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用憲政打倒憲政:希特勒上台記

[複製鏈接]

970

主題

1283

帖子

2262

積分

五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26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假裝從無錫來 發表於 2014-2-2 10:55 來自手機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不是每一個「全民偶像」都有如此不堪的過去。1928年5月,當希特勒的納粹黨第一次參加國會選舉僅獲得2.5%的選票時,那個時代的任何人恐怕都不會想到,僅僅兩年後,希特勒就成為了德國選民的寵兒,而到了5年後的1933年,這個維也納的流浪漢竟然成為了魏瑪共和國的總理。

這5年,究竟發生了什麼?

無疑,希特勒可能創造了人類歷史上最為輝煌的選舉神話,一人一票的普選不是「操縱」二字可以概而言之的,而希特勒上台前的納粹黨也的確成為了國會第一大黨;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用希特勒的上台來攻擊民主體制的「認賊作父」和無效低能也是謬以千里,這麼說吧,希特勒上台前從未獲得德國「絕對多數」民意的支持,納粹所謂的第一大黨也就是30%多「相對多數」的水平,多數德國民眾當時對希特勒是疑慮恐懼有加的。希特勒最後的「成功」固然是有民意的基礎,但很大程度上也是政治陰謀和黨派惡性鬥爭結出的苦果,比如,在政治理念上按說和納粹水火不容的德國共產黨在客觀上也為希特勒的上台貢獻良多。這,應該不能簡單說成是民主的失敗吧。

如果說1928年的希特勒還是一枚政界的純屌絲,1929年的全球大蕭條給了他一次絕佳的翻身機會。在這場危機中,本已先天不足的魏瑪共和國方寸大亂,脆弱的民主體制已經落到了被全國人民鄙夷的境地,把危機直接歸罪為「正在失敗的民主」。最可笑的是,共和國總統興登堡元帥——一戰中的戰爭英雄,是個眾人皆知的保皇派,這位「反體制」的體制大佬沒有迎回德皇復辟的唯一原因可能是——卧薪嘗膽,等待時機。

1930年9月,選戰高手希特勒第一次掀開了他選舉神話的大幕。在這次國會選舉中,納粹黨獲得了640萬張選票,佔總票數的18%之多,與兩年前的2.5%相比簡直是場史詩般的勝利。更重要的是,納粹黨一躍成為國會第二大黨,在國會中佔據了107個席位,與執政黨社會民主黨已差距不大,身後則是在「資本主義危機」中也得益不少的德國共產黨。此時,納粹黨的政治定位非常清晰,弱勢群體的代言人,既得利益群體的抗爭者。

這次選舉之後,加入納粹黨頓時成為最大的政治時尚,特別是在德國皇太子宣誓入黨之後。當時納粹黨中很多激進派要求藉機發動暴力革命,奪得全國政權,但清醒的希特勒在此時竟然做出了「走合法議會鬥爭」的關鍵表態,堅持在憲法框架內通過選舉奪得政權。

希特勒的確也是這麼做的,而納粹黨在之後一年多的地方選舉中的確也是望風披靡。1932年1月,希特勒面臨著一個重大人生抉擇,是否要參與同現任總統興登堡的總統大選。問題是,連一世驕狂的希特勒自己都知道,面對興登堡這個神話式的英雄和政治偶像,自己幾乎是必敗無疑。如果參選失敗,豈不是對自己剛剛營造起的選舉神話的一大重擊?但如果不參選,豈不是要落得個不戰而逃的懦弱形象。希特勒最後的決定是:發揚「亮劍」精神,明知不敵,也要上。

在1932年3月的總統大選中,希特勒啟動了「德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宣傳運動」,用威廉·夏伊勒在《第三帝國的興亡》中的說法,「他們在大小城市的牆上貼了100萬張彩色的大字招貼畫,散發了800萬本小冊子和1200萬份黨報特刊,一天之內舉行了3000個大會,在德國選舉中第一次利用了電影和唱片,在卡車上巡迴放送」。據說,希特勒一共進行了空前絕後的209場演講,而衝鋒隊方陣則吶喊高歌的行進在德國的街道上,將整個國家淹沒在海報、標語和旗幟的海洋中。
 
與演講狂人相比,年逾八十的興登堡老先生就進行了一次演講,在講話中不點名的批評了希特勒,「我為責任所驅,必須防止這種人當選」。但這一次顯然也足夠了,在3月的大選計票中,興登堡獲得49.6%的選票,大大領先於希特勒的30.1%,票數多了700多萬,而共產黨候選人台爾曼則是13.2%。但希特勒還算是成功了,由於沒有人得票超過半數,他成功的將興登堡拖入了第二輪選舉。

