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霧霾常態化,我們該如何思維和作為 (1)

[複製鏈接]

8181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光明大使

Rank: 6Rank: 6

積分
2663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小康人家 發表於 2014-4-8 11:4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霧霾常態化,我們該如何思維和作為

  去年12月以來,嚴重的霧霾影響了全國近三分之一國土的空氣質量,上海也經歷了前所未有的PM2.5大於500的持續霧霾天。有關專家綜合各方資料提醒,積幾十年的經濟發展和城市建設快速增長,中國或將進入與霧霾相伴的一個相對長的周期。對此儘管可以有不同看法,但霧霾常態化至少警示我們,建設美麗中國任重道遠,而如何應對乃至適應霧霾常態化,需要我們在經濟發展方式、低碳生活方式等諸多方面調整思維並有新的作為。為此,市科協和文匯報主辦的「科匯觀點」學術沙龍,邀請有關環境監測、能源利用和政策管理專家就此發表各自思考和建設性意見,希望這些觀點和建言能引起更多人的關注和共鳴。
  
環境監測部門的數據揭示霧霾成因——污染排放遠遠超過環境容量

  □段玉森

  我從幾個方面給大家介紹一下,第一是關於PM2.5問題的起源。霧霾是一種天氣現象,氣象學上將霾定義為大量極細微的干塵粒等均勻地浮遊在空中,使水平能見度小於10公里的空氣普遍渾濁現象;霧是指大量微小水滴浮遊空中的現象,常呈乳白色。但現在我們國家面臨的區域性霧霾問題已經不是一種自然現象,根本原因在於人類活動所排放的大量污染物質,關鍵因子就是PM2.5。實際PM2.5在學術界有很多年關注的歷史,但作為社會熱點進入到公眾關注的層面,也就是近幾年的事情。環境監測部門十多年前已經在做一些研究性的監測了。

  PM2.5的問題,首先要從科學角度來測定現在霧霾到底什麼水平、源頭何在?2011年底起,國家層面開始推動全國範圍的全面監測,到現在全國第一期有74個城市接近500個點位在測PM2.5,2014年起將有190個城市向社會發布PM2.5監測數據。

  除了測,還有預報。老百姓不但要知道測出來是什麼樣,還想知道明天會是什麼樣,要做什麼樣的防護。上海2013年9月1日正式開始這項預報工作。從全國來講,國家決定在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先建三個區域預報預警中心。最終將建國家的、區域的、省直轄市的、地級市的四級預報預警防控體系。

  再就是控,這是空氣污染防治的關鍵,就是怎麼把污染排放減下來。跟控相關還有一個就是轉,環境保護怎麼與經濟轉型發展協調。2000年以來,上海滾動實施了五輪環保三年行動計劃,空氣質量是逐步改善的。2012年,國家環境空氣質量新標準實施,2013年,大氣污染防治「國十條」發布,上海發布「清潔空氣行動計劃」,2017年PM2.5濃度將在2012年基礎上下降20%左右。

  測、報、控、轉,這是整個環環相扣的四部曲。測和報是重要手段,防控與轉型是空氣質量改善的根本出路。

  介紹一下測下來的情況。去年12月份開始連續多天的污染,程度也是從2012年6月27日發布以後最高的一次。12月份這次污染最嚴重的時候在月初,污染的國土面積超過350萬平方公里,整個從東北、華北、華中、華東,到東南、華南全是霧霾覆蓋。從濃度最大值看也是這兩年罕見的,上海小時濃度最高達到602微克/立方米,嘉興達到700多,而且過程持續時間長,從12月1日開始到12月10日結束。第三是污染程度高,我們測的濃度值602微克/立方米,這個是在我們儀器監測範圍內的,從AQI來講,我們AQI封頂500,它達到470多。

