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不平等之因&梵聖處

[複製鏈接]

25

主題

65

帖子

414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1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mindfulness 發表於 2014-1-31 00:2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佛教的業力說--- 不平等之因
  
   佛陀說:
   「一切有情眾生皆有自業,以業為其果報,以業為其生因,以業為其親依,以業為其依估。有情眾生的貴賤是由自業來加以劃分的。」
   接著,他依因果規律解說了他們之間的差異。
   若有眾生傷害生命,以打獵為生。雙手沾滿鮮血,從事殺傷之業,殘害有情,當他再獲人生時,因殺生之報,即受短命。
   若有眾生遠離殺戮,放下屠刀,慈悲一切眾生,再獲人生時,因戒殺之報,即得長壽。
   若有眾生慣以拳頭、瓦塊、棍棒、刀劍傷害他人,再獲人生時,百病纏身,此乃損傷之報。
   若有眾生無害人之習,再獲人生時即得享受健康之樂,此乃無害之報。
   若有眾生暴燥易怒,常被微不足道之言激怒而大發雷霞,嗔恚怨恨,再獲人生時,面目猙獰,此乃易怒之報。
   若有眾生不燥不怒,不為陣陣詆毀聲惱怒,無惡意怨恨,再獲人生時,相貌莊嚴,此乃慈愛之報。
   若有眾生嫉妒成性,看不慣他人的成功、榮譽和受到的尊敬,深藏嫉恨於心,再獲人生時,身體虛弱,此乃嫉妒之報。
   若有眾生心胸豁達,不嫉妒他人的獲取,隨喜他人所受的尊敬和榮譽,無嫉妒之心,再獲人生時,精力充沛,身強體壯,此乃無嫉妒之報。
   若有眾生不善行布施,再獲人生時,窮困潦倒,此乃貪婪之報。
   若有眾生樂善布施,再獲人生時,即得家富盈滿,此乃好施之報。
   若有眾生頑固不化,驕傲自大,不敬應敬之人,再獲人生時,生於低賤之家,此乃其恭高我慢,無恭敬心之報。
   若有眾生恆順眾生,謙虛待人,尊敬應敬之人,再獲人生時,生於高貴之家,此乃謙虛恭敬之報。
   若有眾生不親善知識和善德之人,不求知何為善惡、對錯,應修非修,應做非做,何為自利自毀之事,再獲人生時,愚昧無知,此乃不善求好學之報。
==================
梵聖處(慈、悲、喜、舍)

   在這裡,Brahma 意為高貴和高尚,正如梵聖行一樣(Brahmacariya);vihara意指行為模式或境界,或生活方式。它們也被稱之為四無量心或四無限心(appamana),因為這些心識光照一切眾生,無有局限,無所障礙。
   慈--Metta(梵語:maitri)慈愛,仁慈,善意,能溫暖軟化人心。這並不是肉體之愛,也不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愛。慈愛直接對治嗔恚,惡意,厭惡(kodha);間接對治人與人之間的情愛(pema),慈愛包容一切眾生,無一例外。慈愛的圓滿就是人我一體(sabbattata),是對一切有情善德和幸福的祝願之心,其主要特徵就是仁慈,祛除一切歹心惡意。
   悲--Karuna。當他人受苦,悲心能使善德人的心為之顫抖,從而解除他人的痛苦,其主要特性就是希望能去除他人的痛苦,直接對治歹毒(himsa),間接對治情慾之苦(domanassa)。悲心包容一切受痛苦折磨的有情,放棄殘暴。
   喜--Mudita。並不僅僅指同情,更指隨同之喜,或讚歎之喜,直接對治嫉妒,間接對治興奮,其主要特性就是隨喜他人的財產和成功。喜心包容一切富有之人,溶化厭惡之心,是人具賀喜之姿態。
   舍--Upekkha,原意為無分別之見,即既不執著,也不離厭。它不是一種享受主義的麻漠,而是心的徹底平靜和心理平衡,是在充滿稱譏,苦樂,利衰,毀譽的生活沉浮中心態持有平穩境態,直接對治執著(raga),間接對治殘忍。所以舍心去除貪慾和歹毒,其主要特性為平等。
   在這裡,舍心並不是僅僅指中庸之受,而是意味著一種標準善德。心情之寂然,精神之平衡為最貼近之解,舍心包容了一切善與惡,愛與非愛,樂與非樂。

