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消失的土地:25000年前美洲印第安人的生存之地

[複製鏈接]

7812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光明大使

Rank: 6Rank: 6

積分
2606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小辣辣 發表於 2014-3-6 01:4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14年03月05日 07:07

  來源:鳳凰科技

  

  這張地圖用虛線劃出了現代西伯利亞(左圖)和阿拉斯加(右圖)的區域範圍。暗綠色(現在被海洋覆蓋)更廣闊的區域代表了上一次冰川極盛期末期白令陸橋所處的位置。

  鳳凰科技訊 北京時間2014年3月5日消息,英國每日郵報報道,上一次冰川極盛期發生在28000至18000年前,當時海平面非常低,冰原向南延伸至現在美國最低的48個州的北部。美洲印第安人是如何在冰河世紀里存活下來的一直都是個謎。但現在一支國際科學家小組認為,這或許與古代印第安人25000年前與亞洲近親分開后,生活在樹木繁茂的苔原地區有關。美洲印第安人的祖先可能在西伯利亞和阿拉斯加州之間某片區域定居,那裡生長著木本植物,可以用於生火。

  來自皇家霍洛威大學、倫敦大學、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和猶他大學的學者在對化石進行分析后得出此結論。在此之前沒有人知道美洲印第安人祖先在遷移至阿拉斯加州和北美其它地區生活之前,在哪裡生活了近10000年。皇家霍洛威大學地質學系的斯科特·埃利亞斯(Scott Elias)教授表示:「這項研究填補了生活在新世界的人們的繁衍故事裡長達10000年的缺失環節。」

  猶他大學的人類學家丹尼斯·奧魯爾克(Dennis O¿Rourke)認為25000年前美洲印第安人的祖先從亞洲遷徙至白令陸橋並在那裡生活了10000年,直到15000年前冰川開始融化,他們才逐漸遷徙至美洲大陸。

  這群美洲印第安人肯定生活在白令陸橋,後者現位於白令海峽和楚克奇海。這片路橋和其它臨近的區域並不像白令陸橋的其餘地區——環繞白令海峽的區域,包括部分俄羅斯和阿拉斯加地區——那麼乾燥,據稱美洲印第安人曾居住過的中心地區被灌木苔原所覆蓋,後者是現代阿拉斯加北極圈最常見的植被。這種地貌主要被矮柳、樺樹灌木、苔蘚及地衣所覆蓋。埃利亞斯教授表示:「我們相信美洲印第安人祖先在白令陸橋的灌木苔原地區存活下來,因為這是北極圈內唯一生長著木本植物的地區。」

  「在寒冷地區,他們需要木材作為燃料生火,他們會利用矮灌木作為小型篝火,然後將大型哺乳動物骨頭放在篝火上方,點燃骨頭內部的脂肪。一旦燒著,冰河世紀哺乳動物的大腿骨就能燃燒數個小時,保證美洲印第安人能夠在北極圈冬日寒冷的夜晚里存活下來。」

  科學家們在分析了從古代路橋沉積物岩心裡抽取的昆蟲和植物化石后得出這一結論的。埃利亞斯和其它同事進行的研究包括分析生活在特定溫度圈的某些甲蟲物種,以作為微小的溫度計。這些昆蟲暗示著上一次冰川極盛期,也就是27000至20000年前,溫度相對溫和,只比該地區現在的溫度低一點。

  

  北極圈阿拉斯加最常見的植被——灌木苔原。

  路橋和西伯利亞和阿拉斯加臨近區域的氣候比中央阿拉斯加以及加拿大育空地區的內部要更潮濕,但不如後者溫暖。「我們的數據顯示了路橋附近木本灌木的存在。」這項理論現在被稱為「白令陸橋停滯」理論,它於1997年被兩名基因學家首次提出,於2007年被愛沙尼亞塔爾圖大學的一支科學家小組修改,後者對600多名美洲印第安人的線粒體DNA進行了採樣分析。研究人員發現DNA的變異暗示著它們來自西伯利亞的直系祖先很可能在白令陸橋的一片區域隔離生活了數千年,這片現在已經淹沒水下的平原位於亞州東北部和阿拉斯加地區,曾經具有非常低的海平面。(編譯/嚴炎劉星)
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 11:3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