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邵逸夫不得不說的故事---他和他的邵世紀(組圖)

[複製鏈接]

7176

主題

7333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249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提及中國香港,在其自由經濟體地位、李嘉誠等之外,很多人會覺得港片、港星、武俠電影、警匪片、TVB等等這些關鍵詞更為親切,這一切都是因為香港這個全球最自由的經濟體——給華人世界帶來的「娛樂效應」——甚至上升到娛樂文化的符號化特徵。相較於我們了解的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公司與文化不一樣的是,在這裡「娛樂業」成為更為人們所歡迎和參與的行業,甚至與他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影響力滿及全球,冠絕華人圈。從商業影響力傳播的角度來看,香港就是一座真正的華人世界里「軟實力」輸出最多的經濟體。這裡就不得不提到上周剛剛去世的那位娛樂業英雄式的人物「邵天王」了。本周《商業傳奇》特別策劃《一國一企》之中國香港篇,我們遲來關注這位縱橫兩岸三地的香港「娛樂大王」邵逸夫及其跨越兩個世紀的「邵氏娛樂帝國」。

  

  提及香港,在其自由經濟體地位、李嘉誠等之外,很多人會覺得港片、港星、武俠電影、警匪片、TVB等等這些關鍵詞更為親切,這一切都是因為香港這個全球最自由的經濟體——給華人世界帶來的「娛樂效應」——甚至上升到娛樂文化的符號化特徵。

  

  相較於我們了解的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公司與文化不一樣的是,在這裡「娛樂業」成為更為人們所歡迎和參與的行業,甚至與他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影響力滿及全球,冠絕華人圈。從商業影響力傳播的角度來看,香港就是一座真正的華人世界里「軟實力」輸出最多的經濟體。這裡就不得不提到,上周剛剛去世的哪位 「娛樂英雄式」人物了,他就是「香港娛樂大王」邵逸夫及其邵氏娛樂帝國。

  

  2014年1月8日,107歲的邵逸夫與世長辭,以一種非娛樂的方式將自己和邵氏推到公眾面前,人們在感慨邵氏打造優秀電影、電視、天王明星的同時,也紛紛忍不住探究邵氏如何做到在時代商業大潮中始終能夠保持其活力與創造力?本期《一國一企》,我們將帶您走近邵逸夫一手打造的邵氏商業帝國,以求探尋其在影視娛樂行業的獨特成功路徑。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邵逸夫曾一天看9部電影,而他在台下的故事,比銀幕上的更精彩。他一生多次冒險:遠赴南洋單槍匹馬建立自己的影業帝國,也曾去美國隻身闖蕩好萊塢;有一次輪船觸礁沉沒,他抱著一小塊木舢板在大海上飄泊了一夜才獲救,其堅韌如同和孟加拉虎一起漂流的少年派。

  

  英國女王冊封其為爵士 成香港娛樂業第一人

  他的一生就是這個大時代的縮影:在僅僅有700餘萬人口的彈丸之地香港,他創造的港式電影和電視劇影響了整整半個世紀的華人。他不僅是一位成功的企業家,也是聞名於世的慈善家,美國為其表彰,英國為其封爵,中國為其冠名。即使他身後的邵氏帝國也進入黃昏,內地星羅棋布的逸夫樓與「要不要吃面」之類的經典台詞卻不會隨風飄逝。

  

  邵氏家族的電影事業起於1924年,邵逸夫的大哥邵醉翁創辦天一影片公司,開始闖入當時尚屬草創時期的中國電影業。「天一」成立之初,清一色是家族班底。老大邵醉翁是製片兼導演,老二邵邨人擅長編劇,老三邵仁枚精於發行,老六邵逸夫則擅長攝影。他們分工合作,完成一切工作,公司猶如家庭式作坊。

  

  1925年,邵氏兄弟創立的天一電影公司製作了電影界公認的史上第一部武俠片《女俠李飛飛》。武功高手飛檐走壁的絕技第一次被搬上大熒幕。由於天一公司出品影片多且快,又首拍古裝片、武俠片,劇本也多取材於老百姓耳熟能詳的故事,故擁有了不錯的口碑。

