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各項體能素質全面超中國 日本人早已不是「小日本」

[複製鏈接]

3516

主題

3766

帖子

6825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682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導語:自上世紀90年代起,有關日本青少年身體素質全面超過中國的報道不斷見諸報端,引發熱議。實際上自戰後以來,從飲食營養結構調整到體育運動的推廣普及,日本國民的身體素質的確發展迅速。而長期以來,改善體質在日本一直是被當做一項國民運動在進行。

  60 秒讀懂專題:早從明治時期開始,日本就開始關注國民體質健康水平。在戰後物資匱乏的情況下,日本為優先保證兒童營養攝取,開始普遍推行學校配餐制,由國家制定營養標準,其中牛奶始終直是指定的必需營養品。1964年之後,日本又發起以增強國民健康體質為目標的國民運動,大幅增建體育場館,鼓勵學生參與課外運動並普及大眾體育。至1985年,日本人的平均身高增長10cm以上,且7-17歲各年齡組平均身高及各項體能素質全面超過中國同齡學生,早已不再是中國人印象中的「小矮子」了。

  戰後優先保證兒童營養,日本普遍推行學校配餐制,供給食物必須符合指定營養標準

  在日本,由學校統一供餐被視為教育環節的一部分。1946年,日本在戰後物資極度匱乏的情況下,為優先保證兒童的營養攝取,開始鼓勵推廣由學校提供營養午餐的給食制度。而這些供給學生的食物都必須符合政府指定的營養標準,且由專門的營養師進行搭配,例如食用小麥粉要保證維生素B1、B2的含量、學生每日50%的鈣質攝取量都必須由學校配餐提供。1954年,日本國會通過《學校給食法》,以法律形式確定學校統一配餐的經費支持和實施標準,並於1956年決定將給食範圍擴大到初中階段。根據日本文部省的數據,1975年日本小學的配餐供給率即達到93%,而2012年,日本中小學的給食實施率總計為94.1%,其中小學實施率為99.2%。

  為保證鈣質補充,每天一杯牛奶始終是日本學生配餐標準強制要求的必需品

  日本學生營養午餐的配餐標準幾經修改,菜單選擇也逐漸豐富,但每天一杯牛奶始終是文部省強制要求提供的必需品。從實施配餐開始,日本政府便一直將牛奶視為補充鈣質的「完全營養品」,並於 1954年頒布《酪農振興法》以扶持國內奶製品生產。1964年,文部省和農林省聯合制定《學校給食用牛奶的供給對策綱要》,增加學生牛奶的補助力度,並將之前使用的脫脂奶粉全部換成國產鮮奶供應。根據配餐要求,日本中小學生全年牛奶供應目標195日,其中小學生每天200ml,初中生每天供應 300ml。

  營養結構改善後,日本人身高迅速增長,7-17歲各年齡組平均身高均超過中國學生

  1952年日本還頒布《營養改善法》,厚生省每年要進行國民營養狀況調查。從1950年到1985年,日本國民每日人均鈣質攝取量從270mg增到553mg,動物性蛋白攝取量從 17g增到40.1g,而乳製品攝取量從11.7g到116.7g,翻了十倍。營養狀況改善的效果直接反映在了日本人的身高變化上。從1950年到 1985年,日本學生的身高經歷了一段增速高峰期,12歲學生的男女平均身高分別增長了14cm和13.6cm,17歲男女學生的平均身高在1985年就分別達到了170.2cm和157.6cm。而根據中國學生體質與健康研究報告,1985年中國17歲男女學生的平均身高分別為167.5cm和 156.9cm,且7-17 歲各年齡組學生平均身高均低於日本同齡學生,平均低4.60cm,其中12-14歲男生和10-12歲女生之間差距最大,而上述年齡段之間的身高差距到 2005年都仍然存在。

  改善體質,日本還從發展體育做起,80%的中學男生日均課外運動量在1小時以上

  早在明治時期,日本就開始關注通過體育鍛煉改善青少年體質,並每年進行學生體力監測。二戰後,除增加體育課時外,以「終身體育」為培養目標,日本逐漸建立起學校運動部、體育少年團和地域性體育俱樂部三種形式為主的青少年課外體育活動體系。同期體育場館建設也以學校為主,1990年日本校園體育設施中運動場、體育館和游泳館的設置率就分別達到了96.2%、97.6%和72%。而在日本,體育科目並非升學考試指標,但根據文部省進行的全國體力·運動能力調查,2013年,日本中學生參加運動部和地域性體育俱樂部的男女比例分別為84.9%和59.9%,除體育課以外,日本中學生平均每天運動1小時以上的男生佔80.5%,女生占 55.6%。

  以東京奧運為契機,日本發起以增強體能為目標的國民運動,全面普及大眾體育

  日本雖然於1961年就頒布了《體育振興法》,為迎接奧運推廣體育鍛煉,但真正讓日本「痛感本民族在體能上落後於世界水準」還是東京奧運之後。1964年12月,日本內閣發表了《增強國民健康和體力對策》,決定發起以增強體力為目標的國民運動,在全國範圍內成立「增進體力國民會議」等聯合機構,重點將體育運動普及到社區和國民當中。全面普及大眾體育的標誌性動作之一就是大力興建公共體育設施,從1969年到1985年,日本公共體育設施的數量增加了5倍,達到平均每2000人就佔有一個場館,大眾體育俱樂部達到40. 3萬個,每周至少參與一次體育活動的成人比例在1985年高達70%。

  1964年以後,日本學生的體能指標顯著上升,2005年整體水平依然遠高於中國

  1964 年到1985年這段全面普及體育時期,也是日本學生各項體能指標顯著上升的時期。根據日本文部省每年實施一次的全國體力•運動能力調查,從1964年到 1975年期間日本學生在跑、投擲和握力等運動能力指標方面呈顯著的向上趨勢,這種上升趨勢持續到1985年到達高峰,之後開始呈現下降趨勢。儘管如此,日本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依然整體高於中國同齡學生。根據2000年中國國民體質監測報告和同年日本文部省的數據,在有對比性的5個共同指標中,中國學生除在身高體重指標上落後外,在50 m跑、握力和立定跳遠等3 項運動能力指標上的成績也均落後於日本學生。實際上,再對比2005年的監測數據,中國學生除握力一項稍有提高,但仍落後於日本之外,在速度和爆發力上與日本學生之間的差距還在拉大。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9 08:2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