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揭秘中美兇殘激烈的糧食戰爭:美國輸個底掉

[複製鏈接]

3516

主題

3766

帖子

6825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682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中美糧食戰爭之:小麥篇

  觀世事如棋

  政治的複雜程度不是俺們普通老百姓所能精通的。給大家講個故事吧。一個地方吃公家飯的人,因為超生問題,要被處罰,很可能會被開除。這家人就找到省里的一位高官,批了一個紙條:「某某某超生這件事要嚴肅處理!」然後是簽名***。

  假如是你處理這個人超生事件,你看見這張批示紙條,你會怎麼做。嚴格按照規定和紙條上的字面意思辦?還是高抬貴手從輕發落?

  如果你執行的是後面一種原則,說明你還點眼力見兒!

  事實確實如此。這個人把批示給人家處理的人一看:「你看***批示要嚴肅處理這件事,你處理吧。」

  結果超生的事不了了之。

  一個人因為超生,要被開除,僅僅因為高官的要嚴肅處理的批示,而免於處罰。那位高官以不露痕迹的方式巧妙地表達了反對嚴肅處理的意見。

  不知情的人僅僅看那批示,肯定以為那高官秉公執法呢,可事實真是這樣的嗎?

  那我們到底該這樣看待政治呢。一句話,不看廣告看療效。

  我們這些老百姓距廟堂之高太遠,廟堂上發生的事具體什麼情形,我們很難分辨得清,但是我們的生活,我們國家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這些都是能夠看得見摸得著的吧。我們以這些為評判是永不會錯的。

  話說上世紀90年代,中國的糧食大豐收,連存放都成了問題。當時老百姓私下流傳一種說法:老朱說中國三年不收,都有得吃——有點誇張哈,不過老百姓嘛,說話總是愛誇張的。

  朱總理應對這種局面採取了兩方面措施,一是擴大糧食儲備庫的建設,好儲備糧食。二是實行退耕還林退牧還草,降低糧食種植面積。

  當時中美不正在進行入世談判嘛。美國人見中國人有意降低糧食種植面積,很高興。因為按照他們的認知,中國入世后,城市化工業化的發展必然佔用大量的耕地。同時這種發展也會帶來食品工業對小麥的大量需求。以中國當時的小麥產量是不足以供應中國入世后的需求。供不足需,就得進口,而美國是有名的小麥生產和出口大國。這樣美國人的機會不就來了嘛。

  貌似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掌握石油,就掌握所有的國家;掌握糧食,就掌握了所有的人;掌握了貨幣,就掌握了整個世界!」可見糧食問題的重要性。中國的小麥進口大量依賴於美國的出口的話,將對中國的國家和經濟安全產生很不利的影響。

  基於這種因素和其他種因素,美國產生了一個判斷:就是放中國人入世可行。中國人的糧食問題的命根子掌握在美國人手裡,美國還怕入世后制服不了中國!

  於是中國人和美國人的入世談判順利完成,中國人就加入世貿了。

  入世后,中國的城市化工業化確實佔用了大量的耕地,也確實催生了食品工業對小麥的大量需求。不過讓美國大跌眼鏡的是,美國人期望的中國人的大量小麥從美國進口的局面並未出現。

  中國農業的基本數據美國肯定是知道,再加上美國人的衛星天天在中國人的頭上轉,按道理講美國人不應該出現這樣嚴重的判斷失誤啊。

  這問題出在哪兒呢?

  胡主席和溫總理上台後做了這麼幾件事:

  一是免除農業稅。

  二是建立糧食最低收購價制度和糧食儲備制度。

  三是對農業進行補貼,比如糧食直補、良種補貼和農機具購置補貼等。

  來一段百度來的官方八股:

  從2004年以來,國家採取了一系列對糧食的宏觀調控措施,涉及農田和耕地、糧食生產、市場價格、進出口和庫存等多個方面,如通過控制保護農田和耕地,確保糧食生產和糧食安全的基礎條件;通過實行「糧食直補、良種補貼和農機具購置補貼」政策,鼓勵糧食生產、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

  我相信美國在做中國入世評估的時候,兵棋推演應該能想到中國採取的這些措施。畢竟這些措施是世界上很多國家都採用的成熟舉措,而美國也是個農業生產大國,應該有類似的經驗。

  但是美國在評估類似措施的時候,絕想不到這些措施組合起來,會對當時的中國小麥生產產生如此巨大的影響。通俗地說,美國認為即使中國採取類似的措施,會使中國小麥增產,但由於中國城市化工業化導致耕地面積減少,即使增產也不足以供應中國入世后小麥的需求。也就是說,中國仍然需要大量進口美國的小麥。

   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下過棋。我下棋的時候,經常發生這樣一種現象:我曾想過對手會走哪幾步棋,但是當對手真的如我所料,真的走完那幾步時,我會傻眼。因為眼前的棋局並不是我設想的那種局面。也就是說我對棋局的判斷,我的計算力出錯了。