  我們還做了來源的解析,導致這樣高濃度污染的根本原因到底是氣象因素,還是環境污染的因素?我們認為排放是內因,是根本,氣象是誘因。為什麼昨天出現污染,而今天不出現污染,是因為今天排放少了嗎?不是,排放還是照樣的,只是氣象條件好了,出現高污染天氣是因為污染排放遠遠超過了我們的環境容量。從我們做的污染源解析看,顆粒物來源是方方面面的,包括看得到的揚塵、電廠等工業排放,儘管現在電廠的排放物基本都作了除塵處理,但是氮氧化物排放還是很高的,機動車排放的氮氧化物量也很大,氮氧化物形成的硝酸鹽顆粒物是霧霾的重要來源,此外還有工業排放的VOCs(揮發性有機物),在PM2.5顆粒物裡面,一次排放的和VOCs二次化學轉化生成的OC(有機碳)要佔到20%~30%,另外是硫酸鹽、硝酸鹽以及燃燒產生的黑炭,這幾個加起來佔50%~60%。另外還有能源的、建築工地的、機動車尾氣排放以及如秸稈焚燒等的「貢獻」。

  從季節來看,污染主要出現在秋冬季,這個季節的氣象特點一是風向大多來自內陸,把內陸的霧霾顆粒輸送而來,二是出現很多不利擴散的靜穩天氣,這些都容易導致高污染。  

城市發展要控制無止境的物質規模擴張 霧霾拷問中國發展模式

  □諸大建

  我主要想講霧霾拷問城市發展模式和政府治理模式這個問題。中國霧霾事件的面積已經覆蓋了大半個中國,覆蓋了中國三大城市帶,這與上世紀40年代洛杉磯霧霾事件和50年代倫敦煙霧事件這樣的單個城市事件,不可同日而語。這實際上是在拷問中國的發展與管理模式。如果用聯合國環境署倡導的PSR分析模式看霧霾,需要剝三層皮。可以看到不同層面得到的關注是不同的,當前治標性應對性的思考有很多,但是治本性轉型性的思考卻不夠。

  第一層皮是作為結果和狀態的環境問題。剛才介紹了全國和上海針對霧霾的各種應急管理,霧霾治理有監、報、控三個環節,這個工作在PSR分析模式裡面就是S(State),即研究現狀是什麼。到現在為止,政府的許多工作主要是在這個方面,社會的焦慮也是在這個方面。應該說,政策方面的工作是有力度的,但是大多數是圍繞技術層面在談問題。

  第二層皮是作為原因的經濟社會發展和城市發展模式。儘管對霧霾成因存在分歧,但是從中國霧霾事件可以推導出我們發展模式的四大問題。首先是以工業,特別是傳統工業為主導的城市發展模式,中國城市化比例達到52%,工業化比重高達47%,兩者比率在1.1左右,遠遠高於世界平均水平1.9~2.0。其次是能源結構,PM2.5濃度增多與化石能源特別是燃煤有很大關係,中國能源結構中煤佔了70%左右,上海目前也佔了50%以上,國家目標到2015年也只能將燃煤調控到65%,而且煤的比重小並不意味著總量規模小,而是隨著GDP擴展在增加。再次是城市中的小汽車發展,小汽車中國保有量雖然沒有美國的多,但是在城市中引發的污染遠大於美國。我的看法是,中國不是保有量的問題,而是出行量的問題。美國紐約等大城市,人們開車很少是為上下班,歐洲、日本人更不是。我們是上班開的,出行率高,而且都是往城市中心開,這個對中國城市中心的污染「貢獻」很大。第四是建築排放、區域轉移等問題。

  以上幾個數據比例,實際就是拷問中國城市發展模式的問題,也就是:城市產業結構轉型嚴重不夠,小汽車出行模式成主導,火電推動的城市發展,再加上中國仍處在大面積的城市建設階段。這就是聯合國環境署分析模式中講的P(Pressure),也就是導致狀態S後面的驅動因子是什麼?環保是監督S,S嚴重了給出黃燈和紅燈警告。我們搞宏觀管理和政策分析的就要琢磨,這個S的驅動力在哪裡?有針對性的治理政策是什麼?這類因子雖然不是中國發展短期內能夠解決的,但是我們現在有關這方面的討論太少了。

