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佛陀教法的精髓

[複製鏈接]

25

主題

65

帖子

414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1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mindfulness 發表於 2014-1-30 23:3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佛陀教法的精髓

佛陀的教導始於守戒 (sila)
  爭吵、打架或專找他人的錯處,都不是佛處事的方法。佛陀在他的開示中曾說,有人找佛陀爭辯某些有關其他社團中的信仰和哲理。佛非常智慧的說:「請不要談我們之間的不同之處,讓我們來談談我們共同的情況。」然後佛陀開始講守戒(sila)。世上怎可能有人會反對過道德的生活呢?守戒是世界上每一個宗教都會接受的,也是人類必須遵守的。
  佛陀的教導,始於守戒─過道德生活。佛陀是一位非常實際的老師,他不只是講道理;他同時還教人如何去實踐有道德的生活。所謂的道德生活,就是不做任何不善的行為,不論是在行為或語言上,都不去傷害他人,干擾他人的平靜及和諧。
  人是群居動物,人必須在社會中與他人共同生存。在群居生活中不停地干擾社會平靜及和諧,自己又加何過平靜生活呢?因此過道德生活,是世界上所有宗教最大的共同之處。

正定(Samadha)
  接著佛陀又教正定(samadha),做自己心念的主人。人必須學如何主宰自己的心念,如何成為自己心念的主人,而不是心念的奴隸。知果一個人不能控制自己的心念,就會不斷的破戒,做出不正當的行為。縱使在理性上明白「我不應該破戒,做不正當的行為」,但仍無法控制,仍然不停的犯過。因此佛陀教的第二步是正定。
  有很多方法可以用來幫助我們控制心念,集中心念。而這些用以集中心念的方法都與信仰有關。佛陀所教的方法是運用自身的呼吸。任何人,都可以用覺知觀察自身呼吸的方法,來修練集中心念,這與宗派無關。
  假使你要某人重複的念「佛、佛、佛‥.」來集中心念時,他會問,為什麼一定要念「佛」,念「拉瑪」或「阿拉」、或「上帝」不行嗎?用自己所崇拜的神或宗教創始人的名字,不行嗎?這樣的正定就不可能是宇宙性的。
  在佛陀的時代,佛陀的所教的方法,能夠被印度任何宗教接受及修練。
  如果集中心念的對象是呼吸,「呼吸」「就是」「呼吸」,呼吸是每一個人都具有的本能。呼吸既不是印度教徒的呼吸,也不是佛教徒的呼吸,更不是專屬於基督教或回教徒的呼吸!「呼吸就是呼吸」,你只是如實去觀察。結果每一個人所觀察的呼吸,效果都是同樣的。這樣佛陀所教的呼吸觀察法,就能成為宇宙性,並且是人人能夠接受的。
  即使你能夠控制心念,但這並不表示你已經改變了心念的習性。你只是壓住心念上浮現的不凈之念,壓住它,使它不在語言或身體上有所行動而已。而佛陀所教導的是更深一層─從根本上去清凈心念。
  如果只在表層上去清凈心念,可以運用任何靜坐的方法,靜坐能在心念的表層得到安祥、平靜及清凈。但一位完全醒悟的人他必須清凈的是心念的整體,從表層一直到最深層。而不會只停留在清凈心念的表層。
  在心念深層及源起處,不凈已經存在。它不斷製造,產生不凈心念,這種反應使人繼續造業。因此,在心念的表層及意識上不斷壓制,但是心念的深層,卻又不斷地繁殖不凈的業障,這種人是非常痛苦的。

修習內觀覺知觀察真理
  所以佛陀更進一步,教授如何清凈心念的方法。佛陀要你發展自己的智慧,用修習內觀(vipassana)去覺知觀察真理,並以實際的真相來開展你的智慧。
  為了使整個心念得以清凈,他傳授一種沒有宗派之分,適用於宇宙間,任何人都可以修練,而得到同樣效果的內觀(vipassana)褝。
  佛教的方法是觀察自己。從觀察自己的心念與身體結構,及身心互相所生的情況開始。觀察不凈是怎麼生起、怎麼繁殖、怎麼壓倒擊敗你的?怎麼去除不凈?當人生起不凈之念(如忿怒、仇恨、思念、情慾、恐懼)時,這個人一定會很煩惱痛苦。
  佛陀領悟到心念深處的實際情況─當不凈之念生起時,這個人就是自身不凈之念的第一個受害者,他馬上身受痛苦。
  佛陀傳授我們這種觀察體內所發生的情況。當忿怒生起時,身體立刻產生很強的顫動、發熱並開始緊張,然後感到很痛苦。無知的是,當人們生起忿怒,感到痛苦時,還不停地繁殖,增加忿怒。繁殖增加忿怒,就是繁殖增加痛苦,痛苦增加,自然會不停的傷害自己。
  佛教授的方法是─你只是觀察,當任何不凈之念生起時,在身體上一定會產生某些感覺,這是一種自然的定律。加果你以平穩、平衡的心,去觀察身上所生起的感覺,並且不起任何反應,這樣,你既不壓制忿怒,也不表達出忿怒,自然忿怒就會漸漸消失。
  觀察自己的心念和身體的感覺,同時保持平穩、平衡,這是任何人都可以做到的。所以智慧和內觀都是宇宙性的。而這種從最深層,從根部去凈化,進而改變行為習性的方法,怎麼會有人反對呢?
  所以,守戒、正定、智慧,是佛陀的基本教法,也是人人都能接受的。適當的向人們解釋,他們一定能夠接受這種方法,他們修練后,一定更深信不疑。
  儘管宗教信仰不同、國籍不同、種族不同,但人總歸是人,只要是不斷生起不凈之念,就會感到痛苦。如果停止製造痛苦,就能從痛苦中解脫出來,這就須要用宇宙性的葯來治療了。所以,守戒、正定、智慧、八聖道,是佛陀教法的精髓。

