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華孝道文化——第七集 家有賢媳 情暖三冬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中國有句老話:兒孝不如媳賢。這是因為中國的兒媳婦普遍當家操持家務,照顧起老人來,更耐心、細緻、體貼。但中國還有句老話,那就是『隔層肚皮差層山,婆媳關係處好難』。婆媳關係是家庭中最敏感的神經。如果兒媳刁蠻,那將是家門的不幸,所以又有『媳婦不孝,兒子不敢孝』這樣的說法。

  這局『四缺二』的麻將是在婆媳之間展開的。婆婆非常喜歡打麻將,可誰願意跟看不清、反應慢、總出錯牌的老人打麻將呢?為了排遣婆婆的寂寞,兒媳婦張曉舜經常下班后陪著婆婆打上幾把。為了使婆婆玩的開心,她往往故意輸上幾把,哄得婆婆喜笑顏開。

  有一次,婆婆自己出去散步,竟然忘記了回家的路,讓全家人找了大半天。

  (兒媳同期:和婆婆住在一起,要是婆婆走丟了,那罪過可就大了)

  為防再發生這事兒,她特意給婆婆做了張聯繫卡,寫上婆婆的名字、住址、聯繫電話和酬謝好心人的話語,放在婆婆的身上,以防不測。

  人老先老在腿上,身冷先冷在腳上,兒媳婦特意給婆婆買了一個木製燙腳盆,隔三差五就給婆婆燙腳。窗外寒風凜冽,屋內暖意融融。婆媳的心靈在溝通,婆媳的感情在交融。

  在中國民間,老公公與兒媳婦如何處關係是頗費思量的,走遠了,別人看笑話;走近了,別人說閑話。

  樸實的農村婦女李秋彥,深知『老人的今天就是咱明天』的古訓,與病重的老公公同一鍋吃,同一炕睡,感動著十里八村的鄉親們。

  家有賢媳三冬暖。老公公的疾病發作時,兩隻胳膊突然痙攣,疼痛難忍,如果不及時搬開,肌肉就會持續收縮,嚴重時會引起窒息。特別是到了晚上,如果身邊沒人及時照顧,會出現意外。

  為了隨時照顧癱瘓的老公公,李秋彥毅然搬進了公公的屋子,同老公公睡在一鋪炕上。她拋棄了世俗的偏見,她的心愿卻又是那麼樸素而真誠:就是不讓老公公犯病時受罪。一年多了幾乎沒怎麼睡過回好覺,隨時照顧抽筋發作的老公公,按摩痙攣的手臂,活動僵硬的腿腳,吃喝拉撒、照料得無微不至。

  這個兩尺多寬的狹長角落就是李秋彥每天晚上睡覺的地方。兩年多來,李秋彥每天晚上只能側著身子和衣而睡,沒睡過一個囫圇覺。

  家裡能夠照顧老人的人不少,可是,誰也沒有李秋彥對老人的細心和耐心。即使自己的女兒來了,公公也不願意讓他們動他。

[採訪]:(女兒能照顧的這麼舒服嗎)

  女兒不行,說句笑話,上次女兒來了,說讓我趕緊死了去呢。

[兒子]我要換都不讓,我爸也不讓,雖說我管我爸再苦都無怨無悔,但我就覺得對我媳婦太不公平了。

[同期]:又要起來。等我死了,我要去三生石上看看,要是你欠我的,你就該還我,要是我欠你的,我下輩子來還你。

  老人提到的三生石是人們對冥冥世界的遐想,前緣、今生和來世,緣起緣滅,都刻在了三生石上。在現實中的杭州確實有三塊天然的大石頭,人們假託它們是三生石。該了的債,該還的情,該解的怨,在三生石前,都一筆勾銷。

