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清華學霸如何成就「神一樣的存在」?

[複製鏈接]

3006

主題

3534

帖子

6083

積分

三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608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悠閑活著 發表於 2014-4-1 04:5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來源: 手機上網

ZT 各種「學霸」的傳說盛行「江湖」。驚嘆於他們「神一樣的存在」,更激發我們一探「學霸是如何煉成的」。之所以成為「學霸」,自有不可忽視的天賦、基因使 然,但,除此之外,他們還有許多「過人」之處。這裡,我們走近紅極網路的著名「學霸」,一起探究「學霸」為什麼能成為「學霸」,我們能向他們學到什麼?

「我沒有異於常人的學習方法,可選的作業和項目,就盡量都去完成。提供的參考書目,盡量都去讀。如果有可能的話,就再多讀幾本。」

在清華園南北貫通的主幹道—學堂路上,從鬱鬱蔥蔥到秋葉飄零,一年四季道路兩旁聳立的白楊樹下不時更換著各種海報:或「學術新秀」或「特獎學生」或「科技創新」,吳佳俊就是這海報中的普通一員,但他又是網上「傳說」的那般非比尋常。

兩 篇論文已發表於計算機視覺頂級會議CVPR並被邀請為論文審稿人;與麻省理工學院、普林斯頓大學、微軟亞洲研究院等多名世界級教授合作;「清華大學特等獎 學金」「國家獎學金」「微軟亞研院優秀成果獎」等重量級獎項數不勝數;以近滿分的成績連續三年第一;利用經濟學雙學位開展與計算機交叉的激勵機制在腎臟交 換網路中的運用;熱愛社會實踐和公益,從甘肅農村到瑞士、日本、中國香港都有他的足跡……

從計算機到交叉學科,從科學研究到社會工作,這位清華大學交叉信息院計算機科學實驗班的大四本科生,簡歷在網上曝光后,關於他「學霸」「神一樣存在」的「神話」風起雲湧。

「其實我真的很普通,就和園子里的很多同學一樣。」初見吳佳俊,這位面龐清秀、鼻樑高挺的92年小夥子就迫不及待地告訴記者,這也是和他接觸中聽到最多的一句。當被問及網上的各種「傳說」時,並不過多關注社交網站的他只是羞澀一笑。

1月初,剛從美國交流歸來的吳佳俊仍然像往常一樣,騎著略微陳舊的自行車穿梭於清華園:聽講座、做實驗、改論文。

沒有異於常人的學習方法

2010年9月,年僅18歲的吳佳俊通過全國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從上海華東師範大學第二附屬中學保送至清華大學。

和 吳佳俊一起經歷過高中競賽的蔣林浩時常回憶起他們的「戰友」歲月:「當時我們學校專門指導信息學競賽的老師離職了,新換的老師還不熟悉,大家幾乎只能自 學。佳俊就把大家召集起來一起學習、經常請高年級同學做指導,發起『互相出題和講解』的活動。最後我們寢室四個人三個都考來了清華。」

入校后,校內二次招生選拔使成績優異的他進入了有著中國計算機人才「搖籃」之稱的清華計算機科學實驗班。

在 清華園,這個班級還有一個親切的稱呼—「姚班」,它由世界著名計算機科學家、計算機科學最高獎「圖靈獎」得主姚期智院士創辦。然而,在這個通過層層篩選匯 集的30餘人的精英班級里,吳佳俊的開始並不順利:「大一上學期的幾門考試成績都不理想,一些基礎課程如《計算機入門》等比較複雜,學起來有點吃力。」

吳 佳俊又重拾起高中的學習方法,經常找班裡的同學一起琢磨課業上的難題。「那時他經常忙到很晚,除了學習,還要花幾個小時處理社團的事,有時候我們都睡了, 他才回到宿舍。第二天起來,他已經離開了,幾乎是『晚二朝七』的節奏。」吳佳俊的室友杜超總會忍不住琢磨:「你究竟是如何在盡量少的睡眠下又保證不困的 呢?」吳佳俊笑著回答:「人一天睡5個小時就夠了,多了就是浪費時間。」

「其實,我也沒有異於常人的學習方法,可能就是比要求的多做一點點,可選的作業和項目,就盡量都去完成;提供的參考書目,盡量都去讀。如果有可能的話,就再多讀幾本。」在吳佳俊看來,課業學習的重要性不僅在於具體的知識點,更在於培養思維能力以及在科研工作中的運用。

3006

主題

3534

帖子

6083

積分

三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6083
沙發
 樓主| 悠閑活著 發表於 2014-4-1 04:50 | 只看該作者
「科研之路漫漫,吾願上下求索」

