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3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扔掉歷史教科書】 鴉片戰爭原來是這個樣子

[複製鏈接]

970

主題

1283

帖子

2262

積分

五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26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假裝從無錫來 發表於 2014-2-8 01:14 來自手機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國人習慣上把第一次中英戰爭稱為「鴉片戰爭」,但實際上這場戰事的起因絕對不是什麼「英國為了傾銷鴉片」。

當時世界範圍內吸食鴉片基本都是合法的。例如,英美都是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立法限制毒品。奇怪的是,這些不禁鴉片的國家反而很少有人吸鴉片,倒是中國這個禁煙的國家對鴉片情有獨鍾。

一方面,清朝很多八旗子弟,拿著高官厚祿卻不需要工作,平時除了黃賭自然就是毒。各種洋貨,要麼是像鋼琴之類玩不來,要麼是像刀叉鐘錶之類不好玩。

另一方面,乾隆禁煙之後,各地官員反倒可以找鴉片商收保護費了,收了黑錢還不用納稅,為了搶這塊肥肉,不僅沒有執行乾隆的政策,還拼著老命的引進鴉片,導致鴉片在中國越賣越紅火。 

一開始,皇帝對禁煙這件事兒都不是很認真,直到道光年間,各地農民起義不斷,清朝的鴉片軍隊被打得找不著北。發現槍杆子不好使的道光皇帝把所有的責任都推到了鴉片身上。

可惜,道光沒有想一想為何官兵抽鴉片,農民不抽?當時的軍隊腐敗不堪,平時不好好訓練,省下錢都去吃喝玩樂,等上級領導檢查時裝模作樣的表演幾個固定節目。後來,清軍和洋人拼刺刀,儘管清軍人數佔優還是輸得一塌糊塗;到甲午海戰時更是在裝備領先的情況下被日本打敗。

皇帝為了構建和諧社會,對軍隊一直是好生供養,這就給他們提供了抽鴉片的所有條件:金錢和時間。這樣的軍隊戰鬥力本來就跟農民差不多,抽了鴉片就更沒得玩了,這時道光才知道著急,發了狠要禁煙。

但是,道光皇帝沒有想到,那些負責禁煙的官員,既是鴉片的主要消費群體,又是鴉片走私的庇護者。對這些人來說,軍隊沒戰鬥力關我屁事,大清的江山關我屁事,又不是我的,是你皇帝老子一個人的,我趁著現在當官使勁撈就是了。
 
這麼一來,禁煙自然是無從談起。直到最後,道光皇帝找到一個真正肯禁煙的人——林則徐,和英國人的故事就從這裡開始了。

說來搞笑,林則徐到廣州禁煙,本來當地官員是想拿銀子打發他回家的,誰知此人是真心辦事,不吃這一套。

今天我們說林則徐是民族英雄,其實當時官員們都當他是神經病,而且林則徐這種人要是放到今天的官場,他還是要被當成神經病,要不了三兩回合就得被和諧。

林則徐到廣州后,要求洋商們交出所有鴉片,還發了一份通知,內容很有趣,大致如下:

「聽說英美兩國天氣乾燥,土質干硬,英美國家的民眾都是把肉磨成粉食用,久而久之導致大便不通,只有中國的大黃和茶葉可解。皇上對你們有恩,你們也該配合我這個欽差的禁煙工作,否則我們就停止出口茶葉,讓你們都大便不通而死。我對你們這些外夷的伎倆再了解不過,所以別跟我耍什麼花招,其實我們老百姓都很討厭你們了,你們再賣鴉片,難保他們不會弄死你們…… 」
 
林則徐的通知一來,洋人第一反應是,又來收保護費了,正商量著該花多少錢擺平呢。

其實,當時洋人們是混得很悲慘的。清朝閉關鎖國,重農輕商,本就看不起做生意的,又自封天朝上國,覺得自己天生就不用跟外夷講什麼平等,所以指定只有廣州十三行才能進行洋貨買賣,而且還不是洋人賣,而是由中國人中轉,洋人不能隨意接觸其他中國人,而且也不能隨意在中國走動,只能在圈定的範圍內活動,換句話講就是「洋人與狗不得外出」。

清朝當時的關稅很低,但洋人在中國做生意,免不了被敲詐勒索。而且,那些販賣洋貨的中國人也必須通過賄賂換取外貿執照。所以說,鴉片除了導致中國的白銀外流,還有一個很重要的職能,就是把民間的白銀轉移給政府。
 
洋商們都是第一次遇到林則徐這麼較真的。一時摸不清對方的來意,打算先觀察觀察敵情,回復林則徐說要用七天時間商量商量。

林則徐本來覺得自己在這些夷人面前是充滿優越感的,完全應該說一不二,想不到對方還要商量七天,一下把他給惹火了。

林則徐得知英商「顛地(人名)」是拖延戰術的主要智囊,立刻派人前去捉拿,而且耍個滑頭,說是「召顛地入城」,但英國人不放心,要求林則徐承諾24小時內放顛地回來。

970

主題

1283

帖子

2262

積分

五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262
沙發
 樓主| 假裝從無錫來 發表於 2014-2-8 01:15 來自手機 | 只看該作者
大清國可從來沒什麼拘留最長期限之類的說法,都是想關多久,就關多久。所以林則徐一聽,你這不是他娘的放屁嗎,馬上抓了兩個買辦(即漢奸)到英國人那裡下馬威。這下英國人才明白事態嚴重了,一時間竟不知所措。
 
這時另一個主角——英國駐華商務總督義律——登場了。說來搞笑,此人作為鴉片戰爭引發者之一,卻是個不折不扣的反鴉片者,他認為鴉片本身就是不道德的,在一個明令禁止鴉片的國家內走私鴉片更是有辱英國女王的名譽。

義律聽說林則徐拘押顛地,馬上急了,匆忙趕到商館進行調節。誰知林則徐給他來個有去無回。義律剛進入商館,林則徐就帶兵把商館給封閉了,撤走所有的中國人,勒令中國人不得再與洋商接觸,否則以漢奸論處,還來了個斷水斷糧。

義律一看這架勢,是要把人活活逼死,馬上給林則徐寫了封信,大意是威脅說「你再這樣,難保兩國不會打仗」。林則徐在下面加了批語:「天下萬方,何處與天朝相提並論?『兩國』稱謂,難道是指英國和美國說的?」

其實義律與林則徐交涉數次,基本處於雞同鴨講,雙方都以武力威脅對方,但又都不懼怕對方的武力,只不過義律是囂張但有底氣,而林則徐根本是無知者無畏,所以兩個人都奇怪了,靠,他怎麼就不怕我呢?

例如,林則徐是這樣回信的:先談因果報應,舉了一些壞人突然暴斃的實例,接著談中國對英商的恩情,又講到沒有茶葉洋人就會大便不通而死的問題,另外民意沸騰,舉國激昂,再不交出鴉片,小心吾皇天威降臨…… 

義律那邊被斷水斷糧也受不了,再加上搞走私本來就理虧,於是跟英商們商量能不能把鴉片全部上繳。義律也耍個滑頭,說這些鴉片的損失將由英國政府來承擔。

英商一聽樂壞了,這等於是把鴉片送給中國人,再從英國政府那裡拿錢,當然是十二萬分的樂意,當然他們也知道義律是在打官腔,他本身也沒那麼大的能量給賠償問題打包票。於是,這些英國商人委託一位正巧趕回英國的商人,請他到英國議會訴苦。

結果,英國政府的態度是「你們走私你們活該,大清國愛咋咋地,英國政府才不管你們的損失」。連英國軍艦都回復義律,說不會派兵保護走私行為。

後來隨著鴉片戰爭打響,情勢直轉急下,只能說這些鴉片販子運氣好。

看到這裡,各位應該發現一點,英國之所以侵略中國,主要原因並不是虎門銷煙。英國政府本來沒打算跟鴉片走私扯上關係。鴉片戰爭的主要原因其實是另外兩件事:甘結事件、林維禧案。

(這裡岔開一句,說這些鴉片商人走私,其實也有點委屈他們。當時的鴉片貿易怎麼看都不像「走私」,因為來接頭的要麼是大清國的地方官員,要麼乾脆是清朝水師)。 

英商在義律的慫恿下,把所有的鴉片全部交了出來,林則徐也終於解除了對英商的包圍。

但禁煙的事卻還沒有完。林則徐又要英商簽訂「甘結」,其實就是保證書一類的東西,內容是禁止「一切來人」進行鴉片走私,否則一經發現,「貨盡沒官,人即正法」。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70

主題

1283

帖子

2262

積分

五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262
3
 樓主| 假裝從無錫來 發表於 2014-2-8 01:16 來自手機 | 只看該作者
這甘結的有趣之處是帶有中國特色的連坐效應,他要英商不僅對自己的船負責,還要對別人的船負責,不僅對英國人負責,還要對所有國家的人都負責。此前,林則徐在對付吸毒者的時候,就採用了「五戶連環保」政策,但他不知道洋人是絕對不會答應這種要求的,不然萬一船上有人私自夾帶鴉片,豈不是所有人都要陪葬?

