即有三句採用比喻手法。一、二兩句,破空而來,暗喻手法絕高,幾乎令人捉摸不到作者筆意所在。「曾經滄海難為水」。是從孟子「觀於海者難為水」《孟子·盡心篇》)脫化而來。詩句表面上是說,曾經觀看過茫茫的大海,對那小小的細流,是不會看在眼裡的。它是用大海與河水相比。海面廣闊,滄茫無際,雄渾無比,可謂壯觀。河水,只不過是舉目即可望穿的細流,不足為觀。寫得意境雄渾深遠。然而,這只是表面的意思,其中還蘊含著深刻的思想。第二句,是使用宋玉《高唐賦》里「巫山雲雨」的典故。《高唐賦》序說:戰國時代,楚襄王的「先王」(指楚懷王),曾游雲夢高唐之台,「怠而晝寢,夢見一婦人,願薦枕席,王因幸之」。此女即「巫山之女」。她別離楚王時說:「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為朝雲,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台之下。」楚王旦朝視之,果如其言,因此就為她立廟號曰「朝雲」。顯而易見,宋玉所謂「巫山之雲」,——「朝雲」,不過是神女的化身。元稹所謂「除卻巫山不是雲」,表面是說:除了巫山上的彩雲,其他所有的雲彩,都不足觀。其實,他是巧妙地使用「朝雲」的典故,把它比作心愛的女子,充分地表達了對那個女子的真摯感情。詩人表明,除此女子,縱有傾城國色、絕代佳人,也不能打動他的心,取得他的歡心和愛慕。只有那個女子,才能使他傾心相愛。寫得感情熾熱,又含蓄蘊藉。
第三句「取次花叢懶回顧」,是用花比人。是說我即使走到盛開的花叢里,也毫不留心地過去,懶得回頭觀看。為什麼他無心去觀賞迎入眼帘的盛開花朵呢?第四句「半緣修道半緣君」便作了回答。含意是說他對世事,看破紅塵,去修道的原故,這是其一。其二,是因為他失去心愛的她,再也不想看別的「花」了。統觀全詩,不難看出,「取次花叢懶回顧」的原因,還是因為失去了「君」。「半緣修道」之說,只不過是遁辭罷了。
古代詩評家,曾經說這首詩是作者為其曾經相愛的韋叢的悼亡詩,或臆斷為詩人「與鶯鶯在閨中狎昵之遊戲」的自我寫照。此等說法,皆缺乏史料根據。
作者在這首詩里採用種種比喻手法,曲折地表達對曾經相愛的女伴的深情,前三句緊扣主題,層層遞進,最後一句才用畫龍點睛之筆,揭示主題。這種寫法構思集中,意脈貫通,清晰可見,感情跳動性不大。並不象古典詩詞中有些作品那樣,感情跳動幅度太大,象電影的蒙太奇鏡頭那樣,令人幾乎看不到端倪。譬如。辛棄疾《念奴嬌》(野棠花落),描寫對歌女的留戀和思慕的複雜心情,感情跳躍幅度特別大。它忽而寫往昔的「輕別」;忽而寫今日「故地重遊」,樓空人去。物是人非,忽而又寫幻想明朝「尊前重見,鏡里花難折」。其中省略許多銜接,思緒奔騰飛躍,令人頗費尋覓。當然,這並不是說,可以用感情跳躍幅度的大小,來作為評價作品優劣的標準。辛棄疾這首詞也是膾炙人口的名篇,審美價值極高。
在描寫愛情的古典詩詞中.有不少名篇佳作,都一直為人們喜聞樂見,引起人們的共鳴。譬如,王維的《相思》詩:「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勸君多採擷,此物最相思。」它是用形象鮮明的紅豆,象徵美好而堅貞的愛情。李商隱的「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的詩句,是用一種執著到底的精神,表達對愛情堅貞不渝、海枯石爛、永不變心的衷情。「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兩句,則與王、李寫愛情的詩不同,它是用一種絕對肯定與否定的生動比喻。來表達對愛情的至誠和專一。正由於它與眾不同,所以能引起因為種種原因而失去愛人的人們的強烈共鳴。有人把這兩句詩寫在文學作品里。也有人寫在書信中,用來表達對對方的痴情。這就充分說明元稹這首詩具有巨大的影響和藝術感染力。
這首詩的具體寫作年代不詳。它可能是作者自己生活的自我寫照。據說,作者先是愛過「崔鶯鶯」,後來又有新歡。因此,有人便認為元稹在愛情生活上是非常輕薄的,從而也就否定了這首《離思》詩的應有價值。我認為,今天我們評論古典文學的價值,並不能依據作者私人的生活如何來作為評價其文學作品的標準。文學作品往往會突破作者的思想局限,產生巨大的社會效果。我們評價元稹這首詩,也應從它產生的積極社會效果著眼,給其藝術價值以充分的肯定。而不應聯繫作者私人生活問題,去貶低它客觀存在的審美意義。
原詩以滄海之水和巫山之雲隱喻愛情之深廣篤厚,見過大海、巫山,別處的水和雲就難以看上眼了,除了詩人所念、鍾愛的女子,再也沒有能使我動情的女子了。詩人的這個「心上人」,據說是雙文,即詩人所寫傳奇《鶯鶯傳》中的鶯鶯,詩人因雙文出身寒門而拋棄她后,有八九年「不向花回顧」(《夢遊春七十韻》)。又有人說紫詩是為悼念亡妻韋叢而作,韋叢出身高門,美麗賢慧,27歲早逝后,詩人曾表示誓不再娶(《遣悲懷·之三》)。兩句詩化用典故,取譬極高。前句典出《孟子·盡心上》「觀於海者難為水」;后句典出宋玉《高唐賦序》「姜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為朝雲,暮為行雨。後人引用這兩句詩,多喻指對愛情的忠誠,說明非伊莫屬、愛不另與。這兩句詩還簡縮為成語「曾經滄海」。
「取次花叢懶回顧「。自己信步經過「花叢」,卻懶於顧視,表示自己對其他女色已無眷戀之心。這種心境絕不是一般的「萬花叢中過,片葉不粘身」那種瀟灑做作與虛偽,而是情到深處,萬念俱灰的真誠。為什麼會這樣呢?末句「半緣修道半緣君」便體現了詩人亡妻之後的孤寂情懷。元稹一生精修佛學,尊佛奉道。「修道」也可理解為研習品行學問。詩人思妻之情深厚,無法解脫,於是寄託於修道之中。其實,「半緣修道」也好,「半緣君」也罷,都表達了詩人的鬱郁心情,其憂思之情是一致的。