以上摘自:覺悟之路 (The Buddha and His teaching)
斯里蘭卡 那爛陀 長老(Narada Mahathera)/著,學愚 法師/譯

25

主題

65

帖子

414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14
沙發
 樓主| mindfulness 發表於 2014-2-2 22:39 | 只看該作者
為何我生如此--業果法則 (部分內容)
緬甸 喜戒 禪師 著 郭姿妤 譯

為什麼人有富有貧窮、長壽短命,聰明愚鈍的差別?
佛教的業果法則能夠解釋人類差異及不平等的問題,
了解業果法則能幫助我們改善、掌握自己的未來。

業解釋人生的差異
許多人並非一生下來就是佛教徒,但卻為佛教中業的理則所吸引,因為它解釋了為什麼每個人都會有不同差異,以及明明是個好人為何卻在這一生受盡苦難的原因。
我認識一名義大利人,他花了極大的精力去思考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及差異性的問題,他一直反覆思索這些問題,也詢問過許多人,卻一直得不到滿意的答案。有一天,他拿到一本佛書,當閱讀到有關業的法則時,他非常滿意業的解釋。於是,他決定更深入地研讀佛學,並前往東方剃度出家,成為佛教僧侶,直到他八十歲往生為止,都維持著佛教僧人的身分。這一切都是源於他被業的法則所吸引的關係。
業不是道德軌範,如果認為它是道德軌範,那將令人不禁聯想到會有個人坐在那兒審判人類。其實,沒有任何人會坐在那兒審視人們所做的一切,只有業的法則。業不是道德審判,沒有 所謂的賞罰,根據業的法則,假使你做了一些善行,就會得到好的結果,反之,你做惡行,就會有惡的果報。而這些好或壞的結果並不是任何人賦予你的,也不能被當成一種賞罰。業是一種不需要立法者,便可自行運作的道德法。

都提婆羅門的故事
人跟人之間不平等與差異性的問題,一直困擾著古今的思想家。佛世時,有一位名叫都提的婆羅門,他是一個非常富有的百萬富翁,但不相信慷慨與布施。他說:「如果你布施,就會變窮,所以不要布施任何東西。」吝於付出,使他成為一個百萬富翁,到他死時都是如此慳吝。不過,由於他這般地戀著他的財富,所以死後便投生為自己家中的一條狗。有一天,佛陀來到都提的家,那條狗見到佛陀,就一直對著佛陀吠叫。佛陀回答:「噢,都提!你尚為人身時即非常無禮,現在你仍無禮地對我吠叫,這將使你投生到地獄的。」當佛陀這麼說,那條狗想:「噢,隱士笱達瑪(Gotama,喬達摩)知道我是都提。」然後就憂傷地走到一堆灰燼中躺下。
這個婆羅門有個叫做須婆的兒子,他最喜愛由他爸爸 所投生的那隻狗,他替這條狗設置了一個特別的地方,當發現那條狗走到灰燼堆里時,他非常驚恐。在得知喬達摩曾對狗說了一些話,使得牠沮喪消沉后,他就去找佛陀詢問這件事,於是佛陀便告訴他事情的始末。須婆心想:「根據婆羅門的教義,我的父親應該投生成為婆羅門才對,但是笱達瑪卻說我父親投生為一條狗,笱達瑪一定是隨口說說。」他回到佛陀那兒與他爭論,佛陀問須婆他父親是否有一部分的財產沒有公開,須婆回答:「是啊,的確有一大筆錢不見了,而父親也沒向我透露。」佛陀告訴須婆,要他在接近睡覺時間時再去喂狗,順便詢問有關那筆財產的下落。須婆想,如果佛陀說的都是實話,就能找出那筆財產;如果不是,那就能指控佛陀撒謊。
須婆在晚間喂狗食時,問了有關那筆未公開的財產。那條狗起 身並帶領著他前往錢財藏匿的地點,須婆挖出並重新取得了這筆財產。
眾生是自己業的主人
之後,須婆來到佛陀那兒,向佛陀請法,他問為何每個人皆不相同?為什麼有人長壽而有人短命?他也問為何有人多病或較易生病,而其它人卻健健康康?為什麼有人醜陋,但有人美麗?為何有人朋友很少,有人卻交遊甚廣?為什麼有人富有,有人卻貧窮?有人出身高貴,有人卻不是?有些人生得聰明,有些卻資質駑鈍?佛陀回答了他的問題:「噢,年輕人!眾生是他們自己所造之業的主人,是自己業的繼承人,業是他們的父母、親人與庇護人,是業使人有優劣之分。」佛陀給了須婆一個非常簡短的回答,但須婆並不明白,於是佛陀詳盡地闡述了業法。