林則徐覺得義律是這幫人的頭頭,要他代表所有洋商簽字,義律告訴林則徐:我不能代表那些英商,就算英國國王也代表不了他們。林則徐一聽又怒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你這不是存心忽悠我嗎?但他還是很有風度的教育義律:你騙我說你自己不能代表也就算了,但你說英國國王都不能代表,你這可是叛國啊,叛國大大的不好…… 

又是雞同鴨講。義律死活不簽,最後全體英商撤出虎門,到葡萄牙人的地盤澳門交易去了。但林則徐連自己地盤以外的事也要管一管。他命令義律要麼簽署《甘結》,要麼從此滾出中國。

義律堅決不從,提出以下幾點質疑:清朝將無辜者和走私者一起在商館里拘禁七個星期之久;鴉片貿易一直都受到中國地方官員的鼓勵和保護。

義律一是擔心英商人身安全再受威脅,二是希望林則徐先檢討一下大清自己的錯誤,但他們還沒注意到一點:林則徐對付過吸鴉片的中國人,對付過提供鴉片的英國人,對付過賣鴉片的中國人,惟獨沒有對付那些保護鴉片走私的人,這就是清朝官場官官相互的微妙「潛規則」,英國人是無論如何也不會理解的。

林則徐又搬出民意恐嚇義律:沿海民人,莫不視波濤如平地,倘一觸動公憤,則人人踴躍思奮,雖欲阻之而不能矣…… 

甘結的事久拖不下,雙方舊怨未平,新仇又起。當時幾個英國水手醉酒後與中國人發生衝突,雙方群毆,一名叫林維禧的同志不幸為國捐軀。事發后,英國水手立即花錢私了,請家屬封口。

但一不小心,兩天後讓義律得知此事。義律前來調查,先給受害人家屬賠償,再分別懸賞,請目擊者指出致命一擊是哪個水手造成的、是英國人先挑事還是中國人先挑事。

又過了兩天,林則徐也知道了(英國水手的錢真是白花了),二話不說,要義律立即交出兇手,殺人償命。義律哪敢把人交出來啊,那時英國人判案還得給被告個申訴的機會,而我國的衙門就是八個字:大刑伺候,從實招來,狗熊被打完都會承認自己是兔子,而且林則徐根本不在乎是誰殺了人,反正我死一個你也得死一個,隨便哪個都行,這一點對尚未查清真相的義律來說更是無法接受。

當時英國已經採用陪審團制度,義律提出要設立一個英式衙門,請林則徐前來觀摩,林則徐一聽愣了,你們這些外夷還有衙門?當下拒絕。後來義律自己把人給審了,五名水手分別監禁三個月至半年不等並處以罰金,義律還特彆強調,這些人必須被關押在英國而不是中國的監獄。 

義律當時的處境是很尷尬的,水手在中國殺人,本來應該接受中國的法律審判,但當時中英之間的文明程度實在差距太大,到了難以忍受的程度。這就好象,今天中國人到哪個非洲國家打工,一不小心觸犯了當地法律,結果被判用火燒死後由當地土人分而食之,中國人肯定也受不了。當然中國政府肯定不管這事兒就是了,義律卻表示絕不會讓大英公民接受「野蠻肉刑」,拒不交出兇手。

後來義律無奈之下想了個庸招,他騙林則徐說根據《萬國公法》,他是擁有「領事裁判權」的,這件事應該根據英國法律來判。誰知林則徐還真找自己的美國私人醫生伯駕翻譯了一下《萬國公法》,雖說翻譯出來的內容是一個字也看不懂,但據伯駕所說,沒有「領事裁判權」這一說。

這恐怕是中國高級官員第一次接觸《萬國公法》,第二次接觸《萬國公法》已經是二十多年後了。從這個角度來說,林則徐是「開眼看世界第一人」,可惜這個「第一人」也就是這麼個「沒有茶葉則大便不通」的水準。 

說到這個伯駕,雖說他是林則徐的醫生,卻從來沒有見過林則徐,因為林則徐不願與外國人直接接觸。好在他的毛病伯駕靠遠程治療也給解決了,伯駕在林則徐的病歷上是這麼寫的:「從醫學上看,這個病案沒有可以值得引起興趣的地方。事實上,這位病人從來也沒有見到過,但是我想,對於這樣一位著名人物,他的行為是中英這樣兩個大國間破裂的直接原因。」

後來,伯駕想給林則徐贈送三件有寓意的禮物:一本地圖冊、一本地理書、一架地球儀,誰知林則徐 讓伯駕先填寫一份「申請書」,意思是說:你是夷人,你給我林則徐送禮是你的榮幸,你要先審批,我答應了才行。伯駕一氣之下便沒有再送。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70

主題

1283

帖子

2262

積分

五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262
4
 樓主| 假裝從無錫來 發表於 2014-2-8 01:16 來自手機 | 只看該作者
義律這招算是昏到極點了,他想利用中國人對國際法的無知來解決此事,但就算「領事裁判權」真的存在,他眼中無知的中國人們又怎麼可能遵守呢?更倒霉的是又遇到這個「開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則徐一聽《萬國公法》里沒有什麼領事裁判權,一下火了,甘結的事還沒搞完,你丫又忽悠我,看來對你們這些野蠻外夷是客氣不得了。

林則徐故伎重施,又來了個遣散華工、斷水斷糧,逼義律交人,當然了,針對對象不僅是義律,而是所有英國商人。這種事情連續發生兩回,義律是真的受不了了,內心早已動了殺機,但他還想著能和平解決此事最好。對於甘結,義律先是提出可以具結,但只能「貨盡沒官」,絕不能「人即正法」,林則徐卻一口否決,堅持要砍人。

後來林則徐也玩了個花招,說要麼這樣,你不具結也可以,但船要讓我搜查一遍,看你還有沒有鴉片。以林則徐的看法,任何一個心智健全的人,都應該知道大清國是怎麼搞搜查的,義律應該不會笨到答應這種要求,希望義律能夠明白個中利害關係。

義律偏偏就不明白,告訴林則徐:好哇,歡迎來搜。

林則徐這下被搞鬱悶了,琢磨著義律可能還不了解大清國的基本國情,只好親自教育義律「大清式搜查」到底是怎麼回事:首先我們效率比較低,需要花兩百天才能完成搜查,到時你的貨物也該發霉了;另外搜查過程中肯定會弄壞、弄丟東西,大清可不負責任。

但義律覺得錢的事小,簽署《甘結》可是要出人命的啊,於是老話一句:歡迎來搜。這可把林則徐氣得不行。

此時,許多被斷水斷糧的英國人快渴死了,雙方都感覺道理說不通了,有武力解決問題的打算。義律去香港尋找淡水,遭到當地官員「五六小時的延宕和令人發怒的拖辭推諉」,終於發出最後通牒:再不給淡水,將擊沉眼前一切中國船隻!