  就在我們採訪拍攝后三個月,老人安詳地走了。或許他真的會到三生石前看看,好好看看兒媳婦這聖潔的孝行,這恭順的子媳之情,夠不夠他下輩子來償還。

  在黃土高原的一個斷崖下面,有三座沒有墓碑的墳塋。黃土下面長眠的是這位村婦的三位親人,丈夫、公公和小叔子。

  雖然作為家庭頂樑柱的父子三人已故去好幾年,范淑俠還是經常帶著孩子來這裡看看。沒有香燭,沒有貢品,也沒有眼淚,有的是生者與死者無聲的對話,是生者對死者無言的承諾。

 茂密的蒿草下面掩映著一件件悲愴的往事。

20年前范淑俠嫁到這裡,沒過幾年,一兒一女如期而至,日子過的幸福而甜蜜。分家后,公婆跟著剛結婚的小兒子過。分家並不分心,一大家子相互照應,其樂融融。

1998年6月的一天,災難突然降臨。老人的小兒子遭遇車禍,墜崖身亡。公婆痛不欲生,范淑俠和丈夫二話不說趕緊把老人接到自己家裡,朝夕陪伴,說寬心話,引導他們早日走出老年喪子的悲痛。可是,這次意外打擊導致老公公突然雙目失明,婆婆也是病卧不起。

  家庭的悲劇一出連著一出。老人的小兒媳婦,在送葬的當天,按老習俗用剪刀剪破了亡夫的衣角,不久便帶著年幼的孩子改嫁而遠走他鄉了。

  為人子媳的范淑俠義不容辭地擔當起伺候兩位老人的責任。喂吃喂喝,背進背出,端屎端尿,從無怨言。

  為了貼補家用,范淑俠的丈夫農閑的時候在附近的煤窯找了份工作。可沒過多久,厄運再次降臨到這個不幸的家庭。范淑俠的丈夫在一次井下事故中不幸身亡。

  (女兒同期)我當時見我媽的時候我媽躺在我家的炕上眼睛已經哭得可以說腫得已經看不清人了

  在短短的兩年間,連續失去了兩個兒子,兩位老人幾乎沒什麼指望了。他們更擔心,那時的范淑俠只有42歲,她會和小兒媳婦一樣離開這個家嗎。

  (女兒同期)我爸爸出葬的那天有很多人圍著跟我媽說些什麼我就哭著跟我媽說你不許動我爸一剪子

  (同期)我說娃看你爸還沒埋呢你咋能跟我說這些話呢就是把你爸埋了你爸墳上的土還不幹呢你看我敢找人么

  雖然我把眼淚流干盡了我沒退縮我就跟我婆婆和我公公說你別怕你兒子死了有我我要著吃要兩個饃回來你們一個人一個我不吃都行要一個饃我給你倆掰開你倆吃我總要把你倆養活到老

  這是對生者的鄭重承諾,這是對逝者的真情告慰。

  家裡的事,上照料老人,下撫養孩子,一個女人支撐著一個清苦的門戶。

地里的活,春播秋收,風裡雨里,一個女人維繫著五口人的生計。

寒來暑往,七年的艱辛,七年的堅守。

  婆婆腦血栓突然發作,落下了個半身不遂的病根。每天早上漱口洗臉,喂水喂葯,背進背出,扶上攙下。鄉親們都說,就是親生女兒也不一定比得上這個兒媳婦啊。

  為了使婆婆的病早一天好起來,她又學起了簡單的醫療護理技術,針灸、按摩、配藥、注射,樣樣都很在行。

  雙目失明的老公公在范淑俠的扶持下走完了人生最後的路程,鄉親們紛紛前來幫助料理老人的後事。下葬的時候有人在她家的大門上貼了兩幅白色對聯,痛悼老人的身世,彰表范淑俠的賢孝品格:

  革命軍人老先生一生不幸送雙生
  兒媳賢惠苦又撐送走丈夫今送公

  現在,范淑俠把兩個孩子已撫養成人,都有了理想的工作。婆婆的病雖然反覆過幾次,但現正在逐漸恢復,已能拄著拐杖走路了。

  她,衣著簡樸,不施粉黛,每天忙裡忙外,照顧著病重已經六年的婆婆。

  (姚桂子同期我這樣做也是做給我兒子看,我孝敬婆婆,兒子會跟著我學)

