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圖解躺在賬單上的美國 已經被財閥綁架的國度!

[複製鏈接]

6483

主題

6581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136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SHOWERDI 發表於 2014-4-25 10:4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負債運行是美國的老問題,建國初期,美國即借債支撐國家運行,還在憲法中明確了債務責任,聯邦繼承了邦聯欠下的債務。美國學者查爾斯•比爾德在《美國憲法的經濟觀》中研究了美國建國背後的債務問題,他發現建國者大都是國家的債權人,他們對美國的控制不僅僅是政治上的,還是經濟上的。「在出席制憲會議的五十名代表中,四十人擁有公債券,十四人是土地投機商,二十四人是高利貸者,十五人是奴隸主十一人從事商業、製造業和航運業。沒有一個人代表小農和手工藝人的利益,而這些人卻占當時美國人口的絕大多數。」比爾德指出,制憲會議的結果與這些人的經濟利益存在直接而緊密的利害關係,而且國債收益的確在憲法實施后大大提高了。在這個意義上,新政府要防止出現多數人的暴政,實質上說的是要保障富裕的少數不受多數人的侵犯。當然,負債運行不僅僅是美國的獨特問題,也是整個當代西方社會的普遍問題。

  

  圖1展示了從1791年到2011年美國聯邦政府財政盈餘和赤字的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1791年到1928年美國採用的是GNP統計標準。 1929年開始使用GDP標準。上面這條線是零,零以下是赤字,零以上是盈餘。每次打仗赤字率就急劇上升。1815前後出現的首次赤字高峰,原因在於「第二次獨立戰爭」,這是第一次比較大的赤字,但聯邦政府很快扭虧為盈,接下來的第二次赤字峰值是內戰,第三次是二戰。

  二戰之後到1961年這十幾年中,美國保持高速增長,中間也有反覆。但1961年以後到2001年,財政狀況越來越惡化,2001年啟動反恐戰爭之後反而有了一些盈餘,但隨著戰爭陷入泥潭,再次出現赤字。今天的形勢依然非常嚴峻。

  

  國債收益率在1780年的蕭條后,1790年收益率上升到8.7%,1792年美國第一銀行成立,國債收益率下降,為4.7%。建國之後國債收入蕭條。然後1798年達到8.1%。國家收益率在建國初期比較高,符合債主的利益。

  在1796-1797年出現恐慌,不動產市場崩潰引發蕭條。1798年相對於1792年國家收益率略有下降,到了8.1%。下一個歷史事件是 1821年,美國第二次獨立戰爭結束,但在處理第二銀行問題上出現失誤引起1819年的恐慌,國家收益率降到了4.6%。1835年又出現了經濟大繁榮,國家收益率比較低,接著這之後開始上升到1861年6.6%,1837年再次蕭條,英國限制貸款引發棉花價格和投機放貸減少,這個持續了六年一直到 1843年。國家收益率從1861年6.6%降低到1864年5.3%,此後一直下降,到1900年國家收益率一直降到2.9%。1861年出現了一個高峰。當時也需要軍費,提高國債收益率可以吸引資金。

  接下來是1857年的金融恐慌,1857-1860年國家經濟衰退,美國大型銀行經營失敗,出現蕭條。這可能也是內戰的一部分原因。1877年是鐵路大罷工,這時候收益率在總的下降趨勢下有一些上升。1860年的4.2%到4.5%。 1907年美國進步時代銀行壟斷股市引發銀行的信用和擠兌危機。但國債收益率一直在上升,1907年是3.3%此後一直上升,到一戰的時候1915年達到 3.7%,1920年到5.6%。但1920到1921有蕭條。美聯儲上調利率控制戰後通脹,這時候產生了大量退伍軍人,進入就業市場后降低了美國工人的平均工資。1900-1920國債收益率是在上升,1920年-1929年之間一直在下降,到二戰期間仍在下降。

  由此可見,在每次出現危機的時候,國債收益率都是上升的。國債市場的收益不是市場價格,而是政治價格、權力價格,1929年大蕭條一直到1941年,國家收益率為4.2%,是上升了。二戰期間收益率降到歷史最低點1.7%。然後很快,1945年到1981年這36年在不斷地上升,1981年最高點到15.8%,超過我們目前的定期存款利率三倍。1965年到1973年美國捲入越戰。1969年美聯儲上調利率來應對經濟過熱問題。1971年從1969年的7.9%降到5.5%。 1969年到1971年也是非常重要的金融秩序變化時期,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但是重要的金融組織仍然存在。這個體系包括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英國控制的國際清算銀行,也屬於這個體系的一部分。這個體系形式上瓦解,但是支撐這個體系的所有這些重要的國際金融組織都還在,仍然在維持著美元的世界霸權地位。