而當地官員根本沒拿這些不知哪個旮旯里冒出來的外國人當回事,鴉片戰爭就這麼開始了。

如果僅僅因為義律不肯簽署《具結》就將第一次中英戰爭稱為「鴉片戰爭」來混淆視聽的話,那稱其為「淡水戰爭」應該也完全說得過去。

後來各種小衝突又出現數次,士兵和下級將領爭先恐後們向林欽差彙報自己的「輝煌戰果」。

林則徐不疑有詐,發揮了我國「村騙鄉,鄉騙縣,一直騙到國務院」的光榮傳統,通知光皇帝,我軍「七戰七捷」。其實你看當時的戰報是相當有意思的,裡面文學創作的氣息非常濃,讀起來很像武俠小說。

清朝士兵筆下的英國人從來不會留下屍體,不是滾落懸崖就是落水無法打撈,只看到水面上漂浮著洋夷的帽子,而我們的兵器上則沾滿血跡。一句話:戰果豐厚,證據沒有。而道光和林則徐這兩個人已經被忽悠得快要高潮了。 

消息傳到英國后,議會進行了辯論,雙方就出兵與否的問題爭得不可開交,主要觀點如下:中國人以優越人種、天朝上國自居,對英商橫加侮辱,更屢次侵犯人權,以性命相威脅,甚至兩次危及沒有進行鴉片走私的無辜英商,並影響到鴉片之外的貿易;中國的法律彷彿是專門為貪官勒索而設置的,既無法執行又荒謬野蠻透頂,而且與中國進行貿易需要交納比關稅高得多的保護費。結論:對這樣的野蠻民族,講道理講不通,只有先把它揍服帖了再說。

271:262票,九票之差,戰爭打響。

蔣廷黻有一句話精闢總結了鴉片戰爭的實質:戰爭之前我們不給他們平等,戰爭之後他們不給我們平等。其實戰爭打響之前英國還是給過中國和平解決問題的機會,派人坐船來送最後通牒,但中國守軍看不懂船上掛的白旗子是什麼意思,露面就打。之前中國水師曾掛著紅旗子滿地亂躥,被英軍誤以為是來打架的,也是見面就轟。
 
林則徐在開戰之前還給英國國王寫了封信。其實本來是想給美國國王和英國國王各寫一封的,後來一打聽發現美國連個國王都沒有,而英國的國王是個女人,這下他對兩國更是鄙夷了。

為了翻譯這封信林則徐破天荒的見了幾個外國水手,請他們代為翻譯,水手看完信之後差點沒笑噴出來:首先吹噓大清皇帝有多牛逼,統治了整個天下,恩澤四方;然後誇獎英國女王一貫恭順,彷彿在表揚一個藩屬國的酋長;接著大談中國對英國的恩惠,無非又是沒有茶葉英國人就要大便不通而死;再來教育女王因果報應學說,講述壞人突然暴斃的實例;最後像命令下屬一樣讓女王「接到此文之後,即將杜絕鴉片緣由速行移覆,切勿諉延」,否則「我天朝君臨萬國,盡有不測神威」…… 

後來的戰事就不做細表了,反正清朝一路勝利勝利再勝利,前進前進再前進,突然不知怎麼回事一下就失敗了,至少在道光眼裡是這樣。

然後大家籤條約,這事兒就算完了。至於那《南京條約》的內容,除了我們教科書上學的割香港、賠白銀、開五口之外,還要求清朝赦免一切在華關押的英國人,不得對那些和英軍有接觸的中國人(俗稱漢奸)秋後算帳,關稅必須是固定的並且明確的,不準再用法律規定以外的項目敲詐勒索英商,允許英商在沿海五口居住,貿易不必再通過廣州十三行之類機構中轉。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70

主題

1283

帖子

2262

積分

五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262
5
 樓主| 假裝從無錫來 發表於 2014-2-8 01:17 來自手機 | 只看該作者
還有一條:雙方政府來往,必須平等,清朝不能再用訓孫子的口氣和英國人說話。到後來又通過《五口通商章程》獲得了真正的領事裁判權,說到底,這些「不平等條約」的內容除了打開貿易壁壘、防止敲詐勒索之外,其實就是為了防止前文所述的一切狀況再次重演,割香港和領事裁判權這兩個主意正是由義律提出的,目的就是要給英國人一個能安全居住的地方。 

順便一提,現代人講割讓香港是喪權辱國,但其實道光當時用的詞叫「暫行賞借」,都被打成豬頭了,他還時刻不忘天朝上國的威儀。中國第一次鴉片戰爭支出的戰費,比英國人還高三倍,這裡面有多少錢是正兒八經花在戰爭上的還真沒人能說得清。

至於鴉片貿易問題,當時中方代表問英國為什麼你們本土不禁止栽種鴉片,為什麼要拿鴉片來毒害中國,英國代表璞鼎查回答: 
「這(在英國禁種鴉片)是不合乎英國憲法的,這是做不到的。即使英國政府用專制的權力禁止鴉片的種植,對中國亦毫無益處。中國人不將吸煙的習慣徹底掃除,這隻能使鴉片的貿易從英國手中轉到別國手中去。事實上,鴉片問題應由你們自己負責,假使你們的人民是具有道德品質的,他們絕不會染此惡習;假如你們的官吏是廉潔守法的,鴉片便不會到你們國中來。

所以在我們的領土以內,鴉片種植的前途,主要的責任是在中國,因為幾乎全印度所產的鴉片全銷於中國,假設中國人不能革除吸食鴉片的惡習,假設中國政府的力量不能禁止鴉片,那麼中國人民也要設法得到鴉片,不管其法律如何。因之,若將鴉片的進口,使之合法化,使富戶和官吏都可參加合作,這樣便可將走私的方便大加限制,下便人民,上裕國稅,豈不甚好?」 

其實早在鴉片戰爭以前,大臣許乃濟就提出:現在的情況已經發展到了哪怕英商不入港,中國人也會爭先恐後前去接貨的地步,既然禁也禁不住,還不如將鴉片合法化算了。不僅要合法化還要引進本土種植,這樣還可以阻止白銀外流。確實,等大清牌鴉片生產出來,再加上領先世界幾十年的鴉片吸食和煙槍製造技術(這是大清國最可引以為豪的高科技之一),那GDP是嘩啦啦的漲啊。

道光一聽當下便有點動心,但後來許乃濟又加了一句話:吸鴉片的都是社會渣滓,這些人吸死也不足為惜。

許乃濟這句話一下得罪了好多不該得罪的人,再加上禁煙本身就是違反地方官員利益的(不然他們怎麼收保護費啊),道光又被林則徐那幾句「中原幾無可以禦敵之兵」刺中要害,後來許乃濟便成了清朝道德墮落分子的總代表。 

璞鼎查又教育中方代表,英國強大的真正原因是「自由的制度和商業」,請中國也效仿。當時可不說「西方的制度不適合中國」,而是乾脆聽不懂對方在說什麼,所以基本都是左耳進右耳出,而且中方代表比較為難,不敢跟道光皇帝提鴉片合法的事,於是提議:不如這樣,以後我們關照你們的鴉片貿易,有我們罩著,合不合法都無所謂。

璞鼎查不想搞中國特色,說英國政府不願承擔走私的不義之名,中方代表一商量,最後說:鴉片就算合法,難保你們這些人不偷稅漏稅,如果英國政府能先交500萬兩稅款,我們可以代為跟大請國皇帝商量。璞鼎查一聽愣住了,你們自己緝私不力,還要英國政府幫你收稅?開玩笑。璞鼎查發現這些人害怕跟道光皇帝提鴉片合法化的事,乾脆不再提鴉片的問題。於是,鴉片貿易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後,繼續以走私形式存在了二十年。

這無疑是給歷史教科書一記最響亮的耳光。當然,「強行打開中國的門戶」這個「罪名」倒是不假,不過這似乎沒什麼值得悲傷的,因為閉關鎖國本就是件壞事,何況它也不是中國人民的民意,而是皇帝老爺一個人的旨意,皇帝自己悲傷就算了,老百姓跟著瞎起什麼哄? 