  再講第三層皮即R(Response)的問題,R就是針對霧霾狀態S和原因P的綜合治理政策。環境經濟學的研究通常說環境問題是因為市場失靈。在市場佔主導的環境中是如此。但是在市場不發育的環境中,就中國霧霾的治理原因而言,很大程度是政府失靈比市場失靈導致問題更大。改進中國政府有關霧霾問題的治理政策需要三個方面。第一,政府的發展政策到了需要重大調整的階段,因為導致我們城市的工業結構偏重和小汽車依賴的第一推動力不是私人,而是政府。第二,政府部門間的合作需要加強,例如發展部門跟環保部門之間的關係非常重要,不能將環保只放在事後應對的地位,而是要將環保融入產業結構、融入城市建設的源頭管理中去。第三,區域間的政府橫向合作需要加強,不能各自搞一塊,中國這次的霧霾覆蓋了半壁江山,是世界上沒有的。霧霾治理僅靠一城一地的努力是難以奏效的,天空沒有邊際,風一來污染物就全部吹來了。

  中國經濟剛剛到了世界第二大,但是污染已經變成世界第一大了。從經濟增長規模和城市增長規模的趨勢看,要脫掉霧霾第一的帽子起碼得準備苦苦幹上20~30年。我們一直希望,國家能夠通過跨越式的綠色發展,擺脫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的影響。也就是說經濟規模上去,但資源消耗和污染排放降下來。現在證明了我們還沒有能夠做到。這裡既有政策上的原因,也有理論上的原因。原來以為只要提高足夠的效率,包括宏觀上改變產業結構、微觀上改變產品結構,就可以改善資源生態環境。現在發現這麼大的經濟規模,技術再改進也解決不了問題。所以必須把GDP的增長規模降下來,降到合理的水平。所以霧霾治理不僅是環保問題,而且是發展問題,要和整個經濟、社會、環境、治理綜合起來思考。

  在這方面,上海可以帶頭做一些事情。在城市創新和轉型中,在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等做加法的同時,還要在各種規模擴張上做減法,包括能源消耗、產能擴張和城市空間的調整。從根本上說,城市發展一定要控制無止境的物質規模擴張,這就是從發展的源頭治理霧霾。  

爭取老百姓理解和支持非常關鍵

  □胡小軍

  我是做類似行為研究的。前幾年我曾經以上海為例做過公共交通研究。從統計數據看,上海在1995年時當年總的公交客運量下降了55%。當時直接相關的一件事是公交票價提高了,但是提價的同時實際是給了職工交通補貼的,上班者人均補貼16元錢,按照每天正常上下班算應該夠的。但是實際觀察到的結果是55%的公交客運量下降。後來儘管公交客運量有所上升,但再也沒有回到原來的水平。

  其實通過這個案例我想講的是,任何改革都要強調老百姓的參與,社會過程非常複雜,公眾的理解和支持是非常關鍵的。現在PM2.5出來以後,大家都在討論,我覺得我們需要把霧、霾與空氣污染以及空氣濕度等之間的關係給老百姓講清楚,很多人是不清楚的。譬如一見到霧蒙蒙的天,是不是一定就是PM2.5超標,PM2.5測試儀器的讀數是否完全排除了水汽的影響?這種認識上的衝突還是需要權威部門給出解釋的,在這個過程當中爭取老百姓理解和支持是很關鍵的。

