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官場飯局的學問:官員感嘆吃飯不再是生理需要(轉)

[複製鏈接]

5766

主題

5826

帖子

8099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809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鬧木鬧木 發表於 2014-2-17 14:2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李紅是西部某縣級市的城管局副局長,對於那些數不清的飯局,他和其他人一樣都覺得累,但又不得不打起精神應對。「市裡有名領導感嘆過,吃飯不是生理的需要,是感情的需要。」李紅在廉政瞭望記者面前露出一絲苦笑。

  不過,奢侈浪費、大吃大喝之風卻與厲行節約的宗旨格格不入,八項規定中的重要內容,就是遏制舌尖上的腐敗。

  當「中國式應酬」遭遇八項規定,一些官員們似乎不會吃、不敢吃了。

  請客容易送客難?

  《陋室銘》中有句話,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這句話用在公務接待中卻並不準確。上級、平級、下級,在過去都能從公務宴請中找到自己的一個位置。

  「最能成為座上賓的,自然是上級領導」,李紅掰著指頭向記者訴說,以往要過年了,四大家分管城管工作的領導,都得請到,還不能厚此薄彼。不同的宴請,規格自然不同。

  此外,在李紅往年參加的宴請中,和城管局平級的一些重要單位一把手也少不了。李紅介紹說,市裡的單位很多,城管局並不會邀請每家單位的領導,但諸如財政局等單位的一把手,一定會在受邀之列。至於下級間的宴請,早在去年春節前就全部取消,全局不再組織團年,局裡各大隊、科室也不再團年。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大多數單位的情況與李紅所在的城管局類似,下級的宴請與聚餐已絕跡。比如團年宴,沒有一家單位今年有此計劃。至於對平級與上級的宴請,部分則保留了下來。

  在西部某縣的建設局,就明確規定,部門內不組織聚餐,只有上級單位或外地單位有客人來時,才進行接待。不過該局副局長表示,中國素來講究待客之道,外地來的客人,自然還是要接待一下。八項規定出台後,縣委確定了接待工作的八字方針:熱情周到、勤儉節約。「按照我的理解,對待客人,擺在第一位的還是熱情周到。」

  為何取消平級或上級的宴請較為困難?除了官場里「唯上」的心態,也有許多現實的困境。一名縣民政局辦公室主任告訴記者,關於接待的有些具體問題,不是縣裡、市裡能解決的,還需要更高層面來協調。「過去年年請,現在突然取消了,有的人難免有想法,請客容易送客難啊!」

  浙江溫州曾出台過被網友譽為「史上最細」的公務接待標準,明確公務人員在溫州市內從事公務活動,確需在當地就餐的,所有人員一律吃工作餐,每人每餐不超過60元。

  不過溫州官員也表示,這項規定僅限於同城接待,對於上級單位或到溫州考察學習的市外單位,並不參照這一標準執行。

  「內部的事情好解決,比如各鄉鎮民政幹部的年終大會,按過去的慣例,開會之後所有人要聚餐,從去年開始這頓飯就取消了。但外面來的客人還是要接待,像在外地流浪的人員被遣返回來,我們總要接待一下負責這項工作的外地民政系統工作人員。不過按什麼標準接待,現在還沒有具體說法。能否全國統一規定,凡是從事這項工作的人員,食宿全部由原單位報銷,當地不再負責?」

  吃多少算是大吃大喝?

  八項規定出台後,為人深惡痛絕的官員大吃大喝之風得到極大扭轉。不過當廉政瞭望記者赴各地採訪「落實八項規定情況」時,數名紀檢監察系統的幹部卻糾正了記者的說法:「不能說是『落實八項規定』,應當是『落實八項規定的精神』。」

  一名紀委幹部解釋說:「八項規定是針對中央領導人提出的,它的適用對象也是中央領導。至於各地,是要落實八項規定中體現出的厲行節約,嚴禁鋪張浪費的精神。」

  既然八項規定並不是針對各級領導幹部的一個條分縷析的「硬框框」,那麼在貫徹執行時,各地如何掌握標準?

