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民間寫史——用記憶還原真實的時代

[複製鏈接]

6224

主題

1萬

帖子

3萬

積分

貝殼精神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3073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瘋瘋顛顛 發表於 2014-3-16 01:1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14年02月22日 19:02
來源:鳳凰網綜合

0人參與 0評論
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書寫傳統的國家,然而,它重視的是國家歷史書寫,至於小歷史書寫即平民歷史的書寫,則是我們忽視的。中國當然有傳記、家譜、村志編纂的傳統,然而離「小歷史」還有不少距離。換言之,我們現有的傳記、家譜、村志,多是著眼於「大歷史」視野。這正是我們不滿意之處。身處在走向現代公民社會的當下時代,「人人都是他自己的歷史學家」,美國史家貝克(Carl Becker,1873-1945)1931年說的話,讓我們的內心深切呼喚著小歷史書寫時代的早日到來。

小歷史書寫的核心特點是堅持大眾史學觀,即人人都有歷史。一個人有自己的歷史,一個家族有自己的歷史,一個村落有自己的歷史。「大眾史的撰述是人人可以寫的歷史」,這就是大眾史學口號。大眾史學一方面以同情了解的心態,肯定每個人的歷史書寫;另一方面也鼓勵人人書寫歷史,並且書寫大眾的歷史,大膽地提筆,為個人、家族到小區、職場等寫歷史。確立大眾史觀,寫平民,寫普通人,是其導向所在。人人可以成為歷史的書寫者。

從圖書出版情況來看,自2010年以來,台灣作家齊邦媛的《巨流河》、龍應台的《大江大海1949》、張婉典的《太平輪1949》、亮軒的《飄零一家》等文學作品相繼推出,為讀者打開了另一種歷史視野——範圍微小、注重個人經歷與個體感受的歷史敘述,並且呈現了家國命運相融的複雜情感,備受兩岸矚目。但這畢竟還是一種文人寫史的風向,不過近兩三年來,內地已經陸續出現了一些書寫「小民往事」的作品。

尤其是在2013年,中國內地出現了一大批六七十歲以上的老人,不約而同地拿起筆記錄自己過往的歷史歲月,刷新了讀者慣常的歷史閱讀視野。這些「小民往事」匯成了一股不可忽視的出版潮流。目前,這一現象仍在持續發酵。

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民間寫史學」作品,有沈博愛的《蹉跎坡舊事》、吳國韜的《雨打芭蕉》、許燕吉的《我是落花生的女兒》、賴施娟的個人生活史《活路》、李昆武的自傳體長篇漫畫《從小李到老李:一個中國人的一生》、饒平如的《平如美棠:我倆的故事》、姜淑梅的《窮時候,亂時候》。

這些世紀老人們並非職業作家,也非精英翹楚,有些甚至是剛學寫字不久的農村老奶奶。然而,在2013年的書市上,他們的書卻屢屢躥紅,入選各種年度好書榜單,而2013年年末的「國家記憶2013·致敬歷史記錄者」評選活動,幾乎是為平民史作了一次總結和註腳。

沈博愛《蹉跎坡舊事》

湖南瀏陽退休教師沈博愛,是姜淑梅的同齡人,但與姜淑梅不同的是,沈博愛心裡自小藏著一個「耕讀夢」,這個「耕讀夢」卻因個人命運在屢次歷史變遷中不斷被打斷。他曾於1958年被劃為右派,以反革命罪判刑勞改;1962年釋放回原籍監管;1980年復職從教至退休。他的年齡恰恰連接了上世紀處於動蕩的中國傳統社會,以及被經濟大潮淹沒的一段重要歷史。在妻子的督促下,2008年沈博愛真正開始動筆,洋洋洒洒寫下了長達70萬字的當代農人歷史故事——《蹉跎坡舊事》,這本個人回憶錄最先在天涯社區閑閑書話發表,正式出版后震撼了無數的知識人。

