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印度:已做全球軍備進口大哥好多年

[複製鏈接]

7176

主題

7333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249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自2010年以來,印度一直穩坐全球軍備進口頭把交椅。

  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日前發布的最新報告顯示,印度在2009年到2013年之間進口的主要武器較2004年到2008年間增加了一倍還不止。其進口武器佔全球進口份額也由04年的7%增至去年的14%。

  不可否認,印度軍備急需現代化確實是印度肯下重金的一個主要原因。印度自身的國防工業顯然無法滿足其應對外部挑戰的需要,而且也跟不上其戰略利益擴張的步伐。不過美國商業新聞網站Quartz認為,應對來自中國和巴基斯坦的挑戰以及謀求大國地位的需要也是印度大規模採購軍備的原因。

  老東家:

  儘管優先發展軍工一直是過去十年的國策,印度今天的國防工業水平仍然令它絲毫不敢懈怠。持續依賴進口武器顯示出印度國防工業缺乏明確的發展計劃。

  對於印度來說,在1962年中印戰爭中敗給中國是奇恥大辱,而美國又不願意向其輸出高科技武器以滿足其升級軍備的需求。冷戰期間,蘇聯向印度伸出了「援手」。所以當時印度軍隊配備的全部是俄羅斯的武器。

  直到今天,俄羅斯仍然是印度戰略上最重要的盟友之一。同時作為印度軍火最大的供應商,俄羅斯售予印度的武器占其全部進口的75%。其餘的25%主要來自美國和西歐,特別是法國、英國和德國。

  印度軍隊的現代化建設似乎一直以「草率」的方式進行著。儘管表面上,印度也對所進口的武器進行了「本土化」,但是始終缺乏一個系統化的變革。國內軍工產品研發費用龐大,進度落後於預期更是家常便飯。

  儘管政府一再強調發展國防工業要採取私營和公私混合所有制的經營模式,但是印度國防工業仍然由國企主導。國防部在促進私營公司進入國防工業上走的步履蹣跚,私營公司參股國防工業的比例仍然被限制在26%,進一步暴露了其國防行業規劃的約束與空白。

  新朋友

  印度的軍火公司們仍然在為與外國軍火公司從單純的買賣關係轉向平等的合資公司做著努力。

  自冷戰以來,印度就希望通過進口美國和西歐的武器以實現進口武器戰略上的多元化。買賣雙方都有好處:美國樂意發掘新的買家和新的科學技術。美國的洛克希德馬丁和波音等軍工巨頭一直在尋找印度的搭檔,因為那裡有低成本、受過良好教育、說英語和技術背景不錯的勞動力。憑藉著7%的份額,美國已經成為印度軍火的第二大供應商了。

  印度軍火的來源還包括以色列。兩國跟美國的關係密切又都對周邊伊斯蘭國家警惕性很高,所以成為朋友也不足為奇。法國已同意出售126架戰鬥機給印度,價值高達200到250億美元。

  對於印度來說,從第一梯隊的軍備供應商那裡進口軍備有利有弊。一方面,進口軍備能夠保證以及增強印度國防的實力。另一方面,過度依賴進口裝備使得軍備本土化難有實質性進展。雖然購買軍備實現了技術轉移,但是印度的國防工業仍然滯後於發達國家的標準。

  三國殺:

  印度為什麼要進口這麼多武器?Quartz認為是因為它面臨巴基斯坦和中國兩大主要對手。其中印度政府最怕的就是巴中會攜起手來。這並不是聳人聽聞:中國出口的武器有54%去了巴基斯坦。

  大敵當前,印度認為仍然需要購置諸如戰鬥機、潛艇、直升機、榴彈炮等裝備。以印度空軍為例,當前印度只有34個戰鬥機中隊,若要應對中巴的雙重挑戰則至少需要44個中隊。

  Quartz認為中印巴三國的衝突是有跡可循的。印巴之間的矛盾幾乎是和巴基斯坦同時誕生的。而中印自1962年一戰之後,關係仍然沒有真正恢復正常。似乎只有印度理性地做好了準備,要同時應對這兩個國家的挑戰。

  大傢伙:

  地緣政治因素也決定了印度必須進口武器。1998年印度宣布擁有核武器,同時國內政治和國防的精英們就印度必須邁向大國地位達成了共識。同時印度不斷發展的經濟進一步支持了它在國防軍備上與中國較勁。當然這與美國在亞太地區實施再平衡策略也有關。

  耶魯大學國際關係歷史學家 Paul Kennedy說,每一個靠譜的大國背後,都有著堅實的國防工業基礎。印度也不例外,如果真的渴望成為一個大國,它需要造出自己的武器、坦克和炸彈。

  有人將印度軍事的現代化描述為「有裝備,沒目標」。不努力重塑自身的戰略,印度在軍備上的投資就可能打水漂。印度的導彈技術和航空航天項目已經有了長足的發展,但必須採取更多措施建立公私合營公司以及合資公司發展印度自身的國防工業。

  就目前而言,印度不會有太大改變。來自北部和西部的安全威脅、發展本土國防工業的需要以及對大國地位的渴望都將使得印度在未來幾年繼續成為武器進口第一大國。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7 21:1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