 她的口音給我們一種異邦人的感覺。是的。

10年前,日本姑娘島根桂子嫁給了中國留學生姚輝,並隨他一起回到中國定居。按照日本的習俗,姑娘出嫁后要隨夫姓,島根桂子就有了現在的名字,姚桂子。

  秉賦著中華民族和大和民族孝善德性的兩位年輕人走到了一起。兩個民族對孝道的認同感演繹出了日本媳婦全心孝敬中國婆婆的的感人故事。

 六年前,姚桂子的婆婆得了帕金森氏病,小腦萎縮,後來又不慎大腿骨骨折,病卧在床,不幸又得了大面積褥瘡,嚴重的部位已潰爛到骨頭。

  姚桂子毅然辭掉了涉外酒店大堂副理的工作,承擔起孝母、相夫、教子的天職。

  她不嫌婆婆嚴重褥瘡散發出的惡臭,跪著協助醫務醫務人員一處處清除腐肉,消毒敷藥,一跪就是4個多小時。

  六年來,她能根據婆婆尿液的顏色調整婆婆的飲食。

  她會按日本養生料理調製既富含營養,又潤肺通便的粥糜羹湯,通過鼻飼管一針管、一針管地注入到婆婆的胃裡,每兩小時一次,天天如此。

  遇到婆婆解不下大便時,丈夫姚輝在上面幫助媽媽揉肚子,她會毫不遲疑地戴上指套幫婆婆一點一點摳出乾結的大便。

  姚桂子沒有讓婆婆整天躺在床上瞪著天花板,而是經常用輪椅把婆婆推到走廊盡頭,透過柵欄門沐浴著和煦清風,呼吸著新鮮空氣,觀看熱鬧的街景。她給婆婆的心靈打開了一扇窗。

  婆婆病卧在床六年來,這個異邦媳婦操了多少心,受了多少累,婆婆紅潤的面頰,清朗的氣色做出了回答。

  姚桂子用毛筆給我們書寫了與中文幾乎沒有什麼差別的日文『中華孝道』。日本媳婦姚桂子更是用6年的時間,用大和民族女兒特有的溫柔、賢惠、孝心和韌性續寫著中日一脈相承的孝道文化。

  一代好兒媳,三輩好兒孫。好兒媳就應在盡孝上為兒女、為丈夫做出榜樣。媳婦不孝,兒子難盡孝;媳婦孝,兒子不好不孝。

  聰明的媳婦應該知道,自己孝敬公婆,也會影響丈夫更加孝敬岳父母。這種孝親情感的互換實質上是對美滿婚姻的感恩。

  現在的婆媳關係,婆婆普遍處於弱勢地位,媳婦對婆媳關係往往起著駕馭統領作用。

  兒媳婦對婆婆要多些寬容,少些挑剔,常拿婆母比親娘,婆媳和睦相處就不會是難事。要多想想婆婆早年的苦處,多想想現在做婆婆的難處,多想想婆婆對自己的好處。

  孝道箴言:多想想婆婆早年的苦處,多想想現在做婆婆的難處,多想想婆婆對自己的好處。

  一曲『婆婆也是媽』道出了兒媳婦情感深處對婆婆感恩的心聲。

  靳雅佳演唱:《婆婆也是媽》

  幡然悔過的李紅群以深深的悔恨,以極大的勇氣訴說著自己對已故丈夫的刻薄、怨恨,對公婆的大不敬,以致對家庭的傷害。

 (同期別人還有機會回家跟丈夫說一聲對不起我連說一聲的機會都沒有了

  因為十幾年來我一直認為我對婆婆不對她兒子都沒有了她不是我婆婆了我是那麼想的你兒子都沒有了我跟你叫媽你是媽不跟你叫媽也很正常所以跟她就疏遠了。

  媽媽是我把你兒子害了,是因為你兒子娶了我這麼個惡毒的媳婦,我讓你老年喪子,使你和爸爸失去大兒子,可你呢用一個母親的胸懷,包容我、原諒了我、一點沒有指責的意思,可我怎麼對待你呢?

  我要用我自己的親身經歷,奉勸天下所有的女人,你當了一個好女兒、好妻子、好兒媳你最後才有資格當一個好母親)

  家有賢媳,情暖三冬。為人子媳的她們守望著中華婦女特有的愛心孝德,才使這片高天更寬遠,才有這方厚土更遼闊。

  善待父母往往是一副笑臉逗著老人開心,一張甜嘴哄著老人高興,這往往比送一堆厚禮、辦一桌酒席更能使老人心情愉悅。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9 01:3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