第二輪選舉前,希特勒展開了著名的「飛越德國」旅行,在一周內訪問了二十一個城市,勞碌程度大大超過現在美國選戰中的候選人。但是,選舉結果還是毫無懸念,興登堡最終獲得了近2000萬選票(53%),而希特勒則是1300多萬張(37%),成功蟬聯任期七年的總統,當然,沒有人認為興登堡可以活到任期結束。
 
對於落選的希特勒來說,事實上這又是一次空前的選舉勝利,選票從兩年前的18%上升到了37%,幾乎翻了一倍,或者這麼說,現在已經有超過三分之一的德國人成為了希特勒的擁躉。
 
僅僅三個月後,納粹黨又在1932年7月的新一輪國會大選中獲得了舉世震驚的勝利。納粹黨共獲得了1370萬張選票,在國會中獲得了230個席位,一舉取代社民黨(133個席位)成為國會第一大黨,德國共產黨則以89個席位鞏固了自己作為第三大黨的地位。不過,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納粹黨此時還遠不是國會的絕對多數,國會的席位有608席,納粹第一大黨的地位,更多是因為選票在其他黨派中四分五裂,實際上大多數德國人(63%)仍然是反對納粹的。
 
當時的政治形勢是,作為國會中三個「反民主反體制」的政黨,納粹、共產黨和民族黨的席位加起來已大大超過了國會的半數。這就產生了一個非常可笑的悖論,在政治理念上,德共和納粹固然是天敵,在街頭上,雙方也是打得不可開交,流血衝突層出不窮;但在議會政治上,雙方卻是某種意義上的盟友,都矢志最終推翻議會民主制,希特勒在暗地裡和德共聯合起來一起對付其他黨派特別是社民黨,雙方甚至還聯合組織過罷工。
 
而對德共來說,回過頭來看也是希特勒上台的禍首之一。德國在莫斯科共產國際的指示下,即使到了希特勒奪權的最後關頭,仍然堅持這種愚蠢的主張:第三國際的天敵是第二國際,先要摧毀德國社民黨,摧毀社民黨的工會。用威廉.夏伊勒的話來說,德共的理論是:雖然這樣做會導致建立納粹政權,但這個政權是暫時的,最後會促成資本主義的崩潰。法西斯主義是垂死資本主義的最後階段,之後,就是共產黨的世界了!
 
不過,對於希特勒來說,他無往不利的選舉神話要定格於此了。37%,如果說希特勒奪權之路在此之前基本上都是植於民意基礎之上的話,之後則是赤裸裸的權力鬥爭使然了。
 
1932年的德國政治已是一片混亂,要不是興登堡的存在,德國的民主體制可能在此時已然崩潰了。興登堡本人非常討厭希特勒,其中也不無容克貴族對這種街頭政治暴發戶的天然敵視,因此對希特勒的組閣也是百般阻擾,先後任命了兩名非常缺乏政治競爭性的總理。在混亂的政治局勢下,德國的國會竟然又遭到了解散,選舉,又來了。
 
此時不僅是德國民眾,就連以選舉起家的納粹黨此時也是疲態盡顯。在1932年11月進行的國會選舉中,納粹黨的選舉神話出現了第一次退潮,與7月那次選舉相比,納粹失去了200萬張選票和34個國會議席,民意支持率從37%下降到33%。
 
儘管此時納粹仍然是德國第一大黨,但從理論上來說,希特勒已經失去了通過競選奪得全國政權的最好機會,神話一旦破滅,便應是潰敗的開始。
 
但結果是,僅僅兩個月之後(1933年1月),希特勒突然實現了上台的理想,被任命為德國總理。這就更證明了,民意和民選在希特勒此時的上台中已不是唯一因素,甚至已不是主導的因素。但是,必須闡明的是,希特勒被任命總理的過程是「合法的」,事實上,要不是興登堡個人的厭惡,希特勒在憲法框架內早就可以成為總理。

1933年1月30日,這被德國歷史學家認為是德國的歷史轉折點,希特勒如若不是在這一天被興登堡任命為總理,那麼,德國和今天的世界一定是另一番景象。關於這一歷史事件是否可以避免的討論在德國國內已是不計其數,一個流行的說法是,興登堡和德國的保守勢力擔心德共上台所導致的共產革命,因此被迫選擇了希特勒。
 
準確來說,成為總理並不能視為希特勒獨裁者生涯的開始。此時,德國不僅有議會民主體制,更有一個希特勒此生從未戰勝的「敵人」——興登堡。事實上,當時很多人認為,希特勒只是一個選戰高手,他的總理生涯將和前兩任一樣極其短暫。
 
