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口水與淚水齊飛!《舌尖上的中國》何以感動國人

[複製鏈接]

6167

主題

6227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164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WANTti 發表於 2014-4-21 14:0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特別感謝片中所有人物和家人,以及為此片提供幫助的所有人。」——5月22日晚上11點30分,電視屏幕上滾過最後一段字幕,七集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就此播完。數據還沒有出來,但現在就可以提前宣布:這是二十年來中國收視率最高的紀錄片。

  5 月14日晚開播第一集,《舌尖上的中國》一炮走紅,無數人選擇在深夜窩家裡等CCTV1的更新,此片也迅速佔據了新浪微博實時熱詞排行榜第一名,並在豆瓣上獲得了9.6的高分。淘寶網零食特產頻道搜索量大增,購買高峰轉移到每晚22-24點——這正是《舌尖上的中國》的播出時間段。第一集中提到的雲南諾鄧火腿,在14日之前只有1件成交記錄,現在已有91件,單價從298元、338元、368元、398元一路漲到現在的458元。

  網友感慨紛紛,有人生活滿意度指數飆升,「生活在中國,原來這麼幸福!」有人想扛起鋼槍保家衛國,「黃岩島是我們的!黃岩島的魚也是我們的!」有人民族自豪感爆棚, 「一定要把本片翻譯成韓文日文英文法文各種文,讓外國人都顫抖去吧!」《人民日報》發表了一篇名為《何以走紅》的評論,給予了極高的評價:「《舌尖上的中國》告訴我們,即便是『愛國主義』的宏大主題,也可以充滿細節與溫情;即便是對外傳播中國形象,也應該展示普通中國人的喜怒哀樂。」

  在提到「食品」就想到「安全」的今天,《舌尖上的中國》喚醒了我們對中國美食的驕傲和感動。這,是一個奇迹。

  口水與淚水齊飛

  這是鹽的味道,山的味道,風的味道,陽光的味道,也是時間的味道,人情的味道——《舌尖上的中國》

  片子里,剛出鍋的黃饃饃熱氣騰騰,巨大的乳扇像風鈴一樣被懸掛風乾,稻米釀出的黃酒滋味綿長色如琥珀,用諾鄧井鹽腌制三年方可做成的諾鄧火腿肌紅脂白,白吉饃切一刀聲音酥脆,臘汁肉填進去,香氣瀰漫……

  但你注意到沒有,這些並非珍饈海味,而是當地尋常百姓飯桌上最常見的飲食。以往美食類節目里常見的烹飪大師、美食名家,精湛廚藝和繁複過程,在這片子里通通被淡化,鏡頭對準的幾乎全是平常人的平常蔬飯。

  在東北,朝鮮族姑娘金順姬回家跟媽媽學做泡菜,再回京時,家裡冰箱裝滿了臨走時媽媽準備的家鄉土特產;在北京,攝影師白波和家裡人一起包餃子,他一臉幸福地說,誰家的面都沒有媽媽做的燜面好吃;在香港大澳,經歷四代人的百年老店鄭祥興蝦鋪里,76歲老人郭少芬看著老伴的遺照,回憶過去50多年裡和老伴一起做蝦醬的日子,夕陽在已經廢棄不用的蝦膏木桶上一寸寸滑過。很多人被這些鏡頭勾出了眼淚,開始想,自己有多久沒有回家了。

  豆瓣上關於這部片子最火的一篇評論叫《吃貨的中國》,文章講了一對老華僑的故事,「桌上端來一盆白斬雞,滿頭白髮,一直沉靜不語的老太太忽然使勁拍老頭的胳膊:『誒誒,走地雞呀!』飛快地夾一塊給老頭,又自己夾一塊,連筷子頭一起吮在嘴裡,閉眼,滿臉都是笑,嘆一口氣:『好好味喔。』那一瞬間滿桌的年輕人互相看看,臉上都是很溫柔的笑,女孩子好像要哭。我承認我那會兒想起的是辣椒炒蝦米,腌菜煨豆腐,毛栗子燒雞。……這是舌尖上的故鄉,而每個人舌尖上的故鄉加起來就是舌尖上的中國。」

  《舌尖上的中國》前期調研員龔瑜在北京有位朋友,住在很時髦的樓房裡,早上起來做早餐,背著一個繡花的袋子,淘米要舀一勺辣椒放裡面,做的都是老家湖南靖州的早餐。這位朋友告訴她,工作再忙,不吃一點這樣的東西就覺得一天都不正常。後來因為要拍這部片子,龔瑜問這位朋友家鄉做不做臘肉,朋友回答,當然做,每年都打電話讓爸爸做,做好后寄到各個兄弟姐妹那裡去。

  「要把家裡的食物帶到外地去,這麼一個動作其實我覺得很多人都感同身受,那為什麼不去拍他們老家呢?對家鄉的熱愛和思念這種情感本身也是我們片子要傳達的。」龔瑜說。湖南靖州的稻花魚於是出現在了電視屏幕上

  講美食還是講人?