  還記得前面我是怎麼評價美國人的嗎?我說在糧食戰爭之小麥上,美國算路不精而未達成目的。美國人並不真正了解當時的中國國情,他不知道在當時制約中國小麥增產的最主要因素。他把外國的經驗生搬硬套在中國頭上,於是悲劇了。

  朋友們,你知道美國錯在何處了嗎?你知道當時制約中國小麥增產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嗎?想要回答這個問題,你必須有90年代的中國農村生活經歷才行。要想弄明白90年代制約中國小麥增產的主要原因,那就必須對當時的農村和農業有基本的認知。

  我們知道,在小麥收割之後,緊接著就是種植水稻或其他作物。搶收之後是搶種,搶種搶收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簡稱雙搶。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我這裡80-90年代農村是怎麼進行雙搶的,也就是為大家科普一下當時的農業生產程序。

  第一步是先收割小麥,當時沒有聯合收割機等農具,全憑人工。先把小麥割倒,然後在割倒的小麥捆成一個個大捆子,然後兩捆一組,一個人用扁擔挑到打穀場上,再散開,散成一厚約十幾二十公分(厘米)的圓形或橢圓形。接著人牽著牛,牛再拖著一個石滾子在散開鋪好的麥場上軋,把上面的麥穗子壓掉后,再用人工把場翻過來。因為下面的小麥還沒壓掉,把下面的小麥穗翻到上面來再壓一遍。最後把麥秸叉走,壘成垛留作做飯燒火用。這還不算完,打下來的小麥是和小麥的苞殼混在一塊的,還要在有風的時候揚場,讓風把苞殼颳走,剩下乾淨的小麥就可以拉回家了。

  這是搶收。再來說說搶種。

  如果小麥收割后,這田是準備種水稻的話,首先是給麥田裡放水,用牛拉著犁把田犁過來,然後在用牛拉著耙,把田裡的土耙碎耙細,然後就可以插秧了。插秧之前,還得去秧母田把秧給起出來,挑到插秧的田邊才可以插秧。

  這是我記憶中的80年代的安徽皖東地區的午季雙搶的標準的農業生產程序,如果有遺漏和錯誤,歡迎大家指正或補充。

  90年代,本地區手扶拖拉機開始普及,所以那些用牛來乾的活都開始用機器來幹了。如果路好的話,麥捆子也可以用拖拉機來拉了,其他作業程序基本一樣。

  我為什麼羅里吧嗦的說了那麼一堆,就是想告訴大家在8-90年代小麥收割太費事太費人力了。而且小麥收割和水稻種植是有點衝突的,水稻種植是需要水來插秧的,而小麥收割又要求田是乾的,否則小麥收割就難了。麥穗一沾上水,石滾子一壓小麥就成扁的了。

  因為要顧著搶種水稻,所以必須搶收。小麥還不十分乾的時候,就必須收割。因為小麥收割的時候水分大,回去還得忙著翻曬。這又增加了人工。

  正因為小麥的收割太費事費力,所以當時農民們對種小麥的積極性並不很大。有的時候寧願種油菜或其他作物,甚至拋荒一季,也不願意種小麥。

  知道當時制約中國小麥增產的主要原因了吧。主要是因為當時生產力不發達,農民們沒有足夠的時間去從容的收割小麥,另外也對水稻種植形成衝突,所以農民們就少種小麥了。

  而本世紀初,政府開始對農機具開始補貼,聯合收割機開始大量出現在田間地頭。大家琢磨一下,用聯合收割機收割小麥,比人工收割省了多少道程序啊,既省時又省力,而且因為收割機多,可以從容收割,就可以等小麥更成熟更乾的時候收割,就省了翻曬這一步了。在這樣的一種情況下,農民們當然願意種小麥了。我記得80-90年代本地很多種油菜的,現在已經很少見了。現在所有能種小麥的地方,全都種上小麥了。

  正因為聯合收割機的大量普及才導致了中國小麥種植面積和總產量的飆升。

  大家再想一下,聯合收割機在世界上也不是新鮮事物,為什麼中國80-90年代沒有普及呢。如果那時候,政府同樣提供農機具補貼,效果會和本實際初一樣嗎?