沙發
 樓主| 想飛的兔子 發表於 2014-5-8 13:10 | 只看該作者
十、《蝶戀花》柳永

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草色煙光殘照里,無言誰會憑欄意。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譯文】春風輕輕地吹,那樣溫柔。含著愁意,我向遠望,空曠的原野無邊際。油然而生春怨千絲萬縷,夕陽斜照碧色的草地,朦朦朧朧,那景緻更是傷感迷離。我久久地無言站立,誰能理解我此時的心意?本打算狂飲大醉一場,消我心中愁悶。可是對著美酒歌舞,雖然強裝尋歡求樂,卻感到索然無味。因為相思,可我為了你,我寧可忍受一切,日日消瘦,一再憔悴。

這是一首懷人詞。上片寫登高望遠,離愁油然而生。「佇倚危樓風細細」,「危樓」,暗示抒情主人公立足既高,游目必遠。「佇倚」,則見出主人公憑欄之久與懷想之深。但始料未及,「佇倚」的結果卻是「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春愁」,即懷遠盼歸之離愁。不說「春愁」潛滋暗長於心田,反說它從遙遠的天際生出,一方面是力避庸常,試圖化無形為有形,變抽象為具象,增加畫面的視覺性與流動感;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其「春愁」是由天際景物所觸發。

接著,「草色煙光」句便展示主人公望斷天涯時所見之景。而「無言誰會」句既是徒自憑欄、希望成空的感喟,也是不見伊人、心曲難訴的慨嘆。「無言」二字,若有萬千思緒。

下片寫主人公為消釋離愁,決意痛飲狂歌:「擬把疏狂圖一醉」。但強顏為歡,終覺「無味」。從「擬把」到「無味」,筆勢開闔動蕩,頗具波瀾。結穴「衣帶漸寬」二句以健筆寫柔情,自誓甘願為思念伊人而日漸消瘦與憔悴。「終不悔」即「之死無靡它」之意,表現了主人公的堅毅性格與執著的態度,詞境也因此得以升華。

賀裳《皺水軒詞筌》認為韋莊《思帝鄉》中的「陌上誰家年少足風流,妾疑將身嫁與一生休。縱被無情棄,不能羞」諸句,是「作決絕語而妙」者;而此詞的末二句乃本乎韋詞,不過「氣加婉矣」。其實,馮延已《鵲踏枝》中的「日日花前常病酒,鏡里不辭朱顏瘦」,雖然語較頹唐,亦屬其類。後來,王國維在《人間詞語》中談到「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境界」,被他借用來形容「第二境」的便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這大概正是柳永的這兩句詞概括了一種鍥而不捨的堅毅性格和執著態度。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1 03:5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