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美國如何「對付」第三方支付?ZT

[複製鏈接]

964

主題

4387

帖子

3萬

積分

貝殼至尊領袖

火箭

Rank: 6Rank: 6

積分
3956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大家心裡都有這種感受,這種監管和限制,是正常的么?
最近一周算得上是網際網路金融行業的受難周,從315之前央行突然發文叫停虛擬信用卡,再到315之後突然徵求意見稿出台擬嚴限第三方支付:單筆網購消費不得超過5000元。

這倒讓我想起了在美國時的一段經歷。

別以為美國很自由,如果從美國的經驗來說,高層的監管倒是非常正常的。只不過區別在於,美國的監管手段更趨向於規範遊戲規則之後全面開放市場,而中國則是開放遊戲規則之下的限制市場。

還是先來看一下美國的監管手段。對於第三方支付,美國主要是開放的態度,但是對於相關的操作規範非常嚴格。美國國內法律對第三方支付平台進行了縝密的事前警示,該國《電子資金劃撥法》等法律對非銀行機構的購物卡用途進行嚴格限制,且要求發卡機構對其下屬分店予以監督。對於沉澱資金的定位問題,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認定第三方網上支付平台上的滯留資金是負債而非存款,第三方網上支付平台的留存資金需存放在有保險公司保險的銀行的無息賬戶中,每個用戶賬戶的保險額上限為10萬美元。

在監管的同時,對於第三方支付服務的提供企業,同樣需要接受定期的壓力測試。按照美國的遊戲規則,如果結算金額超過了500億美元,財政部就會覺得你很重要,不僅要定期聽證,還要進行定期的壓力測試。而壓力測試的內容,則是測關聯交易對手破產和遭受損失之後機構本身受到的影響,並公布測試結果。

在美國,這還不算完,不僅要公布測試結果,在公示完之後,還要提交處置預案,處置預案說穿了,就是如果該機構有一天真的玩不轉了,倒閉了,那麼旗下的這一大堆爛尾的賬戶怎麼擦屁股,客戶怎麼處理,處理步驟處理次序等等。不僅要有完備的預案,而且限時提交,嚴苛的很。

假如相關的測試「不及格」怎麼辦?告訴你,如果壓力測試不過,或者處置預案沒提交,對不起,美國的監管當局有權在獲得不少於相關裁定機構2 /3 有投票權成員同意的情況下,限制上述機構的併購、合併等行為,甚至可以進一步控制上述公司提供金融產品的能力和要求其停止一項或多項業務,最後,在上述措施均難以消除其對美國金融穩定威脅的情況下,美聯儲可強制要求其向非附屬機構出售或轉讓資產或資產負債表中的項目。一句話,不聽話可就麻煩了。
美國高壓測試第三方支付企業的承壓能力,這種做法在西方世界里很自然很難正確,但是,相比美國的做法,實際上中國的監管手段倒是太曖昧了。

一方面,央行對於支付寶等第三方支付企業並沒有做到上述趕盡殺絕的嚴苛地步,從這點上說,中國的監管環境其實是寬鬆的,然而從另外一個角度上想,央行卻確實來了一招釜底抽薪的做法、限制交易流量,實際上就是給了網際網路金融企業戴上了緊箍咒。

現在中國的網際網路金融發展很快,但網際網路金融背後本身確實缺少了美國類似結算企業的壓力測試環節,這種政策的缺位,以及中國金融體系的深度關聯,使得爆炸式增長的企業背後掩藏著很多目前還難以發覺的定時炸彈,這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

在貨幣銀行學里,如果我們把錢全部放在某個企業,在巴薩爾協議里這屬於100%風險資產,是高危風險區。哪怕這個企業就算再大,我舉個例子,我存了500塊到支付寶,結果我在異地網購時被通知凍結,需要我提供銀行卡、身份證和交易憑證,一旦提供,差不多這張卡就是它的了。而如果用戶拒絕提供,那麼這筆錢想要要回來就很困難了。

美國能這麼做,能夠開放市場而以管製為主,主要在於其有完善的信用體制背景,而中國恰恰缺少這種背景。這就很尷尬。

而且第三方存款機構的存在,會直接削弱我國政府的貨幣政策實施。中央銀行通過商業銀行可以做到創造存款,增加貨幣供給和減少貨幣供給,一旦銀行的存款銳減,信用創造能力大跌,在面對金融危機的時候,央行作用將大幅度削弱。如果阿里巴巴像美國的雷曼兄弟一樣倒閉,中國就陷入了可怕的金融危機。

這些問題都是非常直接的,也是央行能夠堂而皇之的限制網際網路金融的根本。但從目前來說,央行的限制措施有點不得其門路的感覺。限制市場規模而非完善遊戲規則,實際上很容易卡死網際網路金融的創新路線,這容易讓整個中國的金融業回歸到傳統的區域中。

金融創新和監管本就是一對孿生兄弟,任何創新必然伴隨風險,在監管方面,央行應該有意識地引導風險而非直接以限制規模的手段來縮小風險範圍。對於整個中國的金融業和網際網路企業來說,如果這些法案通過,都將是一次幅度很大的倒退。

來源:百度百家 作者:許一力
本文由「華爾街俱樂部」推薦,敬請關注公眾號: wallstreetclub
喜萊莉為了理想而奮鬥,雖敗猶榮。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5 08:5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