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古代詩人們的朋友圈是什麼樣子?

[複製鏈接]

9622

主題

9699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370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jiankang001 發表於 2014-5-1 10:2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文/王路)

 朋友圈被佔領了。佔領它的是四大天王:雞湯天王、養生天王、自拍天王、曬娃天王。還有一批忠實的擁躉,叫做點贊狗。

  於是,好事者蹦出來,假想了一個場景:假如古代有朋友圈。好事者配上西遊、水滸、紅樓的情節,意淫出一堆文字,扣在豬八戒、魯智深、林黛玉的頭上。

  好事者並不知道,古代真有朋友圈。

  不過,古代並不是人人都有資格混跡朋友圈。一條朋友圈狀態下的評論,可能長達數十上百年之久,縱跨好幾個朝代,遠遠超出博主的壽命。許多留言,博主看不到了,只能被後人看到。不過,也並不是後來的任何人都能看到。既然叫「圈」,入一個圈子,總得有些資歷和條件。這個資歷就是讀書。許多好玩的段子,零零落落地散在各種書里,大部分甚至亡佚了。但依然有不少流傳了下來,可供後人把玩。

  現在,略拾幾例,以佐酒食。

  我們不挑大V的,大V的事兒都嚼爛了,小V的事兒又難搜求,挑個中V的吧。

  挑的這個人,叫鄭谷。諸位看官如果對他不太熟,就說明我挑對了——至少鄭谷不像蘇東坡,會無數次在文人的酒席上蹦出來。不過,這次坡翁仍然要蹦出來,雖然不是以主人的身份。東坡實在太頑皮了,事事都要攪一棍,談文學,繞不過他。

  古代的朋友圈內容,大略分兩種。一種@博主;一種致敬博主。我們先聊第一種,第一種比較直觀。稍後聊第二種。

  @鄭谷:揚子江頭楊柳春,楊花愁殺渡江人。數聲風笛離亭晚,君向瀟湘我向秦。(《淮上與友人別》)

  這是原狀態,以下是評論。

  @高棅:以博主的水平,能寫出這詩,不容易了。(《批點唐詩正聲》)

  @王鏊:君向瀟湘我向秦,這句不錯。不說悵別,意思卻有了。(《震澤長語》)

  @謝榛:寫詩第一句要像放炮,一聲hold住全場,才是開頭的作法。屁股要像敲鐘,帶點餘響。博主搞反了。我改改,你們體會一下:君向瀟湘我向秦,楊花愁殺渡江人。數聲長笛離亭晚,落日空江不見春。(《四溟詩話》)

  @陸次云:樓上智商堪憂。原結尾明明很好,樓上不懂裝懂,可嗤,可鄙!(《五朝詩善鳴集》)

  @賀貽孫:同樓上。放開頭絕逼不行,放結尾才有味道。另,這不是博主的獨創好么,唐朝流行這種寫法。(《詩筏》)

  @吳昌祺:樓上都好弱。其實第三句才是關鍵,說了你們也不懂。(《刪訂唐詩解》)

  @周珽:說最後一句好的是什麼審美?這麼直白也叫詩!(《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王堯衢:太沉重,沒生趣。(清朝《古唐詩合解》)

  @沈德潛:最後一句致敬韋應物《落雁》,可惜博主沒學到要領。(《唐詩別裁》)

  @黃叔燦:有盛唐的味道,和王昌齡、王維有得一拼。(《唐詩箋注》)

  以上,屬於第一種。直接評論,就事說事。第二種,是款曲暗通的。

  比如一千年後,有個人叫南懷瑾,他和朋友分別,寫一篇詞,結尾說:「樽前酒醒荒唐夢,君向潼南我向滇。」這就是致敬,款曲暗通。

  我們還以鄭谷為引子,說道說道。以下就不注出處了,理由是,理由是我比較懶,上邊注出處注累了。

  @歐陽修:鄭谷的詩很有意思,好句子也不少,但是格調不高。因為通俗,大家都拿來教小孩,我小的時候就讀過,今天他的詩集已經失傳了。

  @蘇東坡:黃州有個張大憨,腦子不正常,見人就罵放火賊,後來,稍微讀了點書,一見到紙,就拿去寫鄭谷的詠雪詩。

  東坡說的,是鄭谷的《雪中偶題》:

