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西方媒體挑撥中馬關係是必然的 兩國應保持友好

[複製鏈接]

3516

主題

3766

帖子

6825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682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西方主流媒體近日多有中國和馬來西亞因馬航事件「關係緊張」的報道,中國駐馬來西亞大使黃惠康2日舉行記者會,嚴厲批評西方媒體「挑撥中馬關係」。馬航失蹤飛機至今沒找到,2日又出了中國女遊客在馬遭菲律賓反政府武裝劫持的新案。西方媒體如果想給中馬關係使絆,他們是有處下腳的。

  客觀而言,馬航事件至今,中國民間確有對馬國表現的諸多不滿,也有一些較為激烈的情緒宣洩。但它們絕大部分都是一時的,指向馬航事件的特定針對性極強。即使其中部分情緒有些擴大化,「罵了」馬來西亞這個國家,它們也是緊扣事件的臨時衝動,並不代表中國社會對馬來西亞的整體態度。

  隨著時間流逝,中國社會有能力自我平復馬航事件劃出的創傷。我們相信馬國社會出現的一些情緒反彈,同樣會慢慢消散。

  馬航事件是個罕見悲劇,它必然帶來大量連鎖反應。但中馬關係的友好性質十分強大,一個災難性事件不可能具有改變它的力量。中馬友好關係來自於地緣、歷史及兩國現實利益多重塑造,它根本不像一些西方觀察家所希望的那樣脆弱。

  中馬政府都應對兩國友好關係的堅實深信不疑,看好中馬民間旅遊等各種交往的自我癒合能力。信息化時代,民間對突發事件極其敏感,這是正常並且不可避免的。中馬關係需要有承受、包容民間一時隔閡及輿論一哄而上炒作的能力。

  這種能力其實已然客觀存在,只是它的展現過程需要時間。中國作為東亞大國,我國社會的對外交往越頻繁,摩擦的發生概率越高。摩擦都是不愉快的,但它們因交往而生,不是反過來封殺交往的元素。

  馬航事件就是重大悲劇,失蹤者家屬的悲痛令人動容。他們沒有義務在這個時候考慮中馬關係。社會上的悲傷也大多是人類同情心的真實反應,普通人也沒有義務在那個時候顧及國家外交。中馬關係需要有足夠的容量,不僅容納這一切,而且給它們以最大的撫慰。

  一些西方媒體趁機挑撥離間,這也是必然發生的。我們的唯一選擇就是面對由此出現的事情額外複雜化,但中馬關係更不可能因西媒幾句輕浮的評論而脫軌。

  中國外交的社會大環境早已發生深刻變化,中國民間聲音成為影響對外交往的元素。不僅中國外交需要對此適應,各國對華外交也需接受這一點。馬航事件讓全世界看到了中國社會不同以往的多元變化,這樣的適應過程會自然而然發生。

  在多元聲音時代,中國官方外交態度保持清晰和定力變得更加重要。它是外部識別中國整體態度的最突出標誌。很多時候,民間輿論特別是網際網路輿論是混亂的,這對官方從國家核心利益出發進行表態形成挑戰。但官方不被民粹主義推動著隨波逐流,這是它為國家和人民所應承擔的責任。

  媒體機構也需承擔責任,而不能在對外民間摩擦中競賽對情緒的發泄。媒體的理性是中國社會理性的關鍵環節,學習、摸索在重大公共事件發生時的理性方式,這是中國媒體需要共同彌補的一課。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 01:1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