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人類大量捕撈大魚 魚類平均尺寸下降

[複製鏈接]

4607

主題

1萬

帖子

4萬

積分

貝殼至尊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4005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kylelong 發表於 2014-5-3 22:0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漁夫都愛釣大魚,久而久之,這種做法會使魚類種群在遺傳層面上保持較小的個體。然而一項新的研究表明,這種向下的螺線是可以逆轉的。如果漁夫能夠隨機地撒網,那麼大魚的儲備就會出現一個反彈。

  大多數水產業都只把一個種群中的大魚當做目標。拖網使得最小的魚能夠逃脫,而只把釣魚當做消遣的人們通常會把那些小傢伙扔回大海。在這種情況下,如今因大量捕撈而在上世紀80年代面臨滅頂之災的加拿大鱈魚的個體要遠遠小於歷史記錄的水平。這樣的趨勢讓漁業科學家們感到無比擔憂,因為與小魚相比,大魚往往更健康並且繁殖力更強。

  研究人員一直想搞清,他們在漁船甲板上看到的魚類個體平均尺寸的下降是否源於環境因素,抑或魚類種群的遺傳變化。2002年,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的海洋生態學家David Conover和他的同事發現,遺傳因素是造成這一局面的部分原因。在實驗室分析中,Conover的研究小組在4年或4代的時間裡,從兩組銀河魚(Menidia menidia,生活在美國東北海域的一種具有商業價值的魚類)中拿走了90%的大魚。結果顯示,隨著體型大、生長快的銀河魚從種群中消失,那些在遺傳上生長速度較慢的銀河魚逐漸在種群中佔據了統治地位,並導致銀河魚平均尺寸的下降。

  Conover於是便想搞清這一過程是否有逆轉的可能性。研究人員這一次還是用縮小的銀河魚作為研究對象。他們從每組中拿走了90%的銀河魚,但這一次研究人員並不是專揀大的撈,而是隨機選擇。經過6代的時間,這些魚又重新增加了50%的體長。研究小組在最近出版的英國《皇家學會學報B》上報告了這一研究成果。

  據Conover分析,這一結果意味著「如果我們停止捕撈那些已經變得很小的魚類……那麼就可以期待大魚的回歸」。以銀河魚為例,他推算這種情況會在12年或12代之後發生。Conover表示,對包括大麻哈魚在內的其他經濟魚類而言,由於每一代的時間間隔更長,因此實現同樣的過程大概需要幾十年。

  挪威卑爾根大學的進化生態學家Christian Jorgensen指出:「這一積極的信息告訴我們逆轉是可能的,並且相當快。」然而芬蘭赫爾辛基大學的生物統計學家Anna Kuparinen卻指出,在實際捕撈過程中,漁夫們並不能像在實驗室中那樣高效地識別每條魚的大小,因此種群所面臨的選擇壓力並沒有那麼高。Kuparinen表示,正是基於這種原因,你很難確定一種野生種群是否會在捕撈過程中產生類似的變化。

生活是我們自己創造的,幸福是我們對生活的感受。今天我們的生活如何,感受如何,取決於我們自己用什麼樣的眼光和態度來看待這個世界。

Thumbnail view only, Click to view original image. Images may be subject to copyright. Learn More
周末魚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6 08:0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