  姚銳是西部一名副縣長,他所在的市,按照八項規定的精神,制定了九項規定,而縣裡又進一步細化,制定出十項規定。「總的精神都是嚴禁鋪張浪費,但條款更具體。比如市裡的規定,明確了公務接待一律不上煙酒,縣裡則規定接待時不得點海鮮產品。」

  一名市教育局辦公室主任介紹,現在公務接待中一般不會出現高檔酒了。「關於什麼是高檔酒?市裡有個文件,說的是茅台等一類名酒。這個『等』字如何理解,上面也沒明確說。我們的理解就是,凡是價格與此相近的,都屬於高檔酒。」

  李紅則拿酒打了個比方,一般局裡內部吃飯,都是喝一百多塊錢的酒;邀請其它局的領導,就得上三五百塊的酒。至於邀請上級領導,那得看領導喜歡喝什麼。「兩桌人喝一瓶200多塊錢的酒應該不算什麼,但喝了七八瓶幾十塊錢的酒照樣要算大吃大喝。」李紅表示,「對飯局是否奢侈的定義,並不是因為酒的品牌,或者說酒的價格,這必須看飯局的檔次和規模。」

  華東地區一名接待辦主任對廉政瞭望記者說,現在都講吃工作餐,不搞宴請,但工作餐的標準如何掌握?究竟50元/人算工作餐還是80元/人算工作餐?「有次鄰縣縣長來考察,關於工作餐的接待標準如何制定,我們也拿不準。最後還是區委書記決定,安排去酒店吃自助餐。據我所知,那家酒店的自助餐就是168元/人。」

  姚銳向記者坦承,在整治大吃大喝現象時,確實面臨著一些疑惑。「究竟吃多少錢的宴席,算是大吃大喝,目前還缺乏標準。」他介紹道,清理辦公用房時就很簡單,上面有規定,哪種級別的領導能擁有獨立辦公室,不夠級別的就堅決清理。還有處級幹部的辦公室面積是多少,廳級幹部是多少,文件上一目了然,凡是有超標的,限期清退。

  四川省紀委一名處級幹部告訴記者,他們已經了解到下級單位的許多意見,目前正在調研,力爭能儘快出台操作性更強的規定細則。

  一些市、縣一級的紀委負責人則建議,上級部門出台的細則,既要考慮到各地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少搞一刀切,也要拿出讓人一目了然的硬指標。「規定太細,缺乏操作性不行,但要是標準太寬泛,極有可能會有人鑽空子。」

  由於具體標準有待細化,便衍生出另一個問題——有些行為,在某地算是違規,到了另一地,卻又並未被禁止。

  一名東部地區省級紀委的幹部王宇告訴記者,他所在的省也曾考慮出台一個細則,對婚喪喜慶的桌數進行規定。但一番調研之後又作罷。「每個人的社會關係不一樣,親朋圈子也不同,不太適合搞一刀切。」

 

5766

主題

5826

帖子

8099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8099
沙發
 樓主| 鬧木鬧木 發表於 2014-2-17 14:24 | 只看該作者
  官員飯桌去哪兒了?

  「雖然各地紛紛出台針對大吃大喝的禁令,但有時候又不得不吃,我們只能轉戰第二、第三戰場。」中部地區一名縣委秘書長王安東表示,「吃得最多的是單位食堂,當然也有一些具有政府背景的酒店,最有印象的一次,是在反貪局的審查點吃的,那裡的廚師是從五星級酒店請來的,手藝不錯。」

  據廉政瞭望記者了解,很多單位去年乾的最多一項工程建設就是翻新食堂。「餐廳外表跟大排檔無異,大部分菜式是普通家常菜類型,但裡面的包間有專用電梯直達,吃什麼,只有參加接待的人才知道。」王安東說,「有幾次在吃飯的時候,縣領導都點名要他去『關上門』」。

  廣東某省直機關一名中層人員趙力經營著其單位的餐廳,並很早就開始做公務接待,還帶了不少政府圈子裡的朋友前來就餐。如今該餐廳在政府圈子裡小有名氣,甚至,外省一家國企廣東分公司的負責人也「慕名而來」,宴請廣東當地一些在政府工作的朋友。

  位於大院裡頭的餐廳能把外省國企吸引前來做東,這讓趙力意識到相關部門對鋪張浪費的敏感程度。「除了隱秘的原因,食堂怎麼說都比酒店會所便宜,不容易出問題,」趙力說,「雖然他們依然是用公款結賬。」

  北京大學廉政建設研究中心副主任庄德水認為,無論公款吃喝轉移到哪裡,採取多隱秘的形式,最終還是要拿發票報銷。財政預算不夠嚴謹細化、對假賬審計不力、公務接待長期缺乏標準和監督,是造成公款吃喝屢禁不絕的根源。

  一名市直部門的辦公室主任告訴記者,許多單位的接待費用居高不下,絕不僅僅是管不住自己的嘴,而是許多說不清道不明的費用,最後全用接待費衝掉了。剎住了吃喝風,也要堵住這個大漏洞。李紅也說,團年宴上發出的那些紅包,最後都會統一歸入接待費中報銷。