另外,「鴉片戰爭」在英國不屬於必修課範疇,所以雖然中國人很拿這個當回事,動不動就血淚控訴一番,但你要去問英國人,基本上都不知道鴉片戰爭是怎麼一回事。你要說「第一次中英戰爭」對方就更驚訝了,什麼,中國和英國還打過仗?……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70

主題

1283

帖子

2262

積分

五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262
6
 樓主| 假裝從無錫來 發表於 2014-2-8 01:18 來自手機 | 只看該作者
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後,中國其實完全沒有意識到英國人的軍隊到底有多厲害,很多未參戰者,包括道光皇帝,還覺得雙方實力其實相差無幾,只不過勝敗乃兵家常事而已(因為按照前線將士的彙報,我們一直在勝利,最後不知怎麼突然一下就失敗了)

因此,雖然英國人提出要「平等」,但在很多清廷官員和普通百姓眼裡,蠻夷依舊是蠻夷,這種態度便決定了之後還要有第二次鴉片戰爭。
 
本來根據《南京條約》,洋人有權入五口定居,但由於鴉片戰爭期間英國人和廣州人打過架,後來廣州人便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反入城鬥爭」,阻止英國人入城。當時的兩廣總督耆英表面跟英國人說,這事我們一定處理,但背地裡暗中慫恿鄉勇,把這事兒一拖就拖了五年。

這些英國人也是好耐心,當年義律才體驗了五個小時中國特色的政府辦事效率就動武了,這些人居然能忍五年,但到了1847年,終於忍無可忍,揮軍攻陷虎門,準備武力入城。耆英是知道英國人厲害的,一見對方動粗就怕了,急忙答應英國人「目前條件還不具備,兩年後一定讓你們入城」。英國人哪知道耆英馬上就要調走了,還真傻兮兮的又等了兩年,結果到1849年,英國人滿心歡喜的來到廣州,迎接他們的是新任總督徐廣縉和巡撫葉名琛,帶著十萬鄉勇準備和英國人決一死戰呢。

英國人這時候才發現中國人說話就跟放屁似的,於是掉臉就走了。洋人這一走,廣州舉城歡騰。重大勝利啊!徐葉二人都輕而易舉成了民族英雄,得道光皇帝封爵嘉獎。

葉名琛想,這事兒既然能拖七年,再拖七十年也無妨,更總結出對付洋人的「獨門秘訣」,就是一個字「拖」。壓根別搭理洋人,對方提什麼要求一律拒絕就行,這樣問題就「解決」了,還能得皇帝褒獎,陞官發財,因此「遇中外交涉事,略書數字答之,或竟不答」。當然洋人也不會那麼好欺負,其實心中積怨已深,一忍再忍,只等一個借題發揮的機會。 

到1854年,英國援引《中美望廈條約》關於十二年期滿雙方可協商修約的規定,以及《中英虎門條約》的「最惠國待遇」,要求協商修改《中英南京條約》。其實,英國的這個要求是完全沒有道理的,首先最惠國待遇根本不包括「修約」這一項,其次《虎門條約》到1855年才到修約之期,而英國人卻說它是《南京條約》的粘附條約,所以時間要從《南京條約》算起。

這種問題只要大清國援引幾條國際法,就可以讓英國人啞口無言打道回府了,偏偏大清閉關鎖國又狂妄自大,舉國上下竟無人懂法,而英國人想利用的正是這種無知。美國發現中國人是真呆,馬上也興奮的說要修約,說既然英國人能修,我也要修。法國一看,哇塞,還能這樣玩啊!於是也要修約(《黃埔條約》)。
 
順便一提,美國人與法國人的條約並不是軍隊打出來的,而是借英國人的光「嚇」出來的。

當時中方代表耆英在簽《南京條約》時深刻體驗了英國人的厲害,將同為白人的法國人、美國人都視為同一級別的強悍國家,兩國只需稍以武力恐嚇,耆英就只得老老實實的在條約上簽字。

當時美國人對清朝那套天朝上國的作風已經是非常了解,知道對付中國這樣無知自大的國家只有用殘酷的事實教育對方,你稍微講點禮貌都會被當作是來朝貢的。所以,美國談判代表提出,假如中方不肯簽約,那麼一定要面見皇帝,而且絕不下跪,否則兵戎相見。而耆英怕的正是這個,讓一個美國人站著和皇帝說話,這還得了?他要確保兩件事,第一不能跌皇帝的面子,第二不能再打仗,至於條約什麼的愛簽多少都無所謂了,爽快的就把《望廈條約》給簽了。

後來法國人來中國時,帶了八條軍艦,此時耆英已有如驚弓之鳥,法國人還沒開口威脅呢,耆英就賣國了。反正一回生兩回熟的,也不是頭一回簽,破罐子破摔了。說實話只要不是賠錢割地的條約,清朝都是很爽快的。 

當時法國人對中國不是特別了解,原本希望拉攏中國,提出幾條要求:第一互派公使,大家就算結盟了;第二給中國進貢天文學家,算是示好;第三讓中國派人去法國深造,學習造船和水戰,對付誰呢?當然是對付英國人了。法國自稱是「英國的老師」,只要中國肯跟著他們學,對付英國不成問題。

耆英一聽,法國要往北京派什麼公使,當下拒絕,至於天文、造船、水戰這些東西,我們大清國水平很高的,不需要你們來教。

法國人一聽傻了,這是怎麼回事啊,天上砸餡餅都不要?於是面露猙獰:給你三條路選,第一、法國派公使進京見皇帝。第二、法國給皇帝送一個天文學家。第三、開放天主教,否則開戰。

耆英一聽,前兩條他甚至都不敢跟皇帝講。老外想見皇帝是肯定不行的,因為法國人不肯下跪,那就只有跟皇上商量一下開放天主教的事了。後來耆英對道光皇帝連哄帶騙,終於交涉成功。天主教冬眠多年,總算又在中國復甦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70

主題

1283

帖子

2262

積分

五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262
7
 樓主| 假裝從無錫來 發表於 2014-2-8 01:19 來自手機 | 只看該作者
正當英、美、法正在欺負中國人不懂國際法的時候,葉名琛又是「略書數字」,除了嚴禁三國公使入城以外,對三國公使的各項要求只有兩種回答:要麼拒絕,要麼乾脆不回答。當時英國人對這個葉名琛的作風是非常了解的,知道跟此人講理絕對講不通,而且當時廣州人民又忙著起義推翻清朝政府,想必葉名琛也自顧不暇。

於是,三國公使一路揮師北上,準備到上海一帶尋找別的官員傳達修約的請求。誰知葉名琛彙報了咸豐,寥寥數語,說英國人要修約,請皇上放心,此事為臣自能搞定,洋夷若來,叫他們來見我就行。

當時滿朝上下其實連「修約」是什麼意思都搞不清楚,可見「喪權辱國」這種說法是嚴重失實的,至少對清廷是如此。葉名琛是民族英雄,又平叛有功,皇帝對其充分信任,回復說「你辦事我放心」。 

這下糟了。三國公使跑到上海,會見了江蘇巡撫吉爾杭阿。吉爾杭阿頭腦還算清醒,當時正在圍剿太平天國,知道三國公使暫時不能惹,也知道葉名琛的德性,於是提議咸豐皇帝趕緊派個欽差大臣,協助葉名琛一起處理此事,其實是想防止葉名琛獨攬大權,剛愎自用,壞了大事。

咸豐一聽這話就不耐煩,把吉爾杭阿大罵一頓,吉爾杭阿沒辦法,只好轉告三國公使「皇帝讓你們找葉名琛處理此事」。三國公使剛從那裡過來,怎麼可能再回去呢,於是繼續北上,到了天津,離皇帝越來越近了。

清政府派出兩個副科級幹部接待公使,一句話「修約的事情我們管不了,皇帝請你們再去找葉名琛」。這時三國公使終於體會到什麼叫「踢皮球、打太極」了,雖是憤懣,卻又無計可施。修約最終不了了之。三國此時已達成共識:對付中國,不動點武力是不行的。
 
但列強們此時一直處於師出無名的狀態,因為這次修約實際是「騙約」,所以他們都在等一個名正言順的借口。

1856年,《望廈條約》修約時間確實到了。前來辦理的美國公使正是林則徐的洋醫生伯駕。伯駕聯絡英法公使一起去修約,但英國公使認為去了也白去,何況英國的「修約」本來就名不正言不順,所以雖然他們很想痛揍中國一頓,但不打算利用修約問題大作文章。法國公使說自己沒有收到政府授權,暫不行動。

於是,美國決定單獨來修約。由於合乎法律,伯駕理直氣壯,但美國始終繞不過葉名琛這道坎,而葉名琛仍是採用先前的兩條秘訣:踢皮球。這還真是前所未聞的外交手段,不過伯駕倒是沒有調兵譴將跟大清國開戰,而是學習當年的英國人,乾脆放棄了修約。伯駕的目光敏銳,他知道中英兩國上次因林則徐決裂,這次還得因葉名琛決裂,到時再坐收漁利也不遲。 

