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遭阿布沙耶夫綁架的女遊客,能否歸來?

[複製鏈接]

6167

主題

6227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164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WANTti 發表於 2014-4-25 17:1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圖為網上流傳的遭綁架中國女遊客。

  阿布沙耶夫創始人曾在阿富汗參加聖戰

  細說起來,誕生於1991年的阿布沙耶夫組織,主要盤踞在菲南部的巴西蘭島和霍洛島。美國和菲律賓認定該組織與「基地」組織有聯繫,涉嫌製造多起爆炸和綁架事件,將其列入恐怖組織名單。但從歷史上看,該組織與冷戰有千絲萬縷的關係。

  該組織的創建者名叫阿卜杜拉賈克·阿布巴卡爾·詹賈拉尼(也被翻譯成阿卜杜拉捷克·簡加拉尼)。此人的身世頗為詭異。據稱,其身份曾是一名伊斯蘭教傳教士。他從小就很有叛逆思想,經常和父親唱反調。青年時期,他曾到過卡扎菲統治下的利比亞,並在那裡留學。多方資料顯示,他很有可能在利比亞與伊斯蘭的極端組織進行了深入接觸,並且接受了長期的軍事訓練。

  上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蘇聯出兵並佔領了阿富汗。詹賈拉尼因此中止了在利比亞的特訓,前往阿富汗參加「聖戰」,加入了當地的伊斯蘭游擊隊,在荒山野嶺中與蘇軍周旋對抗。目前,並無豐富且明確的資料,能證實此人在阿富汗期間接受過美國中情局等西方情報勢力的訓練和幫助。但有一點卻明確無誤,他在常年的游擊戰中,思想更加激進,並形成了自己的「政治理念和組織模式」。

  阿布沙耶夫隱藏在菲南部 血債累累

  1991年,詹賈拉尼認為時機成熟,便回到故鄉菲律賓,在菲南部成立了屬於自己指揮的游擊組織——阿布沙耶夫。在阿拉伯語阿布沙耶夫(Abu Sayyaf)意為「持劍者」。從名稱可以看出,該組織從成立之日起,就把暴力鬥爭作為主要手段。其後,短短數年,該組織在菲南部相繼製造多起暴力事件。他們首次出擊,就在菲南部城市三寶顏市的港口製造爆炸案,並襲擊該市的機場,炸毀天主教堂。1993年,阿布沙耶夫的「游擊隊」再次襲擊菲南部的一座教堂,當場炸死7人。1995年,近百名阿布沙耶夫「游擊隊員」在伊皮爾鎮街頭大開殺戒,殺死了53名政府軍士兵和平民,並放火焚燒教堂。累累血案讓菲政府不得不花大力清剿。1998年12月18日,菲律賓警方在雨夜向阿布沙耶夫組織發動猛攻,終於擊斃了詹賈拉尼。

  

  

  圖為阿布沙耶夫武裝人員。

  菲南部有十幾個伊斯蘭民族 統稱為摩洛人

  上世紀60年代,在冷戰的大環境下,全球性的民族分離主義與伊斯蘭復興運動勢頭迅猛。於是,在菲律賓南部,摩洛民族解放陣線與摩洛伊斯蘭解放陣線相繼興起。這些組織的興起,與西方殖民主義不無關聯。菲律賓南部的棉蘭老地區,是菲穆斯林的主要聚居區,共有十幾個民族。西方殖民者曾將他們統稱為「摩洛人」。這種叫法略含貶義。

  美國扶植伊斯蘭領袖 促進南部伊斯蘭化

  20世紀初,美國(當時是菲律賓的宗主國)駐菲軍醫納吉布·沙歷拜在其著作《摩洛問題》中就提到:菲律賓南部摩洛人處於13個部落林立的分裂狀態,他們各自為政,彼此間缺乏統一的認同基礎,唯一的共同點就是,絕大多數的摩洛人信奉伊斯蘭教。為了便於殖民統治,1903年起,美國當局刻意在菲新一代穆斯林中培養領導人,並開始自上而下地灌輸「菲律賓穆斯林」的認同感,希望建立一個與美國親近的核心集團。這種政策促進了菲律賓南部的「伊斯蘭化」,卻埋下了日後分裂的禍根。

  菲律賓天主教與穆斯林爭奪土地衝突多

  1946年,菲律賓宣布獨立后。摩洛人與菲律賓的非穆斯林人群的隔閡愈發嚴重,對立情況不斷升級。這些逐漸轉化為政治、武裝衝突,並夾雜著對於土地和資源的經濟爭奪。中國台灣學者江炳倫在《南菲律賓摩洛反抗運動研究》中曾提到,1965年,菲律賓總統費迪南德·馬科斯強硬地推進「南進」政策,將菲北部的天主教居民大規模南遷。在棉蘭老的許多地區,天主教徒人數甚至超過當地穆斯林和其他原住民的人數。雙方為爭奪土地就不斷發生武裝衝突。同時,激進的基督教分子還組織了「牙籤」「老鼠」等極端組織。這些武裝團伙搶劫穆斯林居所,焚燒穆斯林的農場,甚至殘忍地殺害平民。摩洛人和天主教徒之間的仇恨也愈演愈烈,亦愈難化解。在這種情況下,阿布沙耶夫組織的產生就不足為奇了。