摘自:將佛法回歸源頭 (葛印卡老師的開示)

25

主題

65

帖子

414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14
沙發
 樓主| mindfulness 發表於 2014-4-7 21:12 | 只看該作者
斷煩惱和證道果

我們說到的斷除一切的煩惱,其實就是斷除這些心或者斷除那些心所。所謂的斷煩惱,所謂的證聖果,其實並不是說有什麼聖果證。而是說,當你生起了某些聖道之後,這些聖道最主要的作用就是斷除了某一類的心,或是斷除某一類的心所。從相應的聖道生起之後,相應的不善心或者那些不善的心所,永遠不會在你的心流裡面生起,這個就是證聖果的意思。如果一個人證得了阿拉漢聖道的時候,那麼所有的不善心從此以後不會在他的心流裡面生起,只是這麼樣而已。所以我們可以說,修行到最終證果的過程,並不是一個「得」的過程,而是一個「斷」的過程。斷什麼?斷煩惱。所謂的煩惱是什麼?就是這些不善心而已,表現的就是不善心。如果再具體一點,所謂的煩惱只是一些心理作用而已。這些心理作用表現為十四種,哪十四種?知道嗎?就是無明或者痴、無慚、無愧、掉舉、貪、邪見、傲慢、瞋恚(生氣)、慳吝、妒嫉、後悔、昏沉、睡眠和疑,就是這些而已。這十四種就是我們說到的所謂的煩惱,而所謂的斷煩惱就是這麼樣來的。

摘自瑪欣德尊者 《阿毗達摩講要 第二十八講 心及不善心》
============================
複雜的業報 (重要部分)

阿難!如果你們能聽如來廣泛而深入地解說業報,一定能更加清楚而獲得法喜。」
「世尊!現在說正是時候,我們一定會好好記住,好好遵行。」
「阿難!有人不離殺、盜、淫、妄、……邪見等十惡行,但死後卻生在善報的天上。或有得天眼神通的修行者,正好看到這種情形,就堅定地下了沒有惡行、惡業報的結論,並且執著這才是唯一的真理,這是我不能同意的。我同意有些行惡者死後生天,但卻不同意所有行惡者死後都生天的結論。因為如來知道,為惡但死後生天的人,或因惡報已在當生受完,或因現生所造惡業延後受報,或因前生強大的善報尚未耗盡,或因死時起了與正見相應之善念的緣故。
有人離殺、盜、淫、妄、……邪見等十惡行,但死後卻生在惡報的地獄中。或有得天眼神通的修行者,正好看到這種情形,就堅定地下了沒有善行、善業報的結論,並且執著這才是唯一的真理,這是我不能同意的。我同意有些行善者死後生於地獄,但卻不同意所有行善者死後都生地獄的結論。因為如來知道,為善但死後生地獄的人,或因善報已在當生受完,或因現生的善業延後受報,或因前生強大的惡業尚未報盡,或因死時起了與邪見相應之惡念的緣故。
有人不離殺、盜、淫、妄、……邪見等十惡行,死後生惡報的地獄。或有得天眼神通的修行者,正好看到這種情形,認為確實有惡行、惡業報,這是我能同意的,但執著這才是唯一的真理,這是我不能同意的。我同意行惡死後會往生地獄,但卻不同意所有行惡者死後就往生地獄的結論。因為如來知道,為惡死後往生地獄的人,或因當生的惡行往生,或因前生尚未報盡的惡業往生,或因死時起了與邪見相應之惡念而往生的緣故。
有人離殺、盜、淫、妄、……邪見等十惡行,死後生在善報的天中。或有得天眼神通的修行者,正好看到這種情形,認為確實有善行、善業報,這是我能同意的,但執著這才是唯一的真理,這是我不能同意的。我同意行善死後會生天,但卻不同意行善者死後都生天的結論。因為如來知道,為善死後生天的人,或因當生的善行往生,或因前生尚未報盡的善業往生,或因死時起了與正見相應之善念而往生的緣故。
所以,阿難!業報有四種情況:或有看似已報應,實際上卻還未報應的造業;或有看似無報應,但實際上卻已報應的造業;或有看似無報應,實際上也還未報應的造業;或有看似已報應,實際上也已報應的造業,這就像有些果實還未成熟,但外表看起來卻像已經成熟了的模樣;有的已經成熟了,但外表看起來卻還像尚未成熟的模樣;有的尚未成熟,外表看起來也還沒成熟的模樣;有的已經成熟了,外表看起來也已成熟了的模樣。」
摘自:原始佛教聖典故事選編(庄春江)
=======================
涅槃一語 (Venerable Sujiva)
http://www.neiguanonline.com/onl ... u.htm#_Toc208761171