進入大二,吳佳俊開始了在「姚班」的科研探索之路。那年暑假,他申請到了微軟亞洲研究院實習的機會,就此打開了一片新的視野。

也 正是這年起,吳佳俊開始了和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教授兩年多的合作。這段寶貴的經歷使他領略到處於計算機科學和認知科學交匯處的計算機視覺領域的魅力:是 否可以從靜態的圖片中去識別其他物體的動作。如僅從一張梅西踢足球的靜態照片而不是整個視頻就可獲取動態信息?如何將這些方法更好地應用在物體識別和圖像 分割上?這些都成了他關注的重點。

此後,上課之餘,他把大量時間「泡」在研究上,為了方便,實驗室的沙發隨便一蜷就是一晚。「過去幾年,熬夜測試演演算法對他而言,幾乎是家常便飯。甚至在特獎答辯結束當晚,他還馬不停蹄地連續奮戰兩晚,完成了幾篇論文的最後修改工作。」杜超說。

「佳 俊是一個非常負責任的人。我們合作的時候我在清華而他在美國的實驗室交流,我們只能通過Skype等方式交換意見。雖有12小時的時差,但我每一次有問題 找他,幾乎都能在網上第一時間聯繫到。他除了負責自己的,也不忘適時提醒其他人的工作。」吳佳俊的科研合作夥伴,和他同在「姚班」的汪一寧說。

正 是對這些領域的專註,吳佳俊已有兩篇論文,即《基於多示例學習的物體聚類》和《網際網路圖片的中層概念學習》,刊發在計算機視覺領域的頂級會議—IEEE CVPR(國際計算機視覺與模式識別會議),一個在領域內得到極高認可,甚至被許多世界一流大學作為博士畢業標準的論文會議。

吳佳俊的研究成果很快得到學術界的認可,隨後他先後接受了麻省理工、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和普林斯頓的實驗室訪問邀請。這期間,他又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向CVPR 2014提交了三篇論文,包含交互圖像分割、大數據動作識別等主題。

談及科研,他用了最樸素的兩個字—「堅持」來概括:「無論我們想在哪一行取得一些成績,都需要一個漫長的積累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能遇到種種困難與挫折,我們想要放棄或退縮,但只有克服這些困難,才能邁上新的高度。」

同行的人比到達的地方更重要

「我很幸運自己能在『姚班』和清華這樣一個寬鬆的環境中成長,當你看到這樣一群有抱負的青年聚集在一起躍躍欲試的時候,是很難不熱血沸騰的。」這是2013年10月,吳佳俊在清華大學特等獎學生答辯時講到的一句話。

在吳佳俊眼中,自己所在第一集體「姚班」確實有這樣的魔力:從清華到王府井怎麼走路程最短?男女生如何選擇約會對象成功率最高?在課堂上「懸賞」必勝客出題,90%的同學都能在激勵下25分鐘內解出。這就是「姚班」首席教授姚期智先生親自上課時的情景。

正 如姚期智先生所言:「一批優秀同齡人共同營造的競爭氛圍,是一個能夠發現興趣、激發潛力的模式環境。」姚先生曾不止一次地表示「清華這些學生完全不比世界 其他國家一流大學培養出來的學生差,畢業生在國外已經獲得相當大的名聲。只要找到適合他們的方式,讓他們由內而發對學術研究工作產生熱情,這才是促成創新 性學術成果的原動力。」

四年的大學時光,吳佳俊不僅專註於學業和科研,還將大量的精力放在自己的第二集體—清華大學「思源計劃」,投身公益活動和社會實踐。

在這個每年從全校選拔36人的新生隊伍里,他們秉承「飲水思源服務社會」的理念,每年暑假走西部,赴基地,做調研。

回首三年的「思源」生活,吳佳俊在總結中寫道:「武威支教中,黃羊川鎮土坯房中學生的求學環境給了我很大的觸動;成都的高新企業考察讓我看到國內既有廣闊天地和蒸蒸日上的事業,又有熱情的夥伴,我們絕沒有退縮的理由。」

學習工作之餘,宿舍也是吳佳俊和夥伴們「打」成一片的地方:一起說三國殺、侃大山、互相推薦交流好書……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006

主題

3534

帖子

6083

積分

三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6083
3
 樓主| 悠閑活著 發表於 2014-4-1 04:51 | 只看該作者
科技讓生活更美好

