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哪些總理夫人曾經陪同出訪你知道嗎?

[複製鏈接]

6167

主題

6227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164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WANTti 發表於 2014-5-6 17:0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5月4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抵達衣索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開始對衣索比亞和非盟總部進行正式訪問。李克強總理夫人程虹同機抵達。這是李克強就任總理后,程虹首次陪同他出訪。

  

  在新中國的歷史上,總理夫人陪同出訪並非慣例,曾經有三位總理夫人陪同丈夫出訪。她們是:李鵬夫人朱琳,朱鎔基夫人勞安,李克強夫人程虹。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鄧穎超作為周恩來總理夫人未曾陪同出訪,但作為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的鄧穎超訪問過日本、法國、柬埔寨等國。

  

  1980年,鄧穎超率全國人大代表團訪問法國

  朱琳曾多次陪同李鵬出訪日本,俄羅斯,荷蘭等國。

  

  1997年11月12日,李鵬總理與夫人朱琳訪日期間在東京與明仁天皇和皇后美智子會見

  勞安曾多次陪同朱鎔基出訪美國,巴基斯坦,柬埔寨等國家。

  

  1999年4月8日,朱鎔基攜夫人勞安出訪美國與美國總統柯林頓及夫人希拉里合影

  

  2014年5月4日至11日,李克強偕夫人程虹出訪非洲四國,這是他就任中國總理之後第一次偕夫人外訪。

  ------------------------------------------------------------------------------

  李克強夫人程虹:從書齋走向台前

   ■ 官方簡歷

  程虹 1957年出生,1982年大學畢業,文學博士、教授,在首都經貿大學外語系任教30餘年,主要從事英語教學與研究,主持研究自然文學與生態批評項目,並任校學術委員會委員,出版多部介紹美國自然文學的著作和譯作。程虹在北大進修時與李克強相識結婚,兩人育有一女。

  昨天上午,中國官方發布消息,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此次出訪非洲,夫人程虹隨行。這是程虹第一次隨李克強出訪,這同時也是中國總理夫人首次正式亮相。這位在同事眼中甚為低調的大學英語教授,從書齋走向台前。

  

  程虹譯著

   【低調為人】 不願脫離教學一線

  作為總理夫人,程虹在學校沒表現出太多「不同」。

  首都經貿大學的師生告訴新京報記者,如今程虹仍在帶研究生。「只是這學期沒排她的課,上學期還是有給研究生上課的」。

  「她就是喜歡做老師。」一位和程虹工作十多年的同事告訴新京報記者,「她非常喜歡做學問,做科研,對學生、對同事也都很親切。」

  程虹的同事介紹說,即便李克強在地方擔任要職時,程虹也堅持在學校授課。她在譯書時也沒減少她的課程,老師都是有任務量的。

  程虹很受學生歡迎,她曾兩度被學生選為該校的「我心目中的十佳老師」。

  1997年,40歲的程虹獲評學校優秀任課老師,還拿到市級榮譽稱號,據外語系在明辨樓的宣傳欄顯示其中北京市高校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至今仍是外語系教師獲得的唯一一個市級教學成果獎。

  程虹在這裡任教多年。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尚未合併成立時,程虹就已是該校前身之一、原北京經濟學院教師。2011年,外語系獲批外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碩士點,一年後,程虹也開始帶碩士生。

  低調、平實是程虹給共事者的印象。多次出任程虹譯著責編的李學軍女士告訴新京報記者,認識程老師十幾年,她都是素麵朝天。

  李學軍說,她有一次發現程虹燙了頭髮,剛想誇好看,程虹就連忙解釋說,是因為前不久參加一個國際會議,只好打扮一下。此後沒多久,她的頭髮就又恢復原樣,仍然是簡單的直發扎在腦後,「一派學者的簡樸」。

  隨著李克強步入高層,約訪程虹的電話、郵件經常聯繫到外語系的負責人,但考慮到程虹本人的態度,相關負責人均婉拒採訪。在首經貿外語系官網上,很難看到程虹的單人清晰照,「是學校有意不讓放上去的。」同事說。

  多位該校人士表示,程虹在同事面前沒有架子,每次黨員開會她就會來,「她不刻意強調自己的高官夫人身份」。

  【靜心治學】 自然文學的領路人

  如今,程虹是校學術委員會委員,這只是個學術職務。

  據同事回憶,當上級有意提拔其擔任領導職務時,她並未同意。她更願意把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學術和科研中。最近幾年逐漸淡出一線教學后,程虹專註於自然文學研究中,成為國內自然文學方面的領路人之一。