◎長壽短命報: 有些人喜歡殺害其它生命,養成了殺生的習慣,這些人死後將投生到四惡道〈畜生道、餓鬼道、阿修羅道、地獄道〉,如果他們投生為人,生命將會是短暫的。那些不喜歡殺生,對眾生富有同情心的人,可能會投生到天道〈天人〉,假使他們重新投生到人道,則享有長壽。
◎多病健康報: 接著,佛陀解釋多病與健康的業報關係。有些人傷害其它生命,喜歡損害他人,就是因為這樣,這些人會輪迴到四惡道中,假如他們重新投生做人,他們將會多病且容易生病。而不傷害其它眾生的人會投生到天界,假使他們投生到人道,也會是天生健康的人。
◎美麗醜陋報: 為何有些人生得醜陋,而有些人生得美麗呢?佛陀解釋說,有些人很容易生氣,這些瞋念使他們投生到四惡道,要是投生為人,會得相貌醜陋報〈生氣使人醜陋,所以下次生氣時,看看鏡子中的自己,是醜陋還是美麗〉。但有些人沒有怒氣,也不容易生氣,以仁慈和善的心對人,這些人就會投生到天界,或生為相貌莊嚴的人。所以要是你想要長得莊嚴美麗,至少下輩子想成為一個莊嚴的人,要覺察自己的憤怒 ──千萬不要生氣!
◎多友少朋報: 為何有些人沒有朋友而其它人卻擁有許多朋友呢?因為有些人內懷嫉妒,嫉妒心會使其投生到四惡道中,倘若投生到人道,也不會擁有很多朋友。而那些不會嫉妒別人的人則會投生到天界,或投生成為一個有許多好朋友的人。根據業的法則,我們可以說,那些不能交到朋友的人,在過去生中是善嫉之人。
◎富有貧窮報: 為什麼有些人富有而有些人貧窮呢?因為有些人非常小氣,吝於捐贈東西。不慷慨、吝嗇的人會墮於四惡道中,投生至人道時會成為貧窮的人,而那些慷慨布施的人會變成富有的人。所以要想增加財富,布施吧!
◎出身高低報: 佛陀也解釋為何有人出身高貴,而卻有人出身卑賤。因為有些人非常驕傲、看不起也不尊敬其它人,這些錯誤的驕慢,將使這些人投生到 四惡道中,如果他們轉為人身,也會遭逢不幸的境遇。那些沒有錯誤的驕慢、謙卑的人會投生至天界。如果投生人界,也會出生在一個如意的環境中。
◎聰穎愚鈍報: 為什麼有些人資質駑鈍而有人天資聰穎呢?佛陀解釋說,有些人沒有求知慾,沒有發問的意念,也不想了解萬物本質,沒有正知正解,這些無知的人會投生到四惡道中,要是投生人道也會是駑鈍之人。另外那些有求知慾、對萬物有興趣的人會投生到天界或成為聰慧的人。所以你想在下一生成為一位有才智的人,不要猶豫,盡量發問。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635

主題

2471

帖子

8711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8711
3
開心樹 發表於 2014-2-7 16:09 | 只看該作者
我還是在的,只是沒有煩惱了,多麼高興啊!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4 14:1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