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水城」蒙塵:何時還原「東方威尼斯」(圖)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14-2-11 01:5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12年06月08日 15:18:15

  來源: 《現代蘇州》

  

   「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

  古宮閑地少,水巷小橋多。」杜荀鶴《送人游吳》詩反映了唐朝時期蘇州「河如緞帶,橋似繁星」的盛況,也體現出了蘇州猶如一座「水做」的城市的腔調。水與河在蘇州古城裡是不可或缺的城市元素。蘇州藉此獲得了 「煙水吳都」的美譽。

  此前,江蘇省委常委、蘇州市委書記蔣宏坤在對蘇州重要水系,即以環古城河和京杭大運河、胥江為代表的「兩河一江」調研中指出,要通過挖掘文化、整治環境,提升「兩河一江」的品質,推動蘇州成為真正的東方水城。

  蔣宏坤表示,蘇州是水城,水是城市之靈氣。要不斷提升水城形象,一是抓住機遇。通過挖掘文化、優化環境、提升品質,讓市民和遊客看到護城河周邊更多文化的東西。二是把握時機。把大運河的申遺、「四改三」提檔升級有機結合起來。三是環境升級。營造更加適宜的人居環境,這不僅為老百姓提供休閑場所,還要與改善整個大氣質量、生態質量結合起來。四是要與發展文化旅遊產業、建設文化旅遊城市更好地結合起來,讓市民和遊客真正能夠享受大自然的美景,使人能夠陶醉在蘇州厚重的文化旅遊之中。

  「水城蘇州」窘境何來?

  前門走著石板路,後門淌著涓涓小河,蘇州部分街區至今仍存在著的水、路平行的雙棋盤格局。

  縱橫交錯、如網似織的城市河道,不僅是蘇州城市環境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構成蘇州城市小橋流水獨特風貌的空間藝術元素。

  但當下,因水而名揚天下的蘇州儼然陷入了另一個窘境,聞著古城區一些河流里的黑臭河水,即便是多才的詩人,似乎也難以下筆留下吟唱百年的詩句了。

  相關統計數據顯示,蘇州全市還有423條感官黑臭河道。其中,14.2平方公里的蘇州古城在城市景觀建築風采依舊的同時,古城區也有多條河流發臭發黑……

  剛拿下了第23屆全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的一等獎的三位蘇州市第五中學的高二學生在2011年初,自發提出並組建了《蘇州市區水上巴士方案設計》的課題,在學校張雨作老師的指導下,開展了認真細緻的調查研究工作。「一開始,我們是在幹將河、臨頓河、護城河三條河道進行的測試。」學生之一的翁婷婷告訴記者,她們原本計劃選用幹將河、臨頓河、護城河作為試點,經過測量的結果,幹將河通航條件太差,臨頓河碼頭境況不好,最終只有護城河通過各種測試,被最終選定。「在近半年的實地走訪中,說實話,一些河道的水真的很臭,希望能早日得到改善」。

  逢至春夏之交,古城區30餘公里枕河而居的居民,和沿河閑逛、旅遊的遊客途徑臨頓河、平江河、十全河、南園河等古城區的一些河流時,不得不忍受著難以言說的惡臭,甚至得掩鼻而過。陣陣惡臭讓沿河的居民和途徑此地的遊客苦不堪言。

  記者日前途徑平江河、十全河、幹將河、官太尉河、學士河時就發現,隨著天氣漸漸轉暖,河水黑臭的現象又將抬頭。在平江河畔,幾位遊客正興緻勃勃地乘著烏篷船參觀者平江河兩岸,不多久,相向來了兩艘小船,船上的河道保潔工正忙著打撈水面上漂浮的垃圾,兩船相會的那一刻,遊客們嘟噥了一句,好臭呀……

  在官太尉河畔,兩岸花團錦簇,優美的風景讓人樂在其中,此時河面上盪來一艘小船,船上來上兩聲吳儂軟語的吆喝,或者哼上一曲,再好不過了。如果此時有一艘船,但船上的人不是期待中的吳儂軟語地唱著,而是河道保潔工們,正在辛勤地打撈著漂浮在河面上的垃圾,原本的好心情或許會敗下去不少。