不過,希特勒對此的回應是:「一旦我進入政府,我就不打算離開,除非我們成為屍體被甩出辦公室」(1945年4月,希特勒在柏林的地下室中旅行了諾言)。上台僅僅一個月後(1933年2月),德國就爆發了著名的「國會縱火案」,希特勒藉此機會頒布了旨在打擊德共的「保護人民和國家」法案,德共終於品嘗到了與希特勒「長期合作」的苦果。更重要的是,德國人由此在無孔不入的「宣傳」中深信不疑:如果他們不在選舉中將票投給納粹,德國共產黨就可能上台顛覆國家,沒收所有人的財產。
 
現在,我可以說,在這之後的民主選舉,全部要打上引號,絕對屬於被操縱的選舉了。1933年3月5日,在希特勒一生中最後一次「民主選舉」的那天,希特勒和納粹黨又獲得了一次前所未有的選舉勝利,獲得了1700多萬張選票,比上次選舉增加了500多萬張,但是,仍然只佔44%。可以這麼說,在一次國家權力介入的,有操縱嫌疑的選舉中,仍然有一大多半德國人民沒有將票投給希特勒。
 
至此,便是希特勒選舉生涯的終結。終其一生,這位選舉大師事實上從未獲得半數民意以上的支持。
 
加上納粹黨的盟友民族黨,希特勒政府在國會中仍然獲得了微弱多數,但這對於「獨裁」來說,顯然是遠遠不夠的,按照德國憲法,在民主體制下確立「獨裁」地位,需要三分之二以上的國會多數。
 
為此,希特勒必須「搞定」興登堡。希特勒選擇3月21日作為國會的首屆開幕式日期,這一天正好是1871年俾斯麥主持德意志帝國首屆國會開幕的日子。在「波茨坦衛戍部隊教堂」這個老帝國時代聖地舉行的開幕式中,據說「保皇黨人」興登堡感動的老淚縱橫,他在身穿舊式軍服的帝國遺老們的見證下,在腓特烈大帝和俾斯麥魂靈的注視下,第一次對希特勒付出了全部的信任。

從這一天開始,興登堡所代表的保守派勢力以及軍方就從反對者成為了希特勒的支持者。
 
下面的故事就很簡單了,在3月23日進行的國會表決中,希特勒獲得了國會超過三分之二的授權:將立法權、預算權締結條約權等憲法賦予國會的權利悉數「移交」給希特勒內閣,為期四年。

從此時起,你才可以說希特勒具備了一個獨裁者的權力和基本特徵。但必須承認的是,儘管有諸多違憲之處,但希特勒仍然是在憲法框架內,通過議會表決,而不是武力,「合法」的獲得了國會賦予的獨裁者權力。你可以說希特勒的上台並非出於民意,但希特勒的奪權過程迄今為止基本是在憲政框架內完成的,充其量,是用憲政結束憲政罷了。威廉·夏伊勒對此的總結相當精彩,「議會把憲法權力交給了希特勒,從而實行了自殺」。當然,德國議會此後仍然存在著,充當著希特勒咆哮的傳聲筒,與第三帝國「與國同休」。
 
希特勒從來不會浪費任何時間,在獲得獨裁者權力之後的兩周之內,他就完成了從俾斯麥到威廉二世從來不敢嘗試的事情,廢除了德國各個邦的單獨權力和議會,「在德國歷史上第一次真正統一了德國」。
 
接下去,當年造就希特勒選舉神話的那四分五裂的政黨們甚至也喪失了存在的權力。1933年6月,繼德國共產黨之後,魏瑪共和國的締造者——德國社會民主黨解散,德共最後終於和天敵「同歸於盡」了;1933年7月,兩個中產階級政黨——天主教人民黨和中央黨在兩天之中接連宣布解散;另外一些小黨在7月左右也都解散了。
 
還有希特勒的盟友——民族黨,沒有民族黨,希特勒是決不能掌握政權的。然而,民族黨的解散甚至還要早於那兩個中產階級政黨,早在6月底就已宣布解散,衝鋒隊已佔領了它在全國各地的辦事處。
 
解散政黨,這算是在憲法框架內的么?此時討論這一問題已沒有太大意義,獨裁者的時代完全「不適合」用憲法討論問題,我們所知道的是,國會對此毫無反抗。
 
1933年7月14日,在造成了「一黨制」的既成事實之後,希特勒頒布的一項法律宣布:納粹黨是德國的唯一政黨;凡是組黨者,則處以三年以下的徒刑,或6個月到3年的拘禁。

在這段暴風驟雨的政治清洗中,德國最後能制住希特勒的人——興登堡的心情,我們不得而知,或許在那次激動人心的國會開幕式后,他已經決定用人不疑了。1934年8月2日,享年87歲興登堡逝世。僅僅三個小時后,德國政府向全世界宣布:總統的職位已經取消,總理和總統合二為一。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0 05:1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