  1995年,程虹在布朗大學做訪問學者時首次接觸自然文學,自然文學當時在國內鮮為人知。為了推介自然文學,讓國人對大自然「心靈朝聖」,回國后,程虹在雜誌上主持專欄,並翻譯出版相關領域的名著。

  程虹與三聯書店合作,耗時十年左右時間翻譯4本美國自然文學經典著作,形成譯叢。程虹在「靜心治學」講座上表示,在她看來,文字要慢功,學問要做精。講座的題目「靜心治學」是她選定的。

  「翻譯是個寂寞的工作,大學教授很難以一人之力翻譯一套叢書,沒想到,程虹堅持下來了。在李學軍的印象中,程虹在翻譯《醒來的森林》時,為考證每種鳥的名字,甚至還求教於美國的鳥類百科全書,再對照專業英漢詞典。

  「她書翻譯得好,是一個腳印一個腳印走出來的。」同事回憶,程虹能做到對文獻出處信手拈來。她介紹說自己的「訣竅」就是記錄讀書卡片這樣的「笨辦法」。

  資深編輯楊麗華提到,自然文學名著與一般小說不同,對譯者英文理解和中文表達有很高要求。程虹這套譯叢堪稱信、達、雅,準確把握、完美再現作品風格。

  譯叢前年出版以來就在北京持續熱銷,但程虹依然守候在她喜愛的自然文學天地里。李學軍說,「她不願過度營銷怕別人因其他因素對她的書隨意褒揚,不讓組織書評。」李學軍還透露,這套譯叢的出版完全從市場出發,沒考慮其他因素。

  行事低調並不意味著程虹拒人於千里之外,李學軍記得,書出版后,陸續有人來信來電話要跟她聯繫,她只要能答覆甚至寄贈圖書盡量滿足,她總覺得不理睬人家不禮貌,實在無法完成的請求,她還老是心懷內疚。

  【賢妻良母】 5年照料患病老人

  程虹是一個熱愛家庭,依戀鄉土的人。

  媒體披露,1957年,程虹出生在幹部家庭,父親程金瑞時任共青團河南省委副書記,后擔任國務院扶貧開發辦公室顧問,是副部級幹部,母親劉益清是新華社記者。後來,程虹到北大進修,與比自己大兩歲的北大畢業生李克強相識並結婚。

  「這女孩真有本事,高幹子弟卻沒有一點驕橫之氣,有魄力,實實在在。」市民柴春澤在參觀河南郟縣廣闊天地大有作為紀念館時,聽到程虹當年知青同伴說,「據說程虹隔幾年就要回鄉一趟,嗅嗅泥土香,聽聽老家的鄉音味。」

  1994年8月1日,程虹在《光明日報》發表文章《難忘那片熱土》。程虹這樣描述下鄉那段歲月:「腳下這條曾走過多少回,至今還坑坑窪窪的路,心中充滿無限留戀,在那裡我們灑下血汗和淚水,在那裡有我們永志難忘的鄉親」。

  程虹看重家庭。在「靜心治學」的講座中,她曾提及平衡與學術與家庭關係的問題。

  在她看來,《論語》中「古之學者為己」中的「為己」就是指提高自身素養,堅守學者操守,而「今之學者為人」中的「為人」就是指在前者基礎上,對家庭負責,對社會負責,做一個有擔當的人。