姜淑梅《亂時候、窮時候》

77歲的姜淑梅早年讀過幾天書,所記無多,但一生經歷堪稱豐富,走過了民國時期、抗戰時期和新中國成立后的「亂窮時代」,親身與聞不同時代的人事。2012年在作家女兒艾苓的鼓勵下,姜淑梅開始寫作,語言通俗凝練,帶有濃烈鄉土氣息,逐漸在網上引起了讀者的注意。最終這些記敘自身歷經戰亂、飢荒年代的豐富見聞匯聚成了一本《窮時候,亂時候》,而姜淑梅也迅速走紅,被網友稱為「傳奇老奶奶」。

許燕吉《我是落花生的女兒》

該書作者許燕吉,其父許地山是我國現代史上的著名學者、作家,筆名落花生,他創作的《落花生》被選入小學課本,影響了幾代人。《我是落花生的女兒》講述了許燕吉從20世紀30年代至今80年的人生歷程,以其獨特的個人經歷見證了20世紀中國的歷史側面。從家境優渥的名人之後到新中國第一批大學生,從「右派」「反革命」到陝西農民之妻……這本書完整地講述了許燕吉的人生經歷,詳細記述了時代命運對個人的磨難。她的獨特經歷,是20世紀30年代至70年代這段歷史的典型縮影,可以看做歷史的一枚切片,映照出中華民族在上世紀遭受的苦難和艱辛,以及時代大背景下的人們的生存狀態。許燕吉寫道:「自傳雖然講的是個人經歷,卻能真實而生動地反映一段歷史。」對於許燕吉而言,歷史不僅僅是大人物和波瀾壯闊的大事件,更多的是無數普通人的辛勞、痛苦和隱忍,這是歷史的傷口,也正是歷史的現實。

吳國韜《雨打芭蕉》

湖北恩施72歲退休教師吳國韜創作的《雨打芭蕉》記錄了他16載深山執教經歷。作者用他的親身經歷和遭遇,展示了1958年——1980年間武陵山區一個普通民辦教師的心路歷程,而這也是中國20世紀60-80年代特殊時期鄉村教育的縮影。這是第一本如此客觀詳盡地記錄中國鄉村教育的書,書里有許多當年的教育現場實景記錄,那個時期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有不少是值得當下的教育界反思甚至借鑒的內容。

賴施娟《活路》

賴施娟教授的《活路》,原是她在博客上寫的追憶個人成長、家族變遷的隨筆,日積月累,文稿漸豐,遂結為一集。《活路》以個人、家族史為中心,折射出20世紀40年代以來中國特別是江西社會的變遷。並且,這種個人史的寫作模式,因有網友的參與互動,「主文本」與「副文本」交相延展,顯得十分别致、新穎。

李昆武的《從小李到老李:一個中國人的一生》


雲南昆明的漫畫家李昆武的《從小李到老李》,以歷史文化為經,以人生故事為緯,從「多難」(第一冊)到「轉折」(第二冊)到「興邦」(第三冊),對現代中國社會發展歷程做了全景式的貫通,介紹了改革開放至今的變化。有對雲南風土人情及中國普通人生活的衣食住行、喜怒哀樂的詳細描繪,也記錄了不同時期的一些大事件,如「大躍進」、「文革」、改革開放、香港回歸等內容;不僅記錄了一個家庭與個體命運的起落,也折射了中國社會自20世紀50年代至今的巨大變化,堪稱一部「中國平民史詩」。

饒平如《平如美棠:我倆的故事》

現年92歲的饒平如,是姜淑梅和沈博愛的長輩,可謂「世紀老人」。饒平如自2012年火了,先是亮相柴靜的央視訪談節目《看見》,講述與妻子的永恆愛情故事,感動無數觀眾。去年彙集18冊手繪畫冊的《平如美棠》一書,記述了他們夫妻倆從初識到相處的近六十年時光,親手構建和存留下了一個普通中國家庭的記憶,風靡全國大江南北。
世人皆醉我獨醒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9-3 08:1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