就在洋人對大清的不滿情緒逐漸積累到頂峰時,亞羅號事件發生了。

我國教科書把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原因歸結為亞羅號事件與馬神甫事件,對這兩件事語焉不詳,定性為「英法入侵中國的借口」。而香港的教科書歸納了四個原因,除了以上兩件事,另外兩件就是「入城問題」和「修約問題」。

事實上,列強們正是由於「入城」和「修約」問題而積累了大量怨氣,而亞羅號事件僅僅是怨氣的爆發點而已,大陸的教科書卻不能如香港一般客觀,有意忽略或淡化了前兩件事。
 
亞羅號事件的真相至今仍有爭議。亞羅號是一艘在香港註冊的船隻,葉名琛認為船上有一名海盜,將船上12名中國人全部緝拿,並且扯掉了船上的英國國旗(爭議點就在這裡,葉名琛堅稱中方沒有扯英國國旗,另外也有學者認為亞羅號的執照已過期,法律上不能再掛英國國旗,所以扯掉了也不算是對英國的侮辱)。

這件事本來可大、可小、甚至可無,但當時的英國海軍上將包令和駐廣州領事巴夏禮對「入城」這口惡氣已經憋了快十年了,他們想要的就是小題大作,不僅要求中方立刻釋放船上的水手,還要向英方道歉。

英方的要求其實相當無理,因為葉名琛緝拿的罪犯是中國人,按雙方條約,領事裁判權是不起作用的,而葉名琛非但沒有抓住對方的把柄據理力爭,反倒把人給放了(這主要是因為太平天國勢如破竹,咸豐下了命令,讓葉名琛盡量不要再開戰端)。但是葉名琛拒不道歉。 

葉名琛不知道英國人這次存心就是找茬打架,於是就為了這麼一句道歉,廣州又被英軍蹂躪了。開戰之後,英國人不提道歉這碼事了,一句話:讓我入城。

這時葉名琛兵敗如山倒,但他一聽,什麼呀,原來英國人只是想入城啊!葉名琛過去的經驗使他深信一點:在入城問題上,英國人玩不出什麼花樣來,這次一定又是鬧一鬧就滾蛋了。這時他還認為英國人只是來嚇唬他的,只要挺一挺就好了,於是厚著臉皮彙報咸豐皇帝,說自己打了大勝仗,消滅了英軍的總司令。咸豐則批示說:幹得好,不過也別把英國人逼急了,等他們來悔罪時給個台階下就行了。

當時有大臣秉明實情,結果咸豐說這是英夷「造言聳聽」,令該大臣「勿為所惑」。此後葉名琛派人去香港收集英國的情報,不過他犯了個大錯:他自己對咸豐撒謊,手下又怎麼可能對他說實話呢?搜集回來的情報不是英國被俄羅斯痛揍,就是英國被印度痛揍,要麼就是財政緊張、入不敷出、經濟危機、失業狂潮、工人罷工,總而言之一句話,英國日薄西山,即將完蛋。

於是,葉名琛堅信英國人玩不出什麼花樣,乾脆連戰備都不做,還要士兵不要開炮還擊,夷人「天黑就走」。直至英軍破城,葉名琛正好出去燒香,沒給英國人逮到,英國人又兵力不足,暫時撤出廣州,葉名琛更相信對方是來唬人的。就在這種信念的支撐下,葉名琛出乎意料的鎮定,後世戲稱「不戰、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的「六不將軍」,一直到他被英國人抓走為止。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70

主題

1283

帖子

2262

積分

五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262
8
 樓主| 假裝從無錫來 發表於 2014-2-8 01:20 來自手機 | 只看該作者
對於英國軍艦在廣州的行動,英國議會認為是「濫用武力」,投票要求英軍撤軍,結果強硬派的外相巴麥尊解散議會重新選舉,並在大選中大勝,不然英國要是真的撤軍了,葉名琛又要成民族英雄了。後來,由於此人一手挑起第二次鴉片戰爭,咸豐對他的態度立刻180度大轉彎,民族英雄一下又成了千古罪人,不可不說是諷刺。

其實葉名琛「六不」倒也有原因,當時內戰打得正凶,軍餉都發不出來,人家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啊,與其說葉名琛是真的相信英國「開幾炮就走」,還不如說他是無奈之下,大搞自我催眠呢。 

姑且把時間軸往前拉一年,回到馬神甫事件上。當時根據中外條約,洋人只能在通商五口活動,其它地區依然處於「洋人與狗不得入內」的狀態,法國神父馬賴同志卻闖入廣西傳教(教科書上說此人是無惡不作,廣西是「依法處理」,歷史真相,不得而知),結果被就地正法。

按條約,發生此類事件,清政府應該先將人送至附近領館,再作處理,絕不可上刑,更不能殺頭了。法國這回是理直氣狀的要找中國討個說法,要求的僅僅是賠款和道歉,偏偏兩廣總督又是葉名琛,兩個字:拒絕,結果馬神甫事件又成了懸案。 

美國要求修約,英國要求入城,法國要求賠償道歉,全都卡在葉名琛這裡,統統成了懸案,所有的不滿在1856年完全爆發了。不過美國雖然很想揍中國一頓,但當時黑奴問題鬧得正凶,而且第一次鴉片戰爭又得了甜頭,你們上去打,我負責事後出來嚇人就行了,於是不肯發兵。

法國其實也想再沾一次英國的光,但一個國民被殺又得不到說法,再不出兵就說不過去了,只好跟著英國一起上。而俄羅斯對中國眼饞已久,此時也跳出來興風作浪,準備坐收漁利。

於是,一支英法聯軍,承載著英美法俄這四個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的野望,向著廣州進發了。
 
廣州瞬間破城,葉名琛被捉走。咸豐收到奏摺,頓時如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怎麼我們一直勝利勝利再勝利,突然廣州就淪陷了?於是批閱道:覽奏實深詫異! 

英國跟中國打交道,累積了不少經驗,其中一條就是:大清國非常遲鈍,就算佔領中國的半壁江山,皇帝也不會在乎,必須直接搗他的家門。

此時,距第一次鴉片戰爭已近二十年,天朝諸臣早就忘了洋人打仗到底是什麼樣的了,結果等號稱最強的天津大沽炮台瞬間被佔領,咸豐還在那裡莫名驚詫。怎麼辦,簽約唄。清廷覺著英美俄法四個是連體嬰兒,對沒參戰的美國和俄羅斯也是有求必應,結果美國又白撈一個條約,俄羅斯也狐假虎威,正式進入中國,法國和英國更是沒的說了。

順便一提,這回主持工作的仍舊是耆英同志,咸豐覺得此人和洋人交情應該大大的好,說不定可以討點便宜,誰知廣州破城時,英國人便從衙門公文里查清耆英當年在入城問題上那套假調解、空城計的把戲,對耆英百般奚落,耆英一氣之下返回北京,留下幾個既無外交經驗又沒有許可權的基層官員,在談判桌上任人玩弄。後來咸豐一氣之下,賜耆英自盡,理由「擅自返京」。 

《天津條約》相對之前的條約,主要變化是允許外國軍艦進入長江,允許外國人進入內地,增開通商口岸,允許外國人進入北京設立使館。綜觀兩次鴉片戰爭各個條約,內容其實並沒有什麼不平等之處,大開國門本就是與時俱進。

至於比較過分的軍艦入江、割讓香港、領事裁判權、協定關稅這四條,軍艦入江只能怪清廷無能,長年內戰,無力保護外僑;割讓香港的一部分原因是林則徐兩次給所有英國商人斷水斷糧,說到底還是安全問題;領事裁判權是因為中國文明程度太低,法律極其野蠻,外人不能接受;至於協定關稅,就只能責怪那些敲詐勒索外商的貪官了。 

當然了,方式是極其不平等的,法律上仍稱其為「不平等條約」。但這樣的不平等也是中國自己招來的,若是中國能早點放下身段,先擺出一點平等的姿態,本來也不會無端遭此命運,除了俄羅斯與日本確實野蠻以外,英法美大體上都是講道理的,而中國若能早日和洋人平等互待,學習對方的先進技術,日後更不可能任俄羅斯與彈丸之地的日本宰割。