  1973到1974發生了資本主義系統性危機導火索——第一次石油危機。1979-1980是第二次石油危機和伊朗人質事件。 1981年美聯儲主席沃克將聯邦基金利率上調至20%,以控制美國的通脹。1980年代是整個西方歷史的轉折點。在這個時期進入了老齡社會,遭遇了全面系統的由資源引發的經濟危機,通脹率也特別高達兩位數,從這個時期開始,從美國國內的歷史看,保守主義思潮從1968年崛起,1981年達到高峰,在 1984年國債收益率下降,從1981年15.8%降到1984年的13.9%以控制經濟過熱,控制通脹。但是石油危機之後還是引發了經濟衰退。1991 年之後美國經濟才開始復甦,本來復甦應該繼續維持利率穩定,但美國提高了利率。1991年海灣戰爭使國債收益率價格下降。1993年降到 5.5%,1994年升到7.5%。從1980年代以後美國的經濟波動變得特別頻繁。從1960年代末1970年代初第一次石油危機后美國的經濟波動特別大,1980年代危機的周期在縮短,短暫的復甦后,通脹,再進入衰退。在2007年之前是2004到2007難得的經濟上升期,國家收益率上升。2007 年後出現系統的金融危機一直持續到現在。2010年的收益率只有2.5%。

  這個圖表也標明了美國歷史上有多少危機和蕭條。下面是結果,上面是危機。大概是15次經濟恐慌與危機,結果就是經濟的衰退。在整個歷史上,經濟危機是美國社會危機的一部分,並不是獨立的,可能同時伴隨著政治上的危機:工人罷工、鐵路停運、聯邦的統一存續問題、種族問題、安置退伍軍人問題,等等。

  二戰之後,美國的危機不僅僅是國內的,同時受到世界性的石油危機的影響。大概是1930年代和1950年代受到國際因素的影響。1980年代之後整個危機的形式簡單說是內因為主。美國224年的歷史,15次危機,平均每15年一次。這與美國的歷史和政治學家總結的政治周期相吻合,12-16年一次。

  美聯儲大規模買國債是從1980年代開始,之前很少用這個工具,而更是更多依賴於利率調控。這和美國國際力量的變化是有關係的。在美國感知日本和中國經濟上的挑戰之後,開始大規模利用這個工具。之前用得最多的是美聯儲上調或下調利率,調節國內經濟秩序,1990年代之後調節國際經濟秩序。這也和冷戰結束有關係。還有一點是里根時代奉行貨幣主義,70年代是通過調節利率來控制貨幣發行量,原因一個是針對1970年代滯漲的局面,二是里根針對之前凱恩斯主義。凱恩斯主義時期可能也是增加貨幣供應量,但是增加貨幣供應量並不是簡單的是財政部印錢美聯儲買。凱恩斯主義是印貨幣進行投資。之前是美聯儲印錢給財政部然後美聯儲投資。多印的錢用來建基礎設施水壩、機場拉動就業。現在基本沒有這個要求,它們直接回購。

  從1980年代后國債收益率一直下降,是因為美國政府對金融資本的依賴大大降低,因為它找到了最好的方式——直接印錢。政府控制的「槍」比金融資本的錢更為強大,壟斷了暴力的政府能以這個力量印錢,所以問題基本可以用印錢來解決,便無所謂收益率。之後收益率不再是國內政治的鬥爭工具而是國際政治的鬥爭工具。美國可以把它繼續拉低,對中國和日本不利。1980年代日本購買美國國債較多,1990 年代中期美國收益率開始下降,中國開始買進美國國債,中美買賣的最多的時期是最近十年,中國買的多的話對收益率的影響應該是降低。一直下降的收益率趨勢對美國有利。美國政治精英和經濟精英在這個問題上放棄討價還價,一致對外。

  

  1968年之前是民主黨統治的時代,杜魯門、肯尼迪等人等都是對小羅斯福的繼承,對小羅斯福的政策沒有多大改變。羅斯福靠投資,公債來刺激經濟的增長。二戰到1969年這28年是民主黨的天下。1969年之後是共和黨的天下。有能力逆潮流而動的只有柯林頓。

  

  按兩黨統治時期來劃分,最左邊是總量,單位是萬億計,下面是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這個圖的變化最明顯的是1980年代到1990年之初,里根時期國債急劇地上升。到柯林頓執政期間才有下降。1970年代之前,民主共和不太差距大,1970中期第一次石油危機后,民主共和黨都在上升,只有柯林頓把總量降下去了。但現在已近達到17萬億。對比2010年的6萬億,說明2010年之後漲了很多,奧巴馬顯然很無能。從比重看,從1950年一直到第一次石油危機,國債總量下降從80%下降到23%,說明經濟在增長。石油危機之後,從比重看,共和黨總統更傾向於擴大赤字,民主黨相對來說好一些。最好的是柯林頓。另一個表現是1950年代以後,共和黨執政時間比民主黨長很多,大概長一倍。

  圖4反映的趨勢和剛才看是一樣的,二戰期間到二戰結束初期是有大規模的上升,石油危機之後無論是總的債務還是公債都在上升。總的債務包括私人債務包括家庭債務都在上升。

  