  年過八旬的楊老伯居住在南園河畔,他回憶說,舊日的蘇州河水清澈透明,水中有魚有蝦,時常還可以釣到黃鱔。「那時候的河水和城外的河流都是相通的,一年四季,沿河而居的居民可以在河裡洗衣淘米。」

  「水城蘇州」也曾經久迷香

  相關資料也記載,自公元前514年伍子胥「相土嘗水,象天法地」,「築斯城,鑿斯水」,營建闔閭大城開始,蘇州城市河道就開始了自己的歷史。

  經過一代代人千百年鍥而不捨的努力,至唐宋時,蘇州古城內河道體系就已相當完備。

  從唐代詩人詠唱蘇州的詩篇中能得到有力的佐證。白居易的詩云:「綠浪東西南北水,紅欄三百九十橋。」

  據宋《平江圖》測算,當時城內河道長達82公里,除內城河一環外,有主幹河道橫河14條,直河6條,尤以城北河道最為密集,整個城區河街并行,幾乎是一街一河,即前門是街,後門是河,呈著名的「雙棋盤格局」。明吳中水利全書載「城內河流三橫四直之下,如經如緯者數以百計。皆自西趨東,自南趨北,歷唐、宋、元不湮」。縱橫交錯、如網似織的城市河道使這座有著兩千多年的城市充滿靈氣,小橋流水的風貌更傾倒了無數中外遊客。

  有學者認為,蘇州古城構築了功能上科學合理、使用上方便適用、形態風貌上秀麗柔雅、空間環境上親切宜人的水城格局,實現了適用、方便與美觀的統一和「人、城市、水之間和諧融合」。

  舊時住在河畔兩岸的人家,不但用水很方便,還可以在河埠石級上搗衣洗菜,閑坐在石欄旁喝茶聊天,或者看烏篷船悠悠劃過。民間傳說,賽金花的父親就是青龍橋畔一家茶館的水夫,挑水只需上下河的功夫。

  枕河而居的市民有個好處,每見有船隻搖過,叫賣聲聲,枕河人家可從窗里吊下竹籃相購,堆得高高的稻柴船一到河埠,不多時就成了一葉輕舟。

  「以前的蘇州城最主要的交通方式就是水路運輸,葑門、相門、齊門都是城裡、城外進出的主幹道,居住在農村的居民撐著小船、唱著歌謠把蔬菜等產品運進城裡,供兩岸的居民家用。一條河不僅維繫著千家萬戶的吃喝拉撒,還是交通運輸的主要途徑!」吳都學會的王力行此前曾告訴記者。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沙發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14-2-11 02:00 | 只看該作者
 城市發展引發「水問題」?

  隨著城區的開發建設等原因,自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來,古城區里原本清澈的河水漸漸變了……

  市民尤其是沿河居住的居民感覺到蘇州古城裡的河水開始變味變色,直到今天,又黑又臭的河道反而成為遊覽古城時的感觸之一。

  什麼原因讓蘇州城「靈魂」水發生了變化?

  蘇州市河道管理處運營科的相關工作人員則是這樣分析城區河道黑臭的原因一個是因為隨著春夏之交天氣轉暖引發河泛,原本沉在河底的污染物開始泛上來,加上沿河兩岸植物飄出來的柳絮以及沿河商家、居民不自覺地把污物亂排、亂丟進河道,進而引發河水變黑、變臭。

  而記者在前往蘇州市河道管理處採訪時,就在河道管理處附近的一處水利樞紐附近,河面上也漂浮著不少垃圾物。

  蘇州市水利局辦公室主任吳向陽告訴記者,自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隨著城市的不斷發展,人口的劇增,填埋了一些河道,造成了水系不通,而且當時由於沒有實行雨污分流,導致各種污水和垃圾直接排入河道,直到現在,仍有一些沿河的商家和居民不自覺的把污水排進河道,進而越發導致城區河道水質變差。

  此外,原來古城區河道連通太湖和大運河,水系非常活。受大運河的改道和拓寬以及水質變差等因素,原本從胥江河流入古城區的太湖水不能進入古城區,古城區的河水只能藉助泵站人工換水,引入護城河裡的水局部改善,古城區內的水質難以得到根本改觀。