第一批出使西方的人,目睹中西方的巨大差距,傳統觀念逐漸崩塌,敏銳的指出:西方人對中國人以誠相待時,中國人想的從來是怎麼再多撈點小便宜,而當西方人轉用武力威脅時,中國人馬上就妥協退讓。

事實上,清朝的歷史就是這麼個循環:由於自大和愚蠢惹怒洋人——被揍——籤條約——清廷不肯執行——再次惹怒洋人,從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一直持續到1900年庚子之戰,天朝的威儀終於被揍得蕩然無存。

這段期間內,中國在某些方面得到了長足的提高,而唯一失去的,大概就是虛浮的皇家尊嚴和那不能為人民所分享的所謂「主權」了。 

現在故事還沒發展到1900年,所以皇家的尊嚴還是暫時不能丟的。根據《天津條約》,簽定之後,外國使節需要進京換約,這是所有的殘酷現實里最讓咸豐慌張的——外國人要進京面聖了,而且不會三跪九叩!這是對遺續千年的皇權威望和「萬國來朝」的致命一擊,也是咸豐無論如何也不能接受的。

咸豐恐慌到了什麼程度呢?他甚至想以鴉片合法、取消一切關稅、再多賠幾百萬兩白銀為籌碼,阻擋洋人進京面聖,後來又想在上海換約、在海上換約,千方百計阻撓,足見皇帝心中的價值取向——所有現實的國家利益,都沒有皇帝的面子重要。

此時咸豐親自主持外務,但水平實在不比葉名琛高明多少,他的計謀,無非就是「先派鄉勇與夷交戰,朝廷再出面調解」之類老掉牙的帝王權術,滿腦子安撫藩屬國的套路,殊料洋人根本就不吃咸豐那一套。這種完全超越自身理解範疇的危機,再加上他那阻止洋人入京的莫名其妙的堅持,此時的咸豐可以說是大腦短路,行事作風已完全不可理喻,咸豐帝本人成了繼林則徐、葉名琛之後的第三個二百五,而且他的二百五行為直接導致了「萬園之園」圓明園的被焚。
 
《天津條約》上雖然有咸豐親筆簽名,但清廷朝野上下,都把該條約當成一紙空文,僅作「緩兵之計」,負責簽字的桂良上奏說:「此時英、法兩國和約,萬不可作為真憑實據,不過假此數紙,暫且退卻海口兵船。將來倘欲背盟棄好,只須將奴才等治以辦理不善之罪,即可作為廢紙。」

咸豐覺得此計甚妙,只待時機一到便可執行,這樣舍桂良一人,便可阻止洋人設公使駐京。可洋人哪會理會這種丟車保帥的伎倆,這分明是想再討一頓打。洋人堅持進京換約,咸豐又規定人數不得超過十人、不得坐轎、不得列陣儀仗、換約后立即離京。但老外們早看透清廷那點心思,這次就是想教育朝廷「你們在世界上到底排老幾」,得到的指示是拒絕一切貶低使節身份的儀式,為了保證這一點,必須有海軍隨行護航,因此對咸豐的要求一概拒絕。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70

主題

1283

帖子

2262

積分

五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262
9
 樓主| 假裝從無錫來 發表於 2014-2-8 01:20 來自手機 | 只看該作者
咸豐決計不能讓別人看到自己和洋人「平等相待」,折損了威嚴,於是指示清廷唯一的一員悍將僧格林沁:若洋人不肯按照藩屬國朝貢的儀式入京,可以「悄悄擊之,只說是鄉勇,不是官兵」,並且堵塞航道,讓洋人走北塘繞一個大圈進京,若洋人不從,則可「師出有名」。
 
沒人知道這時咸豐的大腦里到底在想什麼。

英國人把船開到大沽口,發現航道受阻,想上岸又被民團阻擋,中方解釋說:此地沒有政府官員,也沒有軍隊,只有這些自發組織的愛國民兵。僧格林沁要求英法改道,當時英法堅決不從,要求清理航道,美國則答應繞道而行(因為中美條約之間根本就沒有換約的協定,其實本來是不能換約的,但就像前幾年一樣,清廷無人懂國際法,沒人看出這點,所以美國公使不敢得了便宜又賣乖,見好就收)。

於是,美國公使被「民團」允許登陸,接著被騾車拉到北京,遭軟禁數日,而且約還沒換成,皇帝沒見著,後來又被拉回北塘,終於換了約。此事被西方各國視為「奇恥大辱」,這就完全屬於中國自己背信棄義了。而英法兩國在大沽口乾耗數日,連個政府官員都見不著,只有一堆「民團」,其實這種破綻百出的伎倆哪裡瞞得了外國公使,而清朝政府甚至全體大清子民,長期以來卻沉迷於自己的這些「小聰明」里,結果給列強們留下了一個印象:愚蠢、自作聰明、毫無榮譽感。 

後來英法決定人力清通航道,直驅北京。這幫人正幹得熱火朝天呢,大沽炮台卻是連半個清兵或民團都沒有——表面看來是如此,其實人家僧格林沁正埋伏著,準備按咸豐指示,給這些不肯改道的洋夷們「名正言順一擊」呢。

後來,一些英國將領承認:他們知道清軍埋伏在那裡,但根本沒把對方放在眼裡。這回他們可是大錯特錯,僧格林沁是繼林則徐之後第二個正兒八經能辦事的大員,在腐朽的清廷里可算是珍獸,此人調教出的軍隊絕不可與英法之前遭遇的腐敗清軍同日而語。結果大沽口之戰,英法大敗,捷報傳回京城,朝廷里已是一片歡樂的海洋,覺著自己的軍事實力好象瞬間上了好幾個台階。

咸豐覺得這時差不多該「恩威並用」了,於是和僧格林沁玩起了紅白臉的把戲,又擺起了天朝皇帝的譜來,宣布中英、中法《天津條約》作廢,不過念在洋夷恭順,若肯「自悔求和」,可按中美《天津條約》另立新約,換約在上海進行。 

英法當然不會「自悔求和」,第二次捲土重來時,清軍手裡那點燒火棍又不夠看了。等到發現事態不妙時,咸豐又慌了,於是又耍起了小聰明,派人每天給英法發去照會,內容都差不多:你們怎麼來打我們呢?這是誤會一場啊!快來北京換約吧,我們等著你們呢。意思就是我們大家就當大沽口之戰從來沒發生過,坐下來好好談吧。

說實話,咸豐自覺這封信「暗藏巧機」,相信聰明人一定「一悟就懂」,英法卻偏偏不是「聰明人」,覺得照會的內容簡直是莫名其妙,完全沒有領會咸豐的意思。英法還是自打自的,等到大沽炮台完全淪陷后,清朝終於改口了:別打了!我們投降…… 

這次當然就不是天津條約那麼簡單了,大沽口之戰的帳也要好好算一算。後來英國派出巴夏禮和威妥瑪談判,本來所有條件都談好了,結果咸豐一看:媽呀,又要進京,還要帶一千衛兵!這還得了,咸豐這回是徹底犯傻,他想起古訓: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於是指示僧格林沁俘虜英國使團一行39人,準備以此為人質,與英法談判。

襲擊使團,國際法之大忌,世界震動,打,打死他丫的!聯軍一直挺到了北京城外。大清也震動了,這種情況是聞所未聞啊,咸豐彷彿都能感覺到自己的龍椅在震動,但死到臨頭了,居然還在嘴硬,後來跟英法談判,一句話:什麼都可以談,使節進京的問題絕對不能談! 