  今天當我們有權遠離自然,享受美食的時候,最應該感謝的是這些通過勞動和智慧成就餐桌美味的人們——《舌尖上的中國》

  眼尖的觀眾或許會發現,第一集《自然的饋贈》48分22秒出現了兩個背竹筍的年輕人,而此前根本沒有露過面——《舌尖上的中國》有個慣例,片子結尾讓此前出現過的主要人物再出一次場。

  「一閃而過的那兩人是羅文才和他的朋友袁利靈。」《舌尖上的中國》執行總編導任長箴說,他們的內容被刪掉了。

  在最初的版本里,一共是有三個竹筍的故事——除了現在播出的浙江冬筍,柳州做酸筍的鞭筍,還有一個八渡筍,就是在片末「空降」的瑤族青年羅文才的故事:廣西田林縣八渡筍產地,今年因為乾旱八渡筍全面歉收,羅文才花了十年建好的八渡筍合作社也已經好幾個月沒有收入了。任長箴說:「我想說,自然不是總有饋贈的,自然有時候會收回它的饋贈,人們面對自然有時候是手足無措的,很沮喪的。我不想說得欣欣向榮,不想說得歌舞昇平,生活不是這樣的。」

  在最後播出的版本里,這個「乾旱的八渡筍」的故事,被總導演陳曉卿剪掉了,但仍然留下了一個尾巴。任長箴說:「我也不知道為什麼刪。也許是因為這東西顯得有點可憐吧,有點顯得蒼涼。」

  這樣的結果從一開始就埋下了伏筆。從接受這個活之初,任長箴一心想拍的是人,「我要拍的不是食物,而是人,食物只是切入口,人才是核心」。但她的這一理念並沒有得到央視的認可。《舌尖上的中國》執行製片人朱樂賢接受本刊採訪時就一再強調,央視最初立項拍攝此片的初衷就是「做一個美食節目,向海外觀眾展示中華美食,我們拍片的核心是說美食而不是說人」。

  最終任長箴還是一意孤行,在自己導的第一集《自然的饋贈》里,她記錄下遠洋船長林紅旗沒有收穫時承擔的壓力;她讓觀眾看到,卓瑪因為沒採到好松茸而無比焦慮的臉,告訴觀眾卓瑪和媽媽在夏天兩個月松茸季節里,每天凌晨三點出門,走11個小時的山路挖松茸,掙五千元;她拍挖藕人天未亮就划船去湖裡挖藕的身影,「我家孩子上學的錢,蓋房子的錢都是挖藕掙的」。她把最想說的話寫進了最末那句解說詞里:「當我們有權遠離自然享受美食時,應該感謝的是那些付出勞動和智慧的人們。」

  《自然的饋贈》播出后,媒體人李鴻谷認為,可以「把它視為對現代文明的一種反抗,以及漠視」。任長箴說,這是對她這集片子「最好的評價」。她說我們從媒體上看到的這個世界,只是少部分有話語權的人營造出來的世界,「我要給你們這些現代人看看真實世界的樣子。」真實的世界是「卓瑪這一個季節掙五千元,而這是她掙得最多的時候。她采完松茸就進城拌水泥去了,一天工作下來掙 70塊錢」。

  體制內和體制外

  我們只是給央視幹活,但是我們不是央視的人,我們特別驕傲地說我們不是央視的人——胡迎迎

  在《舌尖上的中國》開拍之前,任長箴在家裡澆花,閆大眾(首席攝影)在拍廣告,胡迎迎(第二集編導)在給企業拍形象宣傳片,馬羽潔(第三集編導)在拍農業科教片,顧潔(《花絮篇》編導兼攝像)在找人要上一個片子的工錢。他們當中有些人曾經在央視工作過,但現在多轉做自由職業者。

  任長箴被任命為執行總編導之後,把他們都找了回來。這幫人都有15年以上的電視拍攝經驗,但近些年已經很少拍紀錄片了,用胡迎迎的話說,「養不活自己」。這次被任長箴召集拍片,多少有幾分《少林足球》里周星馳遊說當年那幫師兄弟踢球的味道。

  朱樂賢說這在央視叫項目制,跟項目管理一樣,央視自己的人不夠,再臨時外聘一部分人,「因為我們要團結更多的力量來做一個片??子」。

  央視最初給的文案是一個按照「柴」、「米」、「油」、「鹽」、「醬」、「醋」、「茶」來做7集分集的紀錄片,採用的是傳統的義理考據和辭章的講述方式。「這本子拍出來不好看」,任長箴覺得,故事要從個案講起,就說普通人的故事,不用搬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這幫人把原先框架全部推倒重來,重做了分集,現在的7集分集,是任長箴和她的團隊依據西方美食學的理論進行建構的結果。

  以往的中國紀錄片製作往往都是先寫文案,再按文案拍,行內管這叫「貼畫面」,而這次央視也同樣要求各分集編導按以前的方式交文案,任長箴覺得這次可以採取新方法,所以她只是要求所有編導都要交非常細緻的大綱,「完全是學習 BBC的大綱要求」。她除了找了3位調研員,還要求編導們自己也要去第一線做田野調查,並強調找的拍攝故事必須是真實的,正在進行中的,日常的。