如今已經大四的吳佳俊已向多所頂尖大學的計算機科學博士項目提交了申請,在談及未來時,吳佳俊靦腆一笑:「我想把做學問當成一生的理想。」

這 個理想的形成,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他的「偶像」—姚期智先生。2004年,這個在美國生活30餘年的科學家離開其任教的普林斯頓,回到清華園。針對國內基 礎學科教學,融合國際先進方法,為清華學生專門制定了二十幾門全英文專業課程覆蓋計算機科學前沿領域,並親自執教其中的6門。

大學四年,姚先生每一次用平淡話語回首往事和學生交流時,他那「雖千萬人吾往矣」的理想主義風骨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吳佳俊:

「上大學的目的是什麼?我覺得最重要的是能發現這個世界,更重要的是發現你自己,了解自己的興趣、能力在哪裡。」

「理想的事情是你找到一件事情你又有相當的能力,然後你又很有興趣。如果一個人能滿足這兩點要求,並趁年輕努力工作,這個人就相當幸福了。」

「我所學的東西能有機會在我出生的中國生根,有條件在該領域為中國培養出世界級的研究人員來,我覺得這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

「我 其實就是想在計算機科學研究這條道路上一直走下去。希望能把這門在生活領域的改變帶給普通人,讓他們感知到科技帶給生活的美好和幸福。」這些願景,吳佳俊 相信會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不需要著急,「我們常說要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花五十年的時間來實現這些願望,希望時間足夠。」

我們為什麼欣賞學霸

多 年以前,我曾採訪過幾位在當年高考中成績最好的高中畢業生。當時,他們被稱為「高考狀元」。他們大多思想活躍,待人禮貌,反應機敏,而且有體育、藝術方面 的愛好。他們的老師介紹說,這些學生以及與他們平常交流最多、也是競爭最激烈的同學,形成了一個團體,不管怎樣考、考什麼,成績最好者總是出自這個團體。 今天,這個團體中的每個人都可以稱為「學霸」。

古 今中外,對學霸的欣賞幾乎是一致的。宋朝的司馬光,「於學無所不通」,他寫給帝王將相的教科書《資治通鑒》,被朱熹贊為「偉哉,書乎!自漢以來未始有 也。」美國作家艾薩克森在《喬布斯傳》首,不惜引用莎士比亞的名句「啊!光芒萬丈的繆斯女神,你登上了無比輝煌的幻想的天堂!」以示對這位「富有創造力的 企業家」的讚美。如果說「世事洞明皆學問」,那麼每一個行業就都有「學霸」,都有出類拔萃者脫穎而出。我們津津樂道科比、梅西、納達爾在球場上的表演,為 李安、湯姆·漢克斯、馮小剛鼓掌喝彩,閱讀比爾蓋茨、宗慶后的傳記、報道,因為他們都是所屬領域的佼佼者。所以,我們也欣賞學霸—那些在課堂上、考試中以 及面對書本和一切習題時具有「最強大腦」的人。

1971 年,美國耐克公司成立。此後7年,耐克像其他體育用品公司一樣,用明星運動員的戰績神話來宣傳自己的產品,但收效甚微。直到他們開始關注默默無聞的跑步者 的故事,在廣告中著力描寫運動員單調平凡的訓練生活,才最終打開了市場的大門。訓練生活才是運動員的真實生活,才能最真切地反映運動員的精神世界,也最能 贏得別人的尊重。學霸又何嘗不是如此?我曾親見頭髮花白的文字工作者青燈古卷孜孜以求的專註,也見過中國乒乓球運動員近一個小時「搓短球」的枯燥。黃仁宇 先生自述,為了做一部書的準備工作,他歷時兩年半閱讀《明實錄》,「全書133冊,又無索引可資利用」,其苦可知。去年以來,大眾媒體所見「漢字聽寫大 會」「最強大腦」等節目,展示出眾多學霸的奪目風采,但他們不為人見的刻苦用心、超乎常人的執著努力和面對挫折時的堅持從容,又有多少人能夠體會領略?學 霸之可貴,正在於此。

有 些人曾以「未見得成功」質疑學霸,甚至以「高分低能」否定學霸,此說大有漏洞,不值一駁。以階段論,學霸如同運動員拿了金牌、農民收穫了莊稼、商人簽下一 單生意一樣,當然是成功了。從長遠看,誰能斷言自己永遠拿金牌、年年獲豐收呢?學霸未來的路與我們普通人一樣,長遠且未知,這也正是我們願意與學霸同行的 原因之一。至於「高分低能」,至少我未曾見。西方人說,上帝給他關上一扇門,還要為他打開一扇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門窗之別,人人都難例外。 據說籃球場上大名鼎鼎的邁克爾·喬丹卻不會游泳,苛求學霸「出得廳堂下得廚房」,恐怕是我們自己心理上有問題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4 10:1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