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王府井是誰家的井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老北京名氣最大的商業街,非王府井莫屬。外地人剛聽到這個名字時往往會有些奇怪:哪家王府的井這麼有名?
  王府井大街本名「十王府街」,亦稱「王府街」,因明代這條街上有10座王府、3座公主府,清依明制,亦在此街上建王府。據朱啟鈐先生回憶,以豫王多鐸府最大,今協和醫院不過是其中一部分,連帥府園箭廠當年也包括在其中,乃王府衛隊的操練場。多鐸戰功卓著,是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地位特別尊崇,故清代多稱此街為「王府街」。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重新釐定地名,因街的南端有一甜水井,故與王府合稱,改名為「王府井」。
  據光緒十一年(1885年)《京師坊巷志稿》記載,當時北京內外城共有1258眼井,絕大多數是苦水井,做飯不香,洗衣服不幹凈,洗頭髮黏手,甜水井是稀缺資源,故名聲特別響亮。王府與井並稱,這就標明了街道首尾的標誌性建築。根據清代地圖,此井為該街唯一的一眼井。
  王府井的繁華,得益於老東安市場,那裡原本是明代一座王府,清初封給吳三桂,改稱「平西王府」,「三藩之亂」后,王府改成神機營的操場。清初內城為八旗駐紮,不允許漢人居住,一直少有買賣,但末期東交民巷使館區已成國中之國,清政府的禁令事實上已經失效。1903年,經善耆、那桐奏請,慈禧批准,廢棄已久的神機營操場被迫開放給游商,一舉打破了老城區原有的寧靜。由於顧客密集,距離適宜,各國商號也來此街經營,王府井商業街迅速走向繁榮。
  新中國成立前,老東安曾有兩次大火。
  一是1912年,袁世凱當上大總統,各方催促他南下就職,他指示手下士兵搶劫商戶,四處縱火,表示發生了「兵變」,他不得不留在北京彈壓。這一把火幾乎將老東安徹底摧毀,為平息商家的憤怒,重建老東安時,向南擴充了不少面積。
  二是1920年,錦益興玩具店老闆文煥章因欠債甚多,自行縱火,製造事端,將東安電影院、中華舞台等全部焚毀,東來順、稻香春、吉祥戲院等大戶聯合出資,請來消防隊,才控制了火勢,此次大火雖小於幾年前,損失卻也非常慘重。
  有趣的是,王府井大街還有一個英文名,叫「莫理循大街」。莫理循是澳大利亞人,著名記者,1894年來中國,后被《泰晤士報》聘用,1897年起他長住北京,經歷了義和團運動等,1912年被袁世凱聘為總統政治顧問,曾力薦中國參加「一戰」,被段祺瑞採納,取得了較好的結果,1920年去世。莫理循在王府井大街上住了很多年,由於他在西方知名度很高,當時外國人記不住「王府井」這麼複雜的名字,故地圖上標為「莫理循大街」。

148

主題

1282

帖子

1338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338
沙發
明媚水滴 發表於 2014-2-17 15:16 | 只看該作者
真是好大一口井啊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4 13:0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