  

  

  2002年1月12日,菲律賓政府軍士兵在巴西蘭島清剿阿布沙耶夫叛軍。

  阿布沙耶夫最初目標是獨立建國

  阿布沙耶夫組織成立之初,有明確的政治主張,提出要「通過暴力手段建立獨立的伊斯蘭國家」。該組織成立的第一天起就聲稱,「只殺士兵,不傷害平民百姓」,並將之作為該組織的基本原則。因此,阿布沙耶夫組織成立之初,對菲南部當地穆斯林頗有吸引力。一次,阿布沙耶夫組織遭菲政府圍剿,損失慘重,但其中一名領導人依舊信心滿滿地聲稱,「雖然我們只剩下幾百人,但如果需要,隨時會有一千多名伊斯蘭青年扛起槍加入我們的隊伍中來。」在國際上,阿布沙耶夫組織也得到了少數國家的支持。比如,卡扎菲控制的利比亞,便曾牽頭對菲律賓實行石油禁運,以迫使菲政府停止圍剿該組織。

  冷戰後阿布沙耶夫變成勒索綁架集團

  不過,在冷戰結束的大環境下,菲律賓南部的分離主義運動陷入低谷。阿布沙耶夫的狀況也每況愈下,其所作所為也與建立「伊斯蘭國家」,逐漸變成匪徒、海盜和宗教狂熱分子的大雜燴,對菲南部當地伊斯蘭學校的年輕學生再無吸引力。缺乏內外部支持的阿布沙耶夫組織,不得不把解決經濟來源問題,放在重要的位置上。他們在建立自己獨立「穆斯林國家」上花的功夫越來越少,「劫持人質索取巨額贖金」等活動則越來越多。其也逐漸成為聲名狼藉的綁架組織。

  1998年,詹賈拉尼被擊斃后,其弟卡扎菲·詹賈拉尼成為繼任者。卡扎菲比詹賈拉尼本人更為血腥。他不僅狂熱好戰,而且還是一位爆炸專家,製造炸彈的水平甚至得到軍事專家的稱讚。在卡扎菲的組織下,阿布沙耶夫組織完全變成了針對政府和普通百姓的恐怖組織,製造了多起綁架案,以勒索巨額贖金。2000 年4月23日,該組織在馬來西亞西巴丹島將21名來自不同國家的遊客劫持到菲律賓,他們為提高談判籌碼,還殘忍地將其中兩名菲律賓人質斬首。直到菲律賓政府支付2500萬(一說是2000萬)美元的贖金后,人質才陸續得以獲釋。此事導致阿布沙耶夫的成員猛增到1200多人。

  美菲聯軍清繳阿布沙耶夫 其退入山區

  2001年5月27日,該組織又在巴拉望島的道斯帕爾馬斯綁架了20名遊客,其中13名菲律賓華人、3名美國人和4名酒店職員,其中1名遊客慘遭斬首。時任菲總統的阿羅約堅決不交贖金。數千名菲政府軍和數百美軍,一起向阿布沙耶夫發動大規模進攻。2006年,卡扎菲在襲擊中身亡,但阿布沙耶夫的綁架行為卻並未有所收斂。2012年6月3日,菲政府軍在巴西蘭省蘇米西普鎮山區的展開圍剿阿布沙耶夫組織的軍事行動。作為報復,該組織殺害了從巴拉望島綁架的2名菲律賓人。

  

  

  2000年5月27日,阿布沙耶夫恐怖組織綁架的人質。

  阿布沙耶夫靠綁架外國人買槍招人行賄

  綁架人質,被阿布沙耶夫組織認為是輔助的作戰手段,並成為主要對抗策略和慣例。每當政府軍大兵壓境,阿布沙耶夫就會出動骨幹力量綁架人質,脅迫政府軍放鬆圍剿。此外,外國人是阿布沙耶夫首要的綁架目標。因為綁架和殺害外國人質,既可得到贖金,又能間接對菲律賓政府施壓,可謂一石二鳥。馬尼拉「和平、暴力與恐怖主義研究中心」執行總監班勞伊透露,阿布沙耶夫組織九成的資金源自綁架和勒索活動,他們拿到錢后,主要用來購買更多武器、招募新成員或進行賄賂。

