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也剛剛得到提醒,破解精密的計算系統有多麼容易:《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在《斯諾登利用低成本工具打敗美國安局》(Snowden Used Low-Cost Tool to Best NSA)一文中,揭示了一個叛逃的黑客是如何只藉助低科技含量的「網路爬蟲」就輕輕鬆鬆侵入美國間諜機構的。
在《時代》早前一篇封面報道中,格羅斯曼同樣對本可能成為「無限能機」版本之一的理念給予了高度評價。在這篇名為《2045:人類永生之年》(2045: the year man becomes immortal)的文章中,《時代》評論了人工智慧權威雷•庫日韋爾(Ray Kurzweil)的《奇點迫近:當人類超越生物學限度》(The Singularity Is Near: When Humans Transcend Biology)一文。庫日韋爾也是《超智能機時代:當電腦超越人腦》(The Age of Spiritual Machines: When Computers Exceed Human Intelligence)一書的作者,他還發明了多項人工智慧技術,例如語音識別、盲人閱讀器、音樂合成器和數字掃描儀。
前不久,庫日韋爾在《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的文章中對「奇點」進行了描述:「我把它的基本主旨稱作回報加快定律,就是性價比和信息技術能力呈指數增長。」這將摩爾定律從計算機硬體延伸到了量子計算領域,但是它沒有道德導向嗎?
華爾街最早在幾十年前發現了加快利潤增長的秘密。另一位天才人物、芝加哥大學(University of Chicago)教授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在其兩卷本經典著作《行為金融學進階》(Advances in Behavioral Finance)中揭示了它的基本概念。其理論其實沒有什麼高科技內容:華爾街「需要非理性、信息極其閉塞…願意持有價格過高資產的投資者。」
道德良知已無必要。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的《道德情操論》(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已被忘卻。華爾街的「加快回報」僅僅表示銀行業內人士及股東可獲得更多收益,而美國的9,500萬散戶投資者卻永遠沒份,公眾利益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