  在1981年之前,國內總債務比公共債務並不多多少。1980年代之後差距急劇擴大。說明美國的貧富分化加劇,有債務的家庭增多。

  

  圖6表明債務結構的變化。最上面的曲線,說明家庭債務攀升。藍線是非金融企業的債務。非金融企業是有些波動的,1975年到1990年是在上升,1991 年開始下降。1999、1998年上升,一直到2007年達到一個高度。黑色的是政府債務,政府債務的變動曲線在1991年之前和家庭債務差不多,1992、1993年政府債務下降,是柯林頓執政期。2001年又上升。最後這一條綠色的線是金融企業的,持續上升。2007年達到頂點。這四種加起來就是美國的總債務。柯林頓時期政府債務下降其他債務上升,表明只有經濟增長,才有資本去貸款買房做生意。經濟增長是一種危機下的增長。

  

  圖7是最新的圖表,所描繪出的趨勢和國債收益率的趨勢差不多。國債持有者分兩部:公眾和美聯儲。美聯儲持有量從1990年代以來開始增長,之前是公眾持有多。私人債務包括家庭,學生貸款,還有企業貸款等等。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博士后研究員桑迪.哈格爾(SandyHager)所做的研究表明,在「公眾持有」的美國政府債券市場(即未被美聯儲等其他美國政府機構持有的債券中),外國持有的聯邦債券比例從1970年的5%左右擴大到如今的55%,美國家庭和企業的持有比例則相應下降。具體而言,企業持有的債券比例在此期間從約40%降至30%,而家庭持有比例從約30%降至近15%。但最有趣的正是「家庭」這類持有者的變化。與政府債券被公眾廣泛持有的一般觀點不同,哈格爾的數據顯示,國債持有情況近年來有大幅集中的趨勢,這與美國財富集中的整體趨勢相符。

  1970年代,私人部門持有的聯邦債券「只有17%」掌握在最富有的1%美國人手中。一個原因是政府在二戰期間和停戰初期廣泛銷售國債。但自1980年代以來,最富有的1%人群持有債券的比例開始大幅上升,在2000年達到30%,2013年進一步上升到42%。該比例上一次這麼高還是在1922年,當時為45%。」

  

  圖8是2011年的預測圖,日本、希臘、美國、愛爾蘭、義大利等都在負債運行,而中國的負債一直不會超過50%。

  圖9為國會預算局預測報告的封面,說明2001年之後,聯邦開支超過收入。公眾持有的聯邦債務預期在未來不斷增加。而且開支超過收入的差距是直接的擴大。

  

  

  在總開支構成裡面,預計從2013年到2038年,醫保項目支出增加。需要支付利息的支出在增加,社會保障(主要是養老)也是如此,一共三項,但增長都比較緩慢。非利息的開支總趨勢在下降,但這是被迫減少。

  

  圖11對1973年以來的收入做了過程分析,說明了債務增加的長期後果。從最上面的總收入佔GDP百分比來看,2012年的比例低於1973年的比例。個人所得稅也在下降,社會保險稅波動不是很大,2012年大約佔GDP5%。企業所得稅在降低。總收入是在降低,支出在增加,這也是危機的重要來源。

  

  

  圖12把2012與2013年進行了對比。2012年赤字是11280億,2013年是10037億。失業率從9.1%降低到8%。公眾(包括外國人)持有的債務,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到2012年達到90%,政府只有10%。財政緊縮的政策包括減稅,增稅,具體怎麼做取決於對國內形勢的評估。

  小結

  債務成為國際政治鬥爭的重要工具,美國通過本國貨幣手段,把通貨膨脹的成本分散到全世界,給不少國家帶來輸入性通脹。一旦美國需要資本,把美元抽回去,發展中國家就會出現熱錢撤退,遭遇負面影響,比如印度。這是美國貨幣霸權的一個重要方面,也是美國霸權的核心標誌。對中國而言,掌握美債進入美國金融體系當然有不得已的地方,但也可以成為影響美國的工具。

  美國作為一個負債運行的國家,其借債歷史可上溯至建國時期。隨著歷史的發展,債務數額不斷攀升,其影響因素則國內國際均有;從其長期趨勢來看,未來美國的債務難有下降的可能。美國GDP的增長形勢並不樂觀,執政者也不敢動社會保障、醫保等重要開支,加上美國供給全球性公共產品的負擔等,負債運行狀態仍將長期持續。這是美國體系下各國危機的一個重要來源,歐洲國家已深受其害。但是,美國憑藉強大的控制能力維持國內秩序,並依靠軍事霸權向其他國家轉嫁危機,目前這種模式仍然有效地避免了國內出現較大動蕩。高負債下保持平穩運行,還需要多種條件。目前美國還具備這些能力或者條件,暫時躲過了大風大浪,但卻不能確保未來一直走在陽光大道上,世界格局正在重組,世界金融秩序也在發生著重大變化,一切尚未可知,一切皆有可能。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4 10:2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