  新加入組織成員可得到535美元補助

  阿布沙耶夫組織實施的綁架行動,往往組織嚴密,計劃周密。他們往往在夜色掩護下發動攻擊,實行人質拘禁與贖金談判分離的策略——參與談判和贖金交易的人員,均不了解人質的關押情況。同時,他們還與境內外的不法分子勾結,逐漸形成了一條隱秘的「綁架產業鏈」。在菲律賓、馬來西亞的旅遊勝地,不法分子坑蒙拐騙或直接綁架外國遊客或當地富人,除直接索要贖金外,他們有時還會把「肉票」賣給當地武裝團伙。最終,落入阿布沙耶夫等組織的贖金不菲:菲律賓人的贖金通常開價6.6萬美元左右,外籍人士的贖金從幾十萬到上百萬美元不等。綁架確實解決了阿布沙耶夫的一些實際經費問題。2005年,菲政府的一份軍事報告顯示,阿布沙耶夫組織在三個月內,就從南部省份吸納了百名新成員,入伙者會收到約合535美元的補貼。

  

  菲疏於對槍械管理,導致槍支泛濫現象嚴重。圖為菲律賓私槍作坊。

  情報機構對阿布沙耶夫藏身地了解甚少

  另外,阿布沙耶夫喜歡綁架,也與菲律賓的大環境有關。據菲律賓公民反犯罪行動組織人士洪玉華介紹,早在阿布沙耶夫武裝組織成立前,菲律賓就是一個綁架事件頻發的國家,菲律賓有著傳統的綁匪文化。2003年,菲律賓綁架案持續高發,頻率達日均一起。菲律賓警方的數據顯示,進入21世紀后,菲律賓平均每三天就發生一起綁架案件,這還不包括人質家屬未向警方報案、私下交付贖金解決的綁架案件。

  更值得一提的是,幾番重兵圍剿,阿布沙耶夫組織也分裂為十幾個大大小小的團伙。這些組織各自實施綁架行為,增大了案件發生的次數和頻率,也加大了打擊的難度。目前看,無論菲律賓還是與該國關係密切的美國情報機構,都缺乏精準的實時情報渠道。這導致一旦人質被阿布沙耶夫綁架,菲律賓警方除充作贖金談判的聯絡人之外,幾乎無計可施,救援難度通常都很大。

  藏身地半獨立地區 解救人質幾乎不可能

  印尼《雅加達郵報》稱,在菲律賓霍洛島,「綁架生意」已經形成一條完善的產業鏈。首先,不法分子赴馬來西亞的旅遊勝地或菲律賓其他地區綁架遊客或富人。得手后,對於「肉票」的處置方法大抵分兩種:他們既可以把人質直接賣給當地武裝團伙,由後者收取巨額贖金;也可以在武裝團伙的保護下,自己收取贖金,將部分贖金支付給武裝團伙作為「保護費」。由於霍洛島幾乎完全不受菲當局管控,絲毫沒有法紀可言,該地也成為看押人質的一個理想場所。

  由於看守、傳達信息、聯絡等環節需要幫手,綁架因而成了阿布沙耶夫所佔據的島上長期失業、貧困潦倒的居民的「變相職業」。同時,當地其他武裝組織也以889至2222美元的價碼,為阿布沙耶夫提供武裝看守人質的服務。由於菲疏於對槍械管理,導致槍支泛濫現象嚴重,阿布沙耶夫之流綁匪得到武器后也很易掩護,他們扛起槍是劫匪,一湊伙兒,就成為具有一定戰鬥力的匪幫;槍一扔,化整為零,又變成了平民百姓。這給政府軍的剿匪行動增加很多難度。

  就本次綁架來說,叢林中拯救人質的行動複雜危險。尤其是阿布沙耶夫組織盤踞的棉蘭老島被稱為「恐怖之鄉」。該島嶼不僅地形複雜,而且當地居民普遍與阿布沙耶夫組織聯繫頗深。當地的摩洛族原住民一直堅持享有自治權利,反對菲律賓政府插手棉蘭老島事務,是非常活躍的民族分裂勢力。

  

  阿布沙耶夫組織的產生,以及後期的變化,與世界經濟政治格局的變動有很大關係。其「綁架產業鏈」的形成,也與國際安全協調機制的漏洞有很大關係。如何根除該組織,恐怕要不僅要從政治經濟的上層建築上著手,還要從安保機制等具體政策上下功夫。

活著就要用力的笑

57

主題

530

帖子

4041

積分

一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4041
沙發
夸父追月 發表於 2014-4-26 13:51 | 只看該作者
這個和我黨紅軍時期差不多,都靠綁架獲得經費來源。中共的經費來源主要靠「打土豪」,但土豪打光了,就只能靠綁架了。我黨的方誌敏就是這樣一位「傑出的」綁架高手,美籍傳教士師達能夫婦就是綁架后無法湊齊「肉票金」而遭雙雙撕票。
建黨偉業,其實是蘇聯人的偉業;國共內戰,其實是中華民族與蘇聯及其代理人的生死存亡之戰。他們贏了,而中華民族輸了,從此淪入萬劫不復之地!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5 02:3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