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買力平價(purchasing power parity ,PPP)是經濟學家普遍接受的一種比較指標,按購買力平價進行計算,現今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同時也是由未經調整的美元計算出的第二大經濟體。 2011年,基於購買力平價計算得出的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總量是11.3萬億美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是8382美元。相比之下,美國的(GDP總量是)15.094萬億美元,(人均GDP總值)48386美元。
購買力平價:在經濟學上,是一種根據各國不同的價格水平計算出來的貨幣之間的等值係數,以對各國的國內生產總值進行合理比較。購買力平價是指兩種貨幣之間的匯率決定於它們單位貨幣購買力之間的比例,也就是平常所說的購買力水平。(詳見百度百科)
被成為「華盛頓共識」(Washington Consensus)的一系列政策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世界銀行和美國財政部所提倡的發展方式。這些政策的重點是增長債務人經濟,從而緩和國內貧困(狀況)並生成足夠多的外匯儲備來保持當前的債務(水平)。
這個當時被認為是公理性的概念是通過較高的經濟增長率來減少貧困,而提高經濟增長率的方式包括:外匯匯率貶值、減少財政預算赤字、對國內諸如電力和水資源之類的的商品和服務徵收較高的稅收,還有國有企業私有化和解除對勞動力市場的管制等措施。總之,「華盛頓共識」要求減弱政府職能並增強市場(經濟) 的地位(即放鬆政府管制,實施貿易自由化,開放市場——譯者注)。
華盛頓共識:是指20世紀80年代以來位於華盛頓的三大機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和美國政府,根據20世紀80年代拉美國家減少政府干預,促進貿易和金融自由化的經驗提出來並形成的一系列政策主張(詳見百度百科)。
這個由美國向其他國家的領導人積極推動的「華盛頓共識」是在柯林頓政府時期。其主要支持者是艾倫?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羅伯特?魯賓(Robert Rubin)和拉里?薩默斯傑弗里·加滕(Jeffrey Garten. Garten)。
加藤,目前在耶魯大學任職。值得稱讚的是,他現在對他們(曾經的)的行為感到尷尬:「回頭看看我所說的,那些我曾經堅定不移地認為是絕對正確的東西,實際上我們沒有把當地的歷史和我們曾經拜訪考察過的那些國家的特徵考慮在內…我真的對我們曾經的傲慢自大感到非常尷尬。
不同的東亞國家(一直以來)都在追求多元化的政策,所以該地區在經濟上的成功並不是一兩句話能夠說清楚的。然而,很明顯的是,這些地區的政策為政府提供了一個更廣大的舞台,而這比「華盛頓共識」所允許的範圍要大得多。
在這些地區採取的一些使這些地區發展良好的措施也經常與「華盛頓共識」相矛盾。中國取得的成功是不證自明的,甚至日本也一貫堅持的管理方法是「採取 (政府)控制而不是給市場以自由」。實際上,東亞國家中唯一持續遵循華盛頓共識政策的是香港地區(如果把它視為一個獨立經濟體的話)。
其他國家應該心存感激,是中國和東亞其它國家一直在不理會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建議(實施「華盛頓共識」提供的措施),並堅持走自己的發展道路。因為在這幾十年來,東亞的經濟增長托起了整個世界。中國能以更加有效和廉價的方式生產工業製成品、服裝和其他物品,這實際上限制住了幾乎所有發達經濟體的通脹壓力。
從中國的歐洲夢到歐洲的中國夢180度大轉彎
長期看,170年,從中國的歐洲夢到歐洲的中國夢,實現了歷史性的大跨越。短期看,短短6年,從輪流見達賴到輪流「高規格」見中國領導人,歐洲國家的對華政策似乎來了個180度大轉彎。
「這個世界變天了,以前是中國求著向歐洲開放,如今是歐洲爭著向中國開放。」這是筆者參加第七屆中英政黨對話期間英國高官的普遍感慨。專程從北京趕回倫敦郊外迪切利莊園參加對話的英國駐華使館外交官表示,他們的中國夢就是成為下一任駐華大使。
時下,歐洲國家普遍看好中國的三大機遇:
其一是中國全面深化改革的機遇。第七屆中英政黨對話,主題就是「中英2020——改革、增長與繁榮的夥伴關係」。對話期間,中方代表團帶去的全面深化改革決定英文版材料被一搶而空,英方代表渴望拿到類似關於上海自貿區的介紹材料,均表示英國願意成為中國改革的夥伴。下輪對話特地安排在上海舉行,以滿足英方需求。
3月31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布魯塞爾出席歐洲理事會主席范龍佩舉行的工作午宴。這是習近平同范龍佩及歐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握手合影。