  

  天一公司的崛起,讓當時上海灘電影業的霸主明星公司感到了威脅,於是聯合其他五家電影公司,限制已經購買這六家公司影片的發行商購買天一等公司的影片,這一事件被稱為「六合圍剿」。邵氏兄弟決定避開鋒芒,將電影事業從上海轉到南洋。1926年,剛從中學畢業的邵逸夫到新加坡與三哥邵仁枚合力開拓南洋華人電影市場。邵氏兄弟逐漸組成龐大院線和發行網路。

  

  1930年,邵氏兄弟在新加坡成立「邵氏兄弟公司」,並決定發展有聲電影。1932年,邵氏兄弟在香港攝製完成第一部有聲片《白金龍》,獲利頗豐,成本僅僅一萬元的影片,僅在廣州一地的票房收入就是拍攝成本的60倍。1934年,「天一」從上海移址香港,擴大粵語片的製片數量。30年代早期,他們已經擁有30多家戲院,他們的發行業務也引導了上海天一公司的製片方針,主要針對東南亞電影市場的需要,也就是說,要滿足以粵語為主的觀眾的趣味。

  

  從1936 — 1937 年後,邵醉翁將公司交給邵邨人打理(邵醉翁返回上海照顧家族事務)。20世紀30年代中期,天一公司的製片方針開始發生轉變,名字也改為南洋影片公司。此時,香港的南洋公司和新加坡—馬來西亞的邵氏兄弟公司的關係是典型的跨國界的。利用英國殖民地的眾多資源(例如滙豐銀行、船運航線),不同城市間的地域限制很容易被跨越。南洋公司的運營資金和影片發行都要依靠新加坡的邵氏兄弟公司,邵氏兄弟公司也需要依靠香港、上海和廣東各地提供穩定的片源、設備和技術。

  

  1937年後,南洋淪陷,邵氏兄弟的影業發展進程被打亂,後來被迫關門,戰後公司業務迅速恢復。

  

  戰後,邵逸夫雄心不減當年,發展南洋事業的同時開始謀求轉向,加之在五六十年代,強烈的排華情緒遍及東南亞各國。為了保證自己大範圍的院線以穩定的華語電影為來源,並開拓東南亞之外的新電影市場,邵仁枚和邵逸夫決定重組香港的製片廠。在他們看來,香港的低稅率、寬裕的勞工市場、便利的交通條件(方便抵達新加坡、台灣和世界上其他華人為主的地域)、密集的上海南下電影人都促使香港成為一個誘人的製片基地。

  

  1958年,邵逸夫宣布成立邵氏電影公司,當時清水灣片場已經建成四座攝影棚。由於時裝片無法拍大,邵逸夫就拍古裝片。1959 年的《江山美人》,就是在這樣的指導思維下出廠的。1961年 12 月 6 日,邵氏片場一期落成並正式啟用,面積達到 65 萬平方米。邵逸夫的夢想,就是把邵氏打造成「東方好萊塢」。邵氏影城內擁有當時世界最先進的電影設備,致力發展有聲電影的邵逸夫,特別為邵氏片場的硬體設施花下重金。

  

  不過,在50 — 60 年代,陸運濤主導的「電懋」在亞洲地區擁有的高檔影院院線的市場份額不斷擴大,邵氏和「電懋」這兩家最大的海外華人電影公司的競爭不斷擴大,延伸到東南亞各國和香港,改變亞太地域的電影文化和生產經營模式的同時,更為邵氏後來在策略上的轉變埋下伏筆,有觀察認為,邵氏商業步驟的變化體現在現代性和全球化的理念上。

  

  邵氏在清水灣建立一個「現代」的電影城。1965 年,邵氏兄弟公司宣稱擁有15個攝影棚,兩個外景街道,一套完整的彩色膠片洗印設備和從美國、歐洲進口的最新電影設備。通過建立一所中國電影歷史上最大的、最先進的製片廠,推動華語電影進入「彩色和寬銀幕時代」(伊思曼七彩和邵氏綜藝體闊銀幕),邵氏兄弟公司實施的現代化進程帶動了香港影業的全面轉型,從一個「傳統製作的舊時代」進入具有現代感和先進技術的新電影業時代。當時記錄稱,「清水灣邵氏片場佔據了整個山頭,搭建了十幾座房,同時前山後山還建了無數街道、城牆、弔橋、堡壘。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古裝武俠片盛行之時,每一日,在邵氏片場里開工的台前幕後人員,數以千計。」

