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安倍親信為何敢反美國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舟行天下 發表於 2014-2-25 10:2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近來,安倍的親信們頻繁公開「炮轟」美國政府。美國《紐約時報》20日強烈警告,「這是美日關係中最危險的時刻」。

分析人士認為,安倍親信敢於「造美國的反」,恰恰道出安倍的心聲。美國一直希望親密盟友日本發揮更大作用,但如今的日本對美「反咬一口」,令美國感到日本「不可預測,很危險」。

儘管美日生出嫌隙,專家仍然認為,在諸多利益一致的前提下,美日同盟的關係依然牢固。

安倍親信頻發批美言論

日本《每日新聞》2月19日報道稱,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於2013年12月26日參拜靖國神社后,美國罕見地多次以「失望」一詞表達自己的態度。安倍輔佐官衛藤晟一18日在視頻網站YouTube上發表國政報告,對美國的這種態度進行了批評。衛藤在報告中指出「美方事先就表示『可以說我們很失望,這對中美之間也有影響,日本對中國的辯解令我們感到失望』」。

他強調,安倍為恢復日美同盟關係做出了努力,解決了轉移普天間美軍基地等日美間懸而未決的問題。《朝日新聞》稱,衛藤還說,「美國越來越無法說服中國,那句話就是說給中國聽的」。此外視頻中還提到在安倍參拜前衛藤曾要求美國「儘可能表示支持,如果不可以的話也至少不要反對」。

此外,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一名高級助手萩生田光一在1月17日的一次內部講演中,對於奧巴馬政府在安倍參拜靖國神社問題上的態度進行了反駁,認為民主黨政權的美國政府管得太寬。他說:「在共和黨時代,這樣拖後腳的事情是從來沒有過。我想說,就因為現在是民主黨政權,是奧巴馬總統,所以變成這樣。」

日本政治右翼歷來都是反美的,而民主派都是親美的——這一命題似乎有些荒謬,但從太平洋戰爭勃發開始看,當時一意孤行要攻擊美國的就是所謂軍部,以及當時政界的反民主法西斯勢力,也就是一般所說的軍國主義者。戰後,以外交官出身的反戰派吉田茂為主推行的復興路線,是以美國一邊倒為核心的,因為吉田茂明白,舍此不能使日本以最快的速度重返國際社會。

正是由於吉田茂得以長期執政,才構築了日本戰後放棄戰爭、和平建設的框架;而這一框架的基礎是日美同盟,具體的就是《和平憲法》和《日美安保條約》。在吉田茂之後,隔了幾任,就由甲級戰犯岸信介(現任首相安倍的外公)出任首相,而岸信介把他的主要任務定為修改《日美安保條約》。

《日美安保條約》實質上是戰後的不平等條約,這不但是所有頭腦清醒的人的共識,而且是理所當然的,因為這一條約的出發點和最大作用就是遏制日本法西斯勢力的復活;就算是1960年修訂之後,這一出發點也沒有根本改變,現在大量駐有美軍的沖繩就是一個半殖民地的典型。



美國建國二百多年,領土受到外國攻擊的經驗只有一次:珍珠港遭到偷襲。九一一攻擊不是來自某個國家,而九一一的第二天,美國報章卻幾乎都以此與偷襲珍珠港相提並論。

從此可以看出,美國把日本作為盟友,目的只有一個——將昔日的死敵置於自己掌握之中;至於將安保條約作為遠東、太平洋防務的最前線云云,不能說沒有這類作用,但主要是給日本政府一些面子。而像被稱為宇宙人的前首相鳩山由紀夫,就是看不明白日美關係的實質,想要真正與美國平等,那隻好請你下台了。

日本一直是美國敵國

同時,民主勢力之所以親美,不是不明白日美同盟不平等的實質,而是他們深深地知道,即使戰爭結束了,即使有了《和平憲法》,如果離開了美國的管制,光靠日本國內的民主勢力,是不足以遏製法西斯勢力復活的。很遺憾,這一擔心已經日漸成為現實。

對於日本政治右翼的另一鯁喉之骨,就是所謂由美國強加的《和平憲法》。戰後,美國(名義上是佔領軍)不是沒給日本重新制憲的機會,但日本只是想把《明治憲法》稍稍修改了事,惹惱了麥克阿瑟,只好越俎代庖了。

岸信介不是不想修憲或重新制憲,只是時不他與而已。之後的中曾根康弘,只做到使日美終於可以稱兄道弟了。接力棒到了安倍晉三手裡,稚嫩和胃口過大,使他的第一次衝擊就半途而廢;今次重祚首相后,安倍稍微聰明了一些,不惜冒遭冷遇之險,也要先擺出重視日美同盟的架子,為自己的政權正名。