不能談就繼續打。此時法國得到情報,皇帝在圓明園休假,於是派兵前往,大潰清軍,但是皇帝不在,結果撲了個空。法國人一入圓明園,虎軀一震,媽呀!長這麼大沒見過這麼多寶貝!法國人二話不說,馬上動手洗劫,可惜人手有限,沒能搶完。

周邊的大清子民聞訊而至,終於將圓明園洗劫一空,順便放了把火——請注意,圓明園的第一把火是中國人放的,只不過手法太不專業,殺傷力有限,至於第二把火還得過會兒再說。

仗都打成這樣了,連皇帝的別墅都給燒了,咸豐只得放下自己那點可憐的堅持,終於答應了外國公使的一切要求,包括入京面聖。 

不過外國公使最後還是沒能見到咸豐,因為咸豐一口氣咽不下去,去世了。看來看去,第二次鴉片戰爭打響,除了有葉名琛的自負以外,事情發展到這種程度,咸豐皇帝也是「功不可沒」。不過對咸豐來說,這種堅持也算是有道理的,因為自古以來,確實沒有哪個藩屬國的使節見了皇帝可以不用三跪九叩,這禮數要是壞在了咸豐這一代手上,那可是前所未有的千古之恥、萬世罵名啊,無論如何他也要保住這點面子,以至後來咸豐鬱鬱而終,給人的感覺便如「殉道者」一般。

對列強來說,他們無法理解咸豐這種心態。對他們來說,兩國交往,就該平等相待,清國雖然戰敗,之後派官員出使時,外國也是以禮相待,偏偏中國的皇帝把他們當成藩屬國,其最重要的標誌就是逼使節向皇帝下跪。這跪禮之爭從乾隆時期開始算起,已持續大半個世紀,到咸豐這代總算是劃上了記號。 

更令人震驚的事發生了。英法要求中方釋放使團,於是巴夏禮等一行39人,不對,是19人,被放出來了。這19人的狀態用三個字形容叫「半條命」,剩下20個乾脆被殺了。這簡直是莫名其妙,中方本想拿使團做談判籌碼,結果還沒談完就先行撕票了,說到這裡,我們已經不知該怎麼解釋清政府的行為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70

主題

1283

帖子

2262

積分

五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262
10
 樓主| 假裝從無錫來 發表於 2014-2-8 01:21 來自手機 | 只看該作者
總之,友邦莫名驚詫,英法一商量,這口惡氣忍不下去,不給個迎頭痛擊是不行了,一定要在皇帝頭上撒泡尿。後來兩國產生了分歧,英國說要繼續燒圓明園,法國說那不過是個皇帝的度假村,要燒就燒皇宮。雙方爭執半天,最後英國說服了法國,於是大隊人馬殺進圓明園,這回是專業縱火隊,圓明園基本所剩無幾。 

這裡要順帶一提的是中國對國際法的理解。咸豐死後恭親王主持外務,反正聯軍打到皇城根下,說什麼也得服了,不過恭親王發現一點:洋人和過去那些藩屬國很不一樣,簽完條約之後居然能夠嚴格執行,說撤軍就撤軍絕不拖延,也不多討小便宜。而這些人又處處以所謂「國際法」攻擊大清,大清自該以對方最重視的「國際法」回擊。

到十九世紀六十年代中期,中國人終於接觸到了中文版的《萬國公法》,這距離林則徐上次詢問有關「領事裁判權」的內容已經過了二十多年了。

但是清廷學習了國際法后,只想以此對付洋人,從來沒想過要自己遵守,這種務虛的態度使得清政府不可能有太高明的造詣,在談判桌上依舊慘虧給對手,無論勝仗敗仗,一旦簽起條約,永遠都是中國吃虧。

再加上後來慈禧獨攬大權,簽約之事總被個別人的意見所左右,雖然民間有人指出「外國這不合法那不合法,中國完全不必退讓」,但腐朽的清廷卻毫不理睬,而民間又不能怪罪皇上,只能怪罪外國,使中國人逐漸產生一種觀點:國際法是強國用來欺負弱國的工具。這種理解一直流傳至今。 

圓明園第二次被燒已經是四十年左右後的事情了,這回縱火的是八國聯軍。關於拳亂,中國史學界的有識之士早就要求撥亂反正,沒辦法,義和團做的實在是太過分了。但也有人為義和團辯護,說是「外國侵略在先,義和團排外在後」,這種說法不值一哂。

義和團所謂的「排外」行動,幾乎不殺外國人,專殺中國人,毀壞洋貨亦是對私人和公共財產的嚴重踐踏,從仇視洋人發展到仇視洋紙、火柴甚至鐵路、電線桿,嚴重阻礙國家建設,及至後來揚言要攻擊外國使館,惹怒了洋人又不戰而敗,除了打著民族主義的旗號不斷招致災難,於國於民無半點利處。這樣的愚昧暴民、烏合之眾,居然被中國的教科書奉為民族英雄。
 
事實上,中國長久以來的悲劇,一方面愚昧閉塞、弱小落後,一方面卻又自作聰明、自以為是,這兩點結合,使的中國對外來文明、外來人士都充滿排斥感。

反觀中國的鄰國日本,在國門被炮火打開之後,立即打出「文明開化」的旗號,知恥后勇,勵精圖治,使兩國的命運在未來發生根本性的差異。人常說「落後就要挨打」,中國人卻始終將「落後」理解為拳頭的力量,其實文明的落後、觀念的落後,才是中國挨打最根本的原因。

到今天,中國除了經濟與科學技術有所進步,愚昧閉塞、弱小落後、自作聰明、自以為是這幾點,相對清朝而言幾乎沒有實質性的改變,對現代文明規則毫無尊重接納之意,對外國仍視其為「亡我之心不死」,對本國的理解也不過停留在「風水輪流轉,鹹魚也翻身」的水準,事實上,從清朝的故事裡,我們還是可以看出大量今天的影子。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226

帖子

59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91
11
紫牛創造 發表於 2014-2-8 18:26 | 只看該作者
中國在近代為什麼屢戰屢敗?為什麼說五四反儒己經落後呢?這裡先來介紹一個人。
     
  福澤諭吉——日本近代著名的啟蒙思想家、明治時期傑出的教育家。他畢生從事著述和教育活動,形成了富有啟蒙意義的教育思想,對傳播西方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因而被日本稱為「日本近代教育之父」、「明治時期教育的偉大功臣」。

  他堅持認為,日本人的虛假落後的一面也正是中國文化影響的結果。日本要實現以西方為標準的現代化,就必須擺脫儒家文明,學習西方文明。他本人的責任正在於挺身而出,肅清儒家文化對於日本現代化的束縛,傳播西方現代文明,從根本上改革日本人民的精神。他尖銳地批判孔子孟子思想的局限性,指出孔子的全部政治哲學就是「事君。」
  
   一兩句說不清楚,有些詞發不上來,詳情可百度 新浪博客 文有第一

 http://***/s/blog_61cf4c430102e0yx.html

  福澤指出,治與被治的,三綱五常的關係模式只是在特定條件下偶然形成的,並不是人性中固有的和普世的,它甚至不能與父母子女的關係相類比。孔子完全為他所處的時代和社會經驗局限,結果他的學說雖然代代相傳,但永遠只能基於治與被治的固定模式上,並非是放之四海的真理,一旦文明發展,將不可避免地失效,而人類知識的進步其實是獨立於儒學而發展的。
  相比起福澤在1870年代對儒家文化文化的鮮明批判,由胡適和陳獨秀在中國進行非儒反孔在1910年代才開始,這整整落後了將近40年,所以才說五四的非儒反孔已經落後了。儒人現在拚命地黑五四先驅,以為這樣就可以顯示儒家的高大全。然而,真正的反儒鬥士早就已經出現了東洋,他還成功帶領國家走向現代化。就是早了這40年,中日兩國在近代的差距就由此拉開了。而這1870年代至1910年代這40年,恰恰是中國經歷了最多的苦難和屈辱的40年。
  1999年,韓國出版的《孔子消失國家才能復興》一書提出想要解決韓國政治、社會、經濟等領域的痼疾,必須從儒學的陰影中擺脫出來。該書當年銷量最高,儒教被扣上了危機主犯的罪名。
  李光耀則說:新加坡今天之成就,不是靠什麼儒家文化,而是英國殖民者帶來的現代文明制度! 李光耀對講過:「新加坡人大多是福建人和廣東人的後裔,祖先都不識字,很貧窮,而達官顯宦、文人學士則全留守中原,因此沒什麼事是新加坡人做得到而中國做不到的,或沒法子做得更好的。」他又補充道:「新加坡成功的關鍵,是英國人留下的法治制度,而不是什麼儒家文化。」

   黑格爾說:「中國歷史從本質上看是沒有歷史的,它只是君主覆滅的一再重複而已,任何進步都不可能從中產生。幾千年的中國,其實是一個大賭場,惡棍們輪流坐莊,混蛋們換班執政,炮灰們總是做祭品,這才是中國歷史的本來面目。
   廖信忠說:台灣的好不在於繼承了中華文化傳統.
   日本脫儒,新加坡脫儒已在前,而且孔子學院,也不是樹儒,只不過一些漢字學習與生活習俗而已!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43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4871
12
拎不清 發表於 2014-2-9 00:55 | 只看該作者
紫牛創造 發表於 2014-2-8 18:26
中國在近代為什麼屢戰屢敗?為什麼說五四反儒己經落後呢?這裡先來介紹一個人。
     
  福澤諭吉——日本 ...

