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得承認,中國的生活質量差了些,尤其是在污染嚴重的一些城市。
作為一個普通百姓,踏出國門時,感受到的差距全在細枝末節方面。因為,老百姓所關心的,也就是身邊這點事兒,這些舒心了,生活質量也就高了。首先,人都要呼吸,國內許多地方,尤其是某些工業化城市,空氣質量確實差了不少。記得在柏林生活時,總愛在街頭閑逛,中午時分,藍藍的天上會忽然飄來幾朵白雲,一陣小雨不期而至。幾分鐘后,雨後的濕潤空氣便毫不客氣地襲入肺里。而在北京,我們還在為每年有多少個藍天而奮鬥。
其次是水。在歐美國家,從水龍頭裡流出來的水可以直接喝,不用擔心細菌的侵襲。可我們的水,一定要煮開了才能喝。可別小看這一點,水的凈化不是高新科技,中國的自來水廠也可以做到。其實,我們好多地方的水出廠時也達到了飲用標準,但運送水的管道年久失修,把凈化好的水進行「二次污染」。要把整個系統修繕,需要政府相當的投入;反觀德國一些城市的下水道,是俾斯麥時代修建的,但至今依然通過它給市民運送自來水。這就是差距。
水和空氣,是最基本的生存要素,這兩方面的差距,實際上是過度執著於國內生產總值導致環境被毀壞的後果,也是現代化過程中付出的代價。好在,政府早已意識到這一點,把環保指標也納入了官員們的考核體系。
環境存在差距是個社會問題,可以逐步改變,但生存狀態的差距就更大了。一個人的生存狀態,受社會狀況、工作情況、收入水平、家庭氛圍等諸多因素的影響,要求一個食不果腹的人天天快樂有些勉為其難。我的感覺是,無論是有錢人,還是沒錢人,老外生活得比中國人開心。我喜歡歐洲的家庭作坊式的小餐館,一個人,要杯咖啡,和老闆(或老闆娘)閑聊幾句,看到他們那發自內心的笑容,開心極了。可在國內,找不到這感覺。一個最明顯的例子是,從機場打車回家,由於路途不夠遠,司機拉長了臉,有的還指桑罵槐,自己不高興,也讓打車的人不舒服。最近一次,帶著老婆孩子,拉著箱子,在機場打車,愣是一次次被拒載,我看著第三個要拒載的司機,說,給你100塊,拉不?45塊錢的路,花了100塊,終到家。
這樣的例子有很多。跟在一位歐洲紳士的後面,他開門后,會順手扶一下門,一般來說你不用擔心被門磕到,這意味著生活質量;拿著中文的記者證,到博物館告訴管理員「我是記者」,他不會通過檢查記者證的公章來驗證真偽,這意味著生活質量;吃東西不用擔心毒大米、毒粉絲,這意味著生活質量;在一個陌生的城市,半夜兩點鐘乘坐地鐵回家而不用擔心安全,這也意味著生活質量。
歐洲的發達國家,有著從搖籃到墳墓的福利制度,大家沒有什麼好擔心的,在柏林,失業者也可以拿到1000歐元左右的「薪水」,比北京的白領收入還要高,他們快樂、開心,生活質量高,似乎是天經地義。然而,即使和不如中國富裕的國家比,我們也有差距。
中國駐摩洛哥大使程濤在2006年中非合作論壇前曾在線講解非洲的情況說,總體上來說,非洲人民的生活並不富裕,但是他們許多人活得很瀟灑。父親很少為兒子發愁,更不會為孫子發愁,今天不會為明天發愁,更不會為後天發愁,他們就是要過好每一天。
程大使認為,拿中國人跟他們作一比較,中國人不苦,但是很累。有錢的人為了花錢很累,沒錢的人為了掙錢也很累,當領導的累,被領導的也累,當父親的累,做兒子的也累。
累,也是現代化的代價。韓國邁進現代化的幾十年,整整一代人付出了健康作為代價,男性平均壽命不過50歲。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無論是打工者還是工人、白領,許多人都透支自己的健康,為了醫療、住房、教育等必不可少的開支而打拚。
中國的生活質量世界排名第幾?美國旅行雜誌《國際生活》公布的2006年度「全球生活質量指數」,法國在綜合評比中連續第二年高居榜首,而中國在195個國家中排名116位。2012年,聯合國首次發布全球幸福指數報告,比較全球156個國家和地區人民的幸福程度。報告顯示,丹麥成為全球最幸福國度,美國排在第11名,中國台灣地區排名第46位,中國香港第67位,中國內地則排名第112位。也就是說,除了那些戰火紛飛的非洲國家,中國基本上在全球幸福排名中處於墊底級別了。