  某縣紀委副書記介紹曾經查辦過一起案件,有名局長拿著公款去行賄,最後又用餐飲發票把這筆錢報銷了。一名省級紀委的黨風室主任告訴記者,該省紀委曾聯合財政部門,下發了規範財務制度的相關文件,明確規定凡是公務接待報銷,必須要單位公函與接待清單。公函由被接待單位出具,證明本單位人員確實到了當地,需要對方出面接待。接待清單上則寫明宴席菜品與出席人員。

  不過他也承認,在落實這項制度時,存在打折扣的現象。有些單位是接待之後,再來補辦公函與接待清單。甚至還有單位,沒有這些單據,一樣在報銷。有被查處的財務人員還顯得很委屈,說:「自己在這個單位上班,一把手簽字讓報銷的錢,自己敢頂著不報?」

  一名高官和部分餐廳老闆相熟,勉強安排一些看得上眼的飯宴,但經常要欠他人情成分,高官不想每次都打人情牌,所以不敢再問,有時唯有自己掏腰包補差價。

  飯局,是人們重要的公共活動場所。在不少人印象中,官員尤好飯局,十八大之後,這些飯局明顯減少,但不妨礙在飯桌上,依然要講政治。

  有人歸納過,大家通過飯局可以產生決策,可以張揚勢力,可以收納或排斥,可以論資排輩或攀比高低,最重要的是,可以讓這個人類最基本的生存活動,升華成細緻和有效的政治工具。但官場飯局文化中的不少問題,我們今天必須正視和做出改變,真要剎住公款吃喝風氣和飯局潛規則,需要治源頭和抓過程,更要文火慢燉,運用疏導之法,達移風易俗之效。

  誰請客不重要,誰被請更重要

  吃飯,在官場活動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也是人際交往的重要手段。在過去,請誰吃?去不去?吃什麼?這裡面都大有文章。

  原安徽省副省長倪發科就和商人吉立昌特別「投緣」,經常在一起吃飯。一次,倪發科應吉立昌的邀請,去吉家吃羊肉餃子。吃完飯後,倪發科順手挑了吉立昌3塊較大的玉石籽料帶回家。官員老是跑到商人家裡吃飯,這種官商關係自然是很不正常,如「大師」王林家就經常舉辦官員盛宴。

  能參加一定分量的飯局,意味著一種資格。意義越是重要的飯局,自然越封閉,級別越高的人才有資格參加。在古希臘,誰要是單獨吃飯,會被認為是可恥的,因為不同的餐桌決定著人群劃分。

  有時候,通過幾次吃飯,本來不認識的人可以建立甚至加強聯繫,構織起一種特殊的關係網。原重慶市副市長王立軍愛交朋友、愛請客是出了名的。在重慶,王的東北客人不斷,這些大小飯局中,就有徐明這些圈內朋友。王立軍還吃出了科技,在他的一百多項專利中,包含了「循環式傳菜火鍋宴會桌」。據說該專利能夠自動循環傳菜,並能供十數人或數十人同桌方便用餐。

  2005年,廣東村級換屆,廣州市增城石灘鎮麻車村的兩名村主任候選人僱用20多輛中巴車,爭相宴請全村9000多名村民吃飯,一吃就是10多天,花費超過百萬元,結局自然是得不償失。事後當地有人表示:「這就是不懂『政治』,哪能這樣大規模『撒網』呢?一下子請這麼多的客人,已經失去了請客的本意。」

  就客人來說,更多時候,是擔心別人不請你,那意味著你被這個群體冷落了。知名記者褚朝新說:出門在外搞工作,你若處處拒絕別人,連飯都不吃一頓,工作也自然常常很難開展。對方會覺得你這個人不好接觸,滿肚子的陰謀詭計和可怕的念頭,「不然,他怎麼連飯都不吃一頓」。

  當然,有時候被邀請,也並不意味著全是好事。在鴻門宴里,劉邦接到項王邀請,不想去也得去,在宴席上居於下首,政治前途與身家性命懸於一線,話語權在項羽手中,自家只能設法周旋,席間劍光閃閃,也只能佯作無事;同樣,劉備受到曹操邀請一起青梅煮酒,席上也是言不由衷,好不辛苦。