  

  60年代,日本電影在歐美電影節中具有很大的吸引力(特別是黑澤明和溝口健二拍攝的歷史影片)。但邵氏認為,東方文明的「源泉」應當是中國文化,華語電影應當傳播給西方觀眾最為純粹和最為濃郁的「東方色彩」。事實上,邵氏所謂的全球化本質是希望突破歐美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國語片成為邵氏兄弟公司主要的製片路線。邵氏家族早年曾以拍攝粵語片獲得過巨大利潤,但是從民族主義的角度來看,粵語片滿足的僅僅是狹小的地方性市場,國語則是代表著中國這個現代國家的語言,體現了全球華人的民族共同性,也代表了中華文化的傳承。因此,為了將華語電影全球化,將邵氏影片打進全球每個電影市場,邵氏兄弟公司選擇全面拍攝國語片。邵氏兄弟公司內南來了一大批上海明星、導演和技術人員。比如,邵氏兄弟公司送往戛納電影節和舊金山國際電影節參評的影片《倩女幽魂》《楊貴妃》和《梁山伯與祝英台》都是具體歷史背景不確定的豪華史詩片。他們的宣傳中環繞著邵氏電影「宣揚傳統文化」和具有真正「東方色彩」這兩個主題,也強調著邵氏兄弟公司的民族主義使命就是使全球「了解中國」。不過,邵氏兄弟公司在歐美電影節上處於邊緣地位,邵氏兄弟公司在同英國和好萊塢的電影公司合作中也處於次要的地位。

  

  在70 年代,本土意識崛起狀況以不同的方式發生在新加坡、馬來西亞、台灣和時期其他華人社區——香港的「我城」意識逐漸出現,香港已成為一個有著自己獨特文化和身份的地方,不同於任何一方。於是,專註於本地社會問題的報紙和雜誌不斷出現、電視工業也崛起。在此背景下,各種商業競爭、有限的觀眾市場、影業的下滑等多種因素都導致了邵氏兄弟公司在80年代初期轉型到電視經營上來。整個70年代,邵氏大量招募本地人才,包括導演楚原、桂治洪,功夫明星狄龍、姜大衛、陳觀泰等。

  

  1980年,邵逸夫接任董事局主席一職,並增持股權,邵氏成為TVB最大股東。隨後邵氏集中力量經營所屬的明珠台和翡翠台兩家電視台,將「邵氏影城」的明星和香港演藝的精英都網羅到門下,提高了「無線」製作劇集的質量,收視率急劇上升,壓倒其在香港的競爭對手「亞視」。1987年,邵氏兄弟停止電影製作,正式告別電影圈。清水灣邵氏影城繼續保留,並參與製片。

  

  接棒后,邵逸夫展開了與邱德根主政的亞洲電視(以下簡稱「亞視」)之間的收視大戰。接下來的所有情形,與邵逸夫在邵氏的征戰如出一轍:還在擔任首屆董事的時候,邵逸夫便說服利孝和,成功地從亞視前身「麗的」電視台挖來當家花旦汪明荃。直到今天,汪明荃依然被稱為無線大姐大。

  

  為了培養新人,無線在1971年創辦「藝人訓練班」,今天絕大多數的香港知名藝人,全部畢業於此。他們也是後來TVB自製劇的主要演員。幾乎所有亞視的王牌節目,無線都有應對的翻版:亞視選「亞洲小姐」,無線就選「香港小姐」;亞視斥巨資拍攝電視劇《一代天驕》,無線便搶拍出黃日華主演的《成吉思汗》,且率先播出。

  