  治霾問題上,如能真正要讓老百姓主動參與進來的話,我相信到2020年,治理霧霾初見成效是有可能的。  

全社會要為適應霧霾常態化做好準備 霧霾常態化已是一個客觀存在

  □李志青

  我講三個重點。第一,霧霾到底會持續多長時間?第二,霧霾的成因有哪些?第三接下來我們如何適應霧霾的常態化。

  首先,霧霾會持續多久。為了今天的討論,我還特地對我的微信、微博網友做了一個小調查,題目很簡單,就是「你認為霧霾會持續多久」,給出「1年」、「5年」、「10年」、「20年」和「50年」5個選項,收回問卷100多份,範圍遍及全國。結果是33%網友選擇5年,24%網友選擇10年,24%網友選擇20年,19%網友選擇50年,這個結果我覺得很有意義,說明公眾對霧霾的常態化已經有一定心理準備了,因為至少沒有人認為我們在1年之內就能解決這個問題,至少是5年以上。

  此外,我們還可以根據國外霧霾的治理經驗,反觀我們的霧霾會持續多久。我查了資料,倫敦煙霧持續的跨度是從1954到1980年,1980年那一年倫敦發生嚴重霧霾的天數僅5天;洛杉磯霧霾是1943年開始爆發,到1999年嚴重的霧霾天數已經為零。這樣算下來英國花了26年,洛杉磯花了56年,這個我覺得可以作為我們的參考。

  再者,判斷我們霧霾會持續多久的基本依據來自經濟發展以及相應的能源利用及排放。一般估計是20年之後我們的排放才會見頂,然後往下降,也就是說2030年前霧霾要大幅降下來是不太可能做到的。另外作為判斷依據,我找了兩個比較重要的時間節點,2020年左右是非常重要的時間點,2021年是中共建黨100周年,建黨100周年的時候這個國家發展得怎麼樣,是對執政黨執政能力的驗證。另外2049年是建國100周年,所以我的估計是,最樂觀的2021年能治好霧霾,最遲2049年能治好。

  根據這樣的估計我覺得整個霧霾的高峰要在2021~2030年之間到來,2049年前後可望恢復藍天白雲。綜上,霧霾常態化將是一個我們必須承認的客觀事實。

  第二,霧霾的成因。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霧霾在制度安排上的根源就是「市場失靈」,但除此之外,我們還有「計劃失靈」的因素。我從「九五、十五、十一五、十二五」所有環保的規劃數據中找了一個二氧化硫的指標,分別統計規劃當年的排放水平,5年規劃的計劃指標,以及5年之後的實際排放水平。可以發現,計劃的指標與實際的排放之間並不一致,基本沒有規律可言,這說明我們先前所作的各種環境計劃存在失靈的問題。「計劃失靈」的另一個體現便是環境污染統計的數據與環境質量測量的結果有差距。其背後的原因在於,資源環境要素仍然是粗放利用的,而且規模很大,並且國民經濟也需要這樣一個寬鬆的環境約束。這始終是一對矛盾,沒有一個社會能同時做到環境保護好,經濟又發展很好,在同一個階段裡面肯定是一個取捨。

  最後談一點,我們的社會要適應霧霾常態化。「適應」這個概念我是從氣候變化應對裡面學到的,因為全球氣候變暖要逆轉不太可能,所以前些年就提適應和應對並舉。霧霾常態化適應需要解決三個問題。第一,為何要適應。最直接的目標就是在既定霧霾水平下最大程度地降低我們的社會成本。第二,適應什麼。霧霾常態化下人們的生產生活各個方面都有很多變化,譬如以後呼吸清潔的空氣要付費了,地方財政為了霧霾要付罰單,這意味著公眾的思維和理念要轉過來,我覺得不是應對,而是適應,全社會都要進行調適。第三,如何適應。霧霾常態化下,人們自發性的預防、心理調整,相關的科學研究都很有必要,但更重要的是制度性的適應,從頂層設計,到具體執行,要一體化的推進。譬如教育領域,重度霧霾下中小學是不是應該停課,假如停課的話,那麼其他部門如何跟進,體制又如何協調,等等。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9-2 03:5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