  而現在的官員只要聽到紀委請喝茶、就像聽到廉政公署請喝咖啡,早就汗流浹背。自然,人們關注的也不是請客方,而是客人。

  誰點菜不重要,坐哪裡才重要

  法國歷史學家讓-馬克·阿爾貝說過,飯桌上的老大不是那個吃的最多的人,而是吃的最少的,他不僅掌握著餐桌,還掌握著用餐的話語權和節奏。

  一度,權力與胃口相關,食量大似乎意味著統治力強,如樊噲在鴻門宴上的表現就非常出色;而一把手則是通過吃飯,可以保持屬下的對立和競爭從而維持均衡。在西方,如果哪個政治家不能喝酒,或者「吃不動」一桌豐盛好菜,就不會受選民喜歡。如前法國總統薩科奇因為不喜飲酒,被民眾視作不能「平易近人」。

  魯迅曾經說過:中國不過是一個巨大的廚房。言下之意,國民們不過是這個大廚房裡的食客。能上桌,說明你已經得到了主人認可,但這僅僅是第一步,接下來的考驗更為嚴峻。

  在官場飯局開席之前,總會由一個人發表祝酒詞,一來體現自己的位置,二是加強和客人之間的聯繫。前法國總統普恩加萊有過一番高論,他認為沒有祝酒詞,宴會就不順。

  不得不承認,歷史上發明圓桌的那個人是個天才,因為圓桌的含意是「平等」和「團結」。相傳,亞瑟王的圓桌打破了12騎士的等級,每個人都看似平等了,但其實並非這樣,比如亞瑟王的位置後面就撐著華蓋,因為他才是NO.1。

  NO.1 坐的位置自然是很講究的,也就是我們俗稱的主位,有的地方謙虛地稱為「主陪」。主位為什麼要面對大廳的入口?據歷史學家的研究,這兒可以觀察全體,以及人員的進入,從而起到控制整場宴會的作用。其他人往往則是以這個席位為中心,按重要程度依次圍聚,在整場飯局中,大家都在靠近中心,關注那個人的語言和動作傳遞出來的蛛絲馬跡。

  上世紀克里姆林宮的餐桌上,曾經展現過森嚴的等級,所有人的目光都要專註於斯大林,頻繁祝酒後,大家起身走向領袖碰杯,權力的集中由此得到了象徵體現。希特勒也經常在宴會座位的安排上煞費苦心,離自己近的該是戈培爾或戈林沒有定論,全看此時需要鼓勵還是制約他們。

  當然,給其他人排位子,也是一個很大的難題。這種席位的安排是很講究和複雜的,坐什麼樣的位子對應著什麼樣的職務、年齡、親疏關係。當然這種排列並不固定,席間要是有人臨時加入,這種脆弱的平衡就得重新被打破。

  一名市政府副秘書長對廉政瞭望表示,有時候,一塊桌布都有非同尋常的含義。如果有幾桌客人,且難以用方位設置的辦法來突出主台,就要利用主台與其他餐台的桌布色彩不同、餐具的不同來突出主台。為避免敏感的「次序高低」問題,在桌次安排上不用數字,而是通過花卉名稱不同加以區別。

  上述官員是北方人,他說以單位名義宴請客人有一定規矩:一般副主陪在主陪的對面,1號客人在主陪的右手,2號客人在主陪的左手,其他可以隨意。但有些地方經常會讓客人坐在主陪的位置上,而副主陪的位置坐了一名司機,「大概他們覺得,這個位置是上菜的地方,一點都不重要」。

  據湖南衡陽市接待處網站上一篇文章介紹,多桌宴會各餐桌之間的距離應不少於1.5米,主賓桌四周和主通道的距離應不少於2米,餐桌距四周牆壁應不少於1.2米。

  當然,和民間請客一般由主人點菜不同,官場上的主位者往往不會親自點菜。「負責接待的辦公室主任通常會在領導來之前把菜點好,等主客到達之時冷盤必須上好,絕不能讓桌子空著,這是大忌。」上述人士表示,「但現在這些規矩已經簡化了不少。

  吃什麼不重要,說什麼才重要

  錢鍾書說過,吃飯有時很像結婚,名義上最主要的東西,其實往往是附屬品。吃講究的飯事實上只是吃菜,正如討闊佬的小姐,宗旨倒並不在女人。

  常被人們忽略的是,名畫《最後的晚餐》和《韓熙載夜宴圖》中,就沒有一個人的眼神在盯著食物。有人說,在官場,吃飯的目的並不簡單,賓客們的肚子大多並不餓,有人甚至很少體驗飢餓,吃飯是為了維持一種關係,或解決一個問題。

  吃的簡單,並不代表不尊重客人。四菜一湯是最早的國宴標準,但即使這樣,有的外賓還是覺得多了,因為在外交場合,一般不能剩菜,前法國總統希拉克夫人就「吃撐」過。原外交部長李肇星在自己新書中透露,自己參與和推動了幾項禮賓改革,將國宴改為三菜一湯,不主動上白酒。