最後,從理論上來講,我對涅槃有個忠告。當你進入較深層次,完全放下這身心,正念和內觀就更成熟。當這些所有的助緣及波羅蜜(菩提資糧)都成熟,那時心轉向寂靜無為狀態,出凡入聖。換句話說,身心脫落,進入一個恆常的狀態。我們稱這為絕對的真實。不過,關於這個是有許多道聽途說,很多錯誤的觀念會出現。有時會很糟。例如,有某個案例,某人到某處禪修。她在一座大樓頂上,遠眺河流的對岸。她能看見陽光燦爛,河水川流不息,浮雲飄遊不定。當她看見這些現象,激發靈感,以致於她認為自己已經開悟了。她認為她真的理解無常,並且自認是個預流(初果聖人)。這是很奇怪的,你知道,因為涅槃性跟看見什麼、聽見什麼或跟六根門頭所對的境並無關。如果你多少懂些理論,那你將會知道這樣的一個經驗,並不可能是涅槃。它可能蠻紓發人心,但它不是無為法的體證。
另一個人到了個境界,當他開始觀見泡泡遍布他全身,覺受到處出現又消失,某個人就幫他下了個結論,他已經是個不還(阿那含,三果聖人)。這件事跟滅除煩惱沒多大關係,經驗到全身覺受到處出現又消失,就把他帶到這個定論。另外一個禪修者說:「是那樣的嗎?」她不太信服,「我也一直經驗到這樣的現象,那我也一定是個阿那含?!」第一個就改口說:「從某個角度來講,你是的!」這顯示,當一個人執著某種想法,就放不開它。這是一個錯誤的看法。
禪修境界可以到非常細微的狀態。你能努力禪修到非常深的狀態,那時會有一會兒,心變得好像是無意識;然後你出來,你會認為它是很殊勝、令人激蕩的。有時,你會進去很久;當你出來,那裡什麼也沒有。有人認為那一定是涅槃。那是另一個陷阱。它和睡眠之間有差別嗎?有些人可能會說那是不同的,但是差別在哪裡呢?這些人會變得很執著他們的經驗。不過,你要記得,涅槃並不是到一種心茫茫然,或者進入一種無意識狀態。
如果你念過《阿毗達摩》,過程變得更清楚了。在第十四道智、第十五果智以後,心投入第十六觀智-返照智。在《阿毗達摩》里,返照智的是欲界心與智慧相應。換句話說,它像是心在觀照「上、下」,只不過是在一種較深心意識集中狀態,但是它知道當下什麼了發生。在那種狀態下,心緣取的目標是涅槃。那意味著,在那種心理狀態下,絕對的真實的特性變為明明朗朗、清清楚楚呈現在心中。當你禪修,你經歷絕對的真實,你會知道它是什麼。
這是《阿毗達摩》分析思考過程(心路)和意識心所講的。因此,它是種非常清楚的經歷,百分之百肯定的事。
我的比丘師兄曾問過緬甸的一位老禪師有關於這個問題,他說:「喔!你絕不能錯過這個。它像是閃電打在你頭上!」因此,它不會是一片空白、什麼也沒有,然後就出來了。重要是,這是對出世間法的體證-無為法的狀態,這個人要能用他自己的話來描述它。最重要的試驗將會是在那狀態之後,隨後煩惱心的程度。
要記住的重點是,我們只要勤奮不懈。苦在我們(五蘊)裡頭,我們必須盡我們所能,來培育永不嫌多的正念。那麼如果我們的業力以及時間允許,有一天我們可能證達所堅持的目標。經書和那些禪師們都告訴我們,它是件可以達成的事。不過,必須勇猛精進。
結語
不過,如果你認為你已經開悟了,我提供你一則禪的公案作為結語。通常我會給暗示他們已經證悟的學員們這個禪案。我問他們:「為什麼一個完全證悟的人,所有的煩惱能被完全根除,從不曾再出現?證悟以前,你的瞋忿和貪愛一再生起,雖然短期間你可能會沒有。然後為什麼當一人完全證悟,體驗出世間法后,煩惱就不再生起?為什麼?」我這麼問,但是他們只有搔搔頭。重要的是,禪師不是幫你認可的,他們要確定你會一直修行,直到你死的那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7 16:3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