黑格爾說:「中國歷史從本質上看是沒有歷史的,它只是君主覆滅的一再重複而已,任何進步都不可能從中產生。幾千年的中國,其實是一個大賭場,惡棍們輪流坐莊,混蛋們換班執政,炮灰們總是做祭品,這才是中國歷史的本來面目。
   廖信忠說:台灣的好不在於繼承了中華文化傳統.


你既信奉這個,豈不是說自已的父母是搞流氓而養了自已。資本主義信奉的是利益最大化。因而決定了是個貪得無厭的主義。這也是中國人所說的無商不奸的原因。商場如戰場,這是業界公認的。而戰乃詭道,是爾虞我詐的。可知商場上所行的就是這個原則。再用什麼博愛,平等,自由的外衣都掩蓋不了醜惡。中國人受列強的壓榨百年,和腐朽的滿清封建皇朝武能的統治才有了辛亥革命。你已不是中國人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226

帖子

59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91
13
紫牛創造 發表於 2014-2-11 16:08 | 只看該作者
拎不清 發表於 2014-2-9 00:55
黑格爾說:「中國歷史從本質上看是沒有歷史的,它只是君主覆滅的一再重複而已,任何進步都不可能從中產 ...

沒錯了!承認吧!你就是孔乙己,我剛剛揭露了儒家頭頂的瘌瘡疤,你馬上就跳出來,太好了,說明我下的葯見效了,魯迅說中國人什麼都好,就是腦子有病,我就是要給中國人治治病!給中國人治腦病其樂無窮!

療程還沒結束,繼續。。。


呵呵,孔子不是擋箭牌!

如果一隻雞下的蛋全是臭的,還不是雞的問題嗎?

出來混,帳總要還的。

這是你個人的觀點,你有言論自由,但這不是事實和證據,
正如網友非常道20所說:儒家就是奴才命,一心只想把強盜當祖宗 然後強盜把某些人男的殺掉、老的殺掉、小孩殺掉、搶走婦女搞群P,然後某些人就把強盜當成祖宗(從某種意義上說沒認錯啊。哈哈。)信犬儒那一套,最後就是這效果。

所以說這些沒用.中國的公共事件都有歷史根源,人的懦弱與愚昧固然與無知有關,但無知絕不是愚昧的唯一根源。不找到公共事件的歷史根源,就不知其來歷和生成原理,

如果儒家能把中國治理得好,現在談不上批儒的問題,因為事實擺在那裡.別人沒資格批判.其二,儒家不僅是一種文化,它是封建帝王欽點的治國綱領,並且是唯一的不容許競爭的指導思想,儒家官僚集團為此享受了兩千年的特權..

一兩句說不清楚,有些詞發不上來,詳情可百度 新浪博客 文有第一

http://***/s/blog_61cf4c430102e0yx.html

所以,我們談的跟本不是什麼文化問題,是涉及到法 制的政 治 問題.就是說,做為統治中國兩千年的統治階層,儒家要不要為它的低能弱智,禍國殃民負法 律 責任.

如果儒家一直是民間的一種學說,說什麼就無所謂,但是一旦登上政壇,獨尊儒術,就要對施政的後果負責任.這在中國也是這樣:"君無戲言"說了一定要辦到.

因此,儒家老是東拉西扯,無非是想掩蓋其歷史上2000年對中華民族犯下的罪 行.我要問:中國歷史上,儒家鼓吹2000年的大同世界,儒家有沒有實現過一分鐘.不能實現,不是對人民犯罪是什麼.把這本書好好讀下吧: 

《中國古代的食人》 這本書在國內出版快20年了,孔夫子網上還有賣.  

《中國古代的食人》

 作者: (美)鄭麒來 
 出版社: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出版年: 1994-05-01  
I**N: 9787500415480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3026521/

在儒家治下發生這麼多吃人事情,你能說跟儒家沒關係?所以說什麼都沒用,
我只問你們,在2000年間製造300起大規模人吃人慘案是不是儒家當權者造成的?拿證據反駁我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226

帖子

59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91
14
紫牛創造 發表於 2014-3-3 18:20 | 只看該作者
拎不清 發表於 2014-2-9 00:55
黑格爾說:「中國歷史從本質上看是沒有歷史的,它只是君主覆滅的一再重複而已,任何進步都不可能從中產 ...

海外智庫說80%中國人有精神病,按斯德哥爾摩綜合症這個標準,靠譜!
    在正確的道路上50%的努力,好過在錯誤的道路上100%的堅持!愛因斯坦曾說過精神錯亂就是一遍又一遍地重複做同一件事,而期待會有不同的結果。
     畏強凌弱是一種人性缺點,中國人被嚴重精神殘害的還有騙,系統的騙,從最高層向下一層層騙!一騙兩千年,以致你要向中國人解釋他們是被騙的無比困難.
    儒家鼓吹的美好"大同"世界,在獨尊儒術的2000年間,不僅沒有1分鐘實現過,反倒引發300多次大規模人吃人事件,小規模和零星的吃人事件無計其數,因此,又被稱為吃人的禮教.
     儒家對中華民族犯罪,有事實有證據,就還是有人要吵要罵,不是斯德哥爾摩綜合症是啥?

沒錯了!承認吧!你就是孔乙己,我剛剛揭露了儒家頭頂的瘌瘡疤,你馬上就跳出來,太好了,說明我下的葯見效了,魯迅說中國人什麼都好,就是腦子有病,我就是要給中國人治治病!給中國人治腦病其樂無窮!

療程還沒結束,繼續。。。


呵呵,孔子不是擋箭牌!

如果一隻雞下的蛋全是臭的,還不是雞的問題嗎?

出來混,帳總要還的。

這是你個人的觀點,你有言論自由,但這不是事實和證據,
正如網友非常道20所說:儒家就是奴才命,一心只想把強盜當祖宗 然後強盜把某些人男的殺掉、老的殺掉、小孩殺掉、搶走婦女搞群P,然後某些人就把強盜當成祖宗(從某種意義上說沒認錯啊。哈哈。)信犬儒那一套,最後就是這效果。

所以說這些沒用.中國的公共事件都有歷史根源,人的懦弱與愚昧固然與無知有關,但無知絕不是愚昧的唯一根源。不找到公共事件的歷史根源,就不知其來歷和生成原理,

如果儒家能把中國治理得好,現在談不上批儒的問題,因為事實擺在那裡.別人沒資格批判.其二,儒家不僅是一種文化,它是封建帝王欽點的治國綱領,並且是唯一的不容許競爭的指導思想,儒家官僚集團為此享受了兩千年的特權..

一兩句說不清楚,有些詞發不上來,詳情可百度 新浪博客 文有第一

http://***/s/blog_61cf4c430102e0yx.html

所以,我們談的跟本不是什麼文化問題,是涉及到法 制的政 治 問題.就是說,做為統治中國兩千年的統治階層,儒家要不要為它的低能弱智,禍國殃民負法 律 責任.

如果儒家一直是民間的一種學說,說什麼就無所謂,但是一旦登上政壇,獨尊儒術,就要對施政的後果負責任.這在中國也是這樣:"君無戲言"說了一定要辦到.

因此,儒家老是東拉西扯,無非是想掩蓋其歷史上2000年對中華民族犯下的罪 行.我要問:中國歷史上,儒家鼓吹2000年的大同世界,儒家有沒有實現過一分鐘.不能實現,不是對人民犯罪是什麼.把這本書好好讀下吧: 

《中國古代的食人》 這本書在國內出版快20年了,孔夫子網上還有賣.  

《中國古代的食人》

 作者: (美)鄭麒來 
 出版社: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出版年: 1994-05-01  
I**N: 9787500415480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3026521/

在儒家治下發生這麼多吃人事情,你能說跟儒家沒關係?所以說什麼都沒用,
我只問你們,在2000年間製造300起大規模人吃人慘案是不是儒家當權者造成的?拿證據反駁我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8 08:3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