其二是中國經濟、社會轉型的機遇。對話期間,英國保守黨、工黨、自民黨三大黨議員紛紛表示,中國正在實現經濟從外向型向內向型轉變、從非綠色經濟向低碳經濟轉變,這給中英合作帶來巨大商機;英國在醫療、福利養老金等軟基礎設施方面具有明顯比較優勢,為中國經濟、社會轉型所需要,因而十分看好中國巨大市場前景。他們比拼對華合作的未來構想,甚至導致各政黨政策在趨同。
其三是中國投資機遇。爭相吸引中國投資、爭相建設人民幣離岸中心、爭相成為中國投資歐洲的跳板,乃當下歐洲國家對華經貿關係主旋律。中歐雙邊投資協定談判為中歐自由貿易協定帶來了期許。英方一再表示,英國是最開放的經濟體,為華為等中資企業投資敞開大門,亞洲外首個人民幣清算中心日前落戶倫敦就是明證。
情形又何止是英國?!習近平主席的歐洲之行,從荷蘭、法國、德國到比利時歐盟總部,各方均竭力比拼,試圖說服中方他們是中國在歐洲最佳合作夥伴。
《金融時報》報道,習主席訪法期間,法官員對德中貿易遠超法中貿易這一點很不滿意,而英國也在竭盡全力表明其投資環境優於法國,歐盟三大國間競爭異常激烈。
西方紛紛搶抓與中國合作機遇,以振興經濟,擴大出口、增加就業,提升在新一輪全球化中的話語權。這一切,都是中國持續成功導致中歐力量對比大變使然。
改革開放以來,價廉物美的「中國製造」極大降低了西方發達國家的生活成本,如今,抓住中國新一輪改革開放機遇,成為他們走出危機、迎接更高標準全球化挑戰的不二選擇。這也預示,未來若干年內仍然是我們大有作為的戰略機遇期。
歐洲對華政策日益務實,中歐經濟互補性仍然是主要方面,抑制競爭性一面,中歐關係保持穩定繁榮有堅實基礎。歐洲比美國更需要中國來提升談判 TTIP(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夥伴關係協定)的籌碼,反過來,歐洲也是中國推進亞歐合作和參與更高標準全球化規則制訂的爭取對象與合作夥伴。
歐洲的中國夢與中國的歐洲夢相得益彰,共同繪製世界夢的雄偉篇章,符合利益、符合期待、符合潮流,是中歐關係不斷走向成熟、全面和發達的秘訣。
中國提出了「中國夢」的構想,在「夢想」方面,印度確實能夠從中國學到很多。德里並意識到,「中國夢」背後的真正目標就是讓中國成為一個能夠發揮主導作用、可自立更生的超級大國。
中國很早就意識到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依賴於「中國特色的自主創新」。北京採取了果斷的補救措施,以彌補國家在這方面的不足。不過,印度還沒有這樣做。 2013年6月22日,香港《南華早報》證實稱,「中國頂級科學顧問把19個項目列為未來十年的研究重點。它們包括量子通信和可大幅度提高國產戰機能力的高性能噴氣發動機」。
據《南華早報》稱,相關報告由200多名與中國科學院有關係的專家準備。這是中國打破美國在軍事、空間、新材料、能源和農業等眾多領域主導地位的藍圖。雖然並非所有項目具有直接軍事意義,但最終都有助於中國本土技術進展,而且其中多數技術都將擁有雙重作用。
《南華早報》提到:「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款承諾可提供相當於自身重量15倍推力的新型噴氣發動機。推力重量比是衡量噴氣發動機性能的關鍵指示器。相比之下,F- 22「猛禽」戰鬥機所用普&惠F119渦扇發動機的推力重量比為8,被廣泛認為是當今最世界先進的噴氣發動機之一。」
這個特殊的領域通常被認為是中國航空業最薄弱的地方。北京過去曾依靠國外進口(主要是俄羅斯)為其戰機提供發動機。甚至就連中國被盛傳的黑客活動,也未能令其降低對俄羅斯發動機的依賴。自然,中國提出研發新型發動機的計劃引發了廣泛質疑,但關鍵在於中國有進行這種創新冒險的政治意願和經濟措施。
「中國夢」與軍事現代化並肩而行。這並不新鮮,早在1978年時,鄧小平就曾指示北京政府在基礎和應用研究方面「迅速做出決定」。代號為863的計劃旨在:「軍民結合、以民為主、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這很快就被寫入九五計劃。十五年後,中國出台了另外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文件,即《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綱要自稱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科學和技術發展的宏偉藍圖」。
強大的中國
手機排名世界第一
年中國的手機產量位居世界第一,佔全球出貨量的比重達到70。6%。
集成電路產量位居世界第一
年中國的集成電路產品產量位居世界第一,佔全球出貨量的比重達到90。6%。
與此同時,印度卻止步不前。例如,在過去一年裡,印度國防研究與開發組織與歐洲導彈集團法國公司已準備簽署聯合發展短程地對空導彈的協議,但印度國防部卻毫無原因的坐在(或睡在)文件上。在印度,這種例子數不勝數。毫無疑問,印度不存在科技「同化」、「再創新」,更不存在「創新」。
「印度夢」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