  @鄭谷:亂飄僧舍茶煙濕,密灑歌樓酒力微。江上晚來堪畫處,漁人披得一蓑歸。

  蘇東坡才高,但他有一種智商上的優越感,總喜歡鄙視人家。鄭谷被他鄙視過很多次。

  @蘇東坡:「江上晚來堪畫處,漁人披得一蓑歸」,這兩句,是村兒里教小孩的水平。

  東坡38歲那年,從杭州通判改任密州知州,剛到山東,比較興奮,跑到諸城縣超然台去逛,天上紛紛揚揚下起了大雪。東坡在牆壁上題了兩首詩。有人見了,來和韻。大概有和東坡斗一斗的意思。但那位的水平實在太一般。蘇東坡就回他兩首詩諷刺他。

  @蘇東坡:已分酒杯欺淺懦,敢將詩律斗深嚴。漁蓑句好應須畫,柳絮才高不道鹽。敗履尚存東郭足,飛花又舞謫仙檐。書生事業真堪笑,忍凍孤吟筆退尖。

  東坡不僅鄙視了和詩的人,還順帶噴了鄭谷和謝道韞。謝道韞就是那位「未若柳絮因風起」的才女。東坡調侃她說:「把雪比成柳絮,才華真是高,總可以不提鹽字了。」下句的「東郭足」,語出《史記·滑稽列傳》。東郭先生窮得沒有好鞋穿,鞋底掉了,在大雪裡走路,腳踩著地。別人笑他,他說,誰能在雪中走路,讓人看起來,上邊是鞋,踩過的地方卻有腳丫子的印兒呢?

  以上,是款曲暗通的一種。接下來,聊聊另一種。還以雪為例子。

  @柳宗元: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鄭谷:江上晚來堪畫處,漁人披得一蓑歸。

  柳宗元生在鄭谷之前幾十年,柳宗元這首詩,鄭谷肯定讀過,這兩句,算是向柳宗元致敬吧。

  歐陽修是個玩主兒。有次落了雪,大家一起喝酒賦詩。

  @歐陽修:古來寫雪的詩太多了,依我看,不要用玉、月、梨、梅、練、絮、白、舞這些字,這樣寫出來的才算新奇。我先寫一篇:……美人高堂晨起驚,幽士虛窗靜聞落。酒壚成徑集瓶罌,獵騎尋蹤得狐貉……

  @蘇東坡:歐陽老師的規則很好,我也來一篇:縮頸夜眠如凍龜,雪來惟有客先知。……山夫只見壓樵擔,豈知帶酒飄歌兒。天王臨軒喜有麥,宰相獻壽嘉及時……

  東坡幽默,第一句意思是,夜裡下雪了,我縮著脖子,凍得跟烏龜似的。

  數百年後,曹雪芹寫《紅樓夢》,也有詠雪詩。

  @曹雪芹:價高村釀熟,年稔府粱饒。……誠忘三尺冷,瑞釋九重焦。

  從雪寫到豐收,寫到酒,寫到皇帝,東坡這麼干,曹雪芹也這麼干。這不叫山寨,叫致敬。這種致敬,黃庭堅稱之為「奪胎法」。另有一法,叫做「換骨法」。

  又過了幾百年,有毛韶山氏,也寫雪,用了「換骨法」,致敬曹雪芹。

  @曹雪芹:寒山已失翠,凍浦不聞潮。……伏象千峰凸,盤蛇一徑遙。

  @毛韶山:長城內外,惟餘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山舞銀蛇,原馳蠟象……

  「已失翠」、「不聞潮」,正是「餘莽莽」、「失滔滔」;「長城」、「大河」,即改換「寒山」、「凍浦」的頭臉。「伏象」、「盤蛇」與「銀蛇」、「蠟象」,致敬過度,有山寨的嫌疑。

  但並不是說,前人寫雪,你也寫雪,就叫致敬。以下也是寫雪的詩句,都很好,卻沒有致敬的關係。

  @陶淵明:傾耳無希聲,在目皓已潔。

  @祖詠:終南陰嶺秀,積雪浮雲端。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

  @王維:隔牖風驚竹,開門雪滿山。灑空深巷靜,積素廣庭閑。

  @劉長卿: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白居易: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不過,鄭谷之於柳宗元,韋應物之於王維(韋蘇州詩「門對寒流雪滿山」,王摩詰詩「開門雪滿山」),曹雪芹之於蘇東坡,毛韶山之於曹雪芹,則是致敬。有致敬關係的作品,才算得上朋友圈。

  古代雖無通訊工具的便捷與發達,但古人之間,用一種散漫卻深邃的手法,建立了超越時空的情感聯繫。於是千載之下,當一個人坐在庭院,對著漫天飛舞的雪時,集齊這些句子,別的時空的那些故事,一時就被召喚到眼前來了。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4 13:5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