這,就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殘酷現實。
五嶽散人
比如說日本的一蘭拉麵,基本上要一千日元一份,按照現在的匯率可能需要五十多塊人民幣,估計很多人覺得花這麼多錢吃一碗拉麵純屬神經病
首先呢,我們先界定一下「國外」是啥意思:發達國家。越南、緬甸咱就算了,尼泊爾那種找個街邊小店連飯帶菜幾塊人民幣搞定的地方也不在其中——順便說個故事:有一次我在尼泊爾街邊店吃飯點了杯奶茶,現煮現買的那種,為了試試夠不夠溫度,我看見那位直接就把右手食指伸進去測溫了,當時我心理默念:我沒看見、我沒看見……
然後我們來說說到底什麼是「貴」。如您所知,一件商品是不是「貴」了,往往取決於幾個方面:您平時買過同類商品,但這個的價格更高;超出您的消費水平;超出您的心理價位。這三種情況都算是「貴」了,分析起來則不是一件事兒。
我這人喜歡旅行,國內國外亂走,沒有啥目的性,紐約街頭走過、非洲部落看過,後來養成了一個習慣,就是不再算計匯率什麼的,碰到幣值比我們高的、用美元歐元的地方,乾脆把當地貨幣當做人民幣花,這樣就心理平衡多了;幣值比我們低的地方直接就不想了,該買什麼買什麼。不是我有錢,而是算過來算過去的實在沒必要,老話說吃窩頭逛窯子——該省的省、該花的花。
但也就是在這種亂走當中,我體會到了各種「貴」完全不是一個意思。
如果說同類商品的直接價格的話,發達國家按照匯率計算確實比我們這裡貴不少。比如說日本的一蘭拉麵,基本上要一千日元一份,按照現在的匯率可能需要五十多塊人民幣,估計很多人覺得花這麼多錢吃一碗拉麵純屬神經病,但這就是當地的物價水平。實際上您要是在國內想吃碗好的拉麵基本也比這個便宜不到哪去,尤其是在中心城市吃。您非要說在蘭州或者北京的路邊攤吃拉麵我就不說了,可能二十塊錢還有大塊的牛肉呢。重點在於,您敢保證自己吃的到底是什麼么?
要是您在巴黎估計更會瘋。我在巴黎的時候住在左岸那幾個區,一個小房子都要一百多歐元一天,在北京我能住五星級了,一個早餐也就是羊角麵包加咖啡、黃油、橙汁,居然要8個歐元左右,不但比國內同類產品貴,而且完全超出了我的心理價位——但並非超過我的消費能力。而且也不是沒有便宜的,在紐約我就找到過 0.99美元一角的披薩,吃起來還行。
這些普通東西都挺貴的,我們認為應該貴的倒是沒有超出心理價位。比如說在日本吃神戶牛肉,一個人的套餐吃到死兩萬多日元,也就是一千多塊人民幣,在國內吃,怕是只有兩片兒的量;在巴黎吃法式大餐,三個人吃了150歐元,從酒到鵝肝蝸牛,實在說不上貴;這就更別說在舊金山漁人碼頭吃各種海鮮了,240美刀包含了一隻帝王蟹、兩隻大龍蝦、兩打新鮮得令人落淚的生蚝,外加一瓶1.5升的伏特加。
您看,這就是國外的消費,我們認為應該便宜的確實超出國內同類產品,也超出我們的心理預期,我們認為貴的東西基本都並沒有那麼高不可攀。除了當地原產國的價格優勢外,這種物價表明其社會基本是一個比較平均化的社會,也就是說大餐與小酌間相差並沒有那麼遠。當然,咱不能舉極端例子,去拿普通餐酒的套餐跟拉菲比。咱說的是個平均狀態。
另外一件事說明,對於貴不貴的概念除了消費習慣與心理上之外,更多的是您的經濟狀況。這麼說吧,要是您在國內月收入五千到一萬,會覺得國外的消費非常貴;一萬到兩萬之間,會覺得國外生活有點兒貴,除了匯率的原因之外,是您的生活壓力比較大、並沒有多少余錢改善生活品質的原因。如果您的月收入能夠到兩萬元人民幣以上,在國外消費很快就會適應,這是因為您在國內是有餘力追求生活品質的人,平日里也總是用好東西。
而在國外花錢的時候,令高收入者更為欣喜的是,在國內他們達到某種生活品質所需要的花銷,其實是比國外高的。也就是說,實際上高收入者在國外生活會發現國外比國內省錢,並且買起東西來不用擔心來路與質量,節約了很多時間成本以及腦細胞。
所以,我認識的很多通過各種渠道移民的高收入朋友,往往在中國賺錢、在國外養家人,而且並不很吃力,除了中國賺錢更容易、更方便之外,就是實際上對於他們來說,國外的生活真的並不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