  「我們有一條生產線,就是有量化、有規模、有體制的生產。如果要做一個強有力的產業,必須這麼做。其實現在想來,TVB跟邵氏的模式很像。」TVB知名監製梁家樹說。他和TVB另一位名監製曾麗珍一起,每年要監製500到600集自製劇。據梁家樹透露,TVB分工極細,拍攝自製劇時,每天會有兩個組,一個外景一個內景。一線藝人可能白天出了外景,夜裡回來趕內景。不止一個TVB藝人說過:工作最辛苦的時候,走路都能睡著。時常有一線藝人,在一個棚里拍著一部戲,進入化妝間之後化好妝,進入下一個房間就拍另一部。效力TVB六年的女藝人葉璇曾經對我說:「TVB是一所大學,它用人情世故教會你作為一個藝人該學習的一切。我所有的技能,包括後來發展出來的技能,都是TVB給我的。」

  

  2003年10月,投資22億的無線電視城啟用。這裡很容易讓人想到離它不遠的清水灣邵氏影城。電視城有22個錄影棚和兩個影視拍攝基地。它比舊影視城大三成。全年生產節目超過17000小時,發行海外四十多個國家,覆蓋用戶超過3億。

  

  不得不承認,邵氏入主后,用其智慧帶領TVB走入黃金時代,《上海灘》、《射鵰英雄傳》等成了一代人的集體記憶,而TVB旗下的周潤發、周星馳、梁朝偉、劉德華等也都是華語影視圈和歌壇的「教父級」人物。如今,TVB是全球第一大華語商營電視台,每年要生產520集的電視劇,影響擴及中國內地、澳門、台灣和世界各地華人社會。邵氏在漫長的歲月中,推出了超過千部的電影作品,至今仍然留存在世的有近750多部。邵氏經典是屬於一個時代的記憶,它們是香港影壇的藝術瑰寶,也是一代又一代人的集體記憶。

  

  邵氏佳片多不勝數,這些寶貴的藝術傑作見證了香港影壇一個時代的發展,邵氏公司也成為了歷史的記憶與見證者。不過,如果你以為邵氏只有娛樂影視產業,就大錯特錯了。資料顯示,到了50年代,邵氏兄弟公司成為跨亞洲的帝國,旗下包括主題遊樂園,舞廳,電影製片廠(分佈在香港和馬來亞的兩家,分別生產中國電影和馬來語電影),進口香港、印度、歐洲和美國電影的一條大型發行網和遍布東南亞達130家影院的院線網。

  

  邵逸夫的孩子們都遠在海外發展自己的事業,均不願意繼承事業。現在除了其中一個侄子在邵氏影業外,其餘均不願繼承。2011年4月,邵氏兄弟將所持有的全部TVB股權售出,一紙公告透露,交易完成後,邵逸夫第二任妻子方逸華持有0.26%股權,至此,TVB易主。自從TVB結束邵逸夫時代之後,人們更關注的是,陳國強的入主將對TVB的發展帶來怎樣的變化。2011年,公司依舊取得了不俗業績。當年,公司營業額高達創紀錄的52億港元,較 2010年的46.75億港元增長了11%。在2012年,TVB業績繼續穩健增長,營業額達54.48億港元。2013年上半年,TVB的營業額繼續保持同比6%的穩定增長,達25.92億港元。但由於營業成本的上升,公司股東應占溢利卻下降了9%,僅為770萬港元,每股收益也從2012年同期的 1.94港元下降到了1.76港元。重要股東易主之下的TVB也面臨著外部的嚴峻形勢,香港特區政府已於近期批出兩個新的免費電視牌照,由於被指干預免費電視牌照,香港民眾一度發起抵制TVB的活動。

  

  有傳原本幫父親打理業務的大兒子邵維銘因為方逸華入主邵氏,逐漸取代邵家子弟的地位,導致他與弟弟邵維鍾退出董事局。兩子移居新加坡后,父子不相往來二十多年。直到2007年邵逸夫邁入人生第100個春秋時,關係才有所緩和。如今,邵逸夫的長子邵維銘、次子邵維鍾均在新加坡從事地產生意,另外兩個女兒也沒有繼承他的龐大產業。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6 01:5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