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是什麼讓中國人變得易怒與好鬥?(轉)

[複製鏈接]

5454

主題

5515

帖子

7633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63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幾天前的2月14日,是元宵節和情人節,在這其樂融融的雙節里,年僅26歲的湖北青年阮鈺因為在公交車上與人發生的一次小小爭執,而丟下懷孕4個月的妻子,離開了人間。與他發生爭鬥的,是另一個三口之家。兩個家庭,因為一個座位,瞬間破碎,大家在衝動之後,都不可避免地面對巨大的損失和無盡的傷痛。(據《武漢晚報》)

    與這條新聞一起面世並引起震動的,還有另外一條新聞——2月16凌晨4時,泰國普吉國際機場一班直飛武漢的飛機上,兩位武漢客人因為換座位過程中的言語誤會而發生肢體衝突,並引起雙方親屬之間的群罵和對毆,最終造成泰國警方登機帶走數人,29人回國行程受擾,引起惡劣的國際影響。

    這兩起事件,有幾個共同點:事情的起因都是為座位;事情的發展都是因言語和行為上的誤會;高潮是雙方親屬的參與和助陣;而結局是引起嚴重的後果,甚至付出生命的代價。事後雙方的反應都是追悔莫及,而觀者則莫不感嘆:太不值得了,早知如此,何必當初?

    這一系列相近的反應,其實也發生在其他領域的其他事件中。人們不禁要問,是什麼原因,讓中國人變得越來越急躁和易怒,為了一件原本可以用一句輕柔話語或微笑就能夠解決的小小誤會,演變成一場生死相搏的爭鬥。這種動輒玩命心態,是怎麼樣來的?

    回到前文所列的兩條新聞中,我們可以看到:死亡的青年阮鈺本來自己有座位,但因為想給父親佔一個靠窗的座位而用腳卡住座椅,這個舉動讓後來者感覺到了十足的敵意,並由此產生憤怒。這種情況本是可以通過言語解決的,即使退一萬步,阮鈺把自己的座位讓給父親,也不至於有後來的致命戰鬥;而飛機上發生的爭鬥則更加令人哭笑不得,起因是一位丈夫與妻子在為要不要換位子吵架,卻讓另外的客人誤會在罵自己,於是爭吵起來。這也不是不可以通過心平氣和的方式去解釋清楚的。但很遺憾的是,大家都忘了心平氣和是什麼東西了,反而是「盛怒一起為小事,從此冷靜是路人」。大家用只有低齡兒童在言語功能不足以支持他們講清楚道理時不得不採用的肢體表達方式,一任自己成為情緒的奴隸。

    在當事人個人情緒失控的情況下,如果同行的親人們能夠理性拉住自己的親人,並將雙方勸開,讓大家冷靜一下,重新恢復理性,其後的悲劇和嚴重後果,也不至於發生。但遺憾的是,兩起事件中的親人們,不僅沒有這麼做,而是本能地選邊站隊並投入到戰鬥中,殊不知,這種火上澆油式的幫忙,不僅沒有幫上忙,反而將事態引向更嚴重的局面,甚至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所有在悲劇發生后失聲痛苦和追悔的親人們,如果在悲劇發生前,能有小小的理性,也許悲劇的發生幾率,會減少許多。

    謙和與禮讓,曾是我們社會印在書面寫在牆上掛在嘴上的美德,但這種美德,與某些人私底下所信奉並傳諸於孩子們的信條卻不一樣,他們堅信人生是一場血淚的戰鬥,不輸在起跑線上,不爭搶就什麼都得不到,在拼搶中親人間必須只幫親不幫理。這些叢林原則,是許多人秘而不宣卻深入血液的潛規則,也是許多社會問題的根源,它大大降低了社會的文明等級,而將每個人,置於潛在的危險之中。表現搶座位之類的芝麻小事上,尚且如此。而在比座位更大的利益的爭鬥上,顯示出的慘烈,則更令人難以想象。它的結果,是讓人變得更自私,讓社會變得更暴戾,讓世界變得更令人擔心。

    每當看到這樣令人痛心的例子時,我們在為主人公們的不幸扼腕嘆息的時候,是否也能反思一下我們與周圍的人生事,相處的方式?讓理性和冷靜,為社會安上保險閥。多一個理性而冷靜的人,社會會多一分安寧,反之亦然。而社會上正在發生著的種種事情,使人不能不對這樣的事情,保持著一份杞人式的擔心。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8 15:5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