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認為,美國勞動節之所以逐漸遠離塞繆爾·岡珀斯最初所賦予其的,「和其他節日有本質區別」的意義,漸成尋常假期,與勞工組織的衰落有關,儘管,勞工組織對今日美國政治的影響仍不可小視。根據美國勞動統計局(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發布的信息,2010年,美國作為工會成員的工人占工人總數的比例已降至11.9%,共計1470萬人,較上一年減少61.2萬,而在1983年,工會成員的比例尚為20.1%。勞動統計局的另一組數據顯示,美國1000人以上的罷工在1952年共發生470起,涉及人數為274.6萬;1980年為187起,涉及人數為79.5萬;2010年為11起,涉及人數為4.45萬。
也許是力量衰落的另一個表現,當年為爭取八小時工作制曾領導工人罷工遊行的美國工會組織,如今似乎正以增強美國企業競爭力為名,期待工人做出更多妥協——比如接受更長的勞動時間,「官僚們認為,這是工人得以保住工作的唯一辦法」,「第四國際委員會」(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the Fourth International)在其編輯的網站上如此說道。
不少美國人乾脆把這樣的遊行稱為「勞動節嘉年華」(Labor Day Carnival),紐約州帝國發展公司(ESDC)的一份報告顯示,2010年的「勞動節嘉年華」為當地政府創造稅收約3.03億美元。「我們很難在勞動節時再聽到關於勞動的信息,勞動者已經被重新定義為『消費者』,一個可以使各種問題混淆不清的範疇。」美國《紐約時報》的一篇文章如此分析。美國說唱歌手Jay-Z則在其2009年的大作《帝國心態》(Empire State of Mind)中提到「勞動節嘉年華」,他說「勞動節遊行,安息於鮑勃·馬利音樂中的和平」。《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