  外語系在對該講座的新聞稿中寫道,程虹娓娓道來的家常讓同事感到十分親切溫暖。

  李克強工作地點屢有變化,程虹要教書持家,有段時間不得不和李克強兩地分居。在探親火車上的七八個小時,也是程虹的工作時間。

  為了趕進度,程虹在探親火車上閱讀原著。她在美國自然文學經典譯叢的序中講述了這段經歷。起初,她不適應火車的噪音,但逐漸習慣「鬧中取靜」,思量如何翻譯。

  翻譯《心靈的慰藉》時,程虹更是經歷了艱難的5年。她在譯叢序中寫道,自己用5年時間照顧家中患癌症的老人,陪她走到生命盡頭。

  據李學軍了解,老人患病多年,都是程虹在家陪伴伺候,「她真稱得上是賢妻良母。」

  在寫書序時,程虹專門提起對家庭的感激。「這個小家給我的溫暖與歡樂使我更珍視賴以生存的地球大家園,使我充滿激情投入寫作中。」

  ------------------------------------------------------------------------

  李克強夫人程虹舊文憶知青生活

  程虹:難忘那片熱土

  按:此文為李克強總理夫人程虹的一篇舊文,追憶了知青插隊的那些事,此文刊發於1994年8月1日的《光明日報》。

  汝河是我們插隊時的落腳地——板廠村邊的一條河。一想到它,我們就會聯想起下鄉的經歷和那段青春年華。二十年後的今天,當我們重又站到它的旁邊的時候,我們這些已經做了母親的人,彷彿回到了少女時代,我們歡笑著,迫不急待地把手足浸在河水中,汝河變得漂亮了,原先光禿禿的石光灘,現在長滿了青草野花,河對岸綠樹叢叢,在河中留下美麗的倒影。水在流,風在吹,牛羊在動,沒有人的喧嘩,一幅恬靜的自然風景畫,生動迷人。我曾游過祖國的許多名山大川,但都不能使我產生在汝河邊所湧出的這份情思,這份激動。這汝河灘上曾有我的汗水和淚水,有我的奮鬥與追求,也有我的困惑和迷茫。

  尚河岸向西行,便到了汝河大壩。手摸鐵絲籠裝著石頭壘起的壩端,往事又浮上心頭。當年汝河不安分的時候,發起洪水來簡直像頭猛獸。這道壩是由鄉親們和知青手推肩扛建起來的。曾記得那些個雷雨交加的夜晚,我們奮戰在大壩上,用肩膀扛著裝著沙石的稻草包加固大壩,泥濘中,有人摔倒了,爬了起來,又有人摔倒了,又爬了起來。那種勞動的熱情或許會讓今天十七八的少男少女們感到可笑。但是那畢竟也是一份真誠,誰又能說真誠的東西不是珍貴的呢?

  告別了大壩,往東行就是板廠,當年的村舍幾乎找不到了,幾個閑著的老人竟然認出了我們,十分驚喜。他們引著我們來到了知青當年的住房,房子已經老了許多,原來整整齊齊的一排住房已被分隔成了幾段,每段前面還都搭了個小廚房,把我們記憶中的住所搞得面目全非。記得當年我們住進這排房子的第一天,就下河去洗衣服了。回來時,天色已晚,在家的人已把燈打開了。柔和的燈光從窗口溢出,遠遠望去,心中竟產生一種莫名的激動:這就是我們的新家,我們新生活的開始。

  在我的心目中,不僅永遠珍藏著這個溫馨的小村莊,珍藏著那一段難忘的生活,也永遠珍藏著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善良的人們。記得負責我們知青的隊長,大名叫王照合,但是很少有人用他的大名,大家都叫他王石頭,或石頭隊長。石頭隊長是一個非常開朗的基層領導,在知青中有很高的威信。他粗識幾個字,喜歡看報,挺關心國家乃至世界上的大事。在農閑時,他保證每周日為知青的學習日。有時他來跟我們一起聊聊農村的現實,有時則帶我們到大壩下的柳樹林去學習討論。記得剛到板廠時,他還特意帶我們去汝河坐了一次擺渡船,著實讓我們這些年輕人「浪漫」了一回。當然,如果我們在幹活中出了差錯或沒完成定額,隊長也絕不心慈手軟。碰上這麼一個開明的隊長,知青們都感到十分幸運。幾乎每個知青都認為石頭隊長是一個值得尊敬和感激的人。

  這次見到他,我們仍然習慣地稱他「石頭隊長」。石頭隊長還是原來黑黑瘦瘦的模樣,只是增添了幾分蒼老。見到我們,他十分驚喜,又看到我們遠道給他帶來的煙酒,竟木訥地不知說什麼好。從他的表情里,我們感到了他的激動。我們來到了他那簡陋的農舍,裡面有個小黑白電視,它既當電視,又用於照明,屋裡破破爛爛,連凳子都沒有一個是完整的,我們的心裡很不是滋味。他留我們吃飯,從鄉供銷社買來了肉,又到地里掰了玉米棒子,刨了紅薯,還烙了白麵餅,我們卻食而無味。從老隊長家裡出來,下午那股浪漫勁兒蕩然無存。這是一種難以言表的情感。我們被農村的貧窮現狀所觸動,心情沉甸甸的。

  夜幕已經降臨,眼望周圍朦朦朧朧的原野,那一塊塊熟悉的玉米地,那條一直通到板廠的溝,腳下這條曾走過多少回、至今還坑坑窪窪的路,心中充滿了無限的留戀。在那裡我們曾灑下血汗和淚水,在那裡有我們永志難忘的鄉親。我們雖經磨難卻依然恪守純真,我們從本該遭受遣責的歲月中捕捉到了美好的記憶。

  難忘的那一片熱土。

活著就要用力的笑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4 13:1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