  我明確地說不一樣。因為那時候即使農民們知道有聯合收割機,也不會考慮去使用它。社會發展的水平不一樣,現在聯合收割機一畝田幾十元的費用在農民們看來已經不算貴了,省下來的時間打打零工錢都比這多得多。而在80-90年代那時候錢可是真值錢啊,農民們寧可自己多累點也捨不得花這個錢。

  就像下棋一樣,你在合適的時間走出合適的招法,才能取得比較好的結果。如果時間不對,效果絕對好不了。

  正因為政府在中國農業生產力即將改變的關鍵時刻,推出了具有針對性的舉措,才會使中國的小麥生產能力有了質的提高。

  很多人或許會認為我寫的東西有點虎頭蛇尾,因為美國人在糧食戰爭之小麥篇上並沒有受到什麼很大的損失嘛,只不過沒有多賺到出口中國小麥的錢。

  如果你有這想法就錯了,我前面是怎麼說的:美國人為什麼會放中國加入世貿,不就是美國判斷,在中國入世后,能抓住中國的糧食問題的命根子(當然不止這一點考慮),他有把握能制服中國,他才會放中國加入世貿。

  可是呢,在中國入世以後,美國人期望的局面並沒有出現,那就不僅僅是少賺點錢這麼簡單了,最重要的是美國的戰略目標沒有達成。

  想象一下,假如你和一個人下圍棋,棋到中盤,你判斷你的大龍比對方的大龍氣多,你比對方更佔據優勢,你想屠對方大龍獲勝。結果兩條大龍對殺,殺到快到結束的時候,你鬱悶地發現,坑人的是你的氣沒對方的氣多。你想想你會是什麼心情。你什麼心情,美國人現在就什麼心情!一樣一樣的。

  從這個意義上說,美國人在糧食戰爭之小麥篇上的誤算,就相當於美國人在中美大棋局的某一局部的形勢上誤判了。當然了,導致美國人輸掉這一回合較量的,不僅僅是在這一地方誤判了,其他地方也有。

  圍棋可以復盤,假如中美大棋局可以復盤的話,美國人會選擇和中國人大龍對殺嗎?換個角度講,假如時光可以倒流,美國人還會在本世紀初放中國人加入世貿嗎?

  恐怕不太可能吧。

  從這個意義上講,美國人在糧食戰爭之小麥篇上是平了局部,輸了全局。

  說幾句題外話。

  大家如果仔細琢磨,我上面說的80年代的農村雙搶時節的農業生產程序,就不難明白為什麼小崗村,以及中國大部分農村70年代末為什麼要搞分田單幹了。

  想象一下,小崗村近百人口,幾百畝地,他們生產隊的隊長得怎麼安排人手,才能讓所有人都滿意啊。

  一個生產隊,在雙搶時,需要有人割麥,需要有人捆麥捆,需要有人挑麥捆,需要有人把麥捆散開,需要有人打場,需要有人翻場,需要有人揚場,需要有人壘麥秸垛,需要有人翻曬小麥,需要有人犁田,需要有人耙地,需要有人起秧苗,需要有人插秧,需要有人餵養牲畜。

  這些事很多都是同一時間同時進行的。幾百畝地,總不可能先統一割了,再統一挑到場上打掉,然後再統一犁田,統一耙地,統一栽秧吧,想一想就不可能。

  一個生產隊近百人口,上有老下有小,有男有女,該怎麼樣安排才能人盡其才?這幾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農業生產並不是一種標準化的勞動,沒辦法簡單定量衡量。而做不到定量衡量勞動,怎麼可能讓農民們覺得自己付出的勞動物有所值?

  有些人會提反對意見了,那為什麼有些生產隊能搞大集體能搞得比較好?在這一點上,我並不否認確實有些地方搞大集體搞得比較好,但是你得看人家是怎麼辦到的。

  人家的領導是身先士卒,率先做出垂範,苦活累活人家領導帶頭干。這樣的村幹部農民們心底服氣,自然沒二話講。中國絕大多數的村幹部能有這一的能力和道德水平嗎?沒有!

  農村雙搶是在什麼時候,是在炎熱的夏天。天氣熱,人又累,加上麥芒刺癢人,如果再碰上村幹部處事不公,農民們會不偷懶?人哄地皮地哄肚皮是怎麼來的,就是這麼來的!

  但是分田單幹了,偷懶就是跟自己過不去。再苦再累再熱再刺癢人,也得咬牙接著干,畢竟這關乎自己一年的收成,不僅要干還要干好。

  記得我小時候,農村一到了雙搶季節,打穀場上到半夜才能安靜下來。白天農民們割麥挑麥,犁田耙地,然後到晚上利用星光月光來打場翻場。

  為什麼80-90年代中國的血汗工廠會那麼多,就是農民們寧願吃血汗工廠的苦,也不願面朝黃土背朝天了,因為血汗工廠的那點苦相對農村種田的苦就不值一提了。

  正因為本人是個80后,親眼目睹了父母輩們在80-90年代種田的辛苦,才知道當時的農業生產方式只適合分田單幹這種形式。聯產承包這種改革不是來自自上而下的推動,而是農村老百姓自發的需求。

  上學時書本上講,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生產關係對生產力有反作用。這確確實實是實在的真理。當時的中國絕大部分農村的生產力水平只適合包產到戶或包干到戶這種生產方式。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4 09:4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