  近30年來,蘇州城區多條河道里的水質似乎每況愈下,陷入了黑臭的輪迴怪圈。

  何日再現「水清、暢流、岸綠、景美」的蘇州優質水環境?這個答案,仍需等待一段時日,待到明年春天來檢閱。(陳棟)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224

主題

1萬

帖子

3萬

積分

貝殼精神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30731
3
瘋瘋顛顛 發表於 2014-2-11 02:45 | 只看該作者
  那些「被消失」的「蘇州河」

  ■文/本報記者 王彪  圖片/葛雷

  從歷史上看,蘇州從清代始填河就陸續進行著。清代,填去河道47條(段),約23.830公里;民國時期填埋河道8條(段),長約6.670公里。解放后至八十年代,因整治環境、填河建房、蓋廠及街巷道路用地等市政建設的需要,再填埋23條(段)河道,長約16.317公里。在葑門橫街后的河道,沿河一些人家仍在繼續打著「填河」的「持久戰」,一點點用垃圾吃掉河道。而這僅僅是蘇州「填河運動」的冰山一角,蘇州河道「被消失」的長度和速度都讓人驚嘆。

  填河時代,古城「倖存」35公里

  秋日黃昏下,大儒巷古老的梧桐樹下,幾位老人圍著一個棋盤聚精會神。街東頭的隨柳居姑蘇小吃店正接待著四面八方的遊客。閑談中議起了大儒巷的來歷。

  大儒巷原來叫大樹巷,康熙年間記作大儒巷,是因明代大儒王敬臣居此而名。「這裡還有一條河?」很多遊客望著腳下寬闊的巷道,很是驚訝。

  蘇州史志記載:「大儒巷南側原有河,1958年填塞而拓寬成路面,填河長度為410米。」小吃店老闆指著對面房基說:「你去看看,河道的駁岸還在呢,以前的河深在三米樣子,汽車開不進來的,來往運輸都要靠船。」

  從解放后截止到90年代共填塞河道12條。同時期消失的河道還有范庄前、因果巷、舊學前、菉葭巷、鐵瓶巷、幹將坊、中張家巷、北園路等。另在城區還有蔣家橋浜、劉家浜、梵門橋河、金獅河沿、內城河(北) 、白塔東路(平江河~東園)   、第十八中學二條支流、蘇州大學支流、十梓街(泗井巷~城河)、滄浪亭南~蘇州府學前、三多巷等,致使河道銳減至35公里,其中東西向內城河(北) 長達3020米。

  觀前街西北側的范庄前因范仲淹所設立的義莊而得名,在1958年3月以前,巷子的南側還有一條河叫做范庄前河,今年已經82歲高齡的趙靜菊老人說,填河時她才20多歲,對填河的場景記憶還很深刻。

  從全市的情況看,雖說從清朝到建國后初期間,都是毀壞河道的歷史期,但對照解放后的十幾年河流消失的情況,堪比清時兩百多年的長度和速度了。

  備戰備荒,滅蚊子,「填河說法」五花八門

  蘇州河道部門的信息是,新中國成立后,前後填塞河道二十多條,1956年至1960年,「以舟代步,以船運輸物資」的交通模式逐漸被自行車、平板車所打破。河道的交通功能逐漸減小,而道路交通則逐漸成為主導。另外,一些主幹道的拓寬也造成了一些河道成為斷頭浜。根據1956年蘇州城市總體規劃,這樣就形成了一股「填河風」。

  1970年前後文革,根據所謂「備戰、備荒」,先後將東北段、西北段內城河填沒改作防空工事,上面建廠、建倉庫等,使整個內城河到目前僅保留盤門內城河、葑門南一段內城河、蘇州大學、城東公園內兩段內城河和閶門內北一段內城河。由於填塞了很多河道,古城曾多次多處出現內澇。

  填河最滑稽的一個熱潮是為了消滅蚊蠅滋生地,當時全市進行了動員,奮戰在填河第一線。平江路一位老居民認為「這顯然是本末倒置了」。

  眼下,不少沿河人家仍將河道當成了廁所和垃圾箱,糞便尿水、破破爛爛都往河裡倒。在橫街南長長的河道,不少居民直接將大件的廢舊傢具往河裡扔,有的人家門前和屋后都佔用了大片河道面積,枕河人家成了「填河人家」。
世人皆醉我獨醒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8 11:5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