安倍之輩的反美情結,逐漸變化成為一種糾結,就是骨子裡反美,要脫離美國,使日本成為真正的普通國家,也就是可以再次進行戰爭的國家;但要達到這一目的,離開了美國又寸步難行,弄不好還會粉身碎骨。

情結如何變為糾結時值美國剛剛開始對冷戰結束后的世界局勢進行深入的、哲學層次的戰略思考和防務重組。具體到東亞,就是探索今後幾十年與中國關係的戰略模式,研究如何在軍力上部分退出東太平洋而又保持能與中國抗衡的影響力。而一般所謂重返太平洋,只是煙幕而已;只要想一想,美國從戰後至今曾幾何時退出過太平洋,就可以明白,重返是不存在的。

在戰略重組這一框架中,日本的份量顯然將大大降低。這也就是日本政治右翼為何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不斷製造、渲染東海、南海、朝鮮半島等東亞、東南亞緊張局勢的根源所在——提醒美國,千萬不能置日本於不顧啊!

意識到這一點的當然不只安倍,民主黨的前原誠司、野田佳彥,老牌極右的石原慎太郎等等,他們極力挑起釣魚島紛爭,可以用心理學喚起注意的行為模式來解釋:當大人正在談話時,小孩往往要作出一些驚人之舉,來引起大人的注意。

當然,美國在軍力上一定程度退出東太平洋,並不是要拱手送予中國,而是要用一種節能的方式,繼續以至加強其影響和操控——那這一地域的鄰國紛爭,同時又握有裁判權,就是美國的最佳選擇;但冷戰變為熱戰,對美過來說就是事與願違了。

要反美——修憲或重新制憲;脫離美國,成為真正獨立的普通國家;修改歷來政府對歷史問題的認識;組建國防軍,以實施集團自衛權(幫美國打仗,要害是可以參戰了)為切入點,


美日關係正經歷最危險時刻

美國《紐約時報》20日發表文章說,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的政治盟友近來不斷公然發表民族主義言論,並且對美國提出批評,促使美國一些專家警告兩國關係中的「寒意」在日益增加。

報道援引東京拓殖大學國際關係專家川上高師的話說:「這是我所目睹的日美關係中最危險的時刻之一。日本感到受到了孤立,一些日本人開始認為日本必須支持自己,包括對美國也是如此。」

參拜靖國神社是美國對安倍態度發生變化的一個「轉折點」。美國斯坦福大學專家丹尼爾•施耐德說,此舉提醒人們,安倍再任首相后仍然試圖以他所謂的愛國精神對戰後日本加以改造。

此外,安倍未能採取足夠努力消除韓國不安,其右翼言論和行為可能破壞自身為恢復日本在亞洲的地位所採取的努力,這些都讓美國官員感到「惱火」。

美國人確實有點「惱」了。二戰後,美國一直把日本當作俯首貼耳的小跟班。借《美日安保條約》既給日本勒上嚼子,又給日本壓上擔子。要打冷戰了,就把日本重新武裝起來;日本經濟如日中天時,就搞個《廣場協議》把日本打壓下去;美國發動對外戰爭,日本一次又一次「心甘情願」地掏錢買單;要「重返亞太」了,就想把日本放出籠子充當「急先鋒」。但是,安倍祭拜的那些甲級戰犯,雙手同樣沾滿了美國人的血,美國當然心有不快。

美國國務卿克里和防長哈格爾去年10月訪日期間專程前往千鳥淵戰歿者公墓,就是要告訴日本:靖國神社不是阿靈頓國家公墓,不許越線。對安倍的「忤逆」之舉,美國自然氣不打一處來。

日美同盟關係不是很容易改變

專家認為,美國的政策是「管控危機」,希望中日「吵架」但不「打架」,對中國要時不時「放狠話」,保持一定的威懾。而對日本則是既安撫又制約,在雙方可能出現戰爭苗頭時則加以制止。

不過,美國並不認為日本的行為已經到了「失控」的地步,因此,對於日本的右傾化行動,美國採取的是個別處理的做法。總體來說,美國對日本仍然採取扶植態度,希望其為美國在亞太的霸權充當「馬前卒」。

在美國看來,日本主要還是一個經它成功改造的「民主國家」,它從內心與現實均不願否認自己輝煌的歷史「政績」

。而且,即使日本真有重回軍國主義的可能,那也發生在較長時期的未來,而平衡中國的崛起,則是美國目前急需的戰略任務。美國之所以給了日本一點顏色看,主要的考慮還是擔憂日韓關係,而不是中國的反應。

當然,美國也會擔心中日關係的迅速惡化會引起一場它不想捲入的大國衝突,以及影響中國在朝核問題上作用的發揮,但這都不表明美國會在利益與政策的天平上偏向中國而不是日本一邊。所以,中國沒有理由沾沾自喜。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6 11:1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