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欲撕開西方輿論鐵幕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舟行天下 發表於 2014-3-26 18:0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22日首次作為國家元首對荷蘭進行國事訪問。這也是中荷建交40餘年來,中國國家主席首訪荷蘭。習近平歐洲之行把中國輿論的注意力再次帶向歐洲。

據荷蘭《新鹿特丹商業報》網站報道,習近平對荷蘭以及其他歐洲三大主要力量(德國、法國和歐盟)的訪問關係到歐洲與其最重要貿易夥伴中國之間的關係發展。

「習近平的歐洲之旅還包括法國、德國、比利時以及歐盟布魯塞爾總部」,英國廣播公司形容說,這是中國國家主席對歐洲一次關鍵訪問。文章稱,近年來中歐關係時常伴有摩擦,習此次抵達荷蘭前中歐剛結束圍繞葡萄酒的貿易爭端。習近平此行還將分別與奧朗德與默克爾會面。

而此前德國媒體曾擔心中國會借習近平訪德做敲打日本的宣傳,似乎不太願意安排中國領導人訪問大屠殺紀念館。而「德國之聲」最新消息稱,中國領導人會按計劃參觀大屠殺紀念館,但默克爾不會陪同。

歐洲媒體的另一關注點是習近平訪歐「巧遇」克里米亞危機。英國《衛報》說,不僅奧巴馬將與習近平在核安全峰會上會面,他的妻子和兩個女兒正在中國訪問,這次訪華被白宮宣傳為一種「軟外交」,當前白宮正急切誘惑北京遠離其一貫支持的莫斯科。

俄羅斯「莫斯科回聲」電台也說,美俄正爆發「爭奪中國的克里米亞之戰」,美國及其西方盟友最撓頭的是如何利用中國向莫斯科施壓,奧巴馬為與習近平會面準備得相當認真,他最希望向世界表明中國站到西方一邊,起碼沒站在普京一邊。

「此次訪歐原本是一次非常和諧的訪問,克里米亞危機突然出現對中國來說是個稍有些尷尬的議題」,中國國際問題專家金燦榮說。金燦榮認為,峰會方向轉向孤立俄羅斯對奧巴馬來說更加尷尬,說明眼前的危機壓過了他對長遠的規劃。

在峰會之後,習近平與奧巴馬都將訪問歐盟總部。巴基斯坦《黎明報》問道,中美兩大國領導人的到訪讓歐洲興奮,但中美誰才是歐洲最好的朋友呢?

文章說,美國顯然是歐洲同屬「西方文明」的盟友,是與歐洲分享歡笑與擔憂的國家,但奧巴馬越來越被歐洲人視為「說到做不到的美國總統」,而相比之下,歐洲對中國的關注越來越多,中國新聞不斷登上歐洲媒體頭版。

雖然奧巴馬依然能用言辭打動歐洲人,但今日歐洲需要的是市場、就業和經濟增長,而不是演說。跨大西洋夥伴關係依然重要,但中國無疑才是歐洲的「新閨蜜」。

說「新閨蜜」一點不為過,中國前幾年對歐洲的興趣大減,很多人認為,歐洲已大體失去了面向未來的競爭力,那是個步行街和咖啡館遍布各地、適合旅遊和購物的地方。

而且,中歐關係面臨諸多不可忽視的挑戰。歐盟委員會2013年裁決徵收懲罰性關稅的12例案件中,有7例涉及中國公司。有分析認為,2013年可謂中歐「貿易戰」之年。

過去10年,歐盟一直是中國的最大貿易夥伴,雙邊貿易總量翻了兩番,2013年雙邊貿易額達到5590億美元。但是中國企業對歐洲的出口正悄然面臨下降態勢。2013年前11個月,中國產品在歐洲進口產品中所佔份額降至16.5%,2010年這一數字為18.5%。

「中國製造」之所以在歐洲熱度有所下降,與中國國內勞動力成本上升、人民幣升值等因素導致中國產品價格優勢受損不無關係,也和經濟危機背景下歐洲產業保護主義的抬升息息相關。

與此同時,歐洲也非常擔心越來越具有科技含量的中國產品會給其帶來挑戰。歐盟委員會今年3月初發布調查報告稱,雖然目前在科研和創新方面,中國的表現僅有歐盟44%的水平,但中國正快速追趕,歐盟必須加大對科研的投入以保持優勢。

顯然,隨著中國產業結構的調整和更新升級,中國產品已經在某些領域和歐洲產品形成直接競爭,貿易摩擦自然難以避免。

梳理中國人對歐洲的看法,形成對歐洲客觀、穩定的評價對中國社會很重要。歐洲國家雖然都比較「小」,但歐盟的存在使它們得以「抱團」,那是個對中國有重大利益的「國家群」。

首先我們要清楚,歐盟合在一起是世界第一大經濟體,也是中國集體性頭號貿易夥伴。如果說政治能力的主要內容是利益分配能力、制定規則能力,以及國際話語權等,那麼歐洲在政治上還是很強的。

第二,歐洲的軍事力量已不突出,歐盟很難成為地緣政治競爭的超級力量,它對中國不構成戰略威脅。

第三,歐洲國家的「停滯」和「守成」在發達國家陣營里相對更明顯,西方的各種問題也在歐洲更流行。

第四,歐洲是世界資本主義的出發點,積累的「貴族化元素」相對比較多,文化中心主義帶來的優越感明顯。

第五,主要歐洲國家的輿論對華不友好,經常偏執,常有「改造中國」的幻想。但由於歐洲與中國無戰略性衝突,雙方的共同利益更容易被找到,中國要想撕開西方針對中國的輿論鐵幕,歐洲是唯一有可能的突破口。

第六,在西方自己的眼裡,歐洲同美國是有很大差異的。中國人在使用「西方」這個概念時,歐洲或許有40%左右的含量。那麼針對中國來說,美歐的差異和同質化究竟哪個是主要方面,我們似乎還搞不太清楚。

第七,同歐洲打交道,中國過去是完全的弱勢心態,近年在逐漸朝強勢方向轉化。究竟是對歐洲謙遜些好,還是應當更「自我」些,想怎麼樣就怎麼樣,我們的經驗也很缺乏。

總之,歐洲是西方相對「最遙遠」的一角,它與中國之間隔著俄羅斯和亞洲內陸國家,而不是隔著海洋。在現代世界里,隔海相望就如同鄰國。而歐洲和中國卻相互實現了巨大利益,這應當被看成是難能可貴的。

跟歐洲走得更密些,這應當是中國人的聰明選擇。因為中歐之間的問題大多不是零和性質的,即使無法化解,留著也變不成惡性腫瘤。中歐合作不存在上限的可能性最大,雙方不斷前行,或許會有意想不到的重大發現和契機。

發展中歐關係的主動權被掌握在中國手裡的部分越來越多,這將構成中國重新確立「與世界接軌」含義的機會。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4 17:5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