  雖然敘述風格、工作方式都向BBC靠攏,但在資金投入上則不可同日而語,BBC拍的《美麗中國》共6集,每集52分鐘,拍攝、製作歷時五年,耗資五百萬英鎊,《舌尖上的中國》一片則是四百五十萬人民幣。在自己的微博上,任長箴寫了句「我們投資是BBC的十分之一,但是我們很努力了。技術肯定達不到,立意其實也達不到,遺憾從小受的教育就達不到」。

  但即便如此,《舌尖上的中國》已經代表國內原創紀錄片的最高水準,播放之後的熱烈反響即是明證。早在今年3月,這部片子的片花和第四集樣片,拿到戛納電視節,播映權就賣了20個多個國家。陳曉卿說:「這是中國真正軟實力所在,不需要任何阻礙,可以達到全世界。CCTV-9紀錄頻道的宗旨就是要讓世界了解中國,那麼我們的這部片子要怎麼做才能讓觀眾了解中國,特別是要讓國外觀眾了解今天的中國,這是我們最關心的。」

  如今這片子的火爆程度,連拍攝團隊之前也沒有想到。「如果是在紀錄頻道播,不可能有現在的效果,因為很多地方都收不到紀錄頻道。」胡迎迎在綏德做黃饃饃的黃國盛家拍攝時,想調個紀錄頻道出來給老黃看看,告訴他那就是以後片子會播出的台,結果那兒根本就沒信號。

  從今年四月中旬開始,央視CCTV-1新成立了「魅力記錄」欄目,專門播出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正好趕上這個機會。這一舉措的背後是央視近年制定的有關紀錄片的整體規劃,用朱樂賢的話說,「就是儘可能加大中國紀錄片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向海外展示中國形象。」

  有人認為,這部片子其實反映的是市場化導演的水平,而非央視的水平。朱樂賢不同意這個判斷,「它是在央視裡面運作的,怎麼會不是央視的水平?那這片子最初創意是誰提出的?立項是誰辦的?錢和設備誰出的?」在他看來,這片子雖然通過項目方式運作,外聘了部分導演攝像,但「片子播完后,我們合作關係就結束了」。

  細心的網友發現,5月10日《舌尖上的中國》首映式除了總編導陳曉卿之外,並沒有主創團隊的身影。「當時沒有人通知我們任何人去現場。」任長箴和她的團隊都這樣說。

  朱樂賢對此的解釋是「那是頻道的活動,做的是頻道的推廣,不是《舌尖上的中國》這個節目組自己組織的發布會」。可是在紀錄頻道的官方微博里,這次活動會被稱為「大型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新聞發布??會」。

  「我們只是給央視幹活,但我們不是央視的人,我們特別驕傲的說我們不是央視的人。我們的價值觀是保留自己對這個事物的判斷,這個價值觀也恰巧被央視覺得也很和諧,很安全,體現的中國人這種形象,也是他們需要傳輸給國外的這麼一個形象。雙方在這件事情上走到了一個可以合作的地步。」胡迎迎說。不過,執行團隊的人也承認「陳曉卿做出非常大的貢獻,他把這個項目立項了,他用他的方式,居然到中央一套播了,其實挺了不起的」。

  播出之後的故事

  我不是要碰人家的傷痛,我是想體現他的驕傲,這些人做的事很牛,很棒。但是你要想表現一個人的驕傲,你一定要表現這個人的痛苦——任長箴

  還有很多故事沒有講出來。

  觀眾在片子里聽到挖藕人說「我老婆讓我在外,要注意身體」,但不知道因為長期受濕遇寒,他們幾乎每個人都有關節病。那個藕塘被人承包種別的東西了,把整個地都給翻了,這些人又輾轉到另外一個地方。本刊記者採訪挖藕人葉茂榮的老婆時,她說自己沒看到也不關心這部紀錄片,她只知道,葉茂榮現在人正在武漢挖藕,每年就過年回來,「歇兩晚就走了」。

  胡迎迎給賣黃饃饃的黃國盛說,「你明年賣這個的時候做一個大牌子:『中央電視台隆重介紹』,在你的車上拉上。然後給弄一專賣店,讓你兒子經營。你別那麼辛苦了。」但老黃不太聽得懂,他還是按照自己生活方式活著的一個人。

  端午節快到了,正是四川人劉光榮打工的五芳齋最忙碌的時候。從一個生手練到一分鐘包七個粽子需要七個月,五芳齋研製過包粽子的機器,但口感不一樣,人們就喜歡手工包出來的粽子。

  五芳齋營銷部門的人很高興,他們從片子中找到了合適的廣告詞:「用手的溫度,呵護傳統食物的生命力。」他們欣喜若狂地給胡迎迎打電話,連說沒想到這麼好。胡迎迎心想:「我也沒想到。」

活著就要用力的笑

148

主題

1282

帖子

1338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338
沙發
明媚水滴 發表於 2014-4-22 10:47 | 只看該作者
第二季更有人情味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8 01:5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