  既然吃什麼不重要,那麼什麼才是飯局中的精華所在?有人說,餐桌是一個特別的政治場域,它像一個看不見硝煙的戰場,政治的角力、權勢的較量皆在這裡無聲上演,「吃飯是最細緻而有效的政治工具」。

  飯桌上,官員們的話通常不少。有地方官員表示,飯桌上碰到一個北京來的官員,大家總會追著問這問那。梁文道說,愛在飯桌上聊官場軼聞,多半是為了展示自己人脈廣,消息靈。但據褚朝新的認識,「這裡面相當多都是酒精刺激之後的真實流露,這種真實並不等同於他認可你的價值觀,萬萬不要因為對方拍著胸脯跟你說了幾句真話就以為遇到了真愛。」

  廉政瞭望記者也經歷過一些官員在飯桌上「嗨了」以後,要跪下來和你拜把兄弟的場面,那種感情的流露,絕不亞於去年在餐桌上下跪的泰州官員張愛華。分清飯桌上的真話和假話,那是會吃飯的表現。

  毛澤東和張瀾、黃炎培、柳亞子這些民主人士在飯桌上一邊小酌小飲一邊共商國是,這是肝膽相照的真話,許多治國方略也是在這種談笑風生的聚餐中醞釀而成;周瑜在群英會上大擺筵席,表面上和老同學蔣干「推心置腹」,暗地裡卻反過來對老同學「殺熟」,騙得曹操斬將,這就是明顯的假話。

  據廉政瞭望記者採訪得知,飯桌上最令人反感的,是一些職務不高,卻官氣十足的人喜歡「即興指示」。一名媒體人回憶,他曾在某省跟一官員吃飯,桌上除他外都是此公的下屬。此公一講話,桌上另一人就立馬放下筷子拿起紙筆記錄,其他官員則對此視若無睹。

  在哪兒吃不重要,最終成果才重要

  據媒體報道,王岐山在廣州、海南、北京等地任職時,交遊士林,商界學界亦多故人。但去年的所有飯局,王岐山都一應不赴。他邀請朋友們到家裡做客,開伙煮飯,既遵守了中央規定,又避免了老友生疏。

  習近平在一次與領導幹部交流談心時就指出:對領導幹部來說,除了工作需要以外,少出去應酬,多回家吃飯,省下點時間。官員喜歡吃吃喝喝,是很多人的固定印象。其實,一部分官員早已厭倦了應酬吃喝,很願意回家吃。

  原江蘇宿遷市委書記張新實用博客展示過一幅招商的宏大場景。當地幹部為了不同的項目,盯著不同的客商,有時在一個飯桌上能碰到好幾路招商人馬。張新實戲稱「成了吃飯游擊隊」。

  好在當時這些官員們「吃」出了成果,在上海新世界大酒店的45層旋轉餐廳上,同時坐著市檔案局的正副局長,上海市委接待辦的處長驚訝地說,我們見過全國各地那麼多招商的人,從來沒有見過檔案局的人也出來招商。飯桌上的一個客商當即表示,一個月之內打1000萬元到宿遷註冊投資。

  飯桌上解決問題,有時可以提高效率。1999年春節,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朱鎔基到湖北看望慰問災民。除夕夜,朱總理及家人召集隨行人員吃了一頓家庭式的年夜飯,席間談到了能否漲工資的問題,但就當時的形勢恐難實行。在國家計委任職的張國寶提出增加節假日的問題。他說是否可以增加節假日,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的休息機會,也是提高福利的一種方式。對這個問題,席間大家似乎都贊同。春節假期后,朱鎔基回到北京就把此事提上議程,通過正常程序,最終得以落實。

  南京市委書記楊衛澤早些年在無錫主政時,接受過人民網的一次訪談。他說:「我非常想回家吃飯,但確實沒有太多的時間,現在我是把回家吃飯作為一種奢侈。我們來來往往的客人比較多,作為一個地方的領導,我們要盡地主之儀,我們要代表城市來歡迎他們、接待他們,通過歡迎他們、接待他們,我們介紹無錫的情況,同時我們也通過這個渠道來加強城市與城市之間,上下級之間、部門與地方之間的溝通和聯繫,使相互之間理解、促進、幫助。 」

  官員並非不能在外吃飯,關鍵要把好尺度。當然,沒人提倡官員必須天天「回家吃飯」,這不,劉志軍妻子還說他天天晚上都回